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送温暖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方法。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估计商大约是多少,与组内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提出列竖式时的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4、学生带着问题列竖式计算。
5、小组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6、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上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6、验算:你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算?
7、试一试。
二、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再讨论算法。
2、练一练。
(1)填比较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可以通过计算比较,还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规律来判断。
(4)在这道题中有多余条件,要引导学生选取有用的条件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这个情景,让学生理解:
142÷8=17(次)……6(袋)
6袋还需要运1次,所以要运1+17=18(次)
(5)此题于上一题对比,请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剩下的5朵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教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
(3)集体订正。
2、摘苹果游戏
(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
846÷6156÷4364÷7
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
(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
四、应用
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
(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
(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4)独立完成
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
难点: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
⒈例文的录音。
⒉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⒊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哼着歌往学校走去。路边的小树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的耳边还不时传小鸟悦耳叫声,非常有趣。
2.老师在说什么呀?
3.对,告诉你们,这就是作文。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想试试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好阿姨》,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
(1)小小组讨论讨论。
(2)大组交流,指名回答。
2再读例文《好阿姨》,讨论写法。
(1)我们来听听小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买牙膏时遇到那位好阿姨的。(放录音)
(2)小作者先讲什么?然后呢?最后谈了什呢?
(3)再读读这篇作文,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对,原来小作者只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作文啦!
3.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启发想象。
(1)学生自由读: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他很喜欢想象,常常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小作文,我们来读一读吧!
(2)指导模仿说话:
如果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干什么?
小小组交流。
大组交流,指名说。
(第二课时)
执教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的一半是()角。
2、平角除以2是()角。
3、平角大于()角、()角、()角
4、()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5、5种角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6、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7、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先画出一条射线
b.要通过“点”
c.添上角度符号和角的度数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画,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2、画75度角
部分同学用量角器画,部分同学会用三角板拼
画15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拼,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
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下思考题
怎样画一个230度的角(让学生在课下思考,如何画出超180度的角,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唤醒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自主预习复习”教学设计
[案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新学期,新的一轮学习又将开始。古人常说:“温故而知新”。老师想请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的时间里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适时点拨鼓励)
2、师:大家说得真好。这些好习惯就像一块块基石,基石越多越稳,你人生的大厦就会建得越高越牢。今天,我们又将为这大厦再增添一块新的基石,那就是——自主预习复习。
二、说说预习要求
1、师:对于我们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怎样去预习呢?请大家把书打开,看第一幅图。(指名读图内教师板书)
2、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听一听与这位同学的有什么不同?(强调“自读”、“自学”两词,故意读得重一点。学生马上能回答:自读、自学读得很突出。)
3、师问: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瓜想一想。(生思索讨论后回答:老师是想告诉我们:预习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学)
三、夸夸图上的同学
1、师:(出示1、2、3页挂图)图上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学会了预习。瞧,他们预习得多认真啊!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夸夸这些图上的同学。
2、(生仔细观察图画,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1:我来夸第一页第二幅图上的小朋友,他们全班正在认真地自读课文。每一个小朋友都是那么地投入。
生2:我夸这幅(指着交流图),这些同学还分组交流自己的预习呢。我想他们一定谈得很热烈。
生3:我要夸夸这位女小朋友(二页小图),她一边读书,一边还在课文上做记号。她让我明白了,预习也要动动笔。
……
四、比比谁已会预习
1、师:刚才大家都夸了图上的同学,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该怎样去预习。现在,老师就想展开一项预习比赛,看看谁已学会。请大家翻到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2、再次学习预习要求,开展小组间预习比赛。师巡回指导。
3、以小组间优胜者比读形式检查预习效果。师相机指出:遇到不懂可问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五、总结延伸
1师:通过预习比赛,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已学会了预习。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预习作业大多数时间还应在课外完成。请同学们再看看三页下面的大图和小图,说说你在课外怎样进行预习。(生观察感悟后回答)
2、小结:自觉预习复习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当你养成自读、自学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学习十分轻松,充满了乐趣。所以,赶快把这块习惯基石加入你大厦地基中吧!别忘了,它叫——(师指课题,生齐读:自主预习复习)
[评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课标也向我们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学会预习课文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充分地自觉地去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变为发现,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案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习惯经验,由已知走向未知。既遵循了习惯要“抓反复、反复抓”的规律,又把孩子领进新的习惯殿堂,给学生注入了学习的动力。我们知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教者通过“说说预习的要求”、“夸夸图上的同学”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观察、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储存和建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又以“比比谁已会预习”这一创造性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内化”。“总结延伸”更体现着教者关注全程的良好意识,不仅关注课内,而且关注课外;不仅关注现在,更关注将来。因为,习惯养成乃个人之事,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历练应是重中之重。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2572.html
上一篇: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荐】
下一篇:大学生竟聘团支部书记演讲 万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