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语文教案 科里亚的木匣(教案范文精选)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语文教案 科里亚的木匣(教案范文精选)》,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教案:科里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jK251.COm精选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精选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ǔ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明确: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确: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明确: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明确: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明确: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明确思考题③: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明确: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明确: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明确: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明确: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明确: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语文教案 沙漠里的船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语文教案:沙漠里的船

7、沙漠里的船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3、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三、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却能在沙漠里穿行自如,被人们称为沙漠里的船。

(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2、集体讨论。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

2、这片文章的名字叫《沙漠里的船》,看了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下节课我们就重要解决这个问题。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

4)记下不懂问题。

5)分组讨论。

1、提出难读:写和理解的字词。

1)易读错:

乏fa跪gui

2)易写错:

丘卷

3)多音字:

卷(juanjuan)

旋(xuanxuan)

4)形近字:

漠模骆略

乏泛跪桅

5)难理解的词:

积蓄: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互查。

学生质疑:

船是在水里行走的,沙漠里没有水,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沙漠里的船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3)能给课文换题目,进一步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坐上沙漠之舟到沙漠中去游览。

(二)精读课文

1、检查朗读。

2、默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思考:骆驼在沙漠里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为什么人们把它叫作沙漠之舟?

3、集体讨论:

4、文章学完了,你能试着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三)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2、作业:基训。

学生分节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独立填表。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记下不懂问题。

1)学生交流填表情况,进一步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骆驼可以帮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学生试换题目,体会原题的准确和表达得巧妙。

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课内外相结合,拓宽知识面。

板书设计:

7、沙漠里的船

外形适当沙漠环境为人类服务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观潮!(教案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再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1.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二、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引入新课。

1.潮来之时声势浩荡,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2.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让学生以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生字复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语文教案 峨眉道上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峨眉道上

6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搞活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很好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上不是抽象教案示例二

6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470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