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2

按照惯例,初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希望《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2》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这首诗,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并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难点:探讨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新闻片段: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水资源减少等等。而与时同时,无知的人们仍然肆意砍伐。同学们,你们想对那些肆意砍伐的人们说什么话?

(学生自由回答,围绕“环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掌握诗的内容。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节奏,领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第一节。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学生回答。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

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及其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起了什么作用?

开篇入题。

五、品读第二节。

1、第二节写了哪些原因呢?

“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2、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

动情地责问。

六、品读第三节。

1、指名学生朗读。

2、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苦苦地恳求;

因为那有诗人美好的童年,有诗人美好的回忆。

3、小结: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樵夫别砍那棵树,由此诗人对老橡树的感情可见一斑。

七、品读第四节。

这节诗写的是什么?

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八、探讨诗的主题。

形式:分小组讨论

2、根据你的理解,自由地把诗歌有感情地读几遍,并且背诵下来。

jK251.COm精选阅读

那树自主学习方案设计相关教学方案


喻屯二中李迎春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感知老树形象。

2、品位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一、认读字词:

佝偻倒坍踝骨刽子手周道如砥引颈受戮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的话讲讲那棵树的故事。

发言要点:

2、以那是一棵------------------的树开头,说一段话,说出对那树的理解和认识。

发言要点:

三、品读精彩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1、用直线划出反映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句子,体会其含义。

2用曲线划出人类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3、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情朗读,品位含义。

四、展开联想,模拟对话。

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说些什么,两人合作,真情对话。

发言要点:

经典范文:4.1 游戏公平吗(2)


教学目标:

经历掷硬币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处理的过程,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体会到掷硬币中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是50%,深化游戏公平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掷硬币实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游戏对双方公平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掷硬币试验规律的发现和游戏公平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右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利用这两个转盘做与上一节课相同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对于转盘a,“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必然的;对于转盘b,“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不确定.由于转盘a、b使“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相同,所以这样游戏对双方是不公平的.

二、创设情景境,进一步研究游戏公平问题

1.出示课本图文的投影.

学生看图读字,教师提问:小明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导入本节课题.

2.组织学生做掷硬币试验.

(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试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每人掷10次,一人掷币时,另一人记表)

试验总次数20

正面朝上的次数

反面朝上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频率

反面朝上的频率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120次、240次、正面朝上的频率,并完成以试验总次数为横轴、正面朝上的频率为纵轴的折线统计图.

3.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观察图形看到折线始终在频率为0.5的这条虚线上下波动;当试验总次数较少时,波动幅度会大些,当试验总次数增大时,波动幅度将减小,可以想到当总次数很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非常接近0.5,也就是说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为0.

小结:

1.通过做实验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什么是游戏公平原则?怎样评价一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

教后记:

学生在做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有目标,有目的的做试验,学生对于游戏的公平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实验.

斑羚飞渡(第2课时)导学案_教案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第2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品味斑羚形象、飞渡细节、环境描写。

三、学习难点:尝试解读故事对人类的启示。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使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斑羚竟能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这样的壮举?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吗?(用句式“我认为这是一群的斑羚,因为。”)

2、镰刀头羊作为这群动物的首领、这场飞渡的组织者,请你谈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头羊?(“我认为这是一只的镰刀头羊,因为”)

3、斑羚及镰刀头羊的形象让我们感动,作者描写这些感人的动物形象的目的什么呢?

4、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同学们,这群斑羚的故事令人感动,还取决于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就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文字吧!看看我们能从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吧!

品析环境描写: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能否说说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七、课后反思

1.8完全平方公式(2)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3.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重点: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2.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活动准备:学生熟记公式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

算下列各题:

1.;2.;3.;4.;

5.;6.;7..

通过教科书中一个有趣的分糖果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的关系.(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若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你能很快算出9982的结果吗?(三)新课:

1.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2;(2)1972.

先分析,再课件演示解答过程

2.练习: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982;(2)2032.

3.例:计算:(1);(2).

方法一:按运算顺序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再合并同类项;

方法二: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再合并同类项.

注意:(2)中按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后,必须加上括号

4.练习:计算:(1);

(2);

(3).

5.例:计算:(1);

(2).

练习:.

6.补例:若,则k=_________;

若是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_.(四)小结: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并体会公式中

的字母既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五)作业:第38页习题1、2、3

教后记:

简便计算完成得较好,但形如的计算多数同学没有掌握,不会分组拆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示例2


教案示例2教学设计: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读课文。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宁鸿彬设计,余映潮评析)教案点评: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即: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范文)


教学目标;(一)知识学习点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律,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律顺序,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重点和难点:正确而合理地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教学过程一情境问题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二、自主探究1、在上述两种解题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把你的做法和想法与同学交流一下。2、下面的解题过程正确吗?若错误,请加以改正:(1)=(-)-();(2)-5×3÷5×3=-(5×3)÷(5×3);(3)(-)÷(1)=(-)×()三、例题讲解:(1)1-12×(1-+-+);(2)(-+)÷(-);(3)(-13)÷(-5)+(-6)÷(-5)+(-196)÷(-5)+(+76)÷(-5);说明通过上面的数学活动,我们发现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可以利用有关的运算律来简化计算过程,在今后的解题中我们要灵活地加以运用。四、课后练习:a组1、计算:(1)17-6.25+8-0.75;(2)2-(-8)+(-2)+0.25-1.5-2.75;(3)(-12)×(-+2);(4)32×(-)+(-11)×(-)-21×(-);(5)(-81)÷2××(-);(6)-1×(1-)÷;(7)[1;(8)-250-(-49)×(-5);b组1、3×(3)×÷1-421×(0.25)21;3、4、c组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试求x2-(a+b+cd)x+(a+b)+(-cd)值。五、学习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能正确的运用运算律

板书设计

教后感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4118.html

上一篇:春笋教学设计优质例文

下一篇:上学期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