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降水干湿地区相关教学方案

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初中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降水干湿地区相关教学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Jk251.coM编辑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降水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 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候的地区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所以各地气候一定不同。

对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先易后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整体到局部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已知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最重要的因素---纬度位置、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而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要将其深化,只需了解什么气压带风带多雨、少雨即可。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已学过地形高低对温度的影响,而地形雨的形成是新内容,所以制作成动画更直观地讲解;对洋流的影响,可将教材中的4.14图做成分步显示的flash复合片,使学生了解寒暖流对温度降水的不同影响。

关于“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差异”的教法建议

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对于“自然景观的差异”,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它却是本章的总结和深化,是最活跃、最有想象力发挥的内容。可以利用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动画或影片等进行学习和讨论,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或者利用课下查找资料,课上汇报表演等可以使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的复合片,可以体现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关于“主要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部分,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状况分成13种类型。并提供分布图和柱曲图,对照分析讲解各种类型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内容的概括提高。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类型主要是水平分布,在高山高原区还有高山气候。

对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部分,也作为选学内容。主要介绍自然带的含义和各自然得的位置、特征,主要的动植物,并用景观图片直观的表现出来。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入)播放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录像,提问:仔细观察南方和北方的植物,在叶子的大小、冬季是否落叶、还是一年四季常绿上,南方与北方植物有什么区别?一个地区的地形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来,但是一个地方的气候我们怎样看出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植物的分布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南方的气温高、降水丰沛,植物的叶子大而且常绿,北方的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物的叶子小而且冬季落叶。地表的动物又受植物的影响而不同。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而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我们一般根据当地的植物特点来认识这里的气候特点。

(投影片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自然带景观和动物迭加图

(板书)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学生活动)根据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教材51~53页,分组讨论气候与植物、动物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带

温带沙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反馈练习)分组,教师随意说出一种气候类型,要求各组迅速说明其气候的特征或代表的动植物等,快且正确者胜。

(板书设计)

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带

雨林两侧

全年分雨季、干季

热带草原

长颈鹿、斑马狮子、鬣狗

热带沙漠带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中部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

单峰驼、沙漠狐

温带沙漠带

温带内陆

气温较差很大,降水稀少

温带沙漠

野驴、双峰驼

温带草原带

温带沙漠周围

气温较差较大,降水较少

温带草原

黄羊

温带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东西两侧

温度适中,降水较丰富

温带阔叶林

大熊猫、梅花鹿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半球温带阔叶林带以北

冬长夏短,降水较少

亚寒带针叶林

熊、狐、松鼠

苔原带

针叶林带以北

气温很低,降水少

苔原

驯鹿

冰原带

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

酷寒

冰雪裸地

北极熊、企鹅

第12页

地理教案-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候的地区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所以各地气候一定不同。

对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先易后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整体到局部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已知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最重要的因素---纬度位置、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而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要将其深化,只需了解什么气压带风带多雨、少雨即可。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已学过地形高低对温度的影响,而地形雨的形成是新内容,所以制作成动画更直观地讲解;对洋流的影响,可将教材中的4.14图做成分步显示的flash复合片,使学生了解寒暖流对温度降水的不同影响。

关于“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差异”的教法建议

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对于“自然景观的差异”,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它却是本章的总结和深化,是最活跃、最有想象力发挥的内容。可以利用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动画或影片等进行学习和讨论,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或者利用课下查找资料,课上汇报表演等可以使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的复合片,可以体现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关于“主要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部分,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状况分成13种类型。并提供分布图和柱曲图,对照分析讲解各种类型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内容的概括提高。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类型主要是水平分布,在高山高原区还有高山气候。

对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部分,也作为选学内容。主要介绍自然带的含义和各自然得的位置、特征,主要的动植物,并用景观图片直观的表现出来。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入)播放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录像,提问:仔细观察南方和北方的植物,在叶子的大小、冬季是否落叶、还是一年四季常绿上,南方与北方植物有什么区别?一个地区的地形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来,但是一个地方的气候我们怎样看出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植物的分布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南方的气温高、降水丰沛,植物的叶子大而且常绿,北方的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物的叶子小而且冬季落叶。地表的动物又受植物的影响而不同。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而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我们一般根据当地的植物特点来认识这里的气候特点。

(投影片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自然带景观和动物迭加图

(板书)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学生活动)根据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教材51~53页,分组讨论气候与植物、动物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带

温带沙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反馈练习)分组,教师随意说出一种气候类型,要求各组迅速说明其气候的特征或代表的动植物等,快且正确者胜。

(板书设计)

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带

雨林两侧

全年分雨季、干季

热带草原

长颈鹿、斑马狮子、鬣狗

热带沙漠带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中部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

单峰驼、沙漠狐

温带沙漠带

温带内陆

气温较差很大,降水稀少

温带沙漠

野驴、双峰驼

温带草原带

温带沙漠周围

气温较差较大,降水较少

温带草原

黄羊

温带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东西两侧

温度适中,降水较丰富

温带阔叶林

大熊猫、梅花鹿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半球温带阔叶林带以北

冬长夏短,降水较少

亚寒带针叶林

熊、狐、松鼠

苔原带

针叶林带以北

气温很低,降水少

苔原

驯鹿

冰原带

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

酷寒

冰雪裸地

北极熊、企鹅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或世界地形图

计算机课件:(1)四个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2)气压带风带示意图;(3)地形雨动画;(4)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引课)读四个城市柱曲图,根据前面所学方法概括四地的气候特征

(投影片1)北京、伊基托斯、罗马、东方站(学生回答)

(提问)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总结板书)第3节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师总结)

气温

降水

纬度位置

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

赤道地区多,

两极地区少

海陆位置

沿海温差小

近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承转)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学生回答)

(投影片2)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高气压带少雨,低气压带多雨;西风带从低纬到高纬多雨,东风和信风带少雨,同时由于气压带风带还随太阳直射点移动,所以情况较复杂

(投影片3)地形雨动画

(投影片4)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和洋流的动画

(反馈练习)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因素是什么?

1、我国江西庐山为什么是夏季避暑圣地?

2、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海南岛则终年如夏?

(板书设计)

第3节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设计思想)

学习气候的地区差异,以学生活动为主,既复习旧知又引入新内容。巩固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对降水柱状图的识读,并将二者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气候特点。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教学。首先,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纬度位置,二者一个在分析气温和降水部分市都涉及到,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较易理解;对同一纬度来说,最不同的是海陆位置,关于这一点,在前两节也分析得较充分,所以一教师提示,学生活动为主,共同归纳总结出表格。但是,对全球的降水来说有重大影响的还有气压带风带,这是很难与理解的内容,所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只是将现象简单归纳,学生了解即可。在陆地局部和海洋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和洋流了。关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已经学过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但对地形雨的成因分布不了解,所以设计动画演示山地迎风坡降雨,背风坡干燥的过程,而随着高度降温是高山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用复合片分步演示,是学生思路清晰。总之,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对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有很大帮助。

关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柱曲图;每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

(讲授)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气候类型的不同。请大家依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柱曲图,对照挂图,分组讨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地区、主要影响因素等。并完成下表:

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寒带、高

(板书)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总结)

全年多雨区

夏季多雨区

冬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全年湿润区

热带

全年高温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冬冷夏热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寒带

全年寒冷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板书设计)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亚热带常绿、温带落叶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草原、沙漠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严寒,夏季温和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高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苔原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缘

长冬无夏

苔藓、地衣

高山气候

高山高原地区

终年低温

冰雪、寒漠

全年多雨区

夏季多雨区

冬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全年湿润区

热带

全年高温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冬冷夏热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寒带

全年寒冷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设计思想)

气候类型的分布属于新知识,于是采取以学生自学、分组讨论为主的方法。为便于学生对气候分布地区名称的学习,教师提供世界地形和政区挂图。通过小组讨论,很多同学认真思考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加深了理解,学生大部分都学会了如何分析气候类型。完成的表格,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入手,提供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设计的教学课件,使学生看到了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同时掌握了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总结规律的方法。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08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