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用。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方面的资料,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启发你的思考和创意那就超出了我自己的期望。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编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米长的铁栏杆。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2)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摸一摸。

(1)请学生上来摸一摸长方体,指导正确的摸平面的方法,感受每一个面的特征。

(2)学生按照正确的摸法独立摸一摸,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摸一摸其他三个物体(三棱柱、圆柱、正方体)积各个面,说一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描一描。

(1)师生交流、讨论如何将这些面画下来。

(2)教师示范描一描长方形。

(3)揭示、认识长方形,提问:我们已经把这个面描下来了,你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名称?(板书:长方形)变换长方形的大小、角度,让学生理解:不管大小、放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像这样的的图形都叫做长方形。

(4)认识其他图形。请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自己描出其中的一个面。

(5)全班交流。

①认识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认识三角形。

④认识圆。

⑹结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图形(平面图形)

3.想想做做1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出示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第一关:围图形。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

师介绍钉子板,并示范围一个长方形。学生同桌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并交流反馈。

(2)学生实践操作,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交流反馈。

小结验证方法:他们围的是不是正方形,我们可以通过数一数每一边所围的点子数就可以了。

(3)你还能围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围一围,并交流反馈。

⑷探究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在我们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中,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但围不出圆来。

2、第二关:画图形。

⑴出示要求:想一想如何利用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呢?

(提醒学生要借助尺子来画图形)

师示范画长方形。

⑵学生活动画长方形,教师观察并指导。交流评价。

⑶学生独立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3、第三关:涂一涂、数一数。

(1)出示要求:你能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吗?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学生独立涂色,涂完以后,数出它们分别有多少个。集体交流。

4.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来发现,画时选择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来画,这样就可以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5.用一个正方体可以画出几个正方形,画出的正方形相同吗?

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在取币、付币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爱护人民币、节俭的好习惯。

(讲故事。小动物为发什么东西而争论,兔要萝卜,猫要鱼,狗要骨头……大象爷爷为难了。)

师:发什么好呢?(钱!)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板书课题)

2.重点认识1元纸币,请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辨认方法,结合国徽进行思想教育

1.故事继续(小猪和小狗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猪很得意,它有好多张。小狗哭了,只有一张)

小朋友帮助数一数,揭示1元=10角,安慰小狗。

2.小马也得到了一元。(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小猴子也得到了一元钱,(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一共5张。都是几角呢?为什么?确认。

3.一角钱在小朋友眼里很少,但丁老师小时候要攒这一角钱,还真难呢!出示三幅图片。(卖废品、卖青菜、干农活)算一算一共攒了几分钱?揭示1角=10分。

小动物们有了钱,是怎么做的呢?

1.小狗存钱,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书本第70页第2题)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

①棒棒糖(5角)的,不同付法。

1.故事结局:小猪大吃大喝,把钱花光在哭呢!小兔把钱存进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要数一数。小猴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玩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动物小学堂。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6)

大头爸爸提出问题:在豪河岸边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要装多少盏?

出示游泳池和网球场的图片,学生指出周长。

师:刚才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

出示影片中游泳池、网球场的画面,点击后隐去实物,留下图有填充色的两个平面图形。

师:物体表面的周长都可以看作相应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小结:这些图形所描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师:已经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但你求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同桌合作,学生想办法算出周长。

小结:计算方法尽管不同,但求出的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4条线段长度之和。

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活动,先讨论测量方法,在动手测量。

2、活动结束后选出代表汇报。

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测量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1、绳子绕树叶一圈,在量出绳子的长度。2、软尺绕树叶一周,直接量出长度。3、树叶对折,量一半树叶的长度。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能和法家交流交流吗?

视频:枕席围边,量腰围,做像框,织毛线帽子等生活场景。

师:跟我们今天学的周长有什么联系?谁来选一幅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老师出示多媒体:

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老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出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

老师出示课件,请学生照课件的样子剪出一个图形,判断是不是正方形,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例如前面提到的折、量、比等方法。

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最后回到前面,解决小信鸽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我在练习设计中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在练习纸上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游戏“猜猜看”

(1)小猴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小猴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小猴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四)总结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0806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