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进行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你,喜欢动物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来了解几种动物的情况。古代有一种动物被称作人们的邮递员,知道它是谁吗鸽子每小时可飞多少千米呢
2.有这样一组信息:
出示:一只鸽子小时飞行1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吗
求鸽子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
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2÷怎样计算呢你能否根据线段图发现不同的解法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12÷=12÷0.2
这是转化成整数除以小数进行计算。
②12×5
为什么乘5能在图中解释一下吗
③12÷=60
2、12÷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
①12÷和12×5都是求鸽子1小时飞行的路程,应该相等。
②12÷等于乘的倒数。
提问:你怎么想到的
从一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3、出示下面两题,请学生解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1.蜜蜂
2.猫
这两题的计算过程符合刚才的猜想吗能否说明猜想适用于所有整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呢
4、出示:
一只蝴蝶小时可飞行()千米,1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
你想知道四分之几小时飞行的千米数为什么
补充小时可飞行24千米。
算式怎么列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有:
24×,24×3÷4,24××4,24÷3+24,24÷0.75
如果24×是正确的,结果应是相同的,验证一下。
这些算式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能否转化成24×呢
教师引导完成:
5、猜想正确吗用不同的事例来证明猜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办法,老师告诉你们,猜想是对的。在中学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学习如何证明猜想。
(若有化成除以小数的,提问: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好)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巩固练习
①4÷2/3=4×()2÷1/5=2×()
②p35.练一练1
③计算8÷2/310÷15/16
四、解决问题
苍蝇小时可飞4千米
蝙蝠小时可飞4千米
游戏a÷2/3÷3/4
机动:
榨油机2/5小时榨油360千克,1小时榨油多少千克?
有3升西瓜汁,倒入能装1/5升的杯子里,可以倒几杯?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
方法一
师:先填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生2:可以依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就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除数的倒数。
生3:我也可以把除数是分数的除法也转化为除数为“1”。
师:谁能把这个除法算式计算出来?
师:同学们找到了最简便的计算方法,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生:整数除以分数(0除外),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方法二
在简单复习“分数除以整数”计算的基础上,回忆“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我想整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整数乘分数的倒师:这种计算方法究竟如何呢?下面大家一起来探究“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师:根据上面的线段图,你能推算出1小时能行多少千米吗?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怎样计算就可以了?
生:(异口同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
【反思】
方法一突破了书本的束缚,以“商不变性质”为基础推导法则,为学生学习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推导出计算法则“耗时短,见效快”。但学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轨迹中学习数学,失去了自身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教法除了关注计算的技巧之外,明显地缺少了对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数学思考。
方法二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建构过程。表现为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次是直觉思维形式。即由“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我猜想整数除以分数也只要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是形象思维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从而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展开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第三层次是逻辑思维形式。最后由一名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推导出法则。这是一种逻辑思维形式,是学生利用旧知探索并“创造”新知的表现,这种解释深刻而富有创造性。一方面,很简捷地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学生新旧知识的沟通、应用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展现。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三种思维形式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较两种教法,有以下启示:要“探究法则”,而不要单纯“传授法则”,突出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要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要单纯进行法则技能训练,以突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要引导学生欣赏自己,而不要单纯羡慕老师,以突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加强动手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现就以《平移与平行》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片断一:刚刚我们学习了平行线,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化认识平行线。现在我们来做个折纸游戏。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说说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生折纸后汇报折纸情况。
生1:我折出来的两条折痕交*在一起。
生2:我折出来的折痕没有交*在一起,但折痕是斜的。
师:那折痕延长后会怎样?
生2:延长后会相交。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折出来的折痕就是延长也不会交*在一起。
师:那么这两条折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3:这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师:下面我们就用纸再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
生操作,汇报折法。
生4:我是竖着折。
生5:我是斜着折。
生6:我是横着折。
师:那你们怎么判断它们是一组平行线呢?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1:很简单。只要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处处相等就可以了。
师:有道理,不过有时候眼睛是很难看准的。
生2:我用平移的方法,拿一枝铅笔和其中一条折痕重合、平移,看是不是能平移到另一条折痕上。
师:这个方法很好,但要注意控制好方向。
生3:拿一根小棒,和折痕之间的距离一样长,放在中间,平移这根小棒,这很容易看出折痕之间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生4:用尺子量一量两条折痕之间的长度,首尾中间各量数次,如果一样长,说明它们是一组平行线。
生5: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和刚才画图的方法一样就可以判断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验证折痕是否平行,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用手思考,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
一、强化动手实践
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就要改变“耳听口说”这样简单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平移铅笔”、“找平行线”、“画平行线”的操作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内化平行与平移的关系和平行的特点。又通过本环节“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成规”。在学生已学习了平行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智慧之花也在迸发。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题策略:(1)用铅笔平移的方法来判断。(2)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小棒来判断。(3)用尺子量两条折痕间的长度。(4)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判断。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来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挥儿童的独特见解。
《分数除以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正确地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计算。
五.教具准备:
课件、练习纸多张。
六.教材分析:
这节课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将例1进行修改,出示一组整数乘除法的复习题,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然后改编成一组分数乘除法题,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再与整数一组题比较,发现道理完全一样,从而很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折纸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折纸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最后自己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路,老师都加以肯定,然后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计算÷3,发现问题,最后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星期天钱老师家里来了小客人,钱老师打算用果汁来招待他们,大家请看。
果汁有4升,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板书4÷2=2)说含义?
果汁有1升,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板书1÷2=0.5)
果汁有4/5升,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板书4/5÷2=?)
2、4/5÷2表示什么意思?(将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3、师:在数学上,把一个事物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新知。
1、遇到新问题,我们要学会转化到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你能尝试自己计算:4/5÷2吗?
2、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0.8÷2=0.4
4/5÷2=(4÷2)/5=2/54÷2表示什么意思?
4/5÷2=4/5×1/2=2/51/2是什么意思?
4、师: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来解决,可以用分子除以2,也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计算。
5、将果汁有4/5升,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
6、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7、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完成的。
8、4/5÷3=4/5×1/3=4/15(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什么时候用?)
9、为什么乘1/3,1/3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4/5的1/3。)
10、分数除以整数,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1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2、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联系巩固。
1、“练一练1”。
学生读题,先画一画,在交流你怎么想的?
2、“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怎么算的。
3、“练一练3”。
请学生板演。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题。
5、应用题。
学生读题,对完成,交流评议。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四人合作制作圆柱,指一人代表小组介绍如何制作的。(边介绍边用实物投影展示。)
生a:我们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不用另一个长方形?
生:因为另一个长方形卷起来比这两个圆大。
生b:我们组从3个圆和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中选择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生c:我们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通过制作圆柱和这三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d: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生e: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评析: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改变了课本上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的做法,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作一个圆柱。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刘霞转贴自:潭中二小点击数:188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
潭中二小刘霞
表演激趣
教师:你们有兴趣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象。
(学生自主推荐,自告奋勇表演。老师准备狐狸和乌鸦头饰。)
表演实录:
乌鸦做飞着的样子,小乌鸦唧唧喳喳。
乌鸦叼着肉显出得意的样子。狐狸出来看见乌鸦的肉表现出谗的样子。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好!
乌鸦:(不动声色)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乌鸦:(斜着眼看了一眼乌鸦)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仍然只是看了看乌鸦,还是不做声。)
(此时,已超越了课文的内容,乌鸦的肉并没有掉下来。演狐狸的同学听了一下,看了看教师,不知如何是好。教师灵机一动,问扮演乌鸦的同学:是狐狸的话说得还不够动听,还没有打动你?拌乌鸦的同学闭着口点了点头。教师马上点拨狐狸:乌鸦还没开口,你还得再想办法呀!)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眼珠可真黑呀!人类比起您来可差多了!
乌鸦:你说的是真的吗?
肉掉了下来。狐狸赶快叼起肉回到座位。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点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并且运用了发展性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投入语言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延伸存趣
1、引导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扩展阅读
师介绍狐狸和乌鸦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文中的狐狸和乌鸦是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那么自然世界中的狐狸和乌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狐狸和乌鸦的信息,教师也提供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供学生交流。
3、续编故事
教师:大家也可以像这些作者一样编出你们自己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可以投到杂志社,让更多的人来听。
学生自编自演,互编互演。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的精神,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原则,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8449.html
上一篇:图形与位置 教案精选篇
下一篇:生活中的比教学诊断优秀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