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语文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精选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语文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精选,供大家参考。

《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看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看出,小红军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表现了他的倔强。但我发现第10自然段,作者在写小红军在拍粮袋时,不是像我们通常做的那样挺起胸,使劲地一拍,以此来表现倔强,而是用轻轻地来表现他拍的动作。这么写准确吗这不是与倔强的说法相互矛盾吗大家边读边想,看看能不能从书中找出答案来。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

[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三、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教师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与感染,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倔强的小红军*语文教案精选


倔强的小红军*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深情,表明陈赓同志讲这件事时很动感情,对讲到的这个人十分怀念。第二段(第二-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朝前走去。第三段(第十一-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事情发生在深秋的一天,陈赓因饥饿、疲惫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惫。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陈赓同志首先想到这个小鬼一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接着,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陈赓同志无可奈何,就是陈赓同志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没有办法和小红军一块走。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在长征路上,每人随身带的干粮很少,人小鬼一些干粮,他就可以少挨一点饿。但小红军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陈赓同志原来认为小红军走不动了,没干粮了,想方设法要帮助他,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

陈赓同志之所以终于被说服,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3.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说不能同陈赓同志一起走;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赓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足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任何人见了小鬼这些举动,都会觉得小鬼心情好,不然怎么还会笑?小鬼体力强,不然怎么还要和马赛跑?小鬼还有干粮,不然干粮袋怎么鼓鼓的?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陈赓同志猛然醒悟过来的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小鬼的言行神情,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赓同志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全明白了,指的是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走,为什么不拖累别人。陈赓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赓。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倔强。狠狠怎么对得起,都说明了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十分悲痛。

教法建议

1.这篇讲读课文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适当交待一下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况,目的是使他们对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为什么会那么疲惫有所认识。然后按预习要求,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为讲读课文做必要准备。

2.教学本课要注意,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红军,但应该看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赓同志不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坚持要帮助小红军,才有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的倔强表现,从陈赓同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爱阶级兄弟而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中,我们小仅感到小红军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而且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深切的关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3.课后思考.练习1主要从小红军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小红军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突出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这样倔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4.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也可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做示范,并加强指导。

5.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倔强读jujing,不读juqing,要指导学生读准。稞是禾苗旁。

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指导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造句。教师注意表扬造得好的,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6.建议本课教3课时。

难句解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小红军在革命征途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当他遇到陈赓同志时,一眼看出陈赓也是由于疲惫和饥饿掉队的,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所以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是指明白了小鬼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陈赓同志一旦明白过来后,小鬼已经牺牲了,他为自己的疏忽,没及时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和悲痛。这表现了党的领导者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热爱阶级兄弟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回顾起自己革命时的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至10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关心小红军,小红军倔强地不肯接受的情景。

第三段(第11至15自然段):讲陈赓同志返回来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陈赓无限自责。

写作特点

本文按忆小红军遇小红军救小红军的顺序来记叙的,通过小红军外貌、动作、语言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红军聪明而坚强的特点。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乏牺牲在路上的故事,表现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示例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范文精选)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1/3123下一页尾页

语文教案示例 倔强的小红军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语文教案示例: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深情,表明陈赓同志讲这件事时很动感情,对讲到的这个人十分怀念。第二段(第二-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朝前走去。第三段(第十一-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事情发生在深秋的一天,陈赓因饥饿、疲惫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惫。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陈赓同志首先想到这个小鬼一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接着,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陈赓同志无可奈何,就是陈赓同志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没有办法和小红军一块走。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在长征路上,每人随身带的干粮很少,人小鬼一些干粮,他就可以少挨一点饿。但小红军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陈赓同志原来认为小红军走不动了,没干粮了,想方设法要帮助他,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

陈赓同志之所以终于被说服,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3.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说不能同陈赓同志一起走;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赓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足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任何人见了小鬼这些举动,都会觉得小鬼心情好,不然怎么还会笑?小鬼体力强,不然怎么还要和马赛跑?小鬼还有干粮,不然干粮袋怎么鼓鼓的?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陈赓同志猛然醒悟过来的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小鬼的言行神情,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赓同志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全明白了,指的是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走,为什么不拖累别人。陈赓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赓。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倔强。狠狠怎么对得起,都说明了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十分悲痛。

教法建议

1.这篇讲读课文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适当交待一下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况,目的是使他们对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为什么会那么疲惫有所认识。然后按预习要求,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为讲读课文做必要准备。

2.教学本课要注意,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红军,但应该看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赓同志不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坚持要帮助小红军,才有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的倔强表现,从陈赓同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爱阶级兄弟而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中,我们小仅感到小红军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而且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深切的关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3.课后思考.练习1主要从小红军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小红军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突出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这样倔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4.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也可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做示范,并加强指导。

5.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倔强读juéjiàng,不读juèqiáng,要指导学生读准。稞是禾苗旁。

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指导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造句。教师注意表扬造得好的,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6.建议本课教3课时。

难句解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小红军在革命征途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当他遇到陈赓同志时,一眼看出陈赓也是由于疲惫和饥饿掉队的,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所以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是指明白了小鬼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陈赓同志一旦明白过来后,小鬼已经牺牲了,他为自己的疏忽,没及时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和悲痛。这表现了党的领导者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热爱阶级兄弟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回顾起自己革命时的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至10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关心小红军,小红军倔强地不肯接受的情景。

第三段(第11至15自然段):讲陈赓同志返回来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陈赓无限自责。

写作特点

本文按忆小红军遇小红军救小红军的顺序来记叙的,通过小红军外貌、动作、语言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红军聪明而坚强的特点。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乏牺牲在路上的故事,表现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庐山的云雾片断赏析 教案精选


课例: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介绍庐山的云雾.)

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其实写庐山云雾的还有很多,只是课文用省略号代替了.

师:是啊,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它们有的像绒帽,有的像玉带,有的是大海,还有的是四蹄生风的白马.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它们还会像什么呢

生抢着为云雾起名:一条金蛇,一只白羊,一块飞碟,一个仙人瓶等等.

师:真能干!这些云雾多有个性呀,让我们来当小作家,说说你想到的庐山云雾

观赏图片,准备练说,相互合作,互帮互学.

师:下面请小作家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把你笔下云雾的神奇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后,主动上台解说.

师:光说还不过瘾,要是能把它写下来,那就妙极了.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谁的写话本领强.

生开始动笔写话.

思考:这则课例集读,看,说,写于一体,可谓形式多样.首先教者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回读,悟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口语交际活动.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帮助学生积极内化文本中规范的语言.而观看图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最后的写话比赛则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借鉴文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自我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有效性的学习正是建立于学习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作为教师,应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种种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思辩,争论,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年级语文下册棉鞋里的阳光片断赏析优秀范文


师:刚才,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又认识了13个生字新朋友,还把他们送回到课文中去再读再认。下面请小朋友们再听朗读录音。(放录音)

生:(急切地)错了,错了!题目是《棉鞋里的阳光》,不是《棉被里的阳光》。

师:(惊讶地)错了?糟了!录音后忘了核对课文,出错的地方肯定还不少。那就请大家合上课本,从头听起,找找老师的错,谁找出最多,谁帮助老师也就最大。

(学生听完录音,互相交流核对纠错情况,纷纷发言指出错处)

师:瞧我,太马虎了,一篇文章读错12处,大家帮我指出来了,谢谢大家。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边听录音边找错,将录音与原文对照分析,举出实例,说明原文为啥更好。发言时先读原文,再指出录音错误,最后说清原文为啥好。(再放录音)

生:“妈妈在给奶奶晒棉被”,录音少了“给奶奶”,不清楚晒谁的棉被。

师:是呀,丢了“奶奶”,(生笑,指出:“是‘给奶奶”’)对,丢了“给奶奶”,晒的棉被可指妈妈的,也可指小峰的,看来说话写话还得交待清楚对象才行。

生:“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录音少了“一点儿”,没原句好。

师:怎么没原句好?这不是更简洁吗?(生窘迫,师轻拍其头)老师打你疼吗?(生:不疼)“不疼”与“一点儿也不疼”有区别吗?

生:老师没有真打我,一点也不疼;棉被没沾水,还有妈妈晒,一点儿也没湿,所以——

生:(接话)所以小峰才更加好奇:“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很好!

生:“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录音成了“他把奶奶的棉鞋放在阳光晒不到的地方”,少了“轻轻地”,多了“不”,“摆”改成了“放”。

师:听得真仔细,可录音怎么没原文好呢?

生:多加一个“不”字,棉鞋就晒不成,因为没阳光。

师:对了,多加一个“不”字,把句意都搞反了,看来说话写话,这个“不”字不能乱用。

生:少了“轻轻地”,奶奶会被声音吵醒。

师:吵醒?

生:小峰晒鞋“轻轻地”,就没声音,奶奶就睡得很香甜。

师:谁能用“轻轻地”说句话吗?

生:我睡着了,妈妈轻轻地给我盖好被子。

生:我闹脾气了,爸爸轻轻地打我屁股。

生:爸爸写东西时,我轻轻地端杯水放在他面前。

师:说得真好!那“放”改成“摆”怎就不好呢?(生沉思,师顺手从粉笔盒中捏了两支粉笔轻置于桌上)这是“放”,(又拿出两支粉笔,先轻放一支,又并排放一支),这是“摆”,整齐地放。下面就请一位小朋友表演一下小峰晒鞋的经过,谁愿表演?

(一生表演,余生评议表演效果,再次体会“轻轻地”、“摆”的含义)

师:请想象一下,奶奶知道小峰替她晒棉鞋会怎样说?小峰会怎样回答?同桌的小朋友分角色练习说一说。(指名两位到讲台前说)

生(扮奶奶):乖孙子,这么小就懂得关心老人,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扮小峰):奶奶,老师说,好孩子应该“尊长辈、懂礼貌”,我不光要为您晒鞋,还要帮您做好多事呢!

师:如果你就是小峰,你还会帮奶奶做哪些事呢’!

生:我还会帮奶奶晒枕头、晒棉袄、捶背、盛饭……

【评析】

上述教学片段中,文老师特意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故意用增、删、改等方法“篡改”课文12处,再制成朗读录音,让学生挑刺,“帮助”老师找出错误所在,利用商讨策略,先合上课本倾听,再翻开课本边听边看,边思边辩边演,为服务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事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提供了放矢之“的”。六七岁的孩子上课易于疲劳,有意注意不能持久,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给“权威”挑毛病,在“助人为乐”中成了真正的“发现者”,通过近似竞赛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创造了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自由轻松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了注意力。教学中,师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感消除了,具有争强好胜特点的学生们的探索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形成了“紧张而活跃”的高潮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断赏析之优秀模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断赏析之一

有一些课令人费解和担忧,请看苏教版小语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片段:

师:司马迁受到了酷刑,为什么还能坚持把《史记》写下去?

生:他牢记了父亲的嘱托。

师: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司马迁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所以他坚持活下来写《史记》。

师:很好!你们说说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生:文天祥的死重于泰山。他热爱祖国,不受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拒不投降,在狱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生:岳飞的死重于泰山。他顽强抗金,保家卫国,最后却被*臣所陷害。

师:你知道岳飞是被谁陷害的吗?

生:是秦桧,他被外国收买陷害岳飞的……

师:还有哪些人重于泰山?

生又说出了李白、杜甫、爱迪生、阿炳、董存瑞、黄继光等。(略)

师:你们说到的名人中,哪一位是残疾人?

生:阿炳。

师:他和司马迁一样都是身残志坚的人,你们还知道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

生又说出了贝多芬、张海迪、桑兰等。(略)

师:你们知道哪些人的死轻如鸿毛吗?

应该说这个教学设计理念是新的,其积极意义也是应该肯定的,尤其是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教师把开发教育资源狭隘地理解为“面向课外”,把学习的重点引向对课外信息的搜集、交流上,以至削弱了课文的学习,枯竭了阅读课的情感之源,流失了文本价值。

在教学内容的落实上,处理好开发教育资源与强化文本学习的关系,这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呢?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有助于文本学习的深化和拓展,而不是对文本学习的折扣和虚化。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要增强文本的张力,扩大文本的延伸作用,促进学生对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自《遵循规律回归本真》

自己去吧语文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语文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为专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的教育。本课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上没有学生读不懂的词句。通过阅读故事,领悟应该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通过观察、表演、朗读、口语交际等途径来让学生学习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学中,重点采用了角色朗读和角色表演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我在思考:我们可以结合美术课,开展一次制作鸭子、小鹰头饰的活动,并且结合利用已有的材料制作头饰,了解鸭子、小鹰身体的个个部分与自己身体各个部分的区别。这样就把语文实践活动、美术课、科普知识的了解与语文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由于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我当时安排学生通过练习读出语气来体会小鸭子和鸭妈妈当时的心情。从当时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学生通过练习读以及我与学生的对话──喜欢哪一个,学生结合前面了解的科普知识,感悟了语言的意思,体会了当时小鸭子和鸭妈妈的感情。

不过,现在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鸭妈妈说:小溪里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这句话是故事中的重点语句,一方面说明了鸭妈妈让孩子自己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样的事情,你自己能做,从而暗含了自己的事情,你应该自己做的道理。我觉得,对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一下:除了小鸭子的身体特点以外,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在表演这个环节,学生进入角色,也就进入课文的情境;通过形体、语气体会、对话等方式,在游戏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有了比较深刻的领会。假设,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但是,本来这里可以补救解决的一个问题:水不深,这里,我还是没有意识到,教学中,也没有通过参与和对话引导学生去认识、体会。

总的评价自己这堂课的教学,在从学生的兴趣着眼,通过朗读、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努力让语文课活起来,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等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自己在把握语文课的特点方面,在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学习体味课文内涵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了实践、兴趣、综合的同时,不能忘掉本──语言文字的学习领会。这是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文


1935年春天,红司方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有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不知是谁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菩萨看我们心诚,坐了一夜,这是给我们的奖赏呢!话音刚落,大伙儿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古庙也充满了生气。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与反思 教案精选篇


出示这样一组信息:

出示:一只小鸟小时飞行1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吗?(师生一起画出线段图)

求小鸟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

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1、12÷怎样计算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

(1)12÷=12÷0.2(这是转化成整数除以小数进行计算。)

你还能否根据线段图发现不同的解法呢?

(2)12×5(这是根据线段图理解的。)

为什么乘5?能在图中解释一下吗?

(3)12÷1×5(说出这种做法的同学是班上一个比较认真的孩子,看的出她很动脑子,但是解释的并不是很清楚。)

(4)(12×5)÷(×5)=60(这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的。)

师:从计算上面来看似乎第二种算法最简单!

这时有学生举手说:我认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除以他的倒数!(我看的出来他在课前已经看过书了。)

师:对,你真聪明,大家从刚才的第二种方法也能看出来,12÷=12×5,那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在来看例题。

教学反思:

课堂的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从书本例题开始讨论,而是从一个除数是几分之一的简单例子推想出结论,在让孩子们来考虑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们能真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让学生们的思维有一个缓冲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整数除以分数的一般计算方法中。以这样的教学,我相信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中班语言小红帽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学习看图谱用打击乐器为乐器伴奏。2.认识木鱼,同时探索快速演奏铃鼓的方法。3.自己演奏的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演奏,努力使自己演奏的节奏和音量与同伴保持一致。4.让幼儿知道乐曲的名称《小红帽》,熟悉乐曲的旋律及乐词内容。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活动准备:1.幼儿熟悉乐曲《小红帽》,能较为熟悉地随乐曲有节奏地说语音总谱。2.动作图谱一张;乐器:响板、碰铃、铃鼓若干;乐器声音卡四张;3.幼儿分三组,座位为马蹄形,乐器先放在幼儿椅子底下。教学重难点: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学习看教师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借助语言总谱,为乐曲匹配合适的乐器。活动过程:一、小红帽图片导入师:小朋友都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小红帽在去外婆家上了大灰狼的当,好不容易才被猎人救回来。今天小红帽又要去外婆家了,这次在森林里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二、根据故事,出示节奏谱,学习节奏型。1.完整的听音乐想象故事情节。播放歌曲《小红帽》幼儿完整的欣赏音乐后,想象故事是什么样的。2.教师分段播放音乐,讲述故事,并出示节奏谱。播放第一节音乐后,提问幼儿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教师说出快乐的走走、跑跑。引出节奏型X一X一X X X一。幼儿学习打出节奏。播放第二段音乐后,提问幼儿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教师说出遇到大灰狼了,很紧张。引出节奏型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幼儿学习。播放第三段音乐后,教师讲述故事的结尾,大灰狼掉进陷阱里了,小红帽得救了。引出节奏型X一 X一 X一 X一 X X X X X X X X ,幼儿学习。3.听音乐、看节奏谱,完整拍打节奏。师:请小朋友们听音乐,看节奏把小红帽在森林里发生的事情用小手拍出来吧!除了拍手,我们还可以身体的其他什么地方呢?现在我听音乐,看节奏,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吧!三、初步学习看图谱和指挥,打击乐曲。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为乐曲配制乐器。幼儿分别讨论三小节用什么乐器,可以说几种配器方案。2.教师选择一种配器方案,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分组做好,看指挥分乐器打击来练习。3.教师:小红帽一个人在森林里走走跑跑,我们可以用声音比较轻的乐器来伴奏,小红帽见到外婆,高兴地笑起来,我们可以选择声音比较响亮的乐器来伴奏。4.教师哼唱,幼儿尝试打击。5.听音乐,看指挥,一起合奏。6.交换乐器,再次演奏。四、情景讲述,一起欢唱。师:小红帽把大灰狼送进了陷阱,她很高兴。我们小朋友把她的故事打了出来,你们高兴吗?活动反思:进入中班后孩子们首次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本次活动原来准备用小铃、圆舞板、铃鼓,但受学校已有的乐器数量影响改为铃鼓、串铃、木鱼,这些乐器的使用方法就花了不少时间,然后看指挥演奏又是一个难点,好在小红帽乐曲比较熟悉,因此孩子们还是打击乐活动有了一个较好的了解,这节课比我预期的时间要长,因为中间有很多预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例如对之前学习的乐器使用方法掌握不牢固,个别幼儿需要重新指导幼儿太多。另外活动内容有点多,以至于课堂节奏有点快没有留出给孩子们消化的时间。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是找男女幼儿分别表演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男女分别表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要是能在区域中组织幼儿演奏那就更好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879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