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会考单元知识点归纳初中教案精选

时间:2022-03-29 人教版初中生物会考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生物会考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目镜看到的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③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

④区分污点的位置: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上;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1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①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

④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1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5)碘液染色。(6)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5)碘液染色。(6)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5、细胞膜的功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16、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7、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18、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19、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20、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

2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3、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JK251.com延伸阅读

酸碱知识点归纳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

特性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

特性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ph值石蕊酚酞

酸性

中性=7紫色无色

碱性﹥7变蓝色变红色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

七年级生物上单元知识点归纳教案模板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①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如:草→兔→狐)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初中生物浅析探究实验的解题思路初中教案精选


这几年的考试几乎每次都有探究题,对于这类题目。很多学生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甚至索性不做,把它看成一个庞然大物,被吓倒了。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这几年的考试情况,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答题方法:

(1)实验题目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对象;②研究现象③作用于对象的因素。如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这个实验,其研究对象是唾液淀粉酶活性,作用于对象的因素是不同的ph,研究现象是唾液淀粉酶活性随ph发生的变化。通过仔细阅读题干,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就能够把实验题目定下来。

(2)实验假设。根据题设要求,确定变量x,在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一般只确定一个变量,即唯一一个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会改变。”如根据“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这个现象可以提出假设:青霉素产生可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物质。注意这里使用“阻止”而不是“影响”二字,说明假设中应该具体阐述有何种“影响”。

(3)实验结果:首先要注意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的,只需朝向既定目标预测和书写,即只写一个结果和应该得出的结论。例如,“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只需写出“对照组叶片遇碘变蓝色,实验组叶片遇碘不变蓝色”。这一结果即可,当然,结论只有一个,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事件进行探索,其结果往往有多种可能性,且一个结果对应一个相应的结论。因此,通常要按三种情况预测,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互对照的两组)结果相同、实验组呈现强效应而对照组呈弱效应、实验组呈现弱效应而对照组呈强效应。

(4)实验方法: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进行对照组的准备②对照组的设置(注意单一变量原则)③对照组的使用④对照组控制条件的观察。如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同学发现了某种细菌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们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于是课题小组的同学就假设了“造成r细菌周围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最可能原因是: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按照上面的四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到答案: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标记甲乙,按照相同营养成分配制两个培养基;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第三步: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其他细菌;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繁殖;第五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实验设计特别是对照实验的步骤是比较难的一步,同学们根据这几步来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生物生物圈知识点归纳的教学方案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初三上化学硬水软水知识点归纳初中教案精选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

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通过对硬水和软水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

经典初中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1质量比:1: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

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3)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

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七年级生物上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相关教学方案


一、显微镜的结构:课本p36

▲显微镜的使用p37-38要掌握

二、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

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防止玻片标本损坏和划坏物镜镜头。

2.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4.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

3种:切片、涂片、装片。

四、临时装片制作过程:

“擦”、“滴”、“取”、“展”、“盖”、“染”、“吸”

注意: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

盐水而不滴清水?

避免细胞吸水膨胀。

2.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

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

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

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五、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植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

六、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2、一般细胞中的带酸味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中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在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物、植物生活

所需。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内的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year+]初中生物七年级下教材分析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材的总体介绍1、体现新的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一、教材的总体介绍

1、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各项培养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精心安排了各类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其他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3项理念中,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生物学》编著的特色正是突出了这一核心理念。

2、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3、编写原则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4)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5)渗透sts教育思想。(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8)具有弹性。

初中化学知识点相关教学方案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b、cl-c、2cl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5)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例: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电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例: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有些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⑥化学式的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c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d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如非金属气体单质h2、o2、n2、cl2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mgcl2。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cl-。构成氯化镁的微粒是mg2+、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r+8×3+2=32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243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