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三点体会:
1、找“推敲”的近义词,积累词语。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积累词语。读了课题,我先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它的近义词。学生先在书上找到了“斟酌”这一个词。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再查字典、词典,学生找到了“锤炼”、“琢磨”、“思索”等词。接着我让学生再找一找和它意思相近的成语,学生通过交流,又找到了“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等,学生学到这儿非常兴奋,因为他一下子学到了、积累到了这么多词,收获真大呀!当然很开心呢!
2、学“推敲”,用“推敲”。
学习了“推敲”的故事,我让学生也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文中的词语,看看用得是否准确。如:(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这里的“拜访”是否能换成“访问”;(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这里的“即兴”是否能换成“即时”;(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这里的“宁静”能否换成“安静”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字斟句酌,推敲到了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从中受益。
3、养成“推敲”的习惯。
课文讲的是贾岛“推敲”的故事,其实在文坛上,“推敲”的故事不胜枚举,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比比皆是。为此,我让学生搜集、讲讲名人写文章“推敲”的故事或细节或语录,营造浓浓的氛围,使他们内心有“推敲”,要“推敲”。还让学生翻开自己的作文本,和同学一起推敲作文中的词句,看看用词造句是否精当,这样,长期以往下去,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养成“推敲”的好习惯。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推敲)
作者:王薇晶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清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两点印象最深。
第一,学第四段时,我先把采来的广玉兰叶片发给每小组,同学们拿到叶片显然很高兴,都认真观察、触摸、感受。“富有光泽”、“铁锈色的短柔毛”、“微呈波状的边缘”,这特点无需说明,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体会到,当学生再去读第四段时,很容易就理解了。
第二,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满足。学完这课后,不少同学提出了问题,如:广玉兰除了观赏,有没有药用价值?它对环境要求如何?怎样栽培?和白玉兰有什么区别?等等。有些问题,当时同学们就进行了交流,有些问题,我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然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我想,每一节课学完就应该这样,不能让学生带着满足走出课堂,而应该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疑问走向课外,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信息。
今天我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上完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能紧扣"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一个论坛式活动的主题,并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学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破难点,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很广,思维活跃.特别表现好的有施雅娟,张大勇等,其中张大勇尤其值得关注,因为他在班级中是一个差生,可今天他发言踊跃.因此,我就在课堂上加以表扬,运用激励机智使他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在朗读训练中,我觉得在朗读前出示要求很重要,使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后,朗读时能及时纠正补足,同学之间也可以对照要求来评价朗读的熟练程度.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如何朗读,如何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设计了一些朗读要求,使学生从句到段再到篇,都能紧扣朗读的要求,从而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只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章的内容,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当然,在"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多种形式的读就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绪,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内容,因为朗读的感情变化,声调高低都和文章的基本思想有关;其次,要仔细琢磨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想象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反复体会或讨论交流后朗读起来才能有声有色,动人心弦;接着,考虑一些朗读技巧,哪些地方应快些,哪些地方应慢些,怎样读好重音,停顿等等;最后,让学生在正确,清楚的朗读基础上做到自然流畅和传情达意.
总之,这堂课上完后,我的感受颇深,我感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的朗读水平更进一步!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请罪)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103.html
下一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