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化合物酸
碱
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或投影]:
一、电解质的电离
[演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探究]: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质疑]: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演示或模拟动画实验]: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质疑]: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结合NaCl晶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强化说明NaCl晶体中有离子而不自由移动,而当其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后,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或投影]:
1.酸、碱、盐的电离
HCl=H++Cl-NaOH=Na++OH-NaCl=Na++Cl-
[学生练习]: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CuSO4、BaCl2(三学生上黑板)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分析的具体指向——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给酸、碱、盐下定义
[讲解]: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转折]: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
[板书或投影]:2.酸、碱、盐是电解质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通过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学生归纳]: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问题解决]: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电解质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酸:………H2SO4=2H++SO42-
电解质碱:………Ba(OH)2=Ba2++2OH-离子正负电荷守恒
化合物盐:………Al2(SO4)3=2Al3++3SO42-
…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等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酸、碱、盐是电解质
[形成性检测]:
1、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A.熔融的氯化钠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熔融氢氧化钠B.石墨棒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B.HF=H++F-C.HI=H++I-D.Na2CO3=Na++CO32-
[结束语]: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参看P40“知识点击”部分,也可以通过在Internet网在“googl”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进行自主学习
[布置作业]:上网查阅“电解质与生命”等资料,写一个800字的小论文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一)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课题板书]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有课件)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针对性练习]
[例1]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多少个?
[解析]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1-1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硅碳族元素
第一节碳族元素[1]
第二节硅及其重要化合物[2]
第三节硅酸盐工业简述[1]
第一节碳族元素
一。教学目的要求
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一些重要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学重点
碳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名称:碳C硅Si锗Ge锡Sn铅Pb
位于易失电子和易得电子的主族元素中间,容易生成共价化合物。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4个,据此可以推测化合价最高正价+4,有时也显正二价。
最高正价氧化物为RO2,水化物分子式为H2RO3或R(OH)2,气态氧化物分子式为RH4,其稳定性随原子的增加而减小,第四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氮、氧、卤素的弱,锗的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锡、铅为金属。
在本族中,C、Si、Ge、Sn以+4价为主,Pb以+2为主,除H2CO3和H2SiO3显酸性外,Ge、Sn、Pb的二价和四价氢氧化物都显二性。
R(OH)2以碱性为主,R(OH)2以酸性为主。
第二节硅及其重要化合价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
1认识硅和SiO2的结构性质用途。
2了解原硅酸、硅酸的组成和性质。
初步了解几种硅酸盐的组成和用途。
二、教学重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P100~104
提问:
1为什么硅和金刚石的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为什么晶体硅在硬度、熔沸点方面都不如金刚石?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讲]一、硅
(一)硅和金刚石都属于原子晶体,但是它们的硬度和熔沸点又不同。
投影:键能熔点沸点硬度
金刚石C-C83千卡/摩尔3350℃4828℃10
晶体硅Si-Si43千卡/摩尔1410℃2355℃7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金刚石比晶体硅的键能大,因此金刚石的熔沸点比晶体硅的熔沸点高,金刚石的硬度比晶体硅的硬度大。
(二)化学性质
1。碳、硅能和氧气反应
C+O2=CO2
Si+O2=SiO2
2。硅和强碱反应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碳和硅反应生成碳化硅SiC
SiC是原子晶体,硬度大。
(三)纯硅的制取
SiO2+2C=Si+2CO2↑
粗硅
Si+2Cl2=SiCl4四氯化硅
SiCl4+2H2=Si+4HCl
二、二氧化硅
(一)打出下列投影,得到结论:
(二)化学性质:
1。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CaO=CaSiO3
2。和碱反应
SiO2+2NaOH=NaSiO3+H2O
3。和HF反应
SiO2+4HF=SiF4↑+2H2O玻璃绘图
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石灰石中混有石英?
如何除去石灰石中的石英?
三、硅酸、硅酸盐
1。硅酸不能直接制取
Na2SiO3+2HCl=H4SiO4↓+2NaCl
H4SiO4=H2SiO3+H2O
弱酸,酸性小于碳酸
2。硅酸盐
Na2SiO3水玻璃无色粘稠的液体
介绍用氧化物形式表示硅酸盐的方法
硅酸钠:Na2SiO3(Na2OSiO2)
镁橄榄石:Mg2SiO4(2MgOSiO2)
高岭石:Al2(SiO5)(OH)4
(Al2O32SiO22H2O)
第三节、硅酸盐工业简述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产水泥、玻璃的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
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制造普通玻璃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水泥
1〉普通水泥的主要原料
石灰石CaCO3
粘土Al2O32SiO22H2O
2〉生产过程:
先磨,后烧,再磨(二磨一烧)
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3〉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
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
2。玻璃
1〉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
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
硅石(SiO2)
2〉主要反应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3〉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
Na2SiO3CaSiO3SiO2
几种常见玻璃的组成、用途和有色玻璃的形成。
加金属氧化物Ca2O3呈蓝白色
Ca2O呈红色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硅
结构
分子晶体190千卡/mol
原子晶体88千卡/mol
色态
无色
白色
物理
熔点
-57℃
1723℃
性质
沸点
-79℃升华
2230℃
硬度
0
8
溶解性
微溶
难溶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步骤
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引言]
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
[讲述]
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
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问]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那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为常见的能源是热能,比如:燃烧放出的热。)
[边讲述边板书]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提问]
写出至少四个可燃物燃烧的反应。
[学生板书]
H2+O2-----H2O
CO+O2------CO2
C+O2--------CO2
CH4+O2------CO2+H2O
[讲述]
可燃物的燃烧是最常见的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提问]
什么是燃烧?(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问]
燃烧是一种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吗?(不一定。)
第二节电场电场强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场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
3.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之一,这是难点。初学者容易把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混同起来。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复习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
2.新课引入
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脚踢球,脚对球的力直接作用在球上;狗拉雪橇,狗对雪橇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用的;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重力场——物质;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就是电场。
3.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
a.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
提问:既然场是物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
答:物质形式实体(由分子组成);看的见,摸的着。
场(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不以人的感官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例如可见光波长由7000~4000,但还有很多波长的光线我们看不到,但不等于它们不存在。不能以人灯感官为标准判一存在与否。场客观存在的证明是它有力、能的特性。例如重力场对有质量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用可对物体做功,说明其能量。电场对放入其的电荷Q也有力的作用,可对Q做功,说明其有能量。
b.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称电场力。
c.静电场:静止电荷的电场。
场有能和力的特性,我们先看电场中力的性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先以点电荷为例。
如图1所示,在+Q电场中A点分别放入电荷q1、q2、q3则它们分别受电场力为:
A:F1=F2=;F3=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
液、pH试纸。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播放课件]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
解原理。
[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
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
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板书](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CH3COOH+NaOH
或CH3COO-+H2OCH3COOH+OH-
[小结](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
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号。
[讨论]分析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H2CO3+OH-(次要)
[强调](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
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
形式。
[板书]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讨论]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
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
酸性。
[讨论]以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学生小结]由于NaCl电离出的Na+和Cl-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
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总结]各类盐水解的比较
盐类
实例
能否水解
引起水解的离子
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
强碱弱酸盐
CH3COONa
能
弱酸阴离子
促进水的电离
碱性
强酸弱碱盐
NH4Cl
能
弱碱阳离子
促进水的电离
酸性
强酸强碱盐
NaCl
不能
无
无
中性
(投影显示空表,具体内容由学生填)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2)NH4NO3(3)Na2SO4(4)CuSO4
2.在Na2CO3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c(Na+)=2c(CO32-)B.c(H+)>c(OH-)
C.c(CO32-)>c(HCO3-)D.c(HCO3-)>c(OH-)
[作业布置]课本习题一、二、三
第三节硝酸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实验室制NO2、NO的反应原理
3、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
二、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问题框架:
1、硝酸的物理性质:(直接给出)
2、从硫酸得到启示,硝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引导发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我们学习了氮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接下来我们学习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我们首先学习它的物理性质。【板书】第四节硝酸一、物理性质【展示】63%浓硝酸。【展示】发烟硝酸。【讲述】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指导阅读】查硝酸的密度,熔、沸点。查常用浓硝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发烟硝酸”【导入】比较一下硝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找出其不同点:【观察】色、态、气味、掂轻重、打开瓶塞,观察。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观察】空气里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挥发性(沸点)物理的量浓度常用浓硝酸易(低)18mol/L常用硫硫酸难(高)12mol/L【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硝酸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硝酸的化学性质。【提示】注意与浓硫酸进行比较。哪一个剧烈。【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硝酸的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今天主要从氧化性来学习硝酸的特性。【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的反应(1)与不活泼金属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回答】酸性、氧化性(与铜、与碳)、吸水性、脱水性,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硝酸的氧化性】【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现象: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比铜与浓硫酸反应剧烈,铜与浓硫酸需要加热,铜与浓硝酸反应不需要加热。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设疑】我们知道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并与稀硫酸与铜反应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并板书】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引导总结】浓硝酸与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学生实验探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现象: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在不断的溶解。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结论:此无色气体是NO。因为: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推导】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总结】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气体。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有时需要加热。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可见,硝酸的氧化性比硫酸强。【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情况怎样呢?【引导探究】大家回忆,实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板书总结】(2)与活泼金属反应在不生成稀硝酸中不生成H2、在浓硝酸中铝、铁钝化。【讲述】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实验探究】与浓硫酸一样,铝和铁都浓硝酸中钝化,即浓硝酸把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回答】不能,因为硝酸的氧化性很强,NO3-起氧化作用。而不是H+起氧化作用。【倾听理解】【引入】请大家用已学知识,推测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引导】推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总结】规律:一般生成最高价酸或氧化物、NO2和H2O。【讨论】结论:可以。原因是:硫酸可以氧化单质碳等,所以浓硝酸也应该能氧化碳单质等。【推导】C+4HNO3(浓)4NO2↑+CO2↑+2H2O【讲述】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纸强等都有腐蚀作用,所以使用硝酸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NaHCO3)水或肥皂洗涤。【听讲、理解】【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发黄。【启发】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启发】如果是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引导】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3.不稳定性:【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分析,讨论】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硝酸分解。【探究】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所以只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推导】C+4HNO3=CO2↑+2NO2↑+2H2O↑【回答】避光、阴凉处。【小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的化合物的缘故。【课堂练习】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2.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3.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实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1)Cu+浓HNO3─(2)Cu+稀HNO3─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1634.html
上一篇:认识线段 小学教案范例
下一篇:教师的个人述职报告【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