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我相信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怎样写好自己的高中教案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上学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情况.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研究项的符号

jK251.COm精选阅读

上学期【荐】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上学期2.5【荐】


教学目标:

1.理解次方根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能根据性质进行简单的根式计算.

2.通过对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认清各种运算间的联系,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根式的化简,使学生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取值规律.

难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运算根据的研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探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一节指数.指数与其说它是一个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运算,且这种运算在初中曾经学习过,今天只不过把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下面从我们熟悉的指数的复习开始.能举一个具体的指数运算的例子吗?

以为例,是指数运算要求学生指明各部分的名称,其中2称为底数,4为指数,称为幂.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运算的由来,是从乘方而来,因此最初指数只能是正整数,同时引出正整数指数幂的定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回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分别写出及,同时追问这里的由来.最后将三条放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整数指数幂的概念

2.5指数(板书)

1.关于整数指数幂的复习

(1)概念

既然是一种运算,除了定义之外,自然要给出它的运算规律,再来回顾一下关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找一个学生说出相应的运算性质,教师用投影仪依次打出:

(2)运算性质:;;.

复习后直接提出新课题,今天在此基础上把指数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分数范围.在刚才的复习我们已经看到当指数在整数范围内时,运算最多也就是与分式有关,如果指数推广到分指数会与什么有关呢?应与根式有关.初中时虽然也学过一点根式,但不够用,因此有必要先从根式说起.

2.根式(板书)

我们知道根式来源于开方,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所以谈根式还是先从大家熟悉的乘方说起.

如果给出了4和2进行运算,那就是乘方运算.如果是知道了16和2,求4即,求?

问题也就是:谁的平方是16,大家都能回答是4和-4,这就是开方运算,且4和-4有个名字叫16的平方根.

再如

知3和8,问题就是谁的立方是8?这就是开方运算,大家也知道结果为2,同时指出2叫做8的立方根.

(根据情况教师可再适当举几个例子,如,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式子的含义,I再说出结果分别为和-2,同时指出它们分别称为9的四次方根和-8的立方根)

在以上几个式子会解释的基础上,提出即一个数的次方等于,求这个数,即开次方,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

(1)次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次方等于(,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

(板书)

对定义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能把上述语言用数学符号表示,请同学们试试看.

由学生翻译为:若(,则叫做的次方根.(把它补在定义的后面)

翻译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翻译的不够彻底,如结论中的的次方根就没有用符号表示,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可引导学生回到刚才的几个例子,在符号表示上存在的问题,并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最终把问题引向对的次方根的取值规律的研究.

(2)的次方根的取值规律:(板书)

先让学生看到的次方根的个数是由的奇偶性决定的,所以应对分奇偶情况讨论

当为奇数时,再问学生的次方根是个什么样的数,与谁有关,再提出对的正负的讨论,从而明确分类讨论的标准,按的正负分为三种情况.

Ⅰ当为奇数时

,的次方根为一个正数;

,的次方根为一个负数;

,的次方根为零.(板书)

当奇数情况讨论完之后,再用几个具体例子辅助说明为偶数时的结论,再由学生总结归纳

Ⅱ当为偶数时

,的次方根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

,的次方根不存在;

,的次方根为零.

对于这个规律的总结,还可以先看的正负,再分的奇偶,换个角度加深理解.

有了这个规律之后,就可以用准确的数学符号去描述次方根了.

(3)的次方根的符号表示(板书)

可由学生试说一说,若学生说不好,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总结,当为奇数时,由于无论为何值,次方根都只有一个值,可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此时要求学生解释符号的含义:为正数,则为一个确定的正数,为负数,则为一个确定的负数,为零,则为零.

当为偶数时,为正数时,有两个值,而只能表示其中一个且应表示是正的,另一个应与它互为相反数,故只需在前面放一个负号,写成,其含义为为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分别为和.

为了加深对符号的认识,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表示一个正数吗?中的一定是正数或非负数吗?让学生来回答,在回答中进一步认清符号的含义,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总结.对于符号,当为偶数是,它有意义的条件是;当为奇数时,它有意义的条件时.

把称为根式,其中为根指数,叫做被开方数.(板书)

(4)根式运算的依据(板书)

由于是个数值,数值自然要进行运算,运算就要有根据,因此下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根式运算的依据.但我们并不过分展开,只研究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依据.

如应该得什么?有学生讲出理由,根据次方根的定义,可得Ⅰ=.(板书)

再问:应该得什么?也得吗?

若学生想不清楚,可用具体例子提示学生,如吗?吗?让学生能发现结果与有关,从而得到Ⅱ=.(板书)

为进一步熟悉这个运算依据,下面通过练习来体会一下.

三.巩固练习

例1.求值

(1).(2).

(3).(4).

(5).(

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简要步骤.

四.小结

1.次方根与次根式的概念

2.二者的区别

3.运算依据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2.5指数(2)取值规律(4)运算依据

1.复习

2.根式(3)符号表示例1

(1)定义

上学期(小编推荐)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对数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2)(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看成再用法则,但无法解决计算问题,再引导学生如何回避的问题.经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证法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2).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将三条法则写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并与指数的法则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法则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2)(3)

(4)(5)(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用的式子表示

(1)(2)(3).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二.对数运算法则例1例3

1.内容

(1)

(2)

(3)例2小结

2.证明

3.对法则的认识(1)条件(2)功能

关于上学期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表示法,能够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项.

2.通过数列定义的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有关数列实际应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列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数列的定义的归纳与认识;教学难点是数列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媒体资料),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一个新课题.

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场地上堆放了一些圆钢,最底下的一层有100根,在其上一层(称作第二层)码放了99根,第三层码放了98根,依此类推,问:最多可放多少层?第57层有多少根?从第1层到第57层一共有多少根?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层层的去数,而是要但求如何去研究,找出一般规律.实际上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一列数

(板书)象这样排好队的数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数列.

(板书)第三章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二.讲解新课

要研究数列先要知道何为数列,即先要给数列下定义,为帮助同学概括出数列的定义,再给出几列数:

(幻灯片)①

自然数排成一列数:

3个1排成一列:

无数个1排成一列:

的不足近似值,分别近似到排列起来:

正整数的倒数排成一列数:

函数当依次取时得到一列数:

函数当依次取时得到一列数:

请学生观察8列数,说明每列数就是一个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这样数列就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

(板书)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为表述方便给出几个名称:项,项数,首项(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以上述八个数列为例,让学生练习指出某一个数列的首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指出某一个数列的一些项的项数.

由此可以看出,给定一个数列,应能够指明第一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每一项都是确定的,即指明项数,对应的项就确定.所以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项数有着对应关系,这与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密切关系.

(板书)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数列可以看作特殊的函数,项数是其自变量,项是项数所对应的函数值,数列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是正整数集的有限子集.

于是我们研究数列就可借用函数的研究方法,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数列.

遇到数学概念不单要下定义,还要给其数学表示,以便研究与交流,下面探讨数列的表示法.

(板书)3.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表示第一项,用表示第一项,……,用表示第项,依次写出成为

(板书)(1)列举法

.(如幻灯片上的例子)简记为.

一个函数的直观形式是其图象,我们也可用图形表示一个数列,把它称作图示法.

(板书)(2)图示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即以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有些函数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解析式反映了一个函数的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类似地有一些数列的项能用其项数的函数式表示出来,即,这个函数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板书)(3)通项公式法

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

例如,数列的通项公式,则.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一个函数未必能用解析式表示一样,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即便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也未必唯一.

除了以上三种表示法,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板书)(4)递推公式法

如前面所举的钢管的例子,第层钢管数与第层钢管数的关系是,再给定,便可依次求出各项.再如数列中,,这个数列就是.

像这样,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数列所特有的表示法,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递推关系,一是初始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可由学生举例,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三.小结

1.数列的概念

2.数列的四种表示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涉及的数列及表示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3.数列的表示法

(1)列举法

(2)图示法

(3)通项公式法

(4)递推公式法

下学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的含义,能确定λ的正负号;

2.掌握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线段的定比分点和终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解题时区分λ>0还时λ<0.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为线段所在直线上任一点,由共线向量知识,必有.我们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1)已知及、,求P点坐标;(2)已知、及,求值.

本节课就来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板书课题——线段的定比分点)

2.探索研究

(1)师:请同学们回忆叙述向量的加、减、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运算法则.

生:两个向量的和(差)的坐标,等于这两个向量的相应的坐标的和(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这个实数与这个向量的相应坐标的积.

师:已知直线l上两点、,在直线l上取不同于、的任一点P,则P点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形?

生:有三种情形,P在之间;P在的延长线上,P在的延长线上.

师:请得很好,下面我们就P在直线上的三种情况给出定义:

设、是直线l上的两点,点P是l上不同于、的任意一点,若存在一个实数使,则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你能根据P点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和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向量方向确定的取值范围吗?(启发学生从向量的方向上考虑)

生:当P在之间时,与方向相同,所以;当点P在的延长线上时,;若点P在的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

下面我们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推导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师:设,,P分所成的比为,如何求P点的坐标呢?

(按以下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设,你能用坐标表示等式吗?

生:

师:由两个向量相等的条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师:对!这就是线段的定比分点P的坐标公式,特别地,当时,得中点P的坐标公式:

(2)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两点,,求点分所成的比及y的值.

解:由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例2】如图所示,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D是边AB的中点,G是CD上的一点,且,求点G的坐标.

解:∵D是AB的中点

∴点D的坐标为

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可得G点坐标为:

即点G的坐标为,也就是的重心的坐标公式.

3.演练反馈(投影)

(1)如图所示,点B分有向线段的比为,点C分有向线段的比为,点A分有向线段的比为.

(2)连结A(4,1)和B(-2,4)两点的直线,和x轴交点的坐标是,和y轴交点的坐标是.

(3)如图所示,中,AB的中点是D(-2,1),AC的中点是E(2,3),重心是G(0,1),求A、B、C的坐标.

参考答案:(1);(2)(6,0)、(0,3);(3)用三角形基法作图得:A(0,5),B(-4,-3),C(4,1)

4.总结提炼

(1)定比分点的几种表达方式:

……向量式

……坐标式

……公式形式

(2)中点公式,重心公式要熟记.

(3)定比分点公式也是判定或证明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的有效方法.

五.板书设计

1.定比分点的定义

(1)内分点3.例1

(2)外分点

a.

b.

2.分点坐标公式4.演练反馈

a.5.总结提炼

b.

下学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的意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向量;

2.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会用字母表示向量;

3.了解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的意义,并会判断向量的平行、相等、共线;

4.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向量和数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

二.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师:(边画图边讲解)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导弹发射处接到命令:向1200公里处发射两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精度10米左右,射程超过2000公里),试问导弹是否能击中伊拉克的军事目标?

生:不能,因为没有给定发射的方向.

师: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生:力、速度、加速度等有大小也有方向,温度和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师:对!力、速度、加速度等也是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的量,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数学中用点表示位置,用射线表示方向.常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在数学中,通常用点表示位置,用射线表示方向.

(1)意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例:力、速度、加速度、冲量等

(2)向量的表示方法:

①几何表示法:点和射线

有向线段——具有一定方向的线段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符号表示: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注意起讫).

②字母表示法:可表示为(印刷时用黑体字)

例用1cm表示5nmail(海里)

(3)模的概念:向量的大小——长度称为向量的模。

记作:||,模是可以比较大小的

注意:①数量与向量的区别:

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

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向量就成为一套优良通性的数学体系,用以研究空间性质。

2.探索研究(学生自学概念)

(1)介绍向量的一些概念

师: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如何表示?长度为1的向量叫做什么向量?是不是只有一个?(学生看书回答)

生: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表示为:0;长度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有许多个,每个方向都有一个.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符号如何表示?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

生: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向量叫做相等向量,a=b单位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师: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那么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

师:对!我们把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平行向量,符号如何表示?如果我们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同一点,这时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是平行向量,a//b,各向量的终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对!由此,我们把平行向量又叫做共线向量.

(2)例题分析

【例1】判断下列命题真假或给出问题的答案

(1)平行向量的方向一定相同?

(2)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

(3)与零向量相等的向量是什么向量?

(4)与任何向量都平行的向量是什么向量?

(5)若两个向量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向量一定是什么向量?

(6)两个非零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7)共线向量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吗?

解:(1)根据定义:平行向量可以方向相反,故命题(1)为假;

(2)平行向量没有长、短要求,故命题(2)为假;

(3)只有零向量;

(4)零向量;

(5)平行向量;

(6)模相等且方向相同;

(7)不一定,只要它能被平移成共线就行.

说明:零向量是向量,只不过它的起、终点重合.依定义、其长度为零.

【例2】如图,设是正六边形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相等的向量.

解:

练习:(投影)在上题中

变式一,与向量长度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11个)

变式二,是否存在与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存在)

变式三,与向量共线的向量有哪些?(有、和)

3.演练反馈(投影)

(1)下列各量中是向量的是()

A.动能B.重量C.质量D.长度

(2)等腰梯形中,对角线与相交于点,点、分别在两腰、上,过且,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B.C.D.

(3)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模__________且方向_________的共线向量

参考答案:(1)B;(2)D;(3)相等,相反

4.总结提炼

(1)描述一个向量有两个指标:模、方向.

(2)平行概念不是平面几何中平行线概念的简单移植,这儿的平行是指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一对向量,它与长度无关,它与是否真的不在一条直线上无关.

(3)向量的图示,要标上箭头及起、终点,以体现它的直观性.

四.板书设计

向量

1.向量的定义

2.表示法6.例题

3.零向量和单位向量7.演练反馈

4.平行向量(共线向量)8.总结提炼

5.相等向量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411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