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新建文档与打开文档 精选版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主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那么如何写一份高中教案?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新建文档与打开文档 精选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面我们学习了怎么在word中建立一个新文档,其实建立新文档还有几种方法:1.通过开始菜单的新建office文档命令来建立:单击开始按钮,单击新建office文档命令打开新建office文档对话框,选择空文档:

单击确定按钮,出现了word的启动画面,我们就建立了一个新的word文档。2使用快捷键来建立:在word中按ctrl+n键,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空白文档。3在word中使用文件菜单的新建命令来建立:4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中使用新建命令来建立:5使用右键菜单来建立:在桌面上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单击新建项,从弹出的子菜单中选择microsoftword文档,给这个文档起好名字,这个文档就建立好了。

打开文档

1通过开始菜单的打开office文档命令来打开;2在word里按ctrl+o键。在word中使用文件菜单的打开命令。3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历史记录来打开文档:打开文件菜单,在下面有一栏显示了我们最近打开过的文档,单击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打开相应的文档了;我们还可以设置这个文档显示的数目:打开工具菜单,单击选项命令,打开选项对话框,单击常规选项卡,在这里有一个列出最近使用文件?个选项,输入框中可以输入文件的数目,而清除这个复选框则可以让word不再记忆曾经打开的文件。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精选版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本节的重要目的。学习线性规划的有关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问题,因而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困难大多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既数学建模),所以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熟悉生活,了解实际情况,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法建议

(l)建议可适当采用电脑多媒体和投影仪等先进手段来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上可以设计几个实际让学生分组研讨解答,一方面是复习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解法,为总结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常见类型作铺垫;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到外面分组调研积累经验,让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3)确定研究课题,建议各小组以三个常见问题为主,或者根据本小组实际自拟课题.

(4)活动安排,建议要求各小组分式明确,团结协作,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学生研究活动的成果,可以用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体现.一切以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5)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研究性课题,建议作做好成果展示、评估和交流.展示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来分享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评估,可以使同学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研究过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为约束条件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线性规划问题。那么是否有多个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呢?又什么样的问题不用线性规划知识来解决呢?

(二)线性规划问题的教学模型

线性规划研究的是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取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一般地,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字模型是

已知其中都是常数,是非负变量,求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里是常量。

前面我们计论了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这类问题可以用图解法来求最优解,涉及更多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不能用图解法求解。比如线性不等式不能用图形来表示它,那么对四元线性规划问题就不能用图形来求解了,对这样的线性规划问题怎样求解,同学们今后在大学学习中会得到解决。

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两类问题中得到应用,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常见问题有:

1.物调运问题

例如,已知两煤矿每年的产量,煤需经两个车站运往外地,两个车站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且已知两煤矿运往两个车站的运输价格,煤矿应怎样编制调运方案,能使总运费最小?

2.产品安排问题

例如,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甲种或乙种产品需要的A、B、C三种材料的数量,此厂每月所能提供的三种材料的限额都是已知的,这个工厂在每个月中应如何安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能使每月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3.下料问题

例如,要把一批长钢管截成两种规格的钢管,应怎样下料能使损耗最小?

4.研究一个例子

下面的问题,能否用线性规划求解?如能,请同学们解出来。

某家具厂有方木料,五合板,准备加工成书桌和书橱出售,已知生产每张书桌需要方木料、五合板,生产每个书橱需要方木料、五合板,出售一张书桌可获利润80元,出售一个书橱可获利润120元,如果只安排生产书桌,可获利润多少?如何只安排生产书橱,可获利润多少?怎样安排生产时可使所得利润最大?

A.教师指导同学们逐步解答:

(1)先将已知数据列成下表

(2)设生产书桌x张,生产书橱y张,获利润为z元。

分析:显然这是一个二元线性问题,可归结于线性规划问题,并可用图解法求解。

(3)目标函数

①在第一个问题中,即只生产书桌,则,约束条件为

∴最多生产300张书桌,获利润元

这样安排生产,五合板先用光,方木料只用了,还有没派上用场。

②在第二个问题中,即只生产书橱,则,约束条件是

∴最多生产600张书橱,获利润元

这样安排生产,五合板也全用光,方木料用去了,仍有没派上用场,获利润比只生产书桌多了48000元。

③在第三个问题中,即怎样安排生产,可获利润最大?

,约束条件为

对此,我们用图解法求解,

先作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

时得直线与平行的直线过可行域内的点M(0,600)。因为与平等的过可行域内的点的所有直线中,距原点最远,所以最优解为,即此时

因此,只生产书橱600张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72000元。

B.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只生产书橱,可获最大利润的情形呢?第一,书橱比书桌价格高,因此应该尽可能多生产书橱;第二,生产一张书橱只需要五合板,生产一张书桌却需要五合板,按家具厂五合板的存有量,可生产书橱600张,若同时又生产书桌,则生产一张书桌就要减少两张书橱,显然这不合算;第三,生产书橱的另种材料,即方木料是足够供应的,家具厂方木料存有量为,而生产600张书橱只需要方木料。

这是一个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C.改变这个例子的个别条件,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将这个例子中方木料存有量改为,其他条件不变,则

M(100,400)而平行于的直线离原点的距离最大,所以最优解为(100,400),这时(元)。

论文,并互相交流。

探究活动

如何确定水电站的位置

小河同侧有两个村庄A,B,两村庄计划于河上共建一水电站发电供两村使用.已知A,B两村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00m和700m,且两村相距500m,问水电站建于何处,送电到两村电线用料最省?

[解]视两村庄为两点A,B,小河为一条直线L,原问题便转化成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P点到A,B两点距离之和为最小的问题.

以L所在直线为轴,轴通过A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作A关于轴的对称点,连,与轴交于点P.由平面几何知识得,点P即为所求.据已知条件,A(0,300),(0,-300).过B作轴于点,过A作,于点H.

由,,得B(300,700).于是直线的方程为

所以P点的坐标即为与轴的交点(90,0),即水电站应建在河边两村间且离A村距河边的最近点90m的地方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精选版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本章概述1.教学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2.重点难点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简单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四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3.教学设想利用实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突出一种数学方法——元素分析法;渗透两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掌握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译.

1.1集合(2课时)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不等式2x-1>3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集合与元素: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二、集合的表示: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如: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n+3.整数集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a)例:见p4—5中例四、练习p5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由方程x2-1=0的解集;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文字语言描述法:例{斜三角形}再见p62符号语言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3图形语言描述法(不等式的解集、用图形体现“属于”,“不属于”)。3.用图形表示集合(韦恩图法)p6略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2.无限集七、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八、作业p7习题1.1

激光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和的特性.

2、了解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与自然光的区别

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的频率单一.因此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的重要应用

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光盘、致热切割、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呢?

2、是如何产生的?

3、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的资料(器的种类,应用等)

《力 精选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电离平衡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以及常数。其中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的特征:

(l)是动态平衡——“动”。

(2)在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

可逆过程,具有。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硝酸 精选版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一瓶浓,

一瓶稀)。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及常用浓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氧化,由于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有强氧化性。

②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应如何保存?

【强调】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的用途

【板书】三、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铜:(1)铜跟浓反应;(2)铜跟稀反应;(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单元 精选版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运用: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的影响;探究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现实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大家对毛泽东了解比较多,那知道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吗?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与发展的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科学含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a、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b、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c、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d、国际条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e、现实需求: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俄国的国情不完全相同,在学习俄国的时候,但更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状况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a、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阶段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b、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阶段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行动:进行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结果:起义一再失败。启示: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为此,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思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战时期(1937-1945)——正式形成阶段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a、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意义:报告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b、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意义:文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问题。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五、毛泽东思想的影响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作业布置】1.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板书设计】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2、过渡时期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五、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磁场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的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

3、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以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磁场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对磁感线的引进,使得学生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磁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前面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磁场知识时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但是在学习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以及相关的几个特殊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材给了有关的插图,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磁感线分布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参考使用,有助于学生对磁感线空间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解磁场的有关概念时,可以参考电场的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如:电场线描述电场————磁感线描述磁场.在以后几节的学习上,可以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分析电场与磁场的相同之处,找出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磁场磁感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有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

3、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磁场的方向.

4、掌握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引进虚拟的磁感线教学,对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的方法论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磁感线图像的对称美、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法引入,直观教学、利用电场对比教学.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磁场的存在,类比电场理解磁场的性质及磁场的描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和方向性.

(2)掌握安培定则及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2、难点

磁场的空间分布与磁感线的对应联系.

3、疑点

(1)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2)描绘磁场的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4、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反映磁场的存在,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疑点.

(2)利用与电场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细铁屑;玻璃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先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磁场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思考总结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通过类比电场、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意义及分布规律.

2、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深化对磁场的认识.

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实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的教学分为两部分:1、理解磁场客观存在.电磁极间相互作用,推理磁场的客观存在,由演示实验进一步得出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2、对磁场进行描述、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场是有方向性的,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显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来反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等.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2、磁场的产生

在玻璃板上放两辆小车,小车上各放置一条形磁铁,通过演示实验(如图)观察到,磁体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且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力的作用,显然这一力是场力,但磁铁并不带电,不存在电场,它就是另一种场——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常见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都存在着磁场、除磁体周围有磁场外,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观察演示实验(如图)看出,当通入电流时,小磁针转动,说明电流周围也有磁场、磁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通过演示实验看出都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物质发生作用的.

3、磁场的性质

在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放置一些小磁针,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各不相同如图所示,这表明磁场中不同位置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磁场具有方向性.

与电场对比,在电场中,我们利用检验电荷的受力情况来反映电场的方向性,规定正电荷受的电场力方向为电场方向.

在磁场中,我们利用小磁针来规定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反映电场的方向性,我们引进了电场线的概念.同理,在研究磁场时,我们引进磁感线来反映磁场的方向性,磁感线是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即为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利用磁感线,我们就可以比较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

不同的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常见的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如下:

(1)条形磁铁的磁场

取一块玻璃板,在其上面撤上碎铁屑,下面放条形磁铁,轻轻敲击玻璃板,碎铁屑等效于无数个小磁针,形象地显现出磁场的方向,即为磁感线的平面分布情况(如图),所以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如图.

(2)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a、通电直导线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b、通电环形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4)磁感线的特点

a、磁感线是不相交的封闭曲线.

b、磁感线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c、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四)总结、扩展

1、磁体周围,电流周围都有磁场,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流和磁体有力的作用.

2、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可用磁感线直观形象地反映常见磁场的方向,但须注意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3、通电螺旋管内部的磁感线是平行轴线分布的.其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至S极,其内部是由S极重新回到N极的封闭曲线,所以螺旋管内部磁感线最密、磁场最强.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磁场

一、磁场的产生

1、磁场的客观存在.

2、磁场的产生.

(1)磁体周围.(2)电流周围.

3、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

1、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

三、磁感线

1、磁感线的概念.

2、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判定.

硫酸 精选版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入: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都有重要用途。对于稀硫酸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中学习酸碱盐时曾学习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浓硫酸是否具有和稀硫酸相同的性质?为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在回顾初中所学的稀硫酸的基础上学习浓硫酸。

总结板书:浓稀硫酸的溶液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点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浓硫酸的有关性质。

设计意图:从组成的区别来认识性质的不同,并明确学习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讲解: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结晶水、湿存水、空气中的水分。

配合学生实验1(小组合作):

实验1.吸水性实验:在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晶体的颜色变化。

2.脱水性:浓硫酸将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原子个数比为2:1的比例从有机物中脱出,使有机物炭化。

配合学生实验2

实验2.脱水性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纸屑、棉花、木屑,再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老师讲解,结合本组实验现象,具体分析浓硫酸的特性。

3.强氧化性:浓硫酸加热时能氧化绝大多数金属,同时也能氧化非金属碳,本身被还原为低价硫的化合物或单质。

配合学生实验3

实验3.强氧化性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一小块铜片,而后再加入3ml浓硫酸。塞好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加热。检验并吸收生成的气体。

教师应:

●结合学生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特性,并板书。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关系。

●强调铜与浓硫酸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写离子方程式。

●补充浓硫酸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小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教案点评:

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30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