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单元圆的认识时

按照惯例,小学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小学教案该怎么写?这篇《单元圆的认识时》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单元第1课时

课题圆的认识(二)

标1、巩固圆的认识。

2会用圆规画圆。

3、正确解答相关习题。

析重点正确解答相关习题。

难点圆的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馨回忆:

1、我们认识了圆,这节课先来个温馨回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板书出来。

圆的画法

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他们的关系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优越性

圆的对称性

利用圆设计美丽图案

二、我们认识了圆,还要会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作业

1、教材第7---8页练一练

2、试用我们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

计圆的认识(二)

(1)圆的画法定长(r)定点(o)圆规

(2)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他们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无数条

d=2rr=

(3)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优越性

(4)圆的对称性无数条每条直径都是

(5)利用圆设计美丽图案

记巩固画圆的知识。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时角的认识


第二单元角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⒉使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和角的计量单位,掌握角的分类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90度和60度的角。

⒊使学生通过折、画、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⒋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经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29页:

⒈认识射线、直线。

⒉认识角的特征,学习角的分类。

⒊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课时划分】

共计7课时

角的认识1课时

角的度量2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角2课时

单元练习与测试2课时

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⒉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⒊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木条做的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⒈出示一条线段。

提问:线段应该怎样画?要注意什么?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

⒉认识射线。

出示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了解射线。

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类似......的图形,叫射线。

教师画一条射线。提问:射线是怎样得到的?

射线有什么特点?学生画一条射线。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射线。

⒊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有哪些特点?

提问:怎样画一条直线?学生试画。

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关系。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谁来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⒌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⒍出示一个点,让学生分别画一条过这点的直线、射线和线段。说明: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出示两个点,让学生分别画过这两点的直线。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⒎完成想一想。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第17页“想一想”插图,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二、认识角

⒈导入:(出示角的图形)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名称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⒉认识角及其名称。

⑴演示,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先点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

想一想: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

⑵从角的组成过程看,画角时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示范画角。

⑶学生练习画角。(画出不同方向的角)

⑷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⑸提问: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⑹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角,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学生写五个,并举例写成“∠1”,读作“角一”。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数一数图上有几个角。

三、布置作业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单元观察物体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深入思考:

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p39做一做图,则才是确定一个图片的形状,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组合图形呢?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可就在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王志龙)指出圆锥也可以从上面看到圆形。虽然圆锥应该到六年级学生才正式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它不陌生,老师必须正确加以评价。我有些困惑:圆锥从上面看到底是圆形,还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点呢?

时认识图形练习


第三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练习五教学目标: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会折、剪、拼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啊,我们将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二、练习。1、练习五1(1)出示第1题,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一说折出了什么图形?(2)展开,说一说在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2、练习五2。(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叫两次对折?(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3)集体交流并参与教科书说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3、练习五3。(1)出示第3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指指各种图形分别在哪里?(2)指导学生数图形的个数,要求学生把图形分成左、中、右三部分,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地数。(3)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4、练习五4。(1)要求学生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搭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搭的?(2)用8根小棒能搭出什么图形?试一试,让学生先搭,然后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5、练习五5。请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想一想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6、练习五6。(1)出示第6题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是怎样把长方形转化平行四边形。(2)学生动手按照书中的两幅图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7、练习五7。(1)用书附页中的图形,照样子拼出书上的三种图形。(2)试一试,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拼图,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三、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四、教学反思

时线的认识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下图,从现实中的铁轨、斑马线、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

直线线段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新课标第一网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单元圆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篇


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第93~97页教学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第98~102页教学圆的周长及计算公式。第103~108页教学圆的面积及计算公式。第109~113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练习,实践与综合应用。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1由表及里,体验圆的特征。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圆的形状已经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教材通过三道例题教学圆的形状特点。例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把教学的话题集中到圆上来。让学生自找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边是曲线,这是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使用圆规画圆以及了解关于圆的几个重要名称,进一步认识圆。用圆规画圆,不仅是规范地使用工具作图,而且在画圆的时候能体会到,圆是铅笔绕固定的一个点旋转一周画成的图形。教材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既满足学生“玩中学”的愿望,又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画圆的方法。在学生试着画圆时,教材用四张连续的图片,展示了使用圆规画圆的要领:用尺确定圆规两脚尖的间距;把圆规针尖固定在纸的一个点上;手握旋柄,绕固定的点把圆规旋转一周,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里的展示,对不能独立使用圆规的学生起示范与说明的作用,对能用圆规画圆的学生有提醒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作用。联系圆规画成的圆,教学圆心、半径、直径,对它们的形状、位置和常用的字母分别作了清楚的阐述。如圆心是一个点,是圆规针尖固定的那个点,用字母o表示;半径是线段,一端是圆心、另一端是圆上任意一点,用字母r表示;直径也是线段,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用字母d表示。教材还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体会并内化知识。再经过“练一练”第1题的辨析和度量长度,能更准确地把握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练习十七在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如第3题,在画圆时体会大小不同的圆可以有共同的圆心。第4题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其中最大的那个圆的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第6题在方格纸上平移圆心,圆也随之平移,体会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第7题体会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从而理解测量直径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2动手实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学圆的周长共编排三道例题,采取“猜想——验证”和有意义地接受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例4着重教学圆周长的含义,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呈现三个直径不同的自行车车轮的图片,先让学生想像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哪一个行的路程比较长。在此基础上,教材指出车轮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从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内容,使原有的周长概念迁移到新的图形上来。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能直观地看到直径长的车轮周长长些,直径短的车轮周长也短。由此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开启了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大门。例5组织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最终形成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铺平道路。在编写上有五个特点:一是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进行探索活动,便于测量圆的周长;二是用硬纸板剪4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三是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剪出的圆的周长,鼓励方法创新,主动体验化曲为直的转化策略;四是明确了探索的方向是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研究周长与直径间的倍数关系;五是设计了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每个学生都能把在小组里测量、计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便于从四组数据,尤其是四个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的比较中,发现规律。学生的实验充其量只能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测量工具、方法和误差决定的。因此,教材在例5的后面继续教学圆周率的知识。讲了四点内容: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一般取π的近似值314。学生以自己的实验为基础,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圆周率。并根据周长(c)直径(d)=π,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得出周长公式以后,计算圆周长的问题安排在“试一试”和“练一练”里面,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应用记住公式。例6是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的问题,选择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有两个原因:一是思路比较顺畅。由于已知圆的周长,所以很自然地会想到周长公式。于是,把周长公式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的思路也就随之产生。二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应用圆的周长公式,既能解决已知直径(半径)求周长的问题,又能解决已知周长求直径(半径)的问题。学生体会到这些,对周长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就更深刻、更全面。例题把教学重点放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以及列方程依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上,把解方程留给学生完成。这道题涉及四位数除以三位数,所以使用计算器计算。按照《标准》的要求,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般笔算。数据更大的乘、除计算,一般使用计算器。3引导探索,指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圆是曲线图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比直线图形困难得多。在应用面积公式时,还涉及新的运算顺序。因此,编排四道例题,组织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并对应用公式求面积的计算作细致的指导。例7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在求图形的面积时,经常使用数方格的方法,虽然有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这里的图形,数方格不仅能知道面积大约是多少,而且对探索面积公式有启发作用,这些都是例题的编排意图。分别以边长4厘米、3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的边为半径画一个圆,数方格求圆的面积,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圆的14在正方形里面,34在正方形外面,只要数出14个圆的面积,再乘4就得到整个圆的面积。既省时省力,又能避免数错。二是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正方形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相等。因此,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倍数关系就是圆面积与它的半径平方的倍数关系。后者正是圆面积公式的内涵所在。为了引起学生对圆面积与半径平方的关系的注意,教材设计的表格里,把半径这一栏放在正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中间。通过填写半径的长度,体会它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从而联想边长乘边长相当于半径的平方。在计算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之后,由“大象”卡通提出“圆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体会圆面积与它半径的平方可能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并带着这个悬念教学下一道例题。例8把圆等积变形成长方形,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编写上有三个特点:一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空间经验和图形知识,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隐含了极限思想;二是组织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交流中充分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三是展开了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思维全过程,突出了用πr替代长方形的长,r替代长方形的宽,以及把πr×r改写成πr2这三个关键点。例9应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怎样写算式和怎样运算是教学重点。算式314×52是依据面积公式πr2列出的,读作三点一四乘五的平方。算式里的平方应该先算,这里没有把它作为一条运算顺序教学,仅指导学生先算3.14×52里的52是多少。“练一练”里已知圆的直径是8厘米,求圆的面积。可以分步列式,先用8÷2=4(厘米)求得半径,再用3.14×42求圆的面积。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3.14×822,要提醒学生为82添上括号,保证先算圆的半径,不可以列成3.14×822。例10求环形的面积,是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着重教学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图示直观呈现环形,帮助学生理解铁片面积是两个圆面积的差,从而得出解题步骤是先分别算两个圆的面积,再把它们的面积相减。在理出解题步骤以后,让学生分步解答,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如果列综合算式3.14×102-3.14×62求铁片面积,就能把算式改变成3.14×(102-62),使计算比较简便。“试一试”和练习中的组合图形都是由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是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和,或者是面积的差。两个基本图形中至少有一个图形是半圆形,计算半圆的面积应该是圆的面积除以2。

单元方程时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7~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及检验。3、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12-a=4x+12=3845-x 30x=14+2845-13=x+162、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18+x=1818-x=0x+15=33x-10=8x-18=18x+3=18+3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二、指导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7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这里的方程与前面所学解方程的过程比较有什么不同?省略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优点?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省略。同学们在解方程时可以照这种方法解。2、完成练习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上一题的方法适当省略,简化过程。(2)集体核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3、完成练习一第9题。知道每题错在哪里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正呢?独立完成改错。4、完成练习一第10题。(1)学生独立完成。(2)在小组中交流,每人选择一题说思考方法。(3)错误汇报。说说错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5、完成练习一第11题。根据图意怎样列方程?(x+10=50+20)应该先算哪一步?方程右边两个数可以相加,应该先加起来。第2题怎样列方程?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6、完成练习一第12题。“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什么意思?你能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题中的相等关系吗?(1本练习本+3枝铅笔=7枝铅笔)你看出了什么?(1本练习本相当于4枝铅笔)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用处大吗?

数学单元小数乘法时 教案精选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6页的例5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4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乘以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34.87×2.35.062×0.370.58×0.96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前两节课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示范:

1.教学例3、0.056×0.15

(1)猜:这道题的积里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写竖式。

①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该怎样写?试着写一写,指名板演。

②集体订正,师示范:0.056

×0.15

(3)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①生独立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指名板演。

②分组讨论: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多少位?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③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④让学生点出积的小数点,并指名板演。

⑤生独立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的方法检验上面的计算结果。

⑥师巡视,集体订正。(注意示范)

2、教学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产的奶是八月份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生读题明白以下问题:①已知所求?

②怎样列式?

③所列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2)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尝试比较例3和例4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2)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例3的乘数是0.15比1小,求的是0.056的百分之十五,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例4的乘数是2.4比1大,求的是18.5的2.4倍,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3)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4、做一做:0.32×0.252.6×1.08

先判断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并注意验算。

三、运用

1、p.5页12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2、点小数点。

38.045.0060.035

×4.6×0.007×0.16

2281235042210

1420835

164892560

3、快算。(口算卡第5页)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9页11题

上册[单元]时[折纸] 教案精选篇


课题

折纸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情分析: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本课时的分数加减法主要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折纸活动,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教具准备: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折纸。

1、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3、交流汇报。

“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练一练。

第1题,看图填一填。

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第3、4题,独立完成。

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板书设计]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个性化教学思路:教学后记:教学备课时或许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使课堂教学效率不太高,这方面要在往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

数学上册单元时导学案优秀模板


第四课时:小数乘法综合练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重点)

2、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第二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难点)

口算训练

0.9×67×0.081.87×00.24×2

0.12×61.6×54×0.256×0.5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先判断积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2.7×0.35.2×0.71.1×2.5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课本第6页例5.

(1)想一想这只非洲野狗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

(2)我会列式计算,并进行正确验算。

2、试做:练习一第10题

①自己先独立计算。

②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我发现了:

三、合作探究:组内交流第10题你的发现。

四、课堂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3.25×50=2.8×0.95=0.372×1.2=

0.98×2.3=6.7×0.58=7.06×2.4=

2、蒙古牛一般体重0.326吨,身高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大约是蒙古牛的1.3倍,身高大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是多少?

3、一种毛线每千克58.36元,买3千克要付多少元?买1.2千克要付多少元?

4、食堂买来茄子和西红柿各18千克,每千克茄子2.4元,每千克西红柿3.6元.买这两种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检测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0.87×0.9()0.870.87×1()0.87

0.87×1.1()0.870.87×0.3()0.87

2、用竖式计算。

31.8×1.047.18×6.050.305×0.14

3、四年级有学生220人,五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4、食品店运来350瓶鲜羊奶,运来的鲜牛奶瓶数是鲜羊奶瓶数的1.8倍。食品店运来鲜牛奶多少瓶?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914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