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笠翁对韵教案

笠翁对韵教案4篇。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编写教案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只有严格按照教案的要求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与“笠翁对韵教案”有关的文章,热烈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满足您的需求!

笠翁对韵教案【篇1】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色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精彩有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善良》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人们是否需要善良”这样的现实问题,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芬芳,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向善”的旨意,显然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惩恶扬善”,从这点出发,王蒙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为一篇富有时代色彩的议论散文,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之时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

“善良”是一个道德词语,像《善良》这样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文章,学生应该学什么呢?换句话说,通过接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善良》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水平。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行教学,多角只能变成几角,这就存在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那么,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

文本是学习之本,阅读教学的基点建立在文章上。《善良》这篇文章,从接受层面的角度讲,我认为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做到“读懂”文章,同时,从文学层面看,学生还要感受好作品的语言,做到“欣赏”文章。因此,从文本研习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两个学习目标,设定为:(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能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文以载道,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设定另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学会善良和践行善良。很多文章我们几乎都可以这样处理,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教育意义,但我以为,一节课不足以解决人的价值观等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升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我们课堂上的努力也许只是使学生“受熏陶”,而不是使学生“能做到”,更何况本文只是思辩上的.“崇善论”,(认真研究,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讲清楚“善良”与“一味善良”的区分点),因此,对读者(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善良》的作品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遍性内容,我们不是没有价值,缺乏的是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我认为文学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设定学习目标,我想既符合文章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将第三个学习目标设定为: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只要学生读完这个作品之后,对善良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比较独立的看法,我想就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我想无须担心他们会走向异端,他们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思考永远比课堂上的结论重要,没有答案的课堂并非一概坏事,反而会更具精神张力和筛选空间,这也许就是作品的“立人”意义。

综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3)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学习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怎样学习才能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呢?这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像《善良》这样具有很大讨论空间(内容、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在对话中领会文章,在对话中激发思考,在对话中产生疑问,在对话中研究问题。

根据这三个学习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课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就是思路、观点、语言和讨论四大内容,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阅读--感受--理解--思考四个程序,阅读与感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感性认识;理解与思考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

具体来说,过程如下:

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

第四,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

从作品的解读、目标的设定到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设想体现了我的一些教学主张,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完满的,当然课堂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的因素众多,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待教学实践来检测。

1、议论文的文体教学重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还是文本内容的探讨?两者兼顾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吗?如果不是,轻重问题怎么判定?

2、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体知识或作品内容探讨的学习侧重?是否可以完全分离?

3、文本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话题、问题,而进行探究式的讨论或对话?阅读教学一定是先文本后拓展吗?如果不是,拓展就一定属于“失败之举”吗?

4、文体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究竟有多大意义?“四不像”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吗?文章的好坏由文体来定还是由语言思想定?

5、阅读教学上成“人生探讨课”是否就是“政治课”?上成纯粹的“人文”课,是否就没有了语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要在一节课中都体现吗?这样的课就一定是完整的课吗?可否分情况而论?

笠翁对韵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ɑieiui。

2.引导学生记住并会运用这些复韵母组成的音节词。

3.认识“乌、龟、爬、白、兔、睡”6个汉字。

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音节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文文和龙龙要带我们到拼音乐园去游玩,想去吗?看,文文和龙龙现在要考考小朋友,谁能读准它们,谁就会成为拼音乐园中最受欢迎的客人。(复习学过的声母和带调的单韵母)

看到你们这么聪明,拼音乐园中的小动物来和我们交朋友了,看看是谁?(教师把小燕子在电线上排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小燕子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投影出示课文)老师读给大家听(师范读)。这首儿歌你喜欢吗?怎么样,你们来试一试?现在请把书翻到第28页《拼音与识字11》。(板书课题)

(用亲切有趣的导语,使枯燥的复习趣味盎然,同时利用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熟读儿歌,引入新知

(一)读儿歌引出要学习的韵母。

1.多种形式读儿歌。如,老师大点儿声,学生小点儿声;老师小点儿声,学生大点儿声;谁能自己读一读等。

2.细心的小朋友可能发现了在儿歌中有一些带有蓝色字母的音节。请你们在书上快把这些音节画出来吧!

3.小朋友快看看,有3个音节跑到了黑板上(贴出páifēiduì卡片),声母p、f、d是我们学过的,声母后面的字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3个新朋友。(板书ɑieiui)

4.仔细观察一下,这3个韵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韵母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吗?对呀!两个单韵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新的韵母,这样由几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作复韵母。

(运用儿歌引出音节,引导学生去发现复韵母这个新知识。这样,可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ɑi。

1.这个复韵母想问一问小朋友,你们都挨着谁?(我挨你,你挨我,一起学习多快乐!)小朋友,这个韵母就读“一个挨着一个”的“挨”。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下。

2.跟老师读,认真看,仔细听。(师范读,生跟读。)

3.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也可再加上开火车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会读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

4.现在我们知道了ɑi的读音。那么,我们怎么来记住它呢?(指名说一说识记方法)

5.我们来给ɑi标上声调读一读。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没关系,我们请文文和龙龙来帮忙告诉我们标调的窍门。(出示标调儿歌)这个小窍门就在书上的第40页,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跟着老师大点声读。(读儿歌)看这首儿歌跑到屏幕上了,你们还认识吗?有了这个标调的小窍门,你们就该知道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了吧!

6.现在ɑi戴上声调小帽子了,我想知道你们会读吗?先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

7.给标上声调的ɑi来点点名。(先正着读,再倒着读)看老师指哪个,就请你读出它的声音来好吗?

8.老师和一个同学站在一起,你能用ɑi四个声调中的一个音说句话吗?(老师摸摸学生的头)小朋友你还能用ɑi四声调中的一个音说句话吗?(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用看表演说话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拼音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学习ei。

1.小朋友,拼音乐园的主人现在邀请我们参加扳手腕的游戏,怎么样,比一比同桌谁的力气大。比赛要注意规则,先做好准备,我喊开始,再使劲。预备,开始!加油,加油!好,胜利者举起手。刚才我听到小朋友憋足了劲儿,拉长声音都发出了ei的音。比赛时嘴里喊着ei是不是能给自己加劲儿,增加点儿力气啊?刚才我们给自己加劲儿的ei长一些,响一些,就是这个复韵母的读音。(师指着ei)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2.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多种形式读)

3.哪位同学说说怎么记住它?(指名说)

4.如果把它们加上声调,你们还会吗?想一想文文和龙龙告诉我们的标调小窍门,看看谁能准确地标上声调。

5.现在ei戴上了声调小帽子,你们来试着读一读。

6.ei娃娃特别高兴,它让妈妈发了很多名片给小朋友,现在它想知道他的朋友在哪里,我问小朋友来回答。先读出它的音,然后再高高地举起来。(发给学生带有声调ei的卡片)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ei的四声。)

(四)学习ui。

1.同学们学得真认真。为了鼓励大家,现在拼音乐园中的小燕子导游要带我们到大山里去听回声,你们愿意吗?(师: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

2.刚才我和这位同学向大山问好发出的音,就是这个ui!(师指黑板上的ui)现在同桌两个人相互读一读。(多种形式练读)

3.谁愿意说说怎样来记住它?(指名说)

4.现在谁来给这个韵母标调?先想一想应该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指名标后,请其他生评价,并采用多种方式读)

三、回归儿歌,扩大语境

小朋友们个个都学得这么认真,现在小燕子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如果你们能猜中的话,你们就会成为小燕子的好朋友了。现在老师读给你们听:“一只小鸟穿黑袄,尾巴尖尖像剪刀。又衔泥来又衔草,屋檐下面把房造。”

猜中了的同学请举手!哦,原来谜底就是小燕子自己,小燕子可真淘气!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个谜语里有没有我们今天学过的韵母朋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词语里,还有好多含有韵母ɑieiui的词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找一找,就会有很多收获的。下面让我们再朗读一遍书上的儿歌。(师生同读)谁来试试背诵一下怎么样?(指名背诵儿歌,再全体背诵)

小朋友,现在小燕子要把小朋友们认真学习的故事带到南方去了,让我们和小燕子说声再见吧!

文文和龙龙也要和我们再见啦。他们悄悄告诉我说,你们已经成为拼音乐园中最受欢迎的客人了,还希望你们能经常来拼音乐园做客。让我们和文文龙龙也说声再见。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了几个字母,分别是什么?

2在给ɑi、ei、ui标调时,有一个小歌诀,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3请你来认读。(出示带调的ɑi、ei、ui卡片,让学生读)

过渡:复韵母ɑi、ei、ui想跟你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就请它们到小本子上来做客吧!

二、学写字母

1教写ɑi。

(1)组成ɑi的两个单韵母我们以前已经写过了,当它们两个组合在一起时,要写得紧凑一些,表示它们是一家人。(师范写。)

(2)学生先在书上描1个,再在本子上写3个。

2学写ei、ui。

(1)先说说写ei、ui时要注意什么?(结合写ɑi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总结,要写得紧凑一些。)

(2)自己独立写ei、ui,先描1个,再写3个。(师巡视、指导。)

3写带调复韵母。

请你根据标调歌诀听老师读,把老师读的带调复韵母每个写3个。(用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字母及标调规则的掌握情况。)

听写的带调复韵母有:ǎiàiēièiuíuǐ。

(借助学生已有的书写知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写好新学的复韵母,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三、练习拼读

龙龙告诉我们:ɑieiui还能与声母交朋友呢。你们能读出它们吗?(教师出示:d——ɑi、t——ɑi、b——ei、m——ei、zh——ui、ch——ui。)

(1)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教师提示:读的方法和声母与单韵母拼读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练习读时,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读一读。谁能站起来读一读?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一起读。

(3)给它们带上声调再来读一读。

(教师出示:dàitáitàibēiběiméimèizhuīzhuìchuīchuí。)

(4)龙龙问我们:ɑieiui还能和谁交朋友呢?

我们来看看:

ppɑi

g——ɑi—→gɑi

/

zhzhɑi

hhei

w——ei—→wei

/

ffei

ddui

g——ui—→gui

/

shshui

请你们来练习读一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任意指学生读。

(引导学生将声母与单韵母拼读的规律迁移到声母与复韵母的拼读中,通过大量的拼读练习,让学生的直呼能力得到再提高。)

四、游戏练习

1采蘑菇:(把音节词写在做成蘑菇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听老师读音节词,采蘑菇,看哪组采得最多。

词语:báicàipáiduìméiguīchuíziwūguī

fēijīzhāihuāměilìduìwuchuíbèi

cāimíláiqùzàijiābēizilèilɑ

2夺红旗:在一座高山上(师板画),插着一面红旗,(师板画)大家有信心夺取红旗吗?全班共同努力,来读出山路每一个路标上写的音节句子,就能夺取红旗,获得胜利。

句子:①māmɑdàiwǒqùmǎicài.

②bóbozàiwǔshuì.

③zhèfútútàiměilɑ.

④mèimeigèziǎi.

⑤fēijīzàifēi.

⑥wǒjiāmāmɑzuìlèilɑ.

(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节词、句的练习,使拼读能力、语言能力共同提高。)

五、学习生字

文文看到大家这么优秀的表现,带我们去看一幅图。文文说她会看图、看字讲故事,你们会吗?

1看书上的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谁能请汉语拼音帮帮忙,读出这几个字?

3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童话故事,叫《龟兔赛跑》。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给大家讲一讲。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5愿意做谦虚的小朋友,一定会把这几个字记住的。

我们再来认一认。

(1)带拼音认。

(2)去掉拼音再认。

(3)打乱顺序认。

(4)随意抽卡片认。

(讲故事与认汉字结合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明白不能骄傲的道理,记住要认的生字。)

六、总结

学习了复韵母后,同学们的拼读能力又增强了,你们进步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继续努力吧!

笠翁对韵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索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林山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笠翁对韵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自己预习,巩固生字词的能力。提高诵读的能力,了解人物描写的一般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音乐巨人的一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伟人也是一般人,但又不同于一般人。

师: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曲子是什么曲子?

师:同学们课下都预习的很好。带着对音乐大师的崇拜再次倾听《命运》,提两点要求:

(1)在音乐巨人的面前,我们似乎显得很渺小,但不要在巨人的面前显示我们的无知吧!

(2)今天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谁来演绎我们的 音乐大师?

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为这篇文章起一个副标题:

在女佣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厌世者--

在客人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爱世者--

我们说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那么关于描写分为几种,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看到这样的外貌,听到了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不由给我们震撼,

我想,这样一个扼住了命运咽喉的人,他的许多言语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有没有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看法!

最后,让我们拥有着大师对明天的憧憬与祝福中,告别大师!

JK251.com延伸阅读

[实用课件] 《对韵歌》教案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实用课件] 《对韵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习拼读音节,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拼读,体会到韵文的韵律。

2、通过拼音与文字对照学习,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

4、学习新笔画:学写3个生字:风、北、果。

教学过程;

一、闯关激趣,导入新课

dà mǐ ní tǔ mǎ lù

(一)字带音节大米泥土马路

(二)拼读音节nǔ lì tà bù dì lǐ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老师想把这五颜六色的水果送给你们。出示葡萄架(这串串葡萄挂在什么地方?)苹果园(这苹果树一棵连着一棵在苹果园里开丰收聚会呢!)师相机复习: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归纳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

二、初读课文,把握特点。

1、指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2、出示课文,听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有些字是红色的。这些字的声母都是我们教过的。)

3、再读课文,认真看音节,你又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园、甜、绵、南的韵母相同。)这便是押韵。

三、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会认词。

3、摘果子游戏:检查认读的生字。

4、小组开火车、小小组合作读、全班读相结合。

5、小组比赛轮流读课文,师生合作读课文,男女生轮流读课文,组与组之间对对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感受韵文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师生即兴对对子。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1、认识新笔画

2、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怎样记住果、风、北,书空。

3、在田字格内练习书写,每个字写个。

4、展示作业,口头组词。

六、总结课文,齐读课文

七、作业:把《对韵歌》背下来,课外收集一两首。

课后反思:

本课有几个亮点:

1、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

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低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在复习音节时,能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如,说到“大米”,让学生明白香喷喷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要注意安全。“踏步”,每天早操时,都要踏步入场。“泥土”种子种在泥里。

3、课堂灵活运用鼓励性评价。

如复习“努力”,我一名学困生来读,并告诉他,努力了就会读了。他高兴点点头,整堂课非常专注。在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我欣喜地奖励他“发现星”。在学生读课文时,分别奖励预习星、朗读星。在教学生字时,表扬写好的同学,并奖励“书写星”。

遗憾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由拼读浪费太多时间,后面的整体朗读做得不够。这一点,让我明白一篇看似简短的文章要教出韵味来,真的需要把读步步落实到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应当加强指读的训练,听读能力的提高。

实用教案:对韵歌教学思考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实用教案:对韵歌教学思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习朗读,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我在这节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首先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如,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朗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

最后并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让学生乐而不惫地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有目的的让学生积累词语,我对《对韵歌》中个别的字,如: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

必备!对韵歌的教案怎么写(660字)


对韵歌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认识3个基本笔画。

课前准备

1.搜集对韵歌。(师生)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游戏导入,激趣促学(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游戏: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边拍手边说出它的反义词。

2.在几组反义词中间分别加上“对”字,让学生再次朗读。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学生拍手说反义词。如:老师说“天”,学生说“地”。

2.朗读变化后的词,初步感知对韵歌的形式。

3.朗读课题。

游戏时,要把游戏规则说清楚。鼓励学生大胆地和老师对反义词。

二、初读韵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

2.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首对韵歌。 3.检查并指导学生朗读。

1.认真聆听,感知对韵歌独特的语言形式。

2.借助拼音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自由读对韵歌。

3.朗读展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逐字逐句读准字音,读通韵文。

三、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用时:7分钟)

课件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请学生试读。

提示: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哪个字 最难读?

2.指导学生同桌间把难读的字读一读。

3.指导学生,通过课件,逐字读生字。

4.屏幕出示所有生字。指导小组学习。

5.教师分组检查自学情况。

1.轮流当小老师相互指导读。重点读准

(1)翘舌音“虫”;

(2)后鼻音“风”。

2.同桌间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小组长出示卡片,组织学习。(1)自己认读生字。

(2)小组长拿生字卡片考本组成员。

(3)读对了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读错了帮助他。

5.被选到的学生小组成员齐认读生字。

教师要指导小组长组织合作学习,同时要对认真负责的小组长给予表扬,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朗读指导,识记字形(用时:10分钟)

1.出示第一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2)相机学习“云”字。课件出示“云”。

①引导学生思考:由这个字的形状,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给“云”组词。

(3)指导学生拍手读第一句。

2.出示第二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2)相机学习“鸟”“虫”。①课件播放“鸟”和“虫”的字理图。

②分别出示“鸟”和“虫”字。

③组词练习。

(3)指导学生同桌间对读第二句。

3.出示第三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三句。

(2)学习“山清对水秀”。①课件出示一幅表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画。

②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座山?怎样形容这里的水?

③出示成语。指导朗读。(3)学习“柳绿对桃红”。①出示“绿意浓浓的柳树”和“桃花盛开”的图片。

②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里的柳树?怎样形容这里的桃花?

③出示成语。指导朗读。(4)指导男女生对读第三句。

1.(1)朗读韵文第一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云”字。

①像它本来的形状。“云”上面的一横,就像浮在天上的云。

②汇报带有“云”的词语。(云朵、云彩。)

(3)拍手读第一句。

2.(1)朗读韵文第一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鸟”“虫”。

①观看字理演变。

②分别识记“鸟”和“虫”。③组词:鸟声、小鸟、飞鸟;鱼虫、虫子、飞虫。

(4)同桌对读第二句。

3.(1)男女生对读韵文第三句。(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山清对水秀”。

①观看出示的风景画。

②用“山清”形容山,用“水秀”形容水。

③学生个别读、齐读“山清水秀”。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柳绿对桃红”。

①观看图片。

②用“柳绿”形容柳树,用“桃红”形容桃树。

③朗读“山清水秀”。学生个别读,齐读。

(4)男女生对读第三句。

1.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

2.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3.双字对是本篇韵文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五、借助课件,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指导书写“云”。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云”字的第三笔。

(2)指导书写:上横短,下横长,撇折从下横的中心点起笔,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

2.指导书写“虫”。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第五笔。

(2)指导书写:竖写在竖中线上,虫的“口”要写得扁一些。

3.反馈指导。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云”的书写注意点:第三笔是撇折。下笔从重到轻,撇折交接时,转换方向从重到轻,稍稍往上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虫”的书写注意点:第五笔是提。下笔从左下到右上,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3.按照老师指导的笔画写法,认真书写。

1.讲解过程要清晰缓慢,给学生回味和模仿的时间。

2.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关注,遇到书写困难的学生要手把手教,确保学会。

六、巩固积累,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屏显对韵歌,指导学生拍手读。

2.鼓励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对子读给家长听。

1.拍手读对子。

2.向家长展示自己积累的对子。

注意学生会读即可,不强调必须会背。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复习韵歌(用时: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韵歌》,你们还会读吗?

2.指导学生朗读对韵歌,读准字音。

朗读对韵歌,注意读准字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回文朗读,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指名背诵《对韵歌》。3.开火车读本课的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1)拍着手读。

(2)同桌一人读一句。

(3)加上小动作读。

2.背诵《对韵歌》。

3.开火车读生字:对、云、雨、风、花、鸟、虫。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朗读,也可以拍手读,使学生从读中感悟韵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对子的独特魅力。

三、课件演示,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识记“山”的字形,重点指导第二笔的笔画名称是“竖折”。

2.课件演示,强调“山”的笔顺及书写要点: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竖与竖之间等距。

3.反馈指导。

1.识记字形,交流“竖折”的书写注意点:下笔先写竖段,稍稍停顿改变方向写横段。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全班互相交流。

3.按照老师指导的笔画写法,认真书写。

对于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可随时唤起学生注意,在黑板上重点讲解纠错;而对于个别问题不要在黑板上指导,以免形成误导。

四、巩固练习,拓展积累(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巧摘苹果”游戏。要求:读准每个苹果上的生字并组词。

2.出示一些简单的对子。

3.让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对子。

1.进行摘苹果游戏。

2.回答老师出的简单的对子。

3.在全班汇报自己积累的对子。

教师出的对子不要过难,要简单,另外要鼓励学生对对子,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对韵歌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风、虫、云”的字音。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有很多我们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自然景物有关的《对韵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对韵歌。

4.认识“对”字。

课件出示“又”,再出示“寸”。边演示边说顺口溜:好朋友,手拉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字宝宝念“对”,齐读三遍。出示字卡:对随机贴字卡。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对韵歌”又叫“对子歌”。自然界中谁和谁是对子呢,请大家打开书到13页,仔细听老师读,找出答案。

2.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3.自由练读。请孩子们自己学着读一遍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读文。谁来试着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后,同桌两人听读。

5.师生合作读两遍。(老师当大喇叭,孩子们当小喇叭。)

三、图文对照,随文识字。

1.过渡:孩子们,儿歌中还藏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你能找出来了吗?2.出示字卡“云”,指名学生领读。

2指导学生圈要求认识的生字。(课件出示课文及圈出的生字)

你认识哪个生字,领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选生字进行组词,说话练习。

4、游戏巩固生字。

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识字。出示字卡,找对子。

五、课中游戏,编对子歌。7

1.出示《金木水火土》,读一读,找出对子。

2过渡:孩子们学得真认真,一定有点累了,我们来做个课中操《拍手歌》放松一下,孩子们请起立,小手伸出来。跟着黄老师的口令来做拍手操。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眼睛——1、2、3;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耳朵——1、2、3(耳对——眼);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鼻子——1、2、3,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嘴巴——1、2、3(鼻对——口)拍拍我的小手,跺跺你的小脚——1、2、3(手对——足)。

随机大屏幕出示:耳对眼,鼻对口,手对足。总结:我们也能编对子,我们也是小小作家了,了不起!掌声送给自己!”请坐下。

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编的对子。

五、朗读训练,合作对读。

1.(出示课文)指名学生读。

2.我们来观察韵文,无论单字对还是双字对,他们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韵文。我们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

3.师范读。

4.带上节奏读。

5.师生接读;

6.总结:通过读,我们发现,对韵歌读起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重,也可以轻,这就是读书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7.背诵。

七、拓展延伸,推荐读书。

总结:孩子们学得真快,真是聪明的宝宝,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也非常聪明,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声律启蒙》,小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孩子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出示课件《声律启蒙》封面。

对韵歌的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7个生字中6个字是对韵歌中呈现的事物名称。“花”是第一次出现的上下结构的字。“虫”是翘舌音,需重点正音。南方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的发音影响,容易把“风”读错,教师需要重点示范。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主要靠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来正音。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趣味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示范朗读,跟读正音。对韵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朗读的氛围,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着读,再模仿边拍手边读韵文,在诵读中掌握字音。

(2)合作对读,认读生字。7个生字都出现在前两句的单字对中,特别是6个生字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名称。教师可以借助生字卡片,与一位学生示范边对对子边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同桌对对子。通过师生、生生找生字对对子,既认读生字,又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图文对照,理解字义。“鸟”字可回顾前一课的连线练习感受象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象形字“云、雨、风、虫”的图片及古今汉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对应的图片和字。再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2)抓特点,形象化识记。引导学生在整体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来识记。如,“雨”的四个点好像雨点从云朵里飘落下来;“风”中间的撇和点就像刮风的情景;“鸟”中间的一点好像它的眼睛,促进字形识记,字义理解。

(3)组词拓展。如“花”,可以列举“玫瑰花、荷花、桂花、牡丹花、菊花、梨花”等词语,还可以列举生活中样子像花的词语“浪花、雪花、棉花、火花、礼花”等,在拓展中识记。其他词语列举:

云:乌云、白云、彩云

雨:暴雨、毛毛雨、雷雨

风:东风、南风、北风

可以结合生活,积累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如“风雨、风云、对手、水花、火花、山花、花鸟”。

2.写字。

结合“虫、云、山”的书写,认识提、撇折、竖折3个新笔画。教师在示范时,要边示范书写,边说新笔画名称,让学生也跟着书空,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

本课3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这是一篇节奏明快的对韵歌,读出节奏韵味是本课朗读的重点。同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1.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美。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拍手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诵读。示范朗读时,要把声调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2.理解运用。借助图画,感受对应关系。本课分单字对和双字对两种形式,分句朗读理解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出示相应的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对子间的关系。还可根据同一类别组成新词读一读,如“云雨、风雪、花鸟、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图文对照,想象理解。最后一句双字对,是本篇韵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通过单字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对子间的相互对应,教学双字对时可以将“山清、水秀、柳绿、桃红”拆成“山、水、清、秀”等单个生字,借助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单个认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单字对。例如,“山”对“水”、“清”对“秀”、“柳”对“桃”、“绿”对“红”,最后将生字组合成词语。

对对子与成语、对联和古诗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积累,在古诗、对联中寻找对子,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诵读对子。

对韵歌的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词语,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3、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去感受你所看到的图画(幻灯片展示组图)

2、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汇报,师提醒说完整、说优美)

3、有位小作者,他看到这些水果和我们一样激动,写下了一首别出心裁的诗歌

4、先跟老师把诗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就在我们课本p56页。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读出诗歌的名字,将它写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对韵歌》)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同学们,这首诗整齐优美,自己先读一读,感受感受。(要求:左手压书,右手指字,手指字,眼看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用铅笔将它圈起来。

2、读的这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及时评价)

3、谁还愿意给大家展现一下自己?

4、一起来读课文。

5、课文中的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了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就隐藏在大萝卜后面,读出词语萝卜就会被你拔起。

个别读——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6、老师把这些词语分开,单独出现一个个字的时候,你们还能认识它吗?花姑娘的花瓣凋落了,好心的小朋友能帮它找到花瓣吗?读出这些词,花瓣就会回到花姑娘的身边了。

7、在大家的帮助下,萝卜被我们拔完了,花姑娘的花瓣也找回来了。可爱的生字词又回到了我们课文中。一起翻书,读读课文。看我们还能不能认识它们。

三、分析课文

听你们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了。老师读的时候,请你用手指字,边听边思考,这里写了哪些水果。

1、(幻灯片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得同学声音要宏亮,听的同学用手指着他读的字,想想小作者写到了哪些水果)

2、生汇报:(葡萄、苹果、李子、西瓜)葡萄生长在哪里呢?(架子上),苹果呢?(园子里),看来啊,架和园分别是葡萄和苹果生长的地方,所以作者说(葡萄架,苹果园)

3、看到小作者写的这两句,老师也写了两句。你们来当小裁判,说一说我和小作者谁写得更好,并且要说出为什么(幻灯片展示)

(1)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也请大家仿照课文这两句话的格式,除了它们生长的地方之外,我们再从其他方面来自己写一句,看看你们和小作者谁更聪明。

(2)我们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好不好?

(3)(学生齐读“李苦对瓜甜”)从这一句中,你认识了哪些水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李子苦,西瓜甜)

4、那我们再来齐读第一小节。(学生齐读第一节)

5、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还有好几处,我们来读读第二小节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6、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课堂上学了这么久,累不累啊?好,那就请大家把书扣在桌子上,和老师一起听听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幻灯片展示音乐及图片)。

7、你觉得这种情景美吗?那就美美地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出美的感受吧。

(自读——个别读——集体读)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画面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2、杜相对应的词语。

3、找朋友游戏。(拓展认读相关生字词)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特别的《对韵歌》,发现了很多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方面,以后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1、背诵对韵歌2、寻找生活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

七、板书设计(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对韵歌

葡萄(贴图)苹果(贴图)

紫红

小大

酸甜

教案推荐: 周庄水韵教案(篇二)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本站收集了《教案推荐: 周庄水韵教案(篇二)》,供您参考。

教学课程: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文章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突出中心所起的作用。

3.学习本文自然过渡的特点。

4.品味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讨论交流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4.与诗《巴东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揣摩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PPS课件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增大知识容量,而且描绘出一幅幅江南美景,情景交融。

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法: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2.讨论法: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朗读法:文章是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采用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周庄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要随赵丽宏去领略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的风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走近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南38千米,昆山市西南33千米。始建于北宋。旧名贞丰里,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

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周揖”,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的双桥和桥、楼合璧的富安桥,当推众桥之首,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2.听课文朗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周庄的风情韵味。

3.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4.阅读思考:

(1)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

明确: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

(2)作者三次游周庄分别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迷蒙)——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动感)——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星火辉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描绘周庄优美景色的?

明确: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

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4)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

5.疏通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周庄整体水韵图(1-3)

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四.阅读品味讨论分析

跟随作者三次走进周庄,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水乡的韵味和情趣,再读读,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周庄的水韵?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明确: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音乐教案-椰风海韵相关教学方案


第五单元:椰风海韵(第一课时)

一、教材说明

《我的祖家是歌乡》是高山族民歌,属舞歌类的“欢乐舞曲”,歌曲为c羽调式,2/4拍,小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由4个乐句组成,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演唱、舞蹈、参与音乐实践,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歌词。教学重点是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难点是歌曲情绪的把握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本课学习领域为唱歌表现。

二、教学创意

本课主要围绕台湾高山族民歌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借助音乐、画面、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通过观看、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活动,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台湾高山族民歌特色,并对与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可设计为:情境创设―感受体验―唱歌表现―实践表现―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

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能够喜欢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并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能积极的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及伴奏、舞蹈等实践活动,并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积累艺术表现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并能背唱歌词。

(二)、教学准备

收集台湾高山族影像资料、音乐文化知识,课件,琴,竹竿,铃当。

收集查阅台湾及台湾高山族相关的知识,竹竿等。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音像情景创设:教师唱台湾民歌《高山青》,媒体播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学生聆听歌曲片断,听后交流感受。(歌曲的情绪、流传地域等)

导入: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台湾。(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2、感受体验

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及高山族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等图片。

交流:谈谈看过短片后自己对高山族的初步印象,师作补充归纳。

3、唱歌表现

朗读:生齐读歌词,交流词意。

哼唱:生随范唱哼唱3遍,打拍子,交流歌曲的速度及情绪等,再次聆听,感受旋律特点并交流(一、二句相似,整个旋律走向向下)。

简介:师简介高山族民歌的体裁及《我》所属的类别:舞歌。

练唱:①师弹奏,生唱词和谱,找出难点处反复听、唱或教唱②齐唱或男女生分乐句接龙唱。(注意引导学生情绪的把握,打拍子)。

伴奏:学生聆听歌曲范奏中的伴奏后,分小组交流模仿其伴奏型,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师整理后全班齐奏。(可拍手,跺脚,捻指,拍肩)。

4、实践表现

杵乐表演:师简述杵乐文化后,师生用竹竿代替木杵,为歌曲伴奏。(可站成一个大圏,也可分组站成小圈进行表演)

舞蹈探讨:师简述高山族舞蹈特色后,师生一齐学跳基本的舞蹈动作。(可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作为舞蹈背景音乐)

集体表演:师生一起在台湾民歌音乐声中唱歌跳舞,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台湾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5、评价反思

师评价:就歌曲的演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态度及效果等方面简要小结,以鼓励为主。

结束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师忠心谢谢你们的合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员。

(四)、其它选择

1、本课时也可以安排两首民歌的学习,学唱完后可拓展演唱本民族的其它歌曲,再安排音乐实践活动,如分组创编伴奏,分组表演舞蹈等。

四、教学反思

对酒歌教案10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对酒歌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酒歌教案(篇1)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一、引言(100字)

酒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其歌词内容多以饮酒、品酒、赞酒为主题,曲调欢快,富有节奏感,常常伴随着乐器的伴奏,是一种极富吸引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酒歌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200字)

1.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酒歌音乐的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4.通过学习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400字)

1.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酒歌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酒歌音乐的特点,包括歌词内容、曲调节奏、乐器伴奏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3.酒歌音乐的风格,根据地域和历史时期的不同,介绍不同地区和时期的酒歌音乐风格;

4.学习一首经典的酒歌曲目,通过欣赏和演唱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5.学习酒歌音乐的表现手法,包括音乐延长、乐句演奏、音高变化等技巧。

四、教学方法(200字)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对酒歌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欣赏法:播放酒歌音乐的录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感受酒歌音乐的节奏和表现力,培养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3.演唱法:通过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音乐发音和演唱技巧,让他们在教室内进行小组合唱或个人独唱,提高他们对酒歌音乐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步骤(200字)

1.学生观看引导下的酒歌音乐视频,导入课堂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地位,让学生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播放一段酒歌音乐的录音,让学生聆听和欣赏,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表现力;

4.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彼此欣赏对方的表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互动合作提高演唱能力;

5.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表演,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教师给予专业评价和指导;

6.总结课堂内容,回顾酒歌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价(100字)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听取同学的评价和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酒歌音乐的了解程度、欣赏能力的培养情况、演唱表现的水平等。同时,可以通过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七、教学拓展(100字)

1.学生可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与酒歌音乐相关的知识,并撰写小论文或做课堂报告;

2.组织学生观看酒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他们对酒文化的认知;

3.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酒歌曲目,培养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举办校内的酒歌演唱比赛,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00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很高,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和表演欲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了讲授、欣赏和演唱等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情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表演积极性不高,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措施。同时,还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对酒歌教案(篇2)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范文:

一、引言

酒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饮酒为主题,歌颂了酒的美妙、酒的快乐以及与酒相关的一系列情感和体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酒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教案将针对酒歌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并演唱一首经典的酒歌;

3. 分析和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酒歌音乐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唐代的乐府诗。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歌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特点包括音乐节奏欢快、歌词内容丰富多样、酒文化的浓厚表达等。

2. 学唱经典的酒歌:

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如《夜合花》、《敬酒歌》等,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模仿音乐家的演唱,学生们可以逐步掌握酒歌音乐的节奏、调性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与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

选择一首酒歌,帮助学生们深入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酒歌中对酒的歌颂、友情、爱情、人生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4. 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合作学习法:学生们分组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体验式学习法:通过实践操作、音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酒歌音乐的魅力和乐趣。

五、教学评估

1. 合唱演唱评估:对学生进行合唱演唱表现的评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

2. 创作评估:对学生进行酒歌音乐创作的评估,包括歌词内容、曲调创新等方面;

3. 学习笔记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学习笔记进行评估,包括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分析和解读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

1. 酒歌音乐的录音、视频和文献资料;

2.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生们创作的酒歌音乐作品。

七、教学过程

1. 酒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唱经典的酒歌: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与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选择一首酒歌,帮助学生们深入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

4. 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们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八、教学拓展

1. 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酒歌,进行演唱和创作;

2. 组织学生们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节等相关活动,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

3. 学生们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酒歌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背景。

九、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希望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快乐与美好。

对酒歌教案(篇3)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学习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4. 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组织学生参与的合作学习方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酒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酒歌音乐的印象,是否听过或唱过这样的歌曲。

第二步:讲解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0分钟)

1.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酒歌音乐起源于古代民间,是人们在宴会、聚会等场合中欢聚一堂、畅饮畅唱的一种形式。

2. 介绍酒歌音乐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传统和发展,如中国北方的"梦游江南"、西部的"天龙八部"、南方的"酒狂歌"等等。

第三步:讲解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20分钟)

1. 介绍酒歌音乐的主要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2. 介绍酒歌音乐的特点,如旋律悠扬、歌词简短而节奏明快等。

第四步: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30分钟)

1. 讲解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发声技巧等。

2. 示范演唱一首酒歌,并指导学生进行跟唱和模仿。

第五步: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30分钟)

1. 欣赏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并讨论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酒歌音乐,进行表演,并进行评比和点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酒歌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还学习了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并通过欣赏和表演来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和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科知识,将酒歌音乐与其他领域进行关联,加深学生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认知。

对酒歌教案(篇4)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中,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酒歌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酒歌是古代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音乐形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酒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宏观认知酒文化的作用和酒歌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学习酒歌的曲式结构、节奏形式、调式和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能。

3.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将传统酒歌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适合自己的酒歌。

三、教学内容

1.酒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2.酒歌的曲式结构和节奏形式。

3.酒歌的调式和唱法。

4.酒歌的教学演唱。

5.酒歌的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概述

通过介绍酒歌的起源、历史文化分布和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认知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以及酒歌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二步、酒歌的曲式结构和节奏形式

1.单调式:由于酒歌是用来表达情感、诉说心声的歌曲,因此往往采用单调式,即一种调式、一种节奏。

2.双调式:双调式演唱时,一般是先按一种调式演唱完毕,然后立刻转入另一种调式演唱,一个转调的过程。

第三步、酒歌的调式和唱法

1.江南调:清新淡雅、优美悠扬。代表作:《塘仔口》、《高山流水》。

2.西部调:豪放奔放,热烈开朗。代表作:《锁南枝》、《二冬桃花》。

3.关中调:浑厚豪放,慷慨激昂。代表作:《黄土岗上》、《刘三姐》。

第四步、酒歌的教学演唱

1.正确拉长发音:酒歌演唱时以发音准确、舒展自然、富有情感为宜,并要注意在演唱过程中尽量拉长音符。

2.正确分析韵脚:酒歌演唱中,分析单句的韵脚,把握整体旋律和韵脚的协调。

3.正确体现情感:酒歌演唱时,要通过语气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让观众产生自然共鸣。

第五步、酒歌的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

1.学生可以通过对传统酒歌的学习和体会,从中提取并创新发挥其中的元素,结合自己的创意和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一首适合自己的酒歌。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不同的音乐形式,例如:流行、摇滚、电子等,将酒歌元素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全新的音乐风格。

五、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酒歌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感性理解和审美认知,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力和个性风格,创作一首充满创意和个性的酒歌。通过传承和创新,让酒歌这个传统文化符号在今天发扬光大。

对酒歌教案(篇5)

酒歌音乐教案

教案主题:酒歌音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

3、能够分析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4、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

3、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4、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导入(15分钟)

通过播放经典的酒歌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了解酒歌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讲解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酒歌音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以及它所使用的曲调、节奏和演唱技巧等。

步骤三:探究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20分钟)

通过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酒歌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和风格变化。同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步骤四:分析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20分钟)

通过分析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帮助学生认识到酒歌音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演能力。

步骤五: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30分钟)

组织学生欣赏酒歌音乐的经典作品,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语言表演酒歌音乐。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活动和表演情况,评估学生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表演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延伸

1、请学生调查和研究当地的酒歌音乐文化,撰写学术论文或设计展示。

2、学生自行邀请音乐人或学者来学校进行酒歌音乐讲座或演出,加深学生对酒歌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音乐会或演出,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资源

1、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

3、音乐器材和设备。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并通过欣赏和表演活动培养了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酒歌教案(篇6)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并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3.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的介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音乐的好奇心。

2. 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

通过PPT呈现,介绍酒歌音乐起源于古代民间饮酒文化,经过历代诗人、音乐家的创作发展成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3. 介绍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20分钟)

通过欣赏和讲解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如《夜半乐府》、《青杏小薄儿》等,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内涵。

4. 学习演唱一首酒歌音乐(30分钟)

选择一首曲调欢快、歌词优美的酒歌音乐,教学生学唱和表演相应的动作,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5. 创作个人酒歌音乐作品(30分钟)

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编写自己的酒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注意歌词的押韵和节奏的控制,提高创作的艺术性。

6. 个人表演和评价(20分钟)

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表演他们创作的酒歌音乐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激励。

四、教学结束:

通过此次教案的实施,学生将加深对酒歌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对酒歌教案(篇7)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材设计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酒歌”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欣赏和演绎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审美能力和表演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酒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

(2)熟悉酒歌的音乐形式、节奏特点和唱法规律;

(3)学习欣赏优秀的酒歌音乐和表演录像片段,了解其艺术价值;

(4)通过唱、念、说、演等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酒歌音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通过欣赏和演绎酒歌音乐,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其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能力。

3、能力与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其音乐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

(2)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和勇气;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提高其社交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浏览一些经典的酒歌视频,介绍酒歌的背景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酒歌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乐器演奏和唱腔特点。

2、学习过程

(1)酒歌音乐欣赏与分析

学生欣赏精选的酒歌音乐片段,分析其音乐元素及结构,加深对其音乐形式和艺术浪漫气息的理解和欣赏。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解酒歌的激情、自由、欢乐和畅快的情感表达,欣赏酒歌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老师可结合音乐欣赏教学,有计划地进行酒歌的唱法和技巧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酒歌的演唱方法。

(2)酒歌课文分析和腔调训练

老师对酒歌文学和音乐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和把握腔调。酒歌的声调既有大小调,也有模仿人类语言韵律而变调。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腔调和表演风格,并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试唱和吟诵,提高语音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3)以酒歌为基础的自由表演

以小组为基础,学生想象自己成为一名酒楼民歌演员。按照一定的创意思路和表演要求,自由创作和表演一首自己的酒歌,可以加入个人经历和情感抒发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自由和欢乐,增强自我表达和自信心。

(4)以酒歌为背景的艺术创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以酒歌为背景,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和一段视频等,以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对酒歌的理解。

四、教学实施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阶段,适合进行音乐课或其他文化课的补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广泛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讨论、展示、引导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多样化教学实施。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评价性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酒歌教案(篇8)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通过聆听酒歌音乐,了解其韵律、旋律、节奏,进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和评价。

3. 通过探究酒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拓展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酒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酒歌音乐的韵律、旋律、节奏及表现情感的手法。

3. 酒歌音乐的欣赏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了解酒歌

1. 酒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酒歌是民间音乐中的一种,是在饮酒过程中演唱的歌曲。酒歌从远古时期开始流传,是古代饮酒习惯和文化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酒歌中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美酒的喜爱和赞美,还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聆听酒歌音乐

播放多组不同节奏、旋律的酒歌,并让学生听一听,感受酒歌音乐呈现出的不同情感,从而激起学生对酒歌的兴趣。

第二节 探究酒歌音乐

1. 酒歌音乐的韵律、旋律、节奏

介绍酒歌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韵律、旋律、节奏,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酒歌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升降高低、抑扬顿挫等表现手法,并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比较,从而了解酒歌音乐的独特性。

2. 酒歌音乐的情感表现

针对酒歌音乐的情感表现,教师可以选取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去感受这些情感。

第三节 欣赏与评价酒歌音乐

1. 酒歌音乐的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欣赏酒歌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选取几首优秀的酒歌进行欣赏,指导学生理解酒歌音乐的内涵与表述,了解酒歌的历史背景,体验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2. 酒歌音乐的评价

酒歌音乐的艺术品质不同,评价与欣赏紧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酒歌音乐进行个人评价,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酒歌音乐的喜好程度,发展他们的个性审美。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酒歌音乐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酒歌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在酒歌音乐的探究中,学生们体验了酒歌音乐中的韵律、旋律、节奏以及表现情感的手法,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欣赏与评价方面,学生们了解了不同类型酒歌音乐,了解了酒歌音乐的艺术品质和评价标准。这些都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酒歌教案(篇9)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

2.理解酒歌在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并演唱一首酒歌。

二、教学重难点:

1.酒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2.理解酒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主题曲《酒狂》的播放,有一个喜庆、热闹的氛围。

2.介绍本课学习的主题——酒文化。了解酒文化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展示

1.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任何一个酒文化的研究,都要历史与文化结合。酒文化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在生活、劳动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必备饮料。酒文化是人类对酒这种食品的吟咏。

2.用案例来介绍酒文化的内涵:百家姓中的第三十五个字——"赵",儒家学派 出现最早的一名学者,跟酒文化的关系不大,但“赵氏孤鸿,独立于天地之间”这句话却被广为传唱,终于形成了“赵孤氏”的习俗,而“赵孤鸿,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旨意,也常被用于酒席上互祝饮酒。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酒文化经久不衰。

3.讲解酒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酒歌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它融合了音乐、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酒歌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多样的音乐色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初学者需要注重调音、音高、韵律等方面的掌握。

三、练习

1.学习并演唱一首酒歌——《将进酒》,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酒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语言,并积极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

四、总结

1.让学生们总结这次的学习心得,谈谈对酒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对酒文化展开思考,让学生们思考和探究酒文化的发展历程、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四、教学后记

在本次课程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演唱一首酒歌,全面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对酒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酒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进一步感知到价值观、生活文化、社会风貌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酒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对酒歌教案(篇10)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人文素养,提高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并能熟练演唱一种酒歌。

2. 教学难点: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三、教学方法

1. 给学生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展示相关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

2. 聚焦一种酒歌进行学习,由教师给学生演唱示范,讲解歌曲内涵和表达形式。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复练习,加强音乐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组织学生进行酒歌音乐的展示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2.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

3. 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4. 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过程

1. 开场:教师介绍本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和表达。

2. 演讲:教师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3. 演唱示范:教师选定一首经典的酒歌进行演唱示范,并讲解歌曲内涵和表达形式。

4.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反复练习,加强音乐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展示和评价:学生进行酒歌音乐的展示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程将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 老师听觉评估:老师将根据学生的音乐演唱情况,进行表现、音准、协调和个人贡献等方面的评估。

2. 其他专业评估:除了老师的评估,学生还将经过其他专业教师的评估,包括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表现水平等方面的评分。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成为评价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这些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能力、发言品质等方面。

4. 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在课后将完成一系列与本课程相关的练习和习题,并将得到老师的评估。

七、教学资源

1. 讲义:包括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等资料。

2. 视频和音频:教师将准备相应的酒歌音乐视频和音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 课堂布置:学生在课后需完成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并需要听取教师给出的额外参考和建议。

八、反思与展望

本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交礼仪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践中,教师需要借鉴学术前沿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积极探索更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展望,不断吸取教学经验和意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家长对大班幼儿毕业感言简短(系列4篇)


感言包括自我总结、感谢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当我们面临人生比较重要的一些时刻。就可以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目前内心的想法心得,感言让每一次拥抱都更加深情,感言究竟怎么样写才能将它写好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长对大班幼儿毕业感言简短”,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家长对大班幼儿毕业感言简短 篇1

各位老师、家长、小朋友们:

大家好!光阴似箭,转眼间又到学期末了, 今天,幼儿园有很多毕业感悟大家一同分享,一起听听看——

在6月的季节里,我们的孩子将从经五路幼儿园毕业了!此刻,每位小朋友和家长都会像我一样,心中有不舍、有憧憬,更多的是感谢。

不舍——不舍三年朝夕相处的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

憧憬——憧憬背上书包带上红领巾的骄傲和自豪;

感谢——感谢为孩子辛勤付出的老师,无论何时何地,孩子们都不会忘记快乐的幼儿园时光,都不会忘记像妈妈一样的老师。

三年前,孩子们唱着“这里是五彩童话般的乐园,这里是幼苗成长的沃土,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这里是经五路幼儿园”来到这里,今天,孩子们又唱着“等我带上红领巾再向老师来汇报”离开这里,这是孩子的心声,也是我们家长的心声。我们的幼儿园是一个健康、快乐、温馨、团结的大家庭,是开启孩子人生梦想的地方。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一朵朵小花竞相开放,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感谢老师,感谢幼儿园,给孩子了一个精彩无限的世界,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家长对大班幼儿毕业感言简短 篇2

各位老师、家长、小朋友们大家好!

光阴似箭,转眼间又到学期末了,今天,幼儿园有很多毕业感悟大家一同分享,一起听听看——

在6月的季节里,我们的孩子将从经五路幼儿园毕业了!此刻,每位小朋友和家长都会像我一样,心中有不舍、有憧憬,更多的是感谢。

不舍——不舍三年朝夕相处的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

憧憬——憧憬背上书包带上红领巾的骄傲和自豪;

感谢——感谢为孩子辛勤付出的老师,无论何时何地,孩子们都不会忘记快乐的幼儿园时光,都不会忘记像妈妈一样的老师。

三年前,孩子们唱着“这里是五彩童话般的乐园,这里是幼苗成长的沃土,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这里是经五路幼儿园”来到这里,今天,孩子们又唱着“等我带上红领巾再向老师来汇报”离开这里,这是孩子的心声,也是我们家长的心声。咱们的幼儿园是一个健康、快乐、温馨、团结的大家庭,是开启孩子人生梦想的地方。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一朵朵小花竞相开放,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感谢老师,感谢幼儿园,给孩子了一个精彩无限的世界,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家长对大班幼儿毕业感言简短 篇3

我家孩子大班已经毕业了,在这个毕业的时刻,我真的为我的孩子感到浓浓的骄傲。幼儿园读了三年终于毕业了,就要步入小学了,孩子也在慢慢长大,慢慢在脱离我的怀抱,虽然有些难过,却又感到幸运。

孩子在一点点的成长着,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从他婴儿时期,我就我陪着他,直到他长到现在这样子,既可爱又聪明,而且还很懂事,这些好的品质,是在幼儿园里得到的培养,原先的他其实性格相对会比较内敛害羞,但是现在特别的自信,懂事,而且还学会了很多在家不能学到的的东西,这让我特别的欣慰。看着他一点点的进步,我特别的开心,这是什么也换不来的。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交到了好朋友,他也变得越来越棒,这是作为妈妈的骄傲。

幼儿园的生活还是相对比较好的,饮食都特别的健康,身体也长得很健壮,没有为什么比看到他健康成长更加高兴的事了。因此感谢幼儿园的老师们对我孩子的照顾,让他感受到园里温暖的气氛。我的工作虽然不多,但是有时候也会很忙,就不能及时去接人,但是各位老师却很有耐心的守护者他们,让他们的安全得到保障。有时候我会晚到十点钟,可是老师们却还在坚守着,这份敬业很值得被夸赞。感谢整个幼儿园对我孩子的看护,让我没有太多的担忧。

现在他们毕业了,对他来说,大班的生活过的也很快,也要迎接新的学习生活,但我想,孩子他一定会记得在大班的生活的。这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有了幼儿园的打底,未来进入小学,也不会觉得很艰难,毕竟老师都是很努力的在教,有这个基础,未来的路也不会很难走。至今都还能回想起刚进入幼儿园里,从小班读起时,他眼中对家的留恋,对我的不舍,现今在看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变得更加自律,有些小事情他都能自己做了,这功劳都是属于园里和老师们的,感谢大家。

三年时光一眨眼就没了。孩子大班毕业了,马上就要进入小学阶段,又是一个新的人生之旅,特开心。我希望他健康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他自己的想法。再次感谢你们三年的陪伴,让他的幼儿园生活过的丰富多彩的。

家长对大班幼儿毕业感言简短 篇4

尊敬的园长、各位家长朋友们、各位老师、以及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我是贺圣雅的妈妈,很荣幸能够作为家长代表在此发言,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代表我们大班的家长表达对幼儿园以及各位老师的感谢,感谢你们辛苦的工作,感谢你们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和投入,感谢你们给所有的孩子带来一段丰富多彩、健康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同时我还要向即将毕业的孩子们表示祝贺,祝福你们迈出了人生最具有朝气的一步,祝福你们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想此刻每个小朋友和家长们的心情都跟我一样思绪万千,有着告别幼儿园生活的惆怅,有着对昔日的小伙伴的留恋,有着对新的学习环境的期盼,更有着同样一份感恩深藏于心。

我是一年前把我的孩子送到这里来的。当时选择这所幼儿园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园有一位好的园长 。姜园长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方式是很有特色的。她倡导的是一种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比如:春天的时候,带领孩子们播种下向日葵的种子,花生的种子,他们播种的是希望是向往。秋天的时候再带领孩子们一起收获。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主题活动,但是意义却是深远的。他教会了孩子们有播种,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在这个渴望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所获得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还有幼儿园里养的这两只小兔子,每当看到小朋友们拿着草在细心地喂他们的时候,我想他肯定会是一个爱护小动物关心小动物的小朋友。我们的幼儿园就这样把我们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了孩子的在园生活中。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幼教工作是很辛苦的,我们的几位老师是敬业的老师、是职业的老师。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老师和小朋友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更学会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乐观上进。看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养成了很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且得到了最好的启蒙教育,作为家长,我感到很庆幸,庆幸当初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幼儿园,选择了这个班级,选择了这个班级非常敬业、充满爱心的而且善于思考的几位老师。 这几位老师,工作态度 上是敬业的,业务能力上是职业的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

他们工作有责任心;对孩子,有爱心;对家长有理解宽容之心,花费很大的心思。他们做教具、布置教室的墙壁、去活动区,看似平平常常的一个教具、一个装饰其实都体现出了老师们的一片苦心,在不经意间,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审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说句心里话,在孩子即将毕业之际,我们对幼儿园依依不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家长本身对班级老师产生的依赖心理,可以说,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里我们就放心的、解放了。工作忙、加班,过了接孩子的点儿了:没关系,老师一定在等着;孩子最近不爱吃饭了、在家爱耍小脾气了:赶紧找老师帮忙给收拾收拾,等等。这种依赖心理是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通过老师的培育,孩子提高了自信心,学会了合作、交朋友;提高了动手、表达、思维能力;也许最重要的他们普遍的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马上就要告别幼儿园的生活,带着老师和爸爸妈妈对你们的期望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相信,我们的宝宝们,一定不会忘记象妈妈一样呵护你们的老师,不会忘记他们的关心、爱护,更不会忘记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在这里的快乐时光,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牢记老师的教诲,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时间也许会冲断我们的回忆,但是,岁月绝对磨灭不了我们与幼儿园的深情。衷心地感谢所有的老师!你们的辛劳,我们记得,我们的孩子也永远记得!最后,让我深情地向老师们鞠躬,再一次道一声:感谢你们!谢谢

祝愿所有的家庭更加温馨、幸福!

祝愿心苗幼儿园越办越好,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

隆中对教案教案通用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隆中对教案教案通用》,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1

教学依据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最早记载诸葛亮的篇章,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新课标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葛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反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式

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的学习,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构思

欲识他年分鼎处——诗为引子。导入

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

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

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的铺垫。

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段),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段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缭绕清流牵一脉——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搜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

课堂实录

欲识他年分鼎处——诗为引子。导入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份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人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文从旬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儿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2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3、4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5、6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进行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1:我会分析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2: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的讨论)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第4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1: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2: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又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

生3: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就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俱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像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再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一“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一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下发小说片段,学生阅读,讨论)

生: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而且从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文学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发展中的细节,但是对人物的语言表述得十分详细。

师:把事件的经过简略带过,但把人物的语言记载得十分详尽,这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成为“记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史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讨论)

生:清楚地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师:那,小说有更多的细节描绘和加工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起来有吸引力。

师:大家一定更喜欢读这段摘出来的小说喽。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史籍纪录的事实基础上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生1:小说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生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师:课文里有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衬托手法呢?

生l:有。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关羽、张飞不悦”,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有孑L明,犹鱼之有水“。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生2: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生3:诸葛亮推辞刘备,并不是真的推辞不受,而是试探刘备邀请自己的诚意罢了。

师:你从什么地方得到这样的感受呢?

生:“玄德日:‘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日:‘愿闻将军之志。”’当刘备一再恳求的时候,诸葛亮就改变了态度。

师: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1:课文中的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他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l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2:诸葛亮的孤傲还有一处体现,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像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师:想不到,通过小说的启发,我们还得到了对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缭绕清流牵一脉——课外为活水。推舟

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

生2: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

生3: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

师:我发现大家对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来自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呢?他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不要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

教学反思

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

对比阅读对彰显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 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

正音: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

(2)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

第四部分:(5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三、品读对话,领略智者胸怀。

1.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诸葛亮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2.老师适时引导: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下面就让我们分小组进行品读,参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会从对话中发现些什么?

3.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共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可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学习的探究成果,提高阅读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们发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理由是当时北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只有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诸葛亮分析:刘备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益。另外,“若跨有荆

我们发现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5.老师恰当评价,引导同学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些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隆中对策”的作用,那么,诸葛亮除了为刘备谋得成就霸业的根据地外,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的雄才伟略呢?

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思考讨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丰富认知视野。

1.上节课我们观看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改编自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它又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2.下发小说片段,学生阅读,讨论。

3.交流阅读感受,老师适时评价。

学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注重细节的文学性,而史籍则重在记人物的语言。

老师可点示一下:“记言”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细节描绘和文学加工的作用:如增强可读性等等。还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小说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以便更好地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如:小说细致描写了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又如:小说详细加工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更好地衬托了刘备的真挚情义。

课文仅从语言上刻画了诸葛亮的形象,而小说还从多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个性,如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这样再回到课文中,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了。比如:他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质疑,另外还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风采。

1.看来,不同的版本还能触类旁通,通过小说和史籍的对比阅读,我们还有了对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又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此项旨在引导学生的个性评价,鼓励多角度,同时训练口头表达的精炼顺畅。

2.同学们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的内容:智慧谋略方面,悲剧命运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镇定兼具温情方面,传说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师小结。

每个人眼中的诸葛亮都是各具丰采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好地认识他,使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加丰满。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3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

教学方法:说读法

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请讲述故事的梗概。(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败,依附袁绍,不久袁绍在官渡一战中又败给了曹军,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却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207年经徐庶介绍,刘备去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人称皇叔的刘备居然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可见刘备是诚心诚意的,因此这个成语今天的意义就是: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从另一方面看,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故事密切关联的自读课文《隆中对》。

二、作家作品、解题、学法

本文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回答、应对。

今天我们运用说读法学习这篇课文。说读,即运用说话方法将读文章的结果说出来。将从两个方面说出读课文的话:说理解的话;说发现的话。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

拿起笔做二件事:听清读音给生字注音,听清句中停顿并标记。

四、自读一

1、同学们是否认真听了朗读录音,下面我来检查——请同学来读。

分组读:叙述性的话、徐庶、刘备、诸葛亮共四组。

用心读,理解各段内容,为说话作准备。

2、说理解的话。

(1)每段所写的内容。

①不同的人对诸葛亮评价不同。

②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③刘备屈尊拜访诸葛亮并申其志,求教于诸葛亮。

④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制定目标和策略。

⑤刘备非常欣赏诸葛亮。

⑥张飞等人对此的反应及刘备的劝解。

(2)本文是《诸葛亮传》的节选,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卧龙)

(3)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一词来写的?请说说你的理解。(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

正面写了哪些内容?(自比管仲、乐毅;隆中对策)

侧面写了哪些内容?(时人莫之许也,惟崔、徐谓为信然;徐庶推荐的话;先主凡三往,乃见;先主曰:“善!”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人不悦)

(4)哪一段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说出你的理解。

(第四段。这一段是对诸葛亮的语言描写,描写了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策略。从中看出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发展前景作了天才的预见。)

(5)说说对这段话第四段的理解。

A、层次。三层:分析曹不可争、孙不可图的形势;指出占据荆益二州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B、策划的最终目标。霸业成,汉室兴。

C、为达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D、提出战略方针的依据:先论占据荆州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后论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自读二

1、自由默读,思考文中的词句上的特点。

2、说发现的话。(词、句上的发现)(发现哪个词是通假字?发现哪个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发现哪个词的意义有多种?发现哪个词用法较灵活?发现哪句词序倒装?发现哪句省略了词?等等)

六、小结

(这节课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有收获吗?)

文章既从正面描写,又从侧面烘托,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七、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三国演义》全书,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八、反思

初三学生对文言词汇积累有一定数量,加上课后注释,学生应能阅读此自读课文,所以这节课不搞词词落实。

一般文言文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主体地位必然被剥夺。本文是自读课文,我认为应还主体地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谈阅读结果,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隆中对策”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准备]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师:《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三顾茅庐”大多数同学都听过、看过,谁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后人也称它为“隆中对” 。(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夏口”)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夏口”,属于荆州管辖,刘表

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找位置”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二、进入角色,积极探究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隆中对策”,即文章第4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师:读完了课文,接着我想请四位同学来扮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曹操、孙权、刘表、刘璋,我们来进行一个表演,谁来试试?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人和”,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曹操”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曹操”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曹操”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孙权”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刘表”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刘表”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刘璋”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孙权势力强大,诸葛亮认为不可争,不可图,而二刘昏庸懦弱,所以占领荆州、益州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刘表、刘璋就没有优势吗?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荆州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而刘璋的地盘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师:不错!荆州身据要塞,兵家必争;益州物产丰饶,地势险固。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呢?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曹操” 、 “孙权” 、 “荆州” 、 “益州”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贤能为之用”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人和”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三、龙争凤斗,互动生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上节课的讨论来看,诸葛亮是不是有惧强凌弱之嫌?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谈古论英雄”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谈古论英雄”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龙队” 、 “凤队”,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龙队” 、 “凤队”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惧强”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隆中对策”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生:我有点不明白,“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当时世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也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时人莫之许也”?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对!这说明他是一个沉稳的人、谦虚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说诸葛亮是一条“卧龙”呢?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身长八尺”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几个问题我要问问大家: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田野?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卧龙” 。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傲气” 、有一种“傲骨” 。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白帝城托孤”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隆中对策”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龙队”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中的“渔樵” 、 “扁舟” 、 “雪花” 、 “三国地图” 、 “古筝曲” 、 “找位置”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进入角色”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 “龙争凤斗夺红旗”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古今对话”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5

【教学依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2.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断)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3.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是学习者的学习,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讲述与教材编写中与课文有关的一则现代趣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策上。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断),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断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五、缭绕清流牵两岸──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教学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xx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xx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点评〗两地争名,其实是争名人,争一种文化传统和底蕴。生活的趣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点评〗以读通句读、解释疑难字词为学习任务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以把握文章大意为前提来理解疏通文言词语,符合文言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点评〗通过朗读、自由阅读、合作品读、交流共读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这些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重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状况,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下发小说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生: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而且从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更文学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发展中的细节,但是对人物的语言表述得十分详细。

师:把事件的经过简略带过,但把人物的语言记载的十分详尽,这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成为“记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史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讨论)

生:清楚地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师:那,小说有更多的细节描绘和加工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起来有吸引力。

师:大家一定更喜欢读这段摘出来的小说喽。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在史籍纪录的事实基础上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生:小说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生: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师:课文里有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衬托手法呢?

生:有。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关羽、张飞不悦”,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生: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一种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生:诸葛亮推辞刘备,并不是真的推辞不受,而是试探刘备邀请自己的诚意罢了。

师:你从什么地方得到这样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当刘备一再恳求的时候,诸葛亮就改变了态度。

师: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课文中的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就象小说中一样外,他为刘备确定的政治路线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一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诸葛亮的孤傲还有一处体现,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象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师:想不到,通过小说的启发,我们还得到了对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点评〗两种风格文字的对比阅读,可以凸显出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在相互参照中,阅读既能撩开拓展性文本的面纱,更能够深入原文本的肌理甚至骨髓。

五、缭绕清流牵一脉──课外为活水,推舟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

生: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

生: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

生:一个在战争和谋略中的长胜者一样有失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的遭遇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千虑”,原来“终有一失”。

生:……

师:我发现大家对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来自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呢?他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不要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多收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

〖点评〗个性化的感悟唤醒了学生对感悟对象的固有积累,也激活了他们有感而发、大胆表达自我观点和看法的思维;而将学习延伸到课后,则是为下一次的感悟做好信息和资源的储备。

【教学反思】

1.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

2.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3.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② 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 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② 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教学要点: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划分段落,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把握对策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方针。

一、导入新课:

《蜀相》云:“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 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好(hào) 为《梁父( fǔ )吟》 遂( suì) 诣( yì)亮 屏 (bǐng)人 倾(qīng 颓( tuí)

度(duó)德量力 信( shēn)大义 于天下 猖 獗 (chāngjué) ) 吴 会(kuài) 殆 ( dài )

民殷(yīn )国富 存恤( xù ) 帝室之胄( zhu) 诸 戎( zhū róng) 箪( dān)食壶浆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难句翻译:

① 因屏人也。 ② 君与俱来。 ③ 时人莫之许也。

④ 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 贤能为之用。 ⑥ 孤不度德量力。

⑦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⑧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朗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4、小组讨论题展示:

1、 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 、问谁?————问诸葛亮。

3 、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 、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 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 全文结构概括

① 诸葛亮年轻时事情, 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②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亮的才能

③ 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④ 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课时2

四、熟读课文,探究交流。

6、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

A、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

B、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

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

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

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① 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② 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③ 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④ 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8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①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② 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9、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于正面描写,而B、C、D、E则属于侧面烘托。

10、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五、课堂总结

(一)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1、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2、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4、赞诸葛亮的诗:“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二)板书设计:

本文结构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抱负→→作铺垫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

三、刘 备 问 计 ↗ 发展的可能性 ↘

诸葛亮对策 → 2、夺取荆、益州二州 →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 作为根基 ↗

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侧面烘托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142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