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长、弧长(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猜测:若最外层有n根钢管,两两相邻接排列成一个向外凸的圈,相邻两圆是切,则金属带的长度为L=(π+n)d.
证明略.
圆周长、弧长(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猜测:若最外层有n根钢管,两两相邻接排列成一个向外凸的圈,相邻两圆是切,则金属带的长度为L=(π+n)d.
证明略.
圆周长、弧长(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猜测:若最外层有n根钢管,两两相邻接排列成一个向外凸的圈,相邻两圆是切,则金属带的长度为L=(π+n)d.
证明略.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的定义和点和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自己给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下定义(参看教案(一));
(2)点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的定义;
2、理解点和的位置关系和确定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描述、交流,得出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固定的端点O叫做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上.
定义2: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的半径为r,点到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上d=r;
点在内d
点在外d>r.
“数”“形”
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心的同一个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4个点在以O为心的上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C=BD∴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上.(让学生探讨)练习1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练习2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82页2、3、4.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等、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理解的有关概念.2、难点:对“等”、“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理解重点概念:1、弦:连结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2、直径:经过心的弦是直径.3、弧: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简称弧.半弧: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优弧:大于半的弧叫优弧;劣弧:小于半的弧叫做劣弧.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5、同心:即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叫做同心.6、等:能够重合的两个叫做等.7、等弧:在同或等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问题:1、一个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4、在等、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三)概念辨析:判断题目:(1)直径是弦()(2)弦是直径()(3)半是弧()(4)弧是半()(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6)等弧的长度相等()(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是等弧()(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3)同心、等指两个图形;(4)等、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四)应用、练习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解:一共有6条弧.、、、、、.(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巩固练习:教材P66练习中2题(学生自己完成).(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总结:1、本节所学似的知识点;2、概念理解:①弦与直径;②弧与半;③同心、等指两个图形;④等和等弧.3、弧的表示方法.(六)作业教材P66练习中3题,P82习题l(3)、(4).第三、四课时(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点的轨迹的认识。2、难点:对点的轨迹概念的认识,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活动设计(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一)创设学习情境1、对的形成观察——理解——引出轨迹的概念(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观察: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的集合;(电脑动画)理解: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都在上;(结合下图)引出轨迹的概念: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轨迹的概念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教师要精讲,细讲)上面左图符合(1)但不符合(2);中图不符合(1)但符合(2);只有右图(1)(2)都符合.因此“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轨迹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心,定长为半径的”。(研究是轨迹概念的切入口、基础和关键)(二)类比、研究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电脑动画,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获得新知识)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三)巩固概念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2)到∠AOC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3)经过已知点A、B的O,心O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B、C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四)类比、研究2(这是第二次“类比”,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这次通过电脑动画,使A层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轨迹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并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轨迹5: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五)巩固训练练习题1:画图说明满足下面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2.已知直线AB∥CD,到AB、CD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探索;然后回答出点的轨迹是什么,对B、C层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从规律上和方法上指导学生)练习题2:判断题1、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直线.()2、和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是到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3、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8cm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的平行且距离等于8cm的一条直线.()4、底边为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轨迹,是底边a的垂直平分线.()(这组练习题的目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思)(教材的练习题、习题即可,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而轨迹概念又比较抽象,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解就行、理解就高要求)(六)理解、小结(1)轨迹的定义两层意思;(2)常见的五种轨迹。(七)作业教材P82习题2、6.探究活动爱尔特希问题在平面上有四个点,任意三点都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这样的四点吗?分析与解:开始自然是尝试、探索,主要应以如何构造出这样的点来考虑.最容易想到的是,使一个点到另三个点等距离,换句话说,以一个点为心,作一个,其他三个点在此上寻找,只要使这上的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即可,于是得到如图中的上面两种形式.其次,取边长都相等的四边形,即为菱形的四个顶点(见图中第3个图).最后,取梯形ABCD,其中AB=BC=CD,且AD=BD=AC,但是这样苛刻条件的梯形存在吗?实际上,只要将任一周5等分,取其中任意四点即可(见图中的第4个图).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四点有且仅有三种构形:①任意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其外接心(即外心);②任意菱形的4个顶点;③任意正五边形的其中4个顶点.上述问题是大数学家爱尔特希(P.Erdos)提出的:“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中n=4的情形.当n=3、4、5、6时,爱尔特希问题都有解.已经证明,时,问题无解.
第一课时
(一)学习活动设计:
(二)学习载体设计:
(1)实践:(a)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b)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发现新问题).
(2)实验:应用电脑动画,使学生观察、发现新问题.
(3)作图:已知: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已知点A、B、C(如图)
求作:⊙O,使它经过点A、B、C.
(4)应用和拓展:给弧找圆心、三角形的外接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能否作圆,什么情况下能?什么情况下不能?
(三)学生交流、师生对话活动设计:
学生交流与师生对话,在上课之前无法确定,要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但在两处必须要进行:(1)在实践(或实验)中发现的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活动
确定圆的个数
1、如图1,直线上两个不同点A、B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一个圆;如图2,直线上三个不同点A、B、C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三个圆;……;那么直线上n个不同点A1、A2、A3……An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
2、如图4,直线上n个不同点A1、A2、A3……An和直线外两个不同的点P、Q,则这(n+2)个点最多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3、如图5,在⊙O上的n个不同点A1、A2、A3……An和P,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参考答案:
1、可以确定个圆;
2、分类求解
(1)取P点和直线上两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个圆;
(2)取Q点和直线上两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个圆;
(3)取P、Q两点和直线上一个点,一共n个圆;
∴最多可以确定个圆.
3、可以确定个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交⊙O于C.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教材P132中,11、12题.
探究活动
最佳射门位置
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蛎趴?.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l米).
分析与解如图1所示.AB是足球门,点P是边锋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门位置应是使球员对足球门视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动,视角都变小,因此点P实际上是过A、B且与边线相切的圆的切点,如图1所示.即OP是圆的切线,而OB是圆的割线.
故,又,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适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图2所示.△BOP可为任意角.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形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看,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一根红色的电线,你能把它围成哪些图形呢?
2、师:同学们做的很棒,那么刚才大家用这根红色的电线围成的各种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3、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周长单元的知识,好吗?
二、整理知识点:
1、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整理了周长单元的知识点,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合知识点,现在就开始吧。(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师:谁愿意来说一说周长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3、师:大家整理的真全面,那么你有信心运用他们解决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一)求周长
1、师:你能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准确。不知道大家的眼力如何?敢接受挑战吗?仔细观察,请你来估计一下他们的周长长度?谁长,谁短?
师:老师帮同学们量好了各条边的长度,你能算出并比较他们的周长吗?试试看。
师:通过比较,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师:是呀。周长相同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那么,你能画出周长是16cm的不同的长方形吗?请你在格子图中画画看。
4、师:看到同学们画的那么好,老师也画了起来,但是只画了一半,你能把图形补充完整并算出他的周长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老师在添几笔,把它变成这样的图形,你能算出他的周长吗?
(二)折周长:
1、师:大家喜欢折纸吗?老师为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一个长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如果用这个长方形这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请你折一折算一算,
3、师:请同学们拿起这个长方形对折成两个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三)拼图形
1、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我们一起玩一会拼图吧。
2、师:老师用5个变长为2cm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下面三种图形,周长相等的是谁和谁?
3、师:你们想不想也拼一下,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6个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拼成长方形并计算出他的周长吗?有几种拼法,想想看。
(四)、算一算
1、师:同学们真聪明。看到大家这么聪明,李奶奶想请大家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2、师:李奶奶篱笆围了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鸡舍,由于要扩大养殖,她想用这些篱笆建一个正方形鸡舍,你能算出这个正方形鸡舍的边长吗?
四、说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交⊙O于C.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9,10;P134中B组4(1).
第12页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多边形概念,初步掌握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
(2)通过正多边形定义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正多边形与圆关系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迁移能力;
(3)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特殊——一般”再“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
正多边形的概念与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
教学难点:
对定理的理解以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观察、分析、归纳:
观察、分析:1.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2.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归纳: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边、角性质的共同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并可以提问学生问题.
(二)正多边形的概念:
(1)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n(n≥3)条边,就叫正n边形.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叫正三角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叫正四边形.
(2)概念理解:
①请同学们举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②矩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菱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
矩形不是正多边形,因为边不一定相等.菱形不是正多边形,因为角不一定相等.
(三)分析、发现:
问题:正多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发现: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都有内切圆和外接圆,并且为同心圆.
分析:正三角形三个顶点把圆三等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把圆四等分.要将圆五等分,把等分点顺次连结,可得正五边形.要将圆六等分呢?
(四)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定理
定理:把圆分成n(n≥3)等份: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我们以n=5的情况进行证明.
已知:⊙O中,====,TP、PQ、QR、RS、ST分别是经过点A、B、C、D、E的⊙O的切线.
求证:(1)五边形ABCDE是⊙O的内接正五边形;
(2)五边形PQRST是⊙O的外切正五边形.
证明:(略)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证明思路:
弧相等
说明:(1)要判定一个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除根据定义来判定外,还可以根据这个定理来判定,即:①依次连结圆的n(n≥3)等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正多迫形;②经过圆的n(n≥3)等分点作圆的切线,相邻切线相交成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要注意定理中的“依次”、“相邻”等条件.
(3)此定理被称为正多边形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根据它判断一多边形为正多边形或根据它作正多边形.
(五)初步应用
P157练习
1、(口答)矩形是正多边形吗?菱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
2.求证:正五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3.如图,已知点A、B、C、D、E是⊙O的5等分点,画出⊙O的内接和外切正五边形.
(六)小结:
知识:(1)正多边形的概念.(2)n等分圆周(n≥3)可得圆的内接正n边形和圆的外切正n边形.
能力和方法:正多边形的证明方法和思路,正多边形判断能力
(七)作业教材P172习题A组2、3.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
(2)理解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和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的性质;
(3)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4)通过正多边形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归纳、迁移等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对“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并且这两个圆是同心圆”的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多边形的定义,并且知道只要n等分(n≥3)圆周就可以得到的圆的内接正n边形和圆的外切正n边形.反过来,是否每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内切圆呢?
(二)实践与探究:
组织学生自己完成以下活动.
实践:1、作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是已知三角形的什么线的交点?半径是什么?
2、作已知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是已知三角形的什么线的交点?半径是什么?
探究1:当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时,它的外接圆和内切圆有什么关系?
探究2:(1)正方形有外接圆吗?若有外接圆的圆心在哪?(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2)根据正方形的哪个性质证明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外接圆圆心?
(3)正方形有内切圆吗?圆心在哪?半径是谁?
(三)拓展、推理、归纳:
(1)拓展、推理:
过正五边形ABCDE的顶点A、B、C、作⊙O连结OA、OB、OC、OD.
同理,点E在⊙O上.
所以正五边形ABCDE有一个外接圆⊙O.
因为正五边形ABCDE的各边是⊙O中相等的弦,所以弦心距相等.因此,以点O为圆心,以弦心距(OH)为半径的圆与正五边形的各边都相切.可见正五边形ABCDE还有一个以O为圆心的内切圆.
(2)归纳:
正五边形的任意三个顶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它的任意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即确定了圆心和半径.
其他两个顶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正五边形的各顶点共圆.
正五边形有外接圆.
圆心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正五边形有内切圆,它的圆心是外接圆的圆心,半径是圆心到任意一边的距离.
照此法证明,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n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内切圆.
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内切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相等.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n边形的每个中心角都等于.
(3)巩固练习:
1、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圆心O叫做正方形ABCD的______.
2、正方形ABCD的内切圆⊙O的半径OE叫做正方形ABCD的______.
3、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那么正六边形的中心角是______度,半径是______,边心距是______,它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
4、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度数与它的______角的度数相等.
(四)正多边形的性质:
1、各边都相等.
2、各角都相等.
观察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们又各应有几条对称轴?
3、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边数是偶数的正多边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中心就是对称中心.
4、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它们周长的比,边心距的比,半径的比都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5、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以上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研究,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
(五)总结
知识:(1)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2)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正多边形的性质.
能力:探索、推理、归纳等能力.
方法:证明点共圆的方法.
(六)作业P159中练习1、2、3.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目标:
(1)巩固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和定理;
(2)通过证明和画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例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不断更新的创新意识及选优意识.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有关定理来解决问题,要理解通过对具体图形的证明所给出的一般的证明方法,还要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想和化归.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证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正多边形?
2.什么是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
3.正多边形有哪些性质?(边、角、对称性、相似性、有两圆且同心)
4.正n边形的每个中心角都等于.
5.正多边形的有关的定理.
(二)例题研究:
例1、求证:各角相等的圆外切五边形是正五边形.
已知: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C=∠D=∠E,边AB、BC、CD、DE、EA与⊙O分别相切于A’、B’、C’、D’、E’.
求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
分析:要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已知已具备了五个角相等,显然证五条边相等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动手证明.
证法1:连结OA、OB、OC,
∵五边形ABCDE外切于⊙O.
∴∠BAO=∠OAE,∠OCB=∠OCD,∠OBA=∠OBC,
又∵∠BAE=∠ABC=∠BCD.
∴∠BAO=∠OCB.
又∵OB=OB
∴△ABO≌△CBO,∴AB=BC,同理BC=CD=DE=EA.
∴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
证法2:作⊙O的半径OA’、OB’、OC’,则
OA’⊥AB,OB’⊥BC、OC’⊥CD.
∠B=∠C∠1=∠2=.
同理===,
即切点A’、B’、C’、D’、E’是⊙O的5等分点.所以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
反思:判定正多边形除了用定义外,还常常用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1来判定,证明关键是证出各切点为圆的等分点.由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证明“各角相等的圆外切n边形是正边形”.
此外,用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1中“把圆n等分,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圆内接正多边形”还可以证明“各边相等的圆内接n边形是正n边形”,证明关键是证出各接点是圆的等分点。
拓展1:已知:如图,五边形ABCDE内接于⊙O,AB=BC=CD=DE=EA.
求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略)
分小组进行证明竞赛,并归纳学生的证明方法.
拓展2:已知:如图,同心圆⊙O分别为五边形ABCDE内切圆和外接圆,切点分别为F、G、H、M、N.
求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略)
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对B、C层学生教师给予及时指导,最后可以应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成果,特别是对证明方法好,步骤推理严密的学生给予表扬.
例2、已知:正六边形ABCDEF.
求作:正六边形ABCDEF的外接圆和内切圆.
作法:1过A、B、C三点作⊙O.⊙O就是所求作的正六边形的外接圆.
2、以O为圆心,以O到AB的距离(OH)为半径作圆,所作的圆就是正六边形的内切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作正n边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
练习:P161
1、求证: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口答)下列命题是真命题吗?如果不是,举出一个反例.
(1)各边相等的圆外切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3、已知:正方形ABCD.求作: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与内切圆.
(三)小结
知识:复习了正多边形的定义、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能力与方法:重点复习了正多边形的判定.正多边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的画法.
(四)作业
教材P172习题4、5;另A层学生:P174B组3、4.
探究活动
折叠问题:(1)想一想:怎样把一个正三角形纸片折叠一个最大的正六边形.
(提示:①对折;②再折使A、B、C分别与O点重合即可)
(2)想一想:能否把一个边长为8正方形纸片折叠一个边长为4的正六边形.
(提示:可以.主要应用把一个直角三等分的原理.参考图形如下:
①对折成小正方形ABCD;
②对折小正方形ABCD的中线;
③对折使点B在小正方形ABCD的中线上(即B’);
④则B、B’为正六边形的两个顶点,这样可得满足条件的正六边形.)
探究问题:
(安徽省2002)某学习小组在探索“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否为正多边形”时,进行如下讨论:
甲同学:这种多边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如圆内接矩形;
乙同学:我发现边数是6时,它也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如图一,△ABC是正三角形,形,==,可以证明六边形ADBECF的各内角相等,但它未必是正六边形;
丙同学:我能证明,边数是5时,它是正多边形.我想,边数是7时,它可能也是正多边形.
(1)请你说明乙同学构造的六边形各内角相等.
(2)请你证明,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七边形ABCDEFG(如图二)是正七边形(不必写已知、求证).
(3)根据以上探索过程,提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
(1)[说明]
(2)[证明]
(3)[猜想]
解:(1)由图知∠AFC对.因为=,而∠DAF对的=+=+=.所以∠AFC=∠DAF.
同理可证,其余各角都等于∠AFC.所以,图1中六边形各内角相.
(2)因为∠A对,∠B对,又因为∠A=∠B,所以=.所以=.
同理======.所以七边形ABCDEFG是正七边形.
猜想:当边数是奇数时(或当边数是3,5,7,9,……时),各内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9777.html
上一篇:回旋加速器
下一篇:城沙三小一年级拼音过关测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