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加强动手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现就以《平移与平行》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片断一:刚刚我们学习了平行线,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化认识平行线。现在我们来做个折纸游戏。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说说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生折纸后汇报折纸情况。
生1:我折出来的两条折痕交*在一起。
生2:我折出来的折痕没有交*在一起,但折痕是斜的。
师:那折痕延长后会怎样?
生2:延长后会相交。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折出来的折痕就是延长也不会交*在一起。
师:那么这两条折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3:这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师:下面我们就用纸再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
生操作,汇报折法。
生4:我是竖着折。
生5:我是斜着折。
生6:我是横着折。
师:那你们怎么判断它们是一组平行线呢?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1:很简单。只要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处处相等就可以了。
师:有道理,不过有时候眼睛是很难看准的。
生2:我用平移的方法,拿一枝铅笔和其中一条折痕重合、平移,看是不是能平移到另一条折痕上。
师:这个方法很好,但要注意控制好方向。
生3:拿一根小棒,和折痕之间的距离一样长,放在中间,平移这根小棒,这很容易看出折痕之间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生4:用尺子量一量两条折痕之间的长度,首尾中间各量数次,如果一样长,说明它们是一组平行线。
生5: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和刚才画图的方法一样就可以判断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验证折痕是否平行,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用手思考,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
一、强化动手实践
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就要改变“耳听口说”这样简单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平移铅笔”、“找平行线”、“画平行线”的操作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内化平行与平移的关系和平行的特点。又通过本环节“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成规”。在学生已学习了平行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智慧之花也在迸发。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题策略:(1)用铅笔平移的方法来判断。(2)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小棒来判断。(3)用尺子量两条折痕间的长度。(4)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判断。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来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挥儿童的独特见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会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游戏公平规则。
3、通过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会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游戏公平规则。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小组准备好白和黄的乒乓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建立模型,小组活动
(1)师生关于游戏简单交流。
(2)出示书本p79的研究例题;
(3)首先让学生猜测谁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4)让学生读题中的游戏规则,然后小组里准备好活动器具来模拟游戏。
(4)在学生游戏的同时让学生把结果统计在记录表里【先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然后再汇总有多少次】
(5)让学生根据刚才实际的游戏操作以及结果记录说说游戏工公平性。并讨论为什么?
(6)学生交流说明原因后,引导学生怎样才能让游戏公平地进行?启发学生改变口袋中红球与黄球的个数,使它们同样多,从而使游戏公平。
(7)让学生重新按照这样的情况再开展游戏,统计出结果,体会游戏是公平的。
二、初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p80“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读题,弄清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并根据问题分别作出猜测。
(2)组织分组的实际活动,以验证猜想。
【活动时,每组选两个人轮流转动转盘,其他人做记录。每人转动转盘的次数应不低于10次,以使学生获得相对合理的数据。】
2、完成p80“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看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仔细观察每个口袋里不同颜色小球的个数,再根据观察结果作出判断。
(2)学生作出判断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只要看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说明游戏的公平性,指出第一和第三个口袋模球是公平。
3、完成p81“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书本上的十张牌,让学生读书本上的题目;
(2)通过观察十张牌和题意,独立思考游戏是不是公平,然后再交流。
(3)思考怎样修改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并简要地说明自己的理由。
三、总结并通读“你知道吗?”
1、简单总结;
2、完成“你知道吗?”
(1)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再交流体会;
(2)要通过阅读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
①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次数会越来越趋向于相等。
②人们基于经验和计算可以知道:硬币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指读课题,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题中为什么有这个窟字?出示第一节文字和莫高窟地形图,朗读了解莫高窟地理位置。
【了解学生预习时对文本基本的信息获取情况。】
二、初读
1、预习了课文,检查词语朗读:
◎补充习题第一题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四个多音字的朗读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教学中,特别是银弦一词,学生易错。教师借助习题来解决学生朗读的难点。】
◎出示词语:
精妙绝伦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惟妙惟肖
宏伟瑰丽轻拨银弦漫天遨游腐败无能
2、自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3、读课文时,你认为哪节最难读?指生说,随机出示指导读。
预设:
◎第2节,指读
◎第3节:指读――想象壁画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鼓励学生过电影式的朗读朗读,课件演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内容,直观感受后进行再次朗读。
【想象中读,读中想象,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朗读的方法,并在下面环节中加以巩固运用,通过这一课时,学生学会过电影式的朗读方法。】
4、补充习题四,归并课文段落提纲,说说课文内容。
(1)照样子,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自然段: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2)照样子,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节):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第二段(第2~4节):
第三段(第5节):
【鼓励学生正确收集、处理信息进行编写课文段落提纲。】
三、感受精妙绝伦的彩塑
1、默读,两千多尊彩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
◎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一尊卧佛指导读。
◎出示句子朗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两千多尊彩塑,为什么只写这四种?
◎补充图片,直观感受彩塑。
◎想象说说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再次运用过电影式的朗读进行朗读。
◎说说对精妙绝伦的理解
3、说说课前你对莫高窟的了解程度,
教师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结合前面的学习,读了这两句话,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朗读
(通过说说自己对莫高窟的了解以及结合前文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成本课时情感目标。)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
藏经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精妙绝伦等词的意思。
3、初步感受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
教学准备:1、查找、了解莫高窟的资料;2、课件。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泉水丁冬响》好听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泉”是要求掌握的生字,再看看老师写一遍。(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生带读,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流进山腰的水池,流过山间的平地,流到山坡的果园,穿过静静的山谷。(贴图、板画)
师:想继续了解泉水吗?自己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读课文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生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泉水很多很多。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句子。
生1: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课件出示)来吧,我的水很多。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这儿有两个句子,自己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了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很多”。
师:再读一读,两个很多和一个很多给你感觉一样吗?
生3:不一样,两个“很多”感觉水更多些。
师:再读,还有什么感觉?(生答不出)
师: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生:第二个句子感觉更热情一些。
师:这个句子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天然水塔”?
师:你真会提问题。课文里的学习伙伴也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先看看什么是水塔。(简笔画出水塔)水塔是人工建造的,里面储水,这水要不断补充。天然水塔是指──大自然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建造的。天然水塔的水藏在哪呢?
生:藏在地下。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看课文插图)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所以才会“很多很多”。
师:这句话里。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贴图)山里的姐姐来打水(板书:打水)
师:现在你们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我是山里的姐姐,你们喊我一声山里的姐姐。
生:山里的姐姐。
师:哎,泉水。泉水,你们好!
生:山里的姐姐,你好!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作饭吃。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洗衣服。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谢谢,谢谢!真是热情的泉水!从你们的笑脸上,从你们的话里,老师感受到你们帮助了山里的姐姐,心里是多么快乐呀!再读一读吧。
作者:刘霞转贴自:潭中二小点击数:188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及分析
潭中二小刘霞
表演激趣
教师:你们有兴趣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象。
(学生自主推荐,自告奋勇表演。老师准备狐狸和乌鸦头饰。)
表演实录:
乌鸦做飞着的样子,小乌鸦唧唧喳喳。
乌鸦叼着肉显出得意的样子。狐狸出来看见乌鸦的肉表现出谗的样子。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好!
乌鸦:(不动声色)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乌鸦:(斜着眼看了一眼乌鸦)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仍然只是看了看乌鸦,还是不做声。)
(此时,已超越了课文的内容,乌鸦的肉并没有掉下来。演狐狸的同学听了一下,看了看教师,不知如何是好。教师灵机一动,问扮演乌鸦的同学:是狐狸的话说得还不够动听,还没有打动你?拌乌鸦的同学闭着口点了点头。教师马上点拨狐狸:乌鸦还没开口,你还得再想办法呀!)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眼珠可真黑呀!人类比起您来可差多了!
乌鸦:你说的是真的吗?
肉掉了下来。狐狸赶快叼起肉回到座位。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点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并且运用了发展性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投入语言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延伸存趣
1、引导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扩展阅读
师介绍狐狸和乌鸦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文中的狐狸和乌鸦是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那么自然世界中的狐狸和乌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狐狸和乌鸦的信息,教师也提供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供学生交流。
3、续编故事
教师:大家也可以像这些作者一样编出你们自己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可以投到杂志社,让更多的人来听。
学生自编自演,互编互演。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的精神,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原则,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unit2whereisthesciencemuseum?第五课时学案
课题
unit2whereisthesciencemuseum?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blet’strylet’stalkgroupworkclet’scheck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句子:it’seastofthecinema.turnleftatthecinema,thengostraight.it’sontheleft.并能在情景中进行运用。
2、能够四会掌握句子:turnleftatthecinema,thengostraight.it’sontheleft.
3、能够根据let’stry和let’scheck部分的录音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掌握句型it’seastofthecinema.turnleftatthecinema,thengostraight,it’sontheleft.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所学对话。
教学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时的录音带。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1、热身
带领学生朗读第二单元中学过的内容
2、预习
完成let’stry的任务。
3、新课呈现
let’stalk
(1)教师将let’stalk部分的教学挂图贴在黑板上说:iwanttogotothepostoffice.whereisthepostoffice?引导学生回答:it’seast/west/south/northof…接着让学生看挂图,利用图上出现的场所替换关键词进行问答。
(2)看教学挂图,围绕图画展开对话。
(3)放b部分let’stalk的录音,学生跟读。
(4)学生两人一组,看地图,替换句型中的关键词自编对话,请几组学生表演对话。
(5)教师引导学生书写四会句型。
let’scheck
听录音,做题目。
3、巩固和延伸
完成英语作业本中的作业。
修改意见
教学感受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5-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842÷0.72.6÷0.134.8÷0.04
0.81÷0.0972÷0.66.3÷0.092.4÷1.2
指名回答,说说6.4÷0.08是怎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的。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八的第6题
左边一组题蕴含了商不变的规律;另两组题蕴含了商的基本变化规律。
(2)练习十八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一组一组地比较计算,比较每题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3)练习十八的第8题。
指导学生利用第7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再适当要求说明
判断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
1、火车超音速飞机火箭
0.025千米/秒0.5千米/秒4.5千米/秒
(1)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几倍?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食品厂加工一种蛋糕,每个蛋糕需要用5.6克白色奶油和2.5克
彩色奶油。某天加工的这种蛋糕共用了彩色奶油100克,你能
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可白色奶油?
先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3、计算器算出下面的食品每千克各是多少元?
虾片鲜奶片核桃仁米饼
160克3.2元80克5.1元200克8.5元250克6.7元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练习十八10——12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小括号的方程并解答。
一、情景导入: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慢慢变凉,而且比较干燥,同学可以多吃些水果缓解干燥,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
生自由发言(三人左右)
师结合武汉气候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看看妈妈买了些什么水果?仔细观察,你能得到那些信息?
(出示p69例二图片)
根据图片你能提什么样的问题?
(生: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你能根据其中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吗?组内互相议一议,派代表发言。
2.学生独立列方程,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并求解。(一生上台演板)
师:请你把思考方法给大家讲讲,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纠正。
3、生二: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还可以这样列方程:(2.8+x)×2=10.4
师:请同学认真观察这个方程怎么解?小组内先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师:把(2.8+x)看作一个整体,两边同时除以2,先求出2.8+x是多少,再算x等于多少。
4、同学把这个方程解完,学生演板后,教师组织讲评。
5、同桌互相说一说第二种等量关系和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出示:(48+x)×3=840
让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2、p71第三题。
如何看水表?水表上的读数表示水表安装以后的用水总吨数,上个月的读数和这个月的读数之差就是这个月的用水吨数。
以101室为例,让学生算一算,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师板书:(这个月的读数—上个月的读数)×单价=总价]再根据上面的理解完成102室的计算,并把表填写完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p71练习十三2、3
课后反思:
学生原有基础较差,反映在本节课上最大问题是难以找准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教材中的两种等量关系学生更偏爱第一种“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它更好理解。但在实际解方程过程中,(2.8+x)×2=10.4正确率要明显高于2x+2.8×2=10.4。如学生中存在以下错误:
2x+2.8×2=10.4
解:2x+2.8×2÷2=10.4÷2
2x+1.4=5.2
看来一节课完成两大教学任务对于本班学情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下次再教时,我会根据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如有困难,将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解方程,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7933.html
上一篇:数学教案-最简二次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