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当我们提起高中的教学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案了吧。老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高质量的教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对于高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1][2]下一页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失电子;从,得电子。

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

(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①中消耗。根据反应①、②、③,有,所以。

启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服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要考虑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合理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失电子;从,得电子。

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

(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①中消耗。根据反应①、②、③,有,所以。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典型例题

例1常温常压下,将盛有和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的体积是()

(A)17.8mL(B)14.8mL(C)13.6mL(D)12.4mL

分析:剩余气体有可能是,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与,其体积比为4:1。若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与NO,这部分与NO的关系是3:1。

(1)设余3mL,则有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原为

(2)设余NO3mL,则发生此NO的设为

有气体与水恰生成

原为

解答:A、C

点拨: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本题无需求,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例2将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和以4:1与水生成和过量的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解答: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未吸收气体只能是NO,其物质的量为

该NO的质量是

∴原混合气的总质量为

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6。

点拨: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过量,此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1与溶入水成硝酸,即的体积是的4倍。另一部分与稀酸中水按生成和NO反应,由余0.05molNO可知这部分应为0.05×3mol。即:

设为,为,为

据题意可得:

解之可知,从略。

例3在密闭容器中放入和固体共。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求原混合物中、各自的质量。

分析: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和的混合物。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1)设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设为,

因为,。

(2)设过量,剩余固体为和混合物,设原为

9670

解之,

质量为(答略)

高中教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第12页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92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