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地形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第二课时:地形和气候
设计:胡从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
(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
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
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
新课: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
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板书设计:
湖泊
地形:平原-----波状起伏-----冰川作用-----冰川地形----峡湾
u形谷
欧洲西部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匀。
成因:海陆位置、洋流、地形、风带
地中海气候特征:冬雨夏干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2、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教学用具】我国地势剖面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上一单元学习了我国的人口,今天学习我国自然环境,先学一下地势和地形的特征。2、看中国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板书:一、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总结:我国地形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读23页表格,完成扇形图,说明我国地形的构成。讲述:我国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狭小。有利于发展旅游,开矿等,不利于发展交通,农业。读24页图,体会我国山地对于发展经济的利弊。(转承)观察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读24页课本内容,总结每个阶梯上主要的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对于航运,水电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加强的东西的交通,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图片,找家乡,说家乡。根据图表完成画图,同组相互帮助,讨论我国地形和构成,说明其优点和缺点。观察地形剖面图,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找出各个阶梯的分界线:一、二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分析讨论,第一阶梯号称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海拔1000米-xx米之间,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作业设计】描画地形剖面图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第12页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长、水运发达的特点;理解红水河段水能丰富的知识内容。
通过引导阅读京杭运河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勾通的水系。
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通过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结合流域内降水、地形特点分析得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引言这部分简要概括地说明河流湖泊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想一想”提出河湖对人类提供了“利”,同时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个标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介绍了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看出我国河湖众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点。教材在后两节对长江和黄河做专题介绍,但珠江水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也是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条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绍了珠江的源流概况、水量、水能、航运等知识。第三部分是“京杭运河”:介绍了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长度、在历史上的作用、现状,并通过读图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及沟通的水系。
教法建议
建议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教学,可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不讲水文特征。)
关于"我国的湖泊"的教学,可把此标题提前至第二个标题。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关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学,要讲清这里所说的南方与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应该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资源丰富、水量居全国第二的特点,要结合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水能蕴藏丰富的特点,要结合地形图分析;其他特点读图即可。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里没有难点。但要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优笔。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湖,外流湖的含盐度的差异。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我国地形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我国主要水系图。
景观图:鄱阳湖、青海湖
〈教学过程〉
(引课)
有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教师总结)今后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将更多地开发、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板书)第1节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查阅地图册,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各注入哪个大洋。
(展示)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讲述)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区域叫做外流区。
(学生活动)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与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区别?
(讲述)我们把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叫做内河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找到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观察其位置,思考:1、与气候一章中的哪条气侯区的分界线位置接近?(可查阅地图)2、外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给出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3、内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给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总结)略
(板书)2、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讲述)除河流外,我国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内流区的叫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区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学生活动)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分析说明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则为淡水湖的原因。
(板书)3、外流湖和内流湖
(讲述)这些湖泊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两大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阳湖的风光图片
鄱阳湖
青海湖
(总结板书)(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愿湖区:鄱阳湖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2、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内流湖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
第123页
本学期总第34课时本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11、27课题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利与弊2、石油产量和发电量皆居世界前列3、我国铁矿储量最多的三个省4、我国主要煤矿、油田、铁矿、有色金属矿的图例符号、产地名和位置5、煤的储量和产量在我国能源资源中居首位6、我国有稀土、钛、锂、钨、锑等五种有色金属矿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重点难点1、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及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2、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3、主要矿产图例符号的记忆及主要矿产地的分布。教具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播放人们开采煤矿、金矿、石油的录像片段讲授新课:
(提问过渡)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电脑展示)观看、思考并回答录像中开采的自然资源540黑色金属:铁金属矿产有色金属:钨、锑、锂、钛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煤、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资源(非可生资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上述矿产在我国的地位及作用。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相互交流。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过渡)我国矿产资源有何特点?电脑展示:1、归纳出煤矿、油田、铁矿、有色金属矿分布集中的地区2、总结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电脑显示结论: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1、煤、铁、石油北方居多2、有色金属南方居多评价:1、有利于集中开采——利2、运输负担加重——弊(过渡)观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录像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以下问题:1、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2、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解决的对策是什么?到讲台前指图回答、自由发言、学生纠偏分组交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采富弃贫、采大弃小、浪费严重、乱采滥挖、污染环境、破坏严重煤、石油、电力不足煤炭燃烧时污染环境人为原因更为重要能源矿产板书设计:对策问题金属矿产问题与对策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矿产资源教后记: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的,除了矿产名称外,就是矿产地名,如何把它讲得生动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为此,本节课设计教学主线清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实践性原则,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295.html
上一篇:练习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绘本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