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

时间:2022-01-28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初中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组后能运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分组分解法中,提公因式法和分式法的综合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并说明运用了分组分解法中的什么方法.

(1)a2-ab+3b-3a;(2)x2-6xy+9y2-1;

(3)am-an-m2+n2;(4)2ab-a2-b2+c2.

解(1)a2-ab+3b-3a

=(a2-ab)-(3a-3b)

=a(a-b)-3(a-b)

=(a-b)(a-3);

(2)x2-6xy+9y2-1

=(x-3y)2-1

=(x-3y+1)(x-3y-1);

(3)am-an-m2+n2

=(am-an)-(m2-n2)

=a(m-n)-(m+n)(m-n)

=(m-n)(a-m-n);

(4)2ab-a2-b2+c2

=c2-(a2+b2-2ab)

=c2-(a-b)2

=(c+a-b)(c-a+b).

第(1)题分组后,两组各提取公因式,两组之间继续提取公因式.

第(2)题把前三项分为一组,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再与第四项运用平方差公式

继续分解因式.

第(3)题把前两项分为一组,提取公因式,后两项分为一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然后两组之间再提取公因式.

第(4)题把第一、二、三项分为一组,提出一个“-”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第四项与这一组再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把含有四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分解,再运

用提公因式或分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应用所学过的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二、新课

例1把分解因式.

问:根据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怎样分组才能达到因式分解的目的?

答:这个多项式共有四项,可以把其中的两项分为一组,所以有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解方法一

方法二

例2把分解因式.

问:观察这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分组法进行因式分解?

答:这个多项式的各项都有公式因ab,可以先提取这个公因式,再设法运用分组法继续分解因式.

解:

=

=

=

=

例3把45m2-20ax2+20axy-5ay2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5a,先提取公因式,再观察余下的因式,可以按:一、三”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解45m2-20ax2+20axy-5ay2=5a(9m2-4x2+4xy-y2)

=5a[9m2-(4x2-4xy+y2)]

=5a[(3m2)-(2x-y)2]

=5a(3m+2x-y)(3m-2x+y).

例4把2(a2-3mn)+a(4m-3n)分解因式.

分析:如果去掉多项式的括号,再恰当分组,就可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了.

解2(a2-3mn)+a(4m-3n)=2a2-6mn+4am-3an

=(2a2-3an)+(4am-6mn)

=a(2a-3n)+2m(2a-3n)

=(2a-3n)(a+2m).

指出:如果给出的多项式中有因式乘积,这时可先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按照分组原则,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三、课堂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ab+b2-ac-bc;(2)a2-2ab+b2-m2-2mn-n2;

(3)4a2+4a-4a2b+b+1;(4)ax2+16ay2-a-8axy;

(5)a(a2-a-1)+1;(6)ab(m2+n2)+mn(a2+b2);

答案:

(1)(a+b)(a+b-c);(2)(a-b+m+m)(a-b-m-n);

(3)(2a+1)(2a+1-2ab+b);(4)a(x-4y+1)(x-4y-1);

(5)(a-1)2(a+1);(6)(bm+an)(am+bn).

四、小结

1.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就先提出公因式,把原多项式变为这个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积的形式.如果另一个因式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再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2.如果已知多项式中含有因式乘积的项与其他项之和(或差)时(如例3),先去掉括号,把多项式变形后,再重新分组.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3y-xy3;(2)a4b-ab4;

(3)4x2-y2+2x-y;(4)a4+a3+a+1;

(5)x4y+2x3y2-x2y-2xy2;(6)x3-8y3-x2-2xy-4y2;

(7)x2+x-(y2+y);(8)ab(x2-y2)+xy(a2-b2).

2.已知x-2y=-2b=-4098,求2bx2-8bxy+8by2-8b的值.

答案:

1.(1)xy(x+y)(x-y);(2)ab(a-b)(a2+ab+b2);

(3)(2x-y)(2x+y+1);(4)(a+1)2(a2-a+1);

(5)xy(x+2y)(x+1)(x-1);(6)(x2+2xy+4y2)(x-2y-1);

(7)(x-y)(x+y+1);(8)(ax-by)(bx+ay).

2.原式=2b(x-2y+2)(x-2y-2)当x-2y=-2,b=-4098时,原式的值=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突出“通法”的作用.

对于含四项的多项式,可以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常采取“二、二”分组或“一、三”分组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这是运用分组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通法,是带有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解题思路,学生应切实掌握.安排例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组的通法把一个含有六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加强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

把分组分解法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之间结合为一体,进行纵横联系,综合运用,考察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能的状况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通过讨论例3,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三种方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以开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变通性和灵性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重要作用.

3.打通相反的思维过程.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的变形,也是相反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也应当适当联系整式的乘法.安排例4,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给出的多项式出现了有因式乘积的项,但又不能提取公因式,这时就需要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重新分组,再分解因式,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善于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习惯于正向和逆向思维.

探究活动

系数为1的型的二次三项式同学们已经会分解因式了,那么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怎么分解呢?如:

1.;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型式子的因式分解试着把上面两式分解因式,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答案:

1.;2..

规律: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若满足下列条件,则可将其分解为:

可分解为,即

可分解为,即

,,,满足,即

按斜线十字交叉相乘的积之和若与一次项系数相等,则可分解因式,

第一个因式由第一行的两个数组成

第二个因式由第二行的两个数组成

分解结果为:

JK251.com延伸阅读

分组分解法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组后能运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中,提公因式法和分式法的综合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并说明运用了中的什么方法.

(1)a2-ab+3b-3a;(2)x2-6xy+9y2-1;

(3)am-an-m2+n2;(4)2ab-a2-b2+c2.

解(1)a2-ab+3b-3a

=(a2-ab)-(3a-3b)

=a(a-b)-3(a-b)

=(a-b)(a-3);

(2)x2-6xy+9y2-1

=(x-3y)2-1

=(x-3y+1)(x-3y-1);

(3)am-an-m2+n2

=(am-an)-(m2-n2)

=a(m-n)-(m+n)(m-n)

=(m-n)(a-m-n);

(4)2ab-a2-b2+c2

=c2-(a2+b2-2ab)

=c2-(a-b)2

=(c+a-b)(c-a+b).

第(1)题分组后,两组各提取公因式,两组之间继续提取公因式.

第(2)题把前三项分为一组,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再与第四项运用平方差公式

继续分解因式.

第(3)题把前两项分为一组,提取公因式,后两项分为一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然后两组之间再提取公因式.

第(4)题把第一、二、三项分为一组,提出一个“-”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第四项与这一组再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把含有四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分解,再运

用提公因式或分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应用所学过的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二、新课

例1把分解因式.

问:根据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怎样分组才能达到因式分解的目的?

答:这个多项式共有四项,可以把其中的两项分为一组,所以有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解方法一

方法二

例2把分解因式.

问:观察这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分组法进行因式分解?

答:这个多项式的各项都有公式因ab,可以先提取这个公因式,再设法运用分组法继续分解因式.

解:

=

=

=

=

例3把45m2-20ax2+20axy-5ay2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5a,先提取公因式,再观察余下的因式,可以按:一、三”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解45m2-20ax2+20axy-5ay2=5a(9m2-4x2+4xy-y2)

=5a[9m2-(4x2-4xy+y2)]

=5a[(3m2)-(2x-y)2]

=5a(3m+2x-y)(3m-2x+y).

例4把2(a2-3mn)+a(4m-3n)分解因式.

分析:如果去掉多项式的括号,再恰当分组,就可用分解因式了.

解2(a2-3mn)+a(4m-3n)=2a2-6mn+4am-3an

=(2a2-3an)+(4am-6mn)

=a(2a-3n)+2m(2a-3n)

=(2a-3n)(a+2m).

指出:如果给出的多项式中有因式乘积,这时可先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按照分组原则,用分解因式.

三、课堂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ab+b2-ac-bc;(2)a2-2ab+b2-m2-2mn-n2;

(3)4a2+4a-4a2b+b+1;(4)ax2+16ay2-a-8axy;

(5)a(a2-a-1)+1;(6)ab(m2+n2)+mn(a2+b2);

答案:

(1)(a+b)(a+b-c);(2)(a-b+m+m)(a-b-m-n);

(3)(2a+1)(2a+1-2ab+b);(4)a(x-4y+1)(x-4y-1);

(5)(a-1)2(a+1);(6)(bm+an)(am+bn).

四、小结

1.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就先提出公因式,把原多项式变为这个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积的形式.如果另一个因式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再考虑用因式分解.

2.如果已知多项式中含有因式乘积的项与其他项之和(或差)时(如例3),先去掉括号,把多项式变形后,再重新分组.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3y-xy3;(2)a4b-ab4;

(3)4x2-y2+2x-y;(4)a4+a3+a+1;

(5)x4y+2x3y2-x2y-2xy2;(6)x3-8y3-x2-2xy-4y2;

(7)x2+x-(y2+y);(8)ab(x2-y2)+xy(a2-b2).

2.已知x-2y=-2b=-4098,求2bx2-8bxy+8by2-8b的值.

答案:

1.(1)xy(x+y)(x-y);(2)ab(a-b)(a2+ab+b2);

(3)(2x-y)(2x+y+1);(4)(a+1)2(a2-a+1);

(5)xy(x+2y)(x+1)(x-1);(6)(x2+2xy+4y2)(x-2y-1);

(7)(x-y)(x+y+1);(8)(ax-by)(bx+ay).

2.原式=2b(x-2y+2)(x-2y-2)当x-2y=-2,b=-4098时,原式的值=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突出“通法”的作用.

对于含四项的多项式,可以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常采取“二、二”分组或“一、三”分组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这是运用分组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通法,是带有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解题思路,学生应切实掌握.安排例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组的通法把一个含有六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加强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

把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之间结合为一体,进行纵横联系,综合运用,考察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能的状况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通过讨论例3,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三种方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以开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变通性和灵性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重要作用.

3.打通相反的思维过程.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的变形,也是相反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也应当适当联系整式的乘法.安排例4,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给出的多项式出现了有因式乘积的项,但又不能提取公因式,这时就需要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重新分组,再分解因式,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善于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习惯于正向和逆向思维.

探究活动

系数为1的型的二次三项式同学们已经会分解因式了,那么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怎么分解呢?如:

1.;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型式子的因式分解试着把上面两式分解因式,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答案:

1.;2..

规律: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若满足下列条件,则可将其分解为:

可分解为,即

可分解为,即

,,,满足,即

按斜线十字交叉相乘的积之和若与一次项系数相等,则可分解因式,

第一个因式由第一行的两个数组成

第二个因式由第二行的两个数组成

分解结果为: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

§13、3公式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特点并根据公式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根据公式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策略和方法

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配方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我们发现,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因此,如果能用配方法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χ²+bχ+c=0(a≠0),得到根的一般表达式,那么再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会方便简洁得多。

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aχ²+bχ+c=0(a≠0)吗?

小亮是这样做的:

aχ²+bχ+c=0(a≠0)

两边都除以a

χ²+b/aχ+c/a=0

配方

如果b²-4ac≥0

一般的,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χ²+bχ+c=0(a≠0),当b²-4ac≥0时,它的根是:

上面这个式子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利用他可以更为便捷的解一元二次方程。

公式法的意义在于,对于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只要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就可以直接代入公式求解。他的依据就是配方法。

学生可自主探索求根公式。

牢记公式

二、

例解方程:χ²-7χ-18=0

解:这里a=1,b=-7,c=-18

∵b²-4ac=(-7)²-4×1×(-18)=121>0

随堂练习:

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χ²-9χ+8=0

(2)9χ²+6χ+1=0

(3)16χ²+8χ=3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作业:习题2.61、2

要求学生先找出a,b,c,对b²-4ac进行验证,然后代入公式,熟练后可简化步骤

解方程

课后记

根据公式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解法教案模板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课件第2张)

1.体会解不等式的步骤,体会比较、转化的作用。

2.学生理解、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会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学会用

数学语言表示实际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和对不等式性质的利用,导入

对解不等式的讨论。

3.学生体会通过综合利用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

方法。

4.学生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巩固,将本节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件第3张)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比较和转化思想。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

的解法,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3.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

的精神。

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阶梯步骤,并能准确求出解集。

3.能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完成对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突破:

教材中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

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

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

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从而锻炼他们活跃的

思维。

四、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给出方程:(x+4)/3=(3x-1)/2,抽学生演算。(注意步骤)

2.学生回忆不等式的性质,并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哪里。

3.让学生举一些不等式的例子。在学生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后,据情况点评。

4.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1.学生练习,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等式的性质,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于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出示课件第2页)

3.举出不等式的例子,从中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明确本课目标,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1.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2.让学生回顾性质,以加强对性质的理解、掌握。

3.运用类比思维

4.自然过度,出示课件第3、4张

(二)、新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生观察课本第61页例3,教师说明:解不等式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的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步骤。

2.分析学生的解答,提醒学生在解不等式中常见的错误:不等式两边同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3.激励学生完成对(2)解答,并找学生上讲台演示。

4.强调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的关键(出示课件第8页)

5.出示练习(出示课件第9页)

6.鼓励学生讨论课本第61页的例4。提示学生:首先将简单的文字表达转化成数学语言。(出示课件第10页)

7.指导学生归纳步骤。

8.补充适当的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出示课件第12页)

1.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仔细观察,理解用不等式的性质(3)解不等式的原理,并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

2.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同时完成练习。(出示课件第6页)

3.完成例3(2):2(5x+3)≤x-3(1-2x)的解答。教师提示,组内讨论后,检查自己的解答过程,弥补不足,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4.理解、体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的方法和关键。

5.学生组内讨论完成。

6.认真完成对例题的解答,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到不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x+4)/3-(3x-1)/2>1,并求解。.

7.组内讨论并归纳后,看教师所出示的课件。(出示课件第11页)

8.认真完成练习。

1.电脑逐步演示,让学生从演示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解法。(出示课件第5张)

2.巩固对一般解法的理解、掌握。

3.通过类比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出示课件第7页)以订正学生解答。

4.让学生明白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范围,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值。

5.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6.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7.通过动手、动脑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8.巩固所学。

(三)、小结与巩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

2.学生完成后(出示课件第13、14页)。

3.练习与巩固。

1.学生组内讨论小结,组长帮助组员对知识巩固、提升。

2.学生加强理解。

3.完成练习:书63页第4题,第5(2、4)题。

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点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巩固本课所学。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773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