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这就是回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当你第一次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奇怪)现在,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小青蛙他听到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表现?在没学课文之前,老师想看看上节课你们交的生字宝宝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自由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二、探究质疑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们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预设一: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哪些是你读懂的内容,你是怎样读懂的,你还有哪些问题搞不清楚,并作上记号。(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并质疑。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一下就知道了这么多。现在请你说说自己不懂的问题。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啦?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小青蛙那个奇怪的问题吧!
三、细读释疑。
1、请生读小青蛙问妈妈的话。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没有感到奇怪?指导学生用奇怪的语气读小青蛙的话。
2、小青蛙为什么会有这个奇怪的问题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小青蛙说的话划上“—”。(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3、想想,刚才你读青蛙两次说话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小青蛙第一次为什么用赞美的语气?师:读读第一段,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出示句子,分角色读)
4、因为小青蛙感到奇怪,所以去问妈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青蛙妈妈是怎样帮助小青蛙解除心中疑惑的?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
5、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生:(表演)。
6、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谁能起来说一说。指导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二、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指导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1、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师:告诉我们什么?(叫声像水的波纹)
2、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3、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4、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5、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指导学生朗读)
6、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7、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8、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课外阅读《山会说话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里又了解了什么?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4、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劲(jìng)竹僵(jiāng)石坚贞(zhēn)攀附(pān)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郁郁(yù)葱葱(cōng)尘埃(āi)潜藏(qián)千仞(rèn)
2.解词:
a)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3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4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外形——坚毅顽强
生长——纯洁朴素
气节——虚心有节
态度——无私奉献
教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创造设计新型玻璃,说清楚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新闻发布会。你们看,我们的发布会吸引了这么多的记者和客商。新型玻璃公司的总经理,想请各厂的厂长当新闻发布人,介绍新产品,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老师也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参加,这样学习行吗?
二、发布会前的准备
好,现在开始准备,小黑板出示要求:
1、认真阅读产品介绍书,读懂,读熟。
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和作用的部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在发布会上宣讲。
三、发布会开始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些产品质量好,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2: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
师:发布会结束。
四、推销产品
师:同学们,现在新型玻璃公司要聘请我们当推销员,你准备怎样去推销。先分组准备。
师:有了夹丝网防盗玻璃,请把心放回原处。
夹丝玻璃,安全可*。
想拥有自动窗帘吗?请用变色玻璃。
冬暖夏凉,吸热玻璃。
隔音玻璃,给你带来宁静的世界。
师:新型玻璃公司的总经理,让我转告大家,今天,他的心情特别高兴,因为有了同学们的这些广告,他们公司的新型玻璃被人抢购一空,还下了不少定单呢!他说这都是我们班同学的功劳,让我代表他谢谢你们!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师:现在市场竞争很厉害,所以玻璃公司的总经理还想请你们帮忙设计出一种更新的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你们愿意吗?好,请同学们以未来发明者的身份去发明新型的玻璃,说清特点和用途。
1、可以写在空白的表格上。
2、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班的同学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产品也出现在展销会上。
师:虽然同学们刚才谈的是理想,但是老师仿佛真得来到了未来新型玻璃的展销会,真得看到了同学们的发明的新型玻璃。
六、总结课文
1、总结评价:
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
2、布置作业: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p14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糖小棒小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动手操作。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这儿有6块糖,你能把它分成几堆吗?动手分分看,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糖动手分一分)
(2)学生自由分。
(3)汇报与交流。(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组、3组、4组等几类(不同组别)。
b、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
2、发现问题。
(1)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2)同学们把刚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几种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1: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一下春游食品,怎样分配食品才合理呢?
a.用学具代替食品动手分一分。
b.请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说是怎么分的。
(2)完成书本第13页的做一做。
a.让学生动手用10张小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b.说说是怎么分的。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2、利用新知,解决平均分。
(1)自学例2: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
a.各自用小圆片代替桔子分一分.
b.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分的。
(2)独立完成课本第14页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a.让学生在课本圈一圈。
b.小组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分法。
三、模拟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三第1、2、3题(让学生用小棒代替实物分一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填空: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分到()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请不同分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有一些苹果,是十几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或者5个小朋友,都刚好分完。想一想,有多少个苹果?
四、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板书: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9645.html
上一篇:数学教案-九年级相关教学方案
下一篇:感应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