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各结构中含氧量的变化。
3、知道煤气中毒原理及其预防、急救常识。
4、知道呼吸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装置中吹气和吸气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理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2、在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因为:
(1)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课的重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中又学习了呼吸运动,了解了肺的通气。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加上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法建议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多,建议用探索实验:先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装置中分别吸气和吹气。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现象。根据实验现象,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讲述体内的气体交换,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引出体内气体交换的内容。讲述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时,除了结合课本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香水,上课撒到教室讲台前,问教室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使学生获得气体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知识。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可以利用板图、剪贴图来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做成电脑软件来讲述,并把这部分内容与血液循环联系起来,给学生交代所交换的气体都是由血液运输的。
关于呼吸全过程所包括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并联系学习的血液循环知识:血红蛋白的特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用录像或做成电脑软件讲述。
联系生活实际,讲述呼吸全过程中四个环节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碍,都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在这基础上,教师阐述呼吸的意义。
关于煤气中毒,一定要从生理角度讲清楚煤气中毒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煤气中毒。
课时安排:本节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探索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第二课时: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呼吸的意义、煤气中毒及预防。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
[提出假设]
如果是同学们上课呼吸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将刚下课的教室里的空气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变浑浊。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刚通风换气的教室或室外
实验组:刚上课结束的紧闭窗户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两个、橡皮塞两个、打孔器、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两长两短)、药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实验的具体操作:
实验准备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钻两个孔,插入两根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较长的一根浸没在石灰水里,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触,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照这样,做甲乙两套。如图:
2、上课前打开所有的窗户,让教室通风。
方法步骤
(1)上课开始时,紧闭窗户,取装置甲,把较短的玻璃管的一头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上课结束时,取装置乙,仍由这个学生重复实验,此时,石灰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或者在上课刚结束时,把装置甲和装置乙分别放到室外和教室内按(1)的操作
实验结果:
上课开始时,学生作8—10次深吸气,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发生任何变化。
上课结束时,这个学生重复上述实验,乙瓶石灰水浑浊。
同样上课刚结束时,放到室外的装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内的装置乙发生了浑浊现象。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得出结论]每逢课间休息时,就必须使教室充分地换换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各结构中含氧量的变化。
3、知道煤气中毒原理及其预防、急救常识。
4、知道呼吸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装置中吹气和吸气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理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2、在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因为:
(1)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课的重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中又学习了呼吸运动,了解了肺的通气。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加上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法建议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多,建议用探索实验:先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装置中分别吸气和吹气。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现象。根据实验现象,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讲述体内的气体交换,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引出体内气体交换的内容。讲述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时,除了结合课本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香水,上课撒到教室讲台前,问教室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使学生获得气体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知识。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可以利用板图、剪贴图来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做成电脑软件来讲述,并把这部分内容与血液循环联系起来,给学生交代所交换的气体都是由血液运输的。
关于呼吸全过程所包括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并联系学习的血液循环知识:血红蛋白的特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用录像或做成电脑软件讲述。
联系生活实际,讲述呼吸全过程中四个环节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碍,都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在这基础上,教师阐述呼吸的意义。
关于煤气中毒,一定要从生理角度讲清楚煤气中毒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煤气中毒。
课时安排:本节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探索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第二课时: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呼吸的意义、煤气中毒及预防。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
[提出假设]
如果是同学们上课呼吸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将刚下课的教室里的空气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变浑浊。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刚通风换气的教室或室外
实验组:刚上课结束的紧闭窗户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两个、橡皮塞两个、打孔器、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两长两短)、药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实验的具体操作:
实验准备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钻两个孔,插入两根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较长的一根浸没在石灰水里,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触,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照这样,做甲乙两套。如图:
2、上课前打开所有的窗户,让教室通风。
方法步骤
(1)上课开始时,紧闭窗户,取装置甲,把较短的玻璃管的一头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上课结束时,取装置乙,仍由这个学生重复实验,此时,石灰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或者在上课刚结束时,把装置甲和装置乙分别放到室外和教室内按(1)的操作
实验结果:
上课开始时,学生作8—10次深吸气,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发生任何变化。
上课结束时,这个学生重复上述实验,乙瓶石灰水浑浊。
同样上课刚结束时,放到室外的装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内的装置乙发生了浑浊现象。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得出结论]每逢课间休息时,就必须使教室充分地换换空气。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肺通气?
2、肺通气由哪个运动来完成?
3、氧气最终到身体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到身体细胞去,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供人体生理活动需要。)
4、二氧化碳到哪去?(由呼气排出体外)
一、探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多(板书)
[提出问题]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比吸入的气体(空气)中的含量多?
[提出假设]人体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设计并完成实验]
对比条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
实验组:吹出的气体,对照组:吸入的空气。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注射器把C02注射到澄清的石灰水里,结果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用具:三角瓶2个,瓶塞2个,异形玻璃管1组,橡皮套管2个,石灰水一瓶。
方法步骤:
1、将等量的石灰水倒入容积相同的两个三角烧瓶内,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甲:检查吸入空气;乙:检查呼出空气。
2、实验时用口含住A处,反复进行呼吸,吸气时用手紧捏C处的橡皮管,呼气时用手紧捏B处的橡皮管。
3、观察两个烧瓶中石灰水的变化。
(注意:一定仔细辨别实验装置。一人操作,其他人监督、观察。操作前一定用酒精棉将吸、吹部位消毒。)
实验结果:甲烧瓶无乳白色沉淀,乙烧瓶有较多的乳白色沉淀。
实验结果的分析:
甲: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少,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沉淀少。
乙: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沉淀多。
提供资料:科学家的实验测定:人的吸入气和呼出气中成分的比较:
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O2
20、96
16、4
CO2
0、04
4、1
N2
79、00
79、5
数值说明:吸入空气中的O2浓度大于呼出的气体中的O2浓度,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浓度大于吸入的空气中的CO2浓度。(计算一下,人体呼出气体含的二氧化碳大约是吸入气体的100多倍)
[得出结论]人体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支持假设。
引入: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这与身体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及运输有关系。下面我们来探讨:
板书:第二节和运输
二、
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演示实验:喷少量的香水:问教室前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后排的同学闻到有香味吗?
接着喷大量的香水,问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
提问:
1、我在讲台处喷香水,你们为什么闻着了?(香味扩散过来了)
2、香水味为什么离老师近的学生先闻到,而教室后排的同学不易闻到?(距离和香水浓度)
3、香水为什么能扩散?(分子运动)
4、香味向怎样的方向扩散?在密闭的教室范围内,香味到什么时候就不再扩散了?
(向低浓度方向扩散,浓度达到平衡就不再扩散)
再结合观察课本图——嗅到炒菜的香味,猜猜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扩散作用)
什么叫扩散作用?
物质(包括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扩散作用。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交换部位: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处
(2)交换条件:浓度差:
肺泡O2浓度 肺毛细血管内O2浓度
肺泡CO2浓度 肺毛细血管内CO2浓度
(3)交换的过程:
(4)交换结果:本质变化: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跑出(看得见吗?)
外在变化:血液由静脉血à动脉血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提问:原理?(扩散作用)。
提问:有交换的条件吗?或说有没有浓度差?
为什么组织细胞里的O2含量总是比动脉血中的少?而CO2含量总是比动脉血中的多?
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CO2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
(2)条件:浓度差:
体毛细血管O2浓度 组织细胞O2浓度
体毛细血管CO2浓度 组织细胞CO2浓度
(3)交换的过程:
(4)结果:外在变化:动脉血à静脉血
本质变化:O2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分离,进入组织细胞,CO2进入血液。
提问:氧气进入肺泡毛细血管后,如何到达组织毛细血管?(通过血液的运输)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提问:指什么气体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氧气由谁运?二氧化碳谁来运?
载体:氧气:由红细胞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部分由红细胞携带,大部分溶于血浆
指出: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小组讨论,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投影显示讨论题:
1、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到达全身组织细胞的大致过程?
2、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3、每个环节的原理是什么?
4、呼吸的意义是什么?呼吸全过程所包含的各个环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5、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6、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7、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比吸入的气体中氧少?
8、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用文字简要概括呼吸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文字总结最准确、最简练。请将本题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胶片上。
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展示写的投影片,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教师把关,若有科学性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对总结得好的组,加以表扬,并可用做板书。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这四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就会造成呼吸障碍。
提问:1、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第一个环节)
2、为什么呼吸出现障碍时,会危及生命?
因为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释放出来的。如下面的公式:
有机物(贮藏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如果细胞缺氧,就会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进而也就危及人的生命了。
因此,呼吸的意义就是:吸入氧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可以不断地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谁知道煤气中毒是怎么一回事?它所造成的死亡又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五、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学生用2分钟时间看书中的内容(煤气中毒及其预防):请从呼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此分析:
(1)由于冬季用煤火取暖时,炉子不装烟筒或烟筒排气不良,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将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空气吸入肺泡内。
(2)进入肺泡的一氧化碳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多倍,并且结合以后再分离的速度极慢,于是,人体血液中会缺氧。
(3)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造成全身缺氧。
(4)人体血液中缺氧,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受阻,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得不到氧,发生呼吸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板书设计:
第二节和运输
一、实验:探索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二、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物质(包括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扩散作用。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
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红细胞运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血浆运大部分二氧化碳
五、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
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a)2、.过程与方法感受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注意人体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中,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概念的构建及组织类型的区分(三)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引入怎样破解人体之谜1、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从古代对人体一些器官的了解,人类对人体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数千年。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阅读p2—p3思考学生作答中国华佗发明了麻醉术。古希腊的希罗费罗斯解剖尸体,了解了人体的结构。安德烈写出了《论人体的结构》。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1、细胞
红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2、人体四大组织细胞分化组织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怎样的?动物细胞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红细胞形状结构怎样?与其他细胞比较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提问:骨骼肌细胞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提问:结构是怎样的?解释:以皮肤为例,突起多就可以多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出示:受精卵的分裂的图片。讲解分化的过程。讲叙组织,强调关键词出示图片提问:上皮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肌肉组织可以分几类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思考作答: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大液泡和细胞质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学生观察作答:双面凹,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无细胞核,细胞质充满充满血红蛋白,可以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答:圆柱状,多细胞核,有明暗交替的横纹。观察作答:长出许多突起。观察比较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得出组织的概念。观察并在书上找出答案复习细胞结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也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特点: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特点: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分类:平滑肌、心肌、骨骼肌特点:由肌细胞组成功能:收缩和舒张特点: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功能小结总结学生聆听学训练生布置练习册p1—p2填空题1,2,3,4课堂完成1,3,课后完成2,4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课堂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a肺b血液c细胞d心脏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12~14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a3100毫升b3500毫升c3600毫升d3800毫升5.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绵状c肺泡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鼻腔内有鼻毛b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a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b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c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d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肋间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大→吸气肺内压缩小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压扩大→呼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第二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讲授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巩固知识]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学生:回答(略)●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授新课]气体扩散的原理: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课堂小结]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答案:b●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一、课程标准: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板书设计: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鼻咽喉气体的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呼吸系统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气体交换的场所教学目标:
1、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2、关注食品安全,尝试识别过期食品。
教学重点:
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之后,仍停留在小肠中,不能被人体所利用,
要想被人体细胞所利用,必须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循环。这一过程叫做营
养物质的吸收。
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1〉主要器官:小肠
〈2〉小肠有哪些特点?(分组观察猪小肠,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
皱譬
小肠绒毛(是小肠皱譬表面的细小突起)
[投影:讲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肠壁的结构特点,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投影:出思考题]。
教师:小肠的皱譬和绒毛等使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扩大了近600倍。(小肠的吸收面积约一个网球场大小)
这些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的途径是什么样的呢?
[投影]
氨基酸
葡萄糖}-----毛细血管
少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毛细淋巴管}
教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除了小肠
外。其他的消化器官也能吸收少量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胃蛋白酶,肠液: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肝脏
分泌的胆汁在脂肪的消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小结:略。
作业:实验报告册。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
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a)2、.过程与方法感受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注意人体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中,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概念的构建及组织类型的区分(三)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引入怎样破解人体之谜1、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从古代对人体一些器官的了解,人类对人体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数千年。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阅读p2—p3思考学生作答中国华佗发明了麻醉术。古希腊的希罗费罗斯解剖尸体,了解了人体的结构。安德烈写出了《论人体的结构》。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1、细胞
红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2、人体四大组织细胞分化组织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怎样的?动物细胞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红细胞形状结构怎样?与其他细胞比较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提问:骨骼肌细胞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提问:结构是怎样的?解释:以皮肤为例,突起多就可以多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出示:受精卵的分裂的图片。讲解分化的过程。讲叙组织,强调关键词出示图片提问:上皮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肌肉组织可以分几类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思考作答: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大液泡和细胞质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学生观察作答:双面凹,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无细胞核,细胞质充满充满血红蛋白,可以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答:圆柱状,多细胞核,有明暗交替的横纹。观察作答:长出许多突起。观察比较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得出组织的概念。观察并在书上找出答案复习细胞结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也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特点: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特点: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分类:平滑肌、心肌、骨骼肌特点:由肌细胞组成功能:收缩和舒张特点: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功能小结总结学生聆听学训练生布置练习册p1—p2填空题1,2,3,4课堂完成1,3,课后完成2,4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小品表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瘦生表演: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的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讨论:前面那位为什么那么瘦?后面这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较胖?同学们帮他找找原因。教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看来这些都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二)新课教学1.食物的消化①消化酶教师: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被人体利用。就好象有人想把一件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太大搬不进,他动动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搬进了屋子。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也也是如此,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只有转变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进入细胞。那么谁来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呢?提问: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书中把酶比作什么?列举你所知道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②.口腔内的消化——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a.物理性消化讨论:食物入口,你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引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除了口腔,你知道还有哪些器官会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b.化学性消化教师:(1)请一位同学吃馒头,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2)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我们来制定方案探究计划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全班交流——根据自己的探究计划进行探究——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③胃内的消化讨论:食物进入胃内,淀粉是否还能继续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然后进入小肠。思维拓展: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呢?④小肠内的消化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和淀粉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和淀粉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多媒体展示:食物消化的全过程。⑤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讨论:(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2)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学生归纳: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具体如表:与圆柱体比表面积增加表面积(平方厘米)小肠5-6米长13300环行皱襞310000小肠绒毛30100000微绒毛6002000000
最终,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讨论: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多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归纳:(1)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2)吸收的概念课后作业: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
教学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重难点: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过程
导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人类的各种食物均直接或间接来自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新课: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食物含有保证人体正常生活生长发育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探究: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份
目的:说出盒装食物的营养成份和生产原料。
推荐器材:记录本、调查表、钢笔等。
指导:1、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份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
2、设计调查表。
3、独立完成对5种盒装食物营养成分调查。
教师建议:选择学校或家长附近的超市或食品商店阅读5种食物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主要营养成分,生产原料等信息。
教师讲述:食物多种多样,生产原料一般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一般都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
蛋白质、糖类、脂肪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目的:举例说明食物中含有质白质、淀粉、脂肪。
器材:面粉、花生、小麦种子、烧杯、试管、滴管、碘液、白纸、匙子、纱布、单面刀片、镊子、清水等。
教师指导:1、2人一组,取一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轻轻揉挤,观察清水的变化。
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在另一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继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打开沙布团→黄白色的胶状物质。
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向清水渗出许多白色物质,是什么?是否是淀粉?如何验证。
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向着白纸,用大拇指挤住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
学生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样多吗?
教师讲述: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每天要摄取足量多的蛋白质,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生命活动。
瘦肉、鱼、蛋、豆、奶、含大量的蛋白质。
糖: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含糖植物: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甘薯,马铃薯、藕、甘蔗、甜菜。
脂肪: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可贮存猪肉、羊肉、蛋、大豆和花生。
小结:
本课重点学习:通过调查盒装或袋装食物营养成分、理解蛋白质、淀粉、脂肪是人类三大营养物质。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8739.html
上一篇:新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十篇[分享]
下一篇:吸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