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必备的教学资料,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重点不被遗漏,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计划和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本文的重点是讨论与“9的加法教案”相关的议题,相信您在阅读本文后会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 =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
=8591 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加数
8
270
36
31
加数
57
440
90
和
24
62
100
820
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 )+18=37 80+( )=530
4.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求未知数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527=1002 625+x=1500
198+x=225 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了通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瞄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其提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从而主动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此基础上理清算理,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进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去创造,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出示 + 和 — 这两道题,让学生观察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旧知,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 理清算理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观察对比,优化方法。
3、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应用新知 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个层次:
(1)基础练习 照顾全面。
(2)寻找规律 提高能力。
(3)激活思维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评价体验 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就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重视对口算思路的分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2、例题呈现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坐船出游鸟岛的情境,提出了“两个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和“还能上几人?”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寻找条件,列出算式,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中学习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即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
3、新教材练习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二、对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基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具备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口算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实际上是多道口算题的组合,最初学生计算速度会比较慢,而且要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头脑中,再与后面的数相加减,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适当的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不强求速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学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解决呢?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38+30= 26+40= 52-10= 37-20=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6+3=
8+56=
37-8=
44-6=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年春游你们想去那里玩?我们一起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准备去哪里?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画面,图中提供了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什么叫“限乘68人”?(不能超过68人)】
2、有4个班,可以怎样坐船?(学生提出建议,可以两班合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进入第二个环节,在例1的教学中要突出2个要点,一个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口算思路。第二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这么多种方案都合适吗?学生会提出总数不能超过68人,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方案是否合适呢?(计算出结果)
2、独立思考:请你试着口算23+31和32+39的结果,(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全班汇报:
23+31:
(1)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十位,再加上个位【★】
① 23+30=53
② 31+20=51
53+1=54
51+3=54
(2)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再加上十位
①23+1=24
② 31+3=34 24+30=54
34+20=54
(3)相同数位相加
① 3+1=4
②20+30=50
20+30=50
3+1=4
50+4=54
50+4=54 32+39:(口算过程和前面相似,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算法,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2+40=72 72-1=71【★】
【算法学生能说出几种就是几种,不追求多与全。】
3、比较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加法等。
不同点:后一道题,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其他几种方案,看看还有哪些方案不合适。(学生根据“限乘68人”以及计算出的得数加以判断。)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或者你觉得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渗透择优思想,有★的算法要充分肯定】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通过算式验证,我们的最佳乘船方案通过。可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并没有听咱们的。他们让二(1)(2)班同乘一条船,板书:23+31=54,指名直接说得数。
2、出示例2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限乘68人,二(1)(2)班只坐了54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提出:
(1)二(3)班还能上多少人?
(2)二3班还剩多少人?
3、解决第(1)个问题。
(1)组织学生列式,板书:68-54=
(2)同桌互说算法。
(3)汇报交流,强调对位。
4、解决第(2)个问题。
(1)你会列式吗?板书:32-14
(2)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独算,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师板书口算结果32–14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竖式
(2)拆分法,即把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如:32-10=22 22-4=18
(3)拆分凑整。如:32-12=20 20-2=18 。
5、小结:
(1)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在以后的计算中,可以用你喜欢的算法进行口算。
6、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口算方法
(1)今天学的什么?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形式多样
1、游戏:和小动物交朋友。猜猜小动物后面是几?(猜猜得数的十位上是几?)
23+35= 8 25+38= 3 33+52= 5 67+18= 5 54-15= 9 54-38= 6 52-24= 8 39-26= 3 2、找错误
34+23=66(看错数位)
45+33=75(忘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
26+57=83(正确)
68+14=72(个位满十,没有进一)
3、57+36=93 57-36=21
从图中你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吗?说一说(培养学生看图理解的能力)
4、小小商店,分小组,分角色进行实践,让学生体会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数学的价值。
(五)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51
美国
36
俄罗斯
23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 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购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通过感受生活,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及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两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明确目标定位创设和谐情趣
本节课以“讲故事比赛”为主线,创设“购书”与“比赛”两个情节,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并作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将走出知识技能的重围,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更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灵活使用教材体现数学实用价值
在设计时大胆、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开始,就创设“购书”的情境,让学生估算、猜测、计算,在练习中又创设故事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索,逐步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自己。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及方法,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始终关注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从新课导入到练习设计,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估一估,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说说估算的过程,将估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星期天小明去新华书店买书,其中有4本书,小明看了之后特别喜欢,但是小明身边只带了16元钱。
①想一想:小明最多能买几本书?为什么?
②猜一猜:小明可能会买哪两本书?怎么计算?
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有这么多情况,但又都是用加法计算的,为什么?
②以7.82+7.11为例研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A、独立思考、计算。
B、同桌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C、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D、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E、小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③计算其他几种情况的价钱,并解决小数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按学生的猜测计算应找回的的钱。
A、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B、讨论整数减小数的解决方法。
②小结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3、总结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4、试一试。
①计算:
4.36+2.6410.2-8.7515.4+2.9619-8.47
②添数字:
□.□□10
-4.28-□.□
0.926.86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讲故事比赛的情境:
小明:普通话得分:8.50分、内容得分:0.88分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①根据这两个信息,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列式计算。
②同时冲进决赛的还有10号选手:小芳同学,她的内容得分是0.63分,她的普通话得多少分才能赶上或超过小明?
四、课后延伸拓展运用
实践活动:如果家长一周给你10元钱,你会怎样安排你的开支,请你把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最后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或超出多少钱,再向你的家长说说能想到些什么?
五、师生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而加减法也是刚开始学习。为了巩固加深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操作能力。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动手能力,已有经念和数学水平设计了这节活动。帮助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出6的加减法算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加减法,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培养幼儿的动手、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同伴合作的精神。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探索出6的加减法算式,并口述相应的应用题。
活动准备
红色、绿色圆形、牙签若干,数卡1-10、+、-、=符号每人一套,实物若干(小毛巾、彩色笔、杯子、饭碗、铅笔等)钱币卡若干(1元—6元)、6以内数加减法算式卡一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法。
1、出手势表示、请幼儿说出算式。
2、看卡读算式、等出得数。
二、学习新课。
(一)、动手操作(穿烧烤)。
要求:请幼儿用牙签穿出6片为一串的烧烤,而且要用红绿两种颜色的圆形来表示。
1、提问:你们穿了几串烧烤?每串都是6片吗?是不是每串都用红绿两种颜色来表示?
2、请幼儿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能穿几串烧烤。
3、分组检查,及时帮助没穿对的幼儿。
4、老师动手穿一穿,然后小结:以两种颜色表示、6片为一串的烧烤,共能穿5串。
(二)、动手操作(看烧烤串摆算式)
1、请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烧烤串,用数卡摆出算式。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摆出的算式,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幼儿互相讨论,交流探讨,听听别人的想法。
4、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小朋友说,老师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5、小结:这些算式都是小朋友探讨出来的,两个数相加都等于6,减法都是用6来减,所以今天小朋友探讨出的算式叫6的加减法。
三、结束活动。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本次活动的情况,对积极、自主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不够大胆表现的幼儿。结束本次数学活动。
四、延伸活动。
在益智区投放一些实物(标价为:铅笔1元、小毛巾2元、彩色笔3元、杯子4元、饭碗5元)的小商品,请两幼儿扮演售货员,其他幼儿为顾客进行买卖交易。如:一个小朋友要买铅笔和饭碗,售货员就要收取他6元钱,1+5=6。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本着突出《纲要》精神: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本次活动主要从生活性,趣味性,过程性,科学性,开放性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出6的加减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并感知了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从中掌握了: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会根据直观物体列出6的加法,减法算式,口述应用题,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幼儿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操作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
着中注意了以下几点问题:把握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师幼交流的过程;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倡导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呈现儿童学习数学:在玩中学数学;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课题
蛇
№2
教
学
目
标
德育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智育
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
美育
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
意象的探究
教学关键
情感价值
课型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板
书
设
计
蛇
将“寂寞”比喻为“蛇”,
就是“爱”的同义语
课后记事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数学进位加法教案通用,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1、掌握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2、能笔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进位)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进位加法的笔算法则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从2、3、5、7、8这几个数字中挑三个数组成两位数的加一位数的算式。
2、说算式同时板书:
23+578+557+285+3
32+757+323+835+7
3、把上面的题分类:
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
32+723+535+723+8
二、学习例1、老师出图列式计算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2)列算式:32+735+7
3)算出结果:
4)讨论:
A、这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第(2)题十位上写4?
B、24+3=口728+9=口7这两道题和的十位各应写几?和的个位上都是7,为什么和的十位上不一样?
分析:24+3=2728+9=37
C、38、45、73三个两位数,分别与一位4、6、9相加,哪些数是个位满十以上的?
D、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8+445+973+9
38+945+6
38+6
小结: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5+8=137+6=13
15+8=237+46=口
25+8=口7+66=口
35+8=口7+86=口
1)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异同处。
2)思考谁变,准不变,为什么?
3)计算说说过程:
4)找出规律:个位满址,向十位进1。
个位不变,十位变。
5)试一试:和的十位上各是几?
47+5=口28+5=口
四、练习:
1、老师摆图计算:
2、看算珠计算:
3、计算
35+563+856+6
47+649+673+7
4、从2、3、5、7、8五个数字中挑三个组成两位数和一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看准写得多算得对。
五、总结:进位加法计算法则: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进位加法例3
教学目的: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会计算带不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重点:了解运算顺序会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15-24+917+3
75-596-648-3
4+9+613-4-24+8+7
二、谈话导入:
前面学习的两步式题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本节课学习的两步式题中需要改变从左到右的依次计算顺序,因此要用括号来加以限制。
三、学习例3
1)看图说图意。
2)张立、李英是怎样计算的?
3)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4)算出的得数是不是一样?
练一练、比一比,下面框中哪一个算式算起来比较简便。
(39+7)+23(42+9)+8
39+(7+23)42+(9+8)
(42+8)+9
5)先分别算出得数
6)提问:第(1)题各小题有什么相同的/(相同的数相加、得数相同)有什么不同?(计算顺序不同)哪个算式算起来简便?
7)小结:几个数相加,改变计算顺序,得数一样。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先加,算起来比较简便。
三、学习例4
1、出示12-5的图,根据图意列出减法式子。
2、出示20-5的图,即20个积木(两条,每条10个_与5个积木合起来。
3、出示书上的图:
1)说明:从12个鸡蛋里去掉5个,再同20个鸡蛋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个鸡蛋?
2)问:根据图画的意思,应先算哪一步?(12-5=7)再算哪一步?(20+7=27)
3)说明:如果把两个式子合成一个两步计算的式子,就是20+(12-5)
因为要先算12-5我们可以加上括号来表示这个意思。()叫做小括号。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试一试:
30+(11-6)=口
40+(13-7)=口50+(15-8)=口
四、练习
1、计算
20+(16-7)30+(13-5)
60+(11-8)40+(12-8)
50+(15-7)70+(13-6)
2、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38+()=45()8+9=57
53+()586()+8=72
比一比,看哪一算式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
3+5+7=()
3+(5+7)=()
5+(3+7)=()
五、总结()叫小括号,运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先算小括内的式子。
进位加法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46
+7
53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点评:让学生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和上节课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强调笔算的过程和要注意的问题,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用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用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用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6
+417
93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用新旧知识的对比,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采用猜想、验证主动探索新知。教学中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采用学具拼摆,帮助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现算法多样化,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2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小棒来算,也可以用竖式算,还可以用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形式来完成例4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用口算来计算进位加法,对口算的点拨,能更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熟练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选出了运动员,现在运动会已经开始了,运动员们在紧张的比赛,服务的同学也非常的忙碌,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
(出示课件)
引导看图,找出图上提出的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独立读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观察、总结。
活动二
1、你说我讲: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
独立列出算式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
3、你说我讲:如果小组讨论时没有提出,那么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一共需要多少瓶矿泉水?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算法,对于不同的算法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小组合作时要求分工明确,记录清楚明了。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明确这个问题不能直接解决,而应在解决了三个组分别需要多少瓶矿泉水的基础上才能解决。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连续性,连贯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活动三
自主练习:第二题“找座位”,创设游戏情境完成。
第三题“买两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利用学具卡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法的计算。
学生自主选择商品,进一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活动四
小结: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能否进行简单总结。
教学目标:1、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2、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实物投影仪、各种书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想知道吗?生:想!师:那得先通过老师的考验我才告诉你!有信心吗?生:有!师:好,请看第一关。29+140+330+138+4(出示口算题,生读并口算出得数!)2、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指着竖式)生:竖式师:老师要请两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小朋友用自己的火眼晶晶观察这两个小朋友做对没有!(两个学生板演竖式,其他学生观察)师: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师:他们说的好吗?生:好!师:刚才通过全班小朋友的努力,你们已经顺利的过关了,下面老师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由复习导入,巩固旧知识,复习凑十的思想和竖式列法为下面将会出现的算法多样化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景1、师:今天是咱们的老朋友,小兔开书店了,小兔特意来邀请咱们去看看,你们想去吗?生:想。2、师:(出示卡片)我们来看看小兔都进了些什么书,都有多少本?生:有《汪汪乐园》28本,《海底世界》4本,《淘气历险记》9本,《咪咪学校》8本。(学生说的时候老师把书的卡片放到画好的书架上)3、师:现在,四种书已经安安稳稳地躺在了书架上,你们能根据这些书的本数提数学问题吗?生:(提问)(这里学生提到的问题一般都是这三种:1、已经能解决的问题;2、今天要解决的问题;3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下面简称1问、2问、3问。)师:(提一问的学生)你提的问题不错,小兔说要给你一个特权,让你当一回小老师,自己请一个小朋友来回答你的问题。(提二问的学生)你提的问题可真好,小兔说我们待会一起来解决,好吗?(提三问的学生)你提的问题真棒,可是我们现在还不能解决,我们把他放到问题银行了,以后再来解决好吗?[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新课探讨。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把题完整的读一读。生:读题。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生:列式。师:你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呢?我们来猜一猜。生:自由猜测。师:真奇怪,一个算式怎么会有这么多个答案呢?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现在请小朋友们动动脑、动动手自己算一算。我们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还可以用口算和列竖式的方法来算。请你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把你的方法写在本子上。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方法。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请你把你的方法给小组小朋友说一说。生:同桌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给我们大家说一说?生:学生反馈方法。
(1、)摆小棒:8根和4根中的两根合起来凑成10,捆成一捆,一共有三捆2根就是28+4=32。(2、)28+2=3030=2=32(3、)8+4=1220+12=32(4、)竖式计算。28+4132师:你能说说,列竖式是要注意什么吗?
课标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让学生得出8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8加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
方法
情景教学
教学
用具
课件、投影机、积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一片沙漠,寸草不生
师:我们该怎么办?
生:植树。
课件演示:沙漠变成树林,淘气种了8棵,笑笑种了6棵。
师:现在有几课树?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解决有几棵树的问题,体现8加几算法的多样性。
(1)分组操作学具,组内同学边操作边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交流。
(3)总结不同的计算方法,着重说明凑十法。
(4)比较几种算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为什么?
2、学生演示8+6的凑十过程。
三、课堂练习
师:我们一起种了那么多的树,环境好了,引了蝴蝶、蜜蜂、蚂蚁,看看它们在干什么?
课件演示:练一练第2题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方法。
课件演示:蚂蚁回家
学生通过计算帮助蚂蚁找到自己的家。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学会了用哪几种方法计算8加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合作能力
鼓励算法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爱心
与种树相联系
教学以鼓励为主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实践操作总结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今天我们第一次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感觉怎么样?请大家四处看看,对这里的学习环境还满意吗?可不知道后面的听课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否满意,想听到他们怎样评价我们吗?(生说)就让我们一起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上课。
一、新课情境导入:
在多媒体教室里,原来听课老师的椅子有38把,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来听课,又借来了25把椅子。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大约有60位老师来听课,能不能坐下?
1、除了用估算的方法知道60人不够座,我们还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贴此题内容)
2、想知道60人够不够坐,需要先求什么?(一共有几把椅子)
3、谁能根据这个内容列个算式?(板书38﹢25﹦)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4、大家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呢?接下来,请把你的好算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一会儿请小组的代表来和大家交流。
5、哪位同学想代表小组说说不同算法。
(汇报交流,师板书方法)
①笔算的方法
38﹢25﹦63
38
﹢25
63
②口算的方法
30﹢20﹦50
8﹢5﹦13
50﹢13﹦63
③摆小棒的方法
请一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学具摆一摆。
6、用你们的方法来计算,虽然得数都是正确的,但大家看一看用哪个方法计算更好呢?
7、竖式的方法更简便不容易出错。竖式计算也叫做笔算。那么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生总结)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可以标记进位1。
二、新课内容练习:
1、(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书12页做一做习题。学生列式笔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习题对错。
2、游戏(摘苹果)
请表现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一起玩游戏,猜猜苹果后面藏着几?谁猜对就把苹果奖励给谁。
①36②28③53
﹢29+45+35
538
④17
﹢3
0
3、再请大家玩个游戏(考眼力)
判断改错题,谁发现了问题,就先举手指出来。
①39②54③43④28
+23+25+38﹢42
5289717
三、课延伸:
夺红旗比赛
这节课大家学的都很好。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本领呢?好,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场夺红旗比赛,获胜小组将插上胜利的旗帜。听清比赛要求:
①每组选出4名选手进行比赛;
②哪个组最先、最准地完成任务将获胜;
③看过奥运比赛吧,观众们要保持安静,才不会影响场上选手发挥好成绩,所以请大家都做一名文明小观众。
25
﹢13
()
﹢29
()
﹢16
()
﹢17
()
我宣布第()小组获胜,让我们为他们鼓掌,没获胜的小组也不要气馁,再接再励,下次赛场上见!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数学8的加法教案十三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计算得数是4的加法和4减几的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4的组成卡片,小汽车图(1)、(2),熊猫图(1)、(2)。学生准备4个梨和4个三角形的卡片,硬纸板做的虚线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答:
二、新课
1.教学得数是4的加法。
(1)出示汽车图(1)只出示3辆汽车,稍停一会儿,再出示1辆汽车。边出示边问:这里有几辆小汽车?又开来几辆?一共有多少辆?(同时在小汽车的外面画一个圈)
让同学仔细观察图,然后找一个同学叙述图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
边指图边问;要算几加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3+1。
边指算式边问:3+1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4。
带领学生读算式:3+1=4。
边指算式边问:3+1=4表示什么意思?指一名中上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看着图知道3+1=4,如果没有图,怎样想3+l等于几?教师将卡片放到算式旁边,说明可以想3和1组成4。
(2)分步出示汽车图(2)。边出示边提问,并在小汽车的外面画一个圈。
让同学仔细观察图后,找一个同学叙述图意。
提问:原来有1辆汽车,又开来3辆,求一共有几辆汽车,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l+3。
指着汽车图(2)问:1+3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
指着算式问;1+3=4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回答?指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请一个同学读算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1+3等于几?学
生回答后,教师将卡片出示一下。说明可以想1和3组成4。然后让学生把得
数填在书上的□里。
(3)引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两幅图观察相对应的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后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并提问:对,这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得数是一样的,都是4。那么看到3+1=4,还会想到什么呢?
(4)学生操作。
摆梨卡片,先摆2个梨,再摆2个梨。教师提问:
你们先摆了几个梨?又摆了几个梨?一共是几个梨?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的方框里。然后指一名学生说说2+2=4的含义。
之后继续提问:
如果不摆梨卡片,可以怎样想?学生回答后出示卡片,说明可以想2和2组成4。然后让学生把3个加法算式读一遍。
2.教学4减几。
(1)分步出示熊猫图(1)。指4只熊猫的集合图,问:这里有几只熊猫?再用虚线圈上
1只熊猫,提问:用虚线圈上一只熊猫,表示什么意思?请一个同学说说图意。
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
指图问:跑掉的1只熊猫,是从几只里面跑掉的?几减几?学生回答后板书:4-1。
边指图边问:4-1等于几叩学生回答后板书:=3。
带领学生读算式:4-l=3。
指着算式提问:4-1=3表示什么意思?指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4-1等于几?教师将卡片放到算式旁边,说明可以想:1和几组成4?1和3组成4,
4减1就得3。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出得数。
(2)分步出示熊猫图(2)。(先出示有4只熊猫的集合图,再用虚线圈上3只熊猫。)
请一个同学说图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板书:-。
指图问:这3只熊猫是从几只里面跑掉的?要算几减几板书:4-3。
边指图边问:4减3等于几?板书:=1。
学生读算式:4-3=1。
然后指一名学生说说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可以怎样想得数?先让学生试说,教师再出示卡片说明:3和几组成4?3和1组成4,4减3就得l。
教学完4-3=l,让学生在教科书上的□填上得数。
(3)比较两幅熊猫图和对应的两个算式。
教师指着熊猫图(l)提问:这幅图是从4只熊猫里面去掉几只熊猫?剩下几只?它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指着熊猫图(2)问:这幅是从4只里面去掉几只?剩下几只?它的算式又是什么?
从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从4只里面去掉1只,剩下3只;去掉3只,剩下1只。也就是4-l=3,4-3=1。
(4)学生操作。
让学生摆三角形卡片,先摆4个三角形,再用虚线圈上2个(或用手捂住2个)。
提问:从4个三角形里面去掉2个三角形,还剩几个三角形?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4-2=□,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中的方框里。
提问:如果不摆三角形卡片,可以怎样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卡片,再加以说明。让学生把3个减法算式读一遍。
3.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几个算式?
有几道加法算式?
它们的得数都是几?(学生说,教师把3个算式中的4描红)。
有几道减法算式?
都是从几里面减去几?(边问边把3个算式中的4描红)。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第17页的做一做)指名说得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填得数。学生填完后,还可以让他们把每一组中的上面两个算式加以比较。
(2)举卡片。教师出示式题卡片,让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看谁举得又对又
快。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 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书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主题图、5张圆片、3张苹果图、5张太阳图
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体会新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2.出示数字,读数。3.按顺序填数:
()3()5。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4、游戏
师:我说1,生:我说4,1和4组成5。师:我说4,生:我说1,4和1组成5。师:我说2,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3,生:我说2,3和2组成5。
[设计意图]师生以“拍手对口令”游戏的方式复习5的组成。这样,可以迅速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究5以内加法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里去玩玩儿,来到游乐园你看到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主题图1)
师引导学生回答:(小丑在卖气球,左手拿了三个红色气球在卖,用数字“3”表示,右手上拿了一个蓝色的气球在卖用数字“1”表示。)(分别板书“3”、“1”)(2)再看看这幅图,你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展示主题图2)
(3)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说明:小丑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两只手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5)读加法算式。(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 1 = 4......加号 等于号
读作:3加1等于4(6)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设计意图 ]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看图,体验加法含义。(1).出示图片:
(2)学生交流理解题意: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4.发散联想
(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方法应用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同桌之间说一说含义)
(2)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2.请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
2+2=4 3.师:谁能当当小老师,向吴老师一样,第一次摆几个圆,第二次又摆几个圆,然后请另外一个同学上台来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4.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课堂检测
1、书本第24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自主交流,说出题意
2、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五、梳理知识 总结升华
谈话:说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各自的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趣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获取的知识是鲜活的、深刻的。使学生不仅意识到了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适合自己的算法,更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求未知数x的书写格式。
教具和学具
插图放大图及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全体学生做课本第146页的口算卡片(六)。
2.填空。
出示口算卡片。
()+20=50300+()=360
70+()=76()+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第(1)幅图。
提问:
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④说一说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数+加数=和。等号两端交换一下即:和=加数+加数。
(2)出示第(2)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第一个加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是和及第二个加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加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3)出示第(3)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第二个加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和及第一个加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加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4)第(2)、(3)题进行比较,归纳为一个关系式。
提问:
①第(2)题要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要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同学们分别总结了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②把两式中要求的加数称为一个加数,把已知的加数称为另一个加数,请同学们归纳成一个关系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验算加法时,采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今天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即从所得的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就是加法做对了。
验算:375+89=454。
差不等于其中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把加法再计算一遍,正确答案应是:
练一练
用减法检验下面的加法得数对不对。
(1)6274+520xx=58290(2)24138+8289=32327
全班一半的同学做第(1)题,另一半同学做第(2)题,分别指定一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以便订正。
(1)6274+520xx=58290
加法的得数正确。
(2)24138+8289=32327
加法的得数不正确。
再让学生计算出第(2)题的正确得数。
4.教学例2。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8=15,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
(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5-8=7,所以括号里填7。)
教师出示:()+15=40
学生说出应用关系式,求出括号里的数是25后,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变成例2。
例2求x+15=40中的未知数x。
读、写x。介绍x是拉丁字母,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
(1)在等式x+15=40里,x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x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介绍解题书写格式:
强调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指导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
求x+48=62中的未知数x。
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试做练习七第3题。随堂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一个加数?
(3)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4)求未知数x在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2.课后练习:
练习七第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在括号里填数引入,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加法
(二)【教学内容】课本P25 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五2 【课程标准描述】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学生通过说一说的活动,会读加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学习重点】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正确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学习难点】
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完成练习五2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 3.师:老师再来考考大家,树上有3只小松鼠,又跑来两只,现在是几只小松鼠在一起玩呢?
4.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三、巩固练习
1.第25页的“做一做”第1题。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2.第25页的“做一做”第2题。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5页填上书上。3.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四、小结
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学习目标检测】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幼儿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6、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重难点:
教幼儿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理解加法的意义。
活动准备:
1、课件
2.记录卡、铅笔、火车头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听音乐跟老师做律动。
3、快速抢答,复习旧知: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数的分与合,老师这儿有几个题目,小朋友能不能快速地说出方框里应该填几?
小朋友把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可真好呀!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师:小朋友们,我们在幼儿园里,不仅要爱学习,而且还要爱劳动。瞧,这群小朋友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动呢!
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
教师板书:3
师:瞧,又出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出示例图后半部分)(水快浇完了,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壶送水过来了)
教师板书:2
师:谁能将这件事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根据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这两句话,老师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引出课题:
师提问:①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也就是把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我们要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领读:加法。在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符号:"+",它叫加号(板书:3+2),跟老师一起读:加号。
师:你能说一说加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加号表示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
②3个小朋友加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5个)师板书:=5
你是怎样得到5个的呢?(幼儿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幼儿说不上的话,教师和幼儿一起算)
A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指图数1、2、3、4、5、)一共有5个。
B还能怎样数?(3、4、5)3后面添上2个是5个。
C还能不能根据前面学的分与合中合的方法算出结果吗?(3和2合成5)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幼儿试读)
师板书:读作:3加2等于5。跟老师读一遍。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天鹅湖边去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电脑课件展示:美丽的天鹅湖)
蓝天碧水,这里的景色多美呀。瞧,湖里面还有几只美丽的天鹅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画面的变化,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跟小朋友说一说好吗?(课件动态演示:美丽的天鹅湖上空又飞来一只天鹅,慢慢地下落(图2),加入到天鹅的行列。)
生:湖里面原来有4只天鹅,又飞来1只天鹅。
师:你真爱动脑。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一共有几只天鹅呢?
师:看到大(2)班小朋友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呢?你们愿意吗?(愿意)。
课件2:小朋友认真看图咱们比比谁最聪明?谁能用算式表示图的意思?
师:点拨总结小朋友们的回答
四、幼儿动手操作活动
小动物们说小朋友真聪明!他们要和小朋友来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强,看一看谁的本领大?现在小朋友拿出你们的数字卡片袋,将老师给出的四个数字1、2、3、4,用卡片排出几道加法算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五、游戏: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树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
六、游戏:开火车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些考虑不全面,没有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班级幼儿出勤不是很好,有的幼儿5的加法已经学会了,有的还没有学到),如果把这词目标制定5以内加法的复习课会给好,另外,自己的心里素质有待于加强,讲课时候有些紧张,把事先预定好的内容由于紧张给忘讲了。
本文扩展阅读: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也发芽了。同学们想去春游。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坐船去。
(出示主题图)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有4个班怎样坐船合适呢?限坐68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如果两个班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呢?
小组讨论,拿出方案,列出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3+3139+3239+31
39+2332+3132+23
二、自主探究。
1、方案很多,哪个合适呢?计算出结果,并算一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计算23+31的方法:
①3+1=4,20+30=50,50+4=54。
②23+30=53,53+1=54。
③20+31=51,51+3=54。
计算39+32,应该怎样计算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与第1题相似。方法很多,自由选择,算得又对又快就行。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他几种方案。
39+2332+3132+2339+31
讨论:那些方案合适?为什么?
3、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如果将这6道题分类,你怎么分?
有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
4、1班和2班同乘一条船,还能再上几人?怎样列式?68-54=
3班上了一些人后还剩下多少人?32-14
怎样计算?独立完成,交流不同的算法:
68-54=
①60-50=10,8-4=4,10+4=14。
②列竖式计算,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③64-54=10,10+4=14。
4、全课小结。
三、应用拓展。
1、计算。
53+36=37+54=34+26=
75-65=82-64=56-35=
2、完成做一做。
3、完成练习第1-3题
4、开放题。买东西。
儿童商店
熊猫23元篮球18元台灯53元
地球仪25元小汽车36元闹钟19元
选择你喜欢的两件商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如果有50元可以买哪几样商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校有篮球42个,排球35个,网球28个。
1、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几个?
42+35可以这样想:42+30=7272+5=○
40+30=702+5=770+7=○
2、篮球比网球多几个?
42-28该怎样计算?42
-28
14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二、想一想,算一算。
24+50+2=○32+40+7=○
24+52=○32+47=○
85-60-3=○74-50-7=○
85-63=○74-57=○
三、直接写得数。
35+54=□42+57=□23+69=□
68-47=□75-39=□91-69=□
四、完成练习十九地3、4、5题。
五、开放题。
小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到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那两个?
35131529
272471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题。
97-43=52+16=34+56=
25+36=44-19=82-37=
以97-43和25+36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在○填上>、<或=。
37+42○9083-57○55
81-67○2463+19○83
20○77-5895○49+47
三、出示主题图。
色拉油24元火腿肠15元
烤鸭18元蛋糕16元
1、买一只烤鸭和一壶色拉油一共用多少元?
2、有40元可以买什么?应找回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四、填数。
62=25=
48=37=
35+54=86-68=
27=54=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的迁移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口算比赛。
34+23=48+35=65-24=
72-36=98-45=42+56=
2、笔算比赛。
35+63=79-56=
28+57=93-66=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给大家说一说。
提问: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2、计算:180+340=
先独立解答,再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1:18+34=52,所以180+340=520。
算法2:100+300=400,80+40=120,400+120=520。
算法3:180+40=220,220+300=530。
算法4:笔算,列竖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计算出来了,还会列竖式笔算出来。怎么笔算的哪?试着想一想,写出来:
板书:百十个
180
+340
520
质疑:谁能提出问题?
为什么百位上不写4,要写5?
笔算是要注意什么?
3、看主题图提出减法问题: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几个?
计算340-180=
先独立解答,再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1:34-18=16,所以340-180=160。
算法2:340-100=240,240-80=160。
算法3:340-200=140,140+20=160。
算法4:笔算,
板书:百十个
340
_180
160
质疑:为什么百位上是2-1
4、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
5、总结:今天学的题目与以前学的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进行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要向前一位借一。
三、应用拓展。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植树问题。去年植树350棵,今年植树280棵。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二十第1、3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8页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180个
第二周34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719+179
631-409=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元,妈妈月收入()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估算。
583+428=619+168
731-4008=529-25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算一算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比原来便宜了多少钱?
VCD机吸尘器电视机
原价:623元原价:889元原价:1023元
现价:489元现价:635元现价:889元
三、把这些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成一行。
500-220271+620340+580960-340
四、算一算,填一填。
360490
710+280=800-270=
220320
五、想一想,算一算。
○+130=320
□-80=240
○+□=()□-○=()
六、完成练习二十第9-12题。
七、开放题。
小小图书馆今日借书情况
种类故事书连环画科技书
原有247202125
借走129104118
1、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有几本?
2、故事书、连环画和科技书大约各剩下多少本?
3、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4、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读写。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同桌轮流出题练习。
52+35=86-34=47+33=
23+69=62-18=70-26=
以23+69=62-18=为例说一说口算过程。
二、计算下面各题。
650+340=730+480=390+250=
650+340=为例说一说计算方法。笔算是要注意什么。
板书: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④从个位算起。
⑤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要向前一位借一。
三、解决问题。
1、一年级有197人,二年级有201人。小剧场有400个座位,估计一下,两个年级一起看木偶戏能不能坐下?
2、张老师买一张写字台用了182元,买一个书柜用了216元。一张写字台比一个书柜便宜多少元?买一张写字台和一个书柜大约需要多少元?
3、饲养场养鸡420只,养鸭390只。养的鸡和鸭一共多少只?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
四、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五、开放题。
估算一下,500元够买哪两样商品?
手表197元台灯244元电饭锅285元
手机398元电风扇321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第95~97页例1、2
课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3.6-1.6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第100页例3。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
7325-714+146-89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483.4―138.3
=345.1(千米)
(2)165+80.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简算第104页例5和例6。
课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
0.35+0.50.26-0.160.25+0.175-2.5
7.2+6.88.5-53.6-1.62.1+7.9
13.5-2.46.7-2.34.8-2.8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120-75-25430-121-79
36+11+64+89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16.88+8.54+8.58
=25.42+8.58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
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0.5+1.5+1.5+0.55.26+3+1.74
0.25+0.15+0.75+0.8527.85-(7.85+3.4)
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简算
8.42+8.46+8.54+8.588.42+8.46+8.54+8.5
=16.88+8.54+8.58=(8.42+8.58)+(8.46+8.54)
=25.42+8.58=17+17
=34(秒)=34(秒)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21-7.7-2.3
8-2.59+3.610-2.4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
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
1.25+3.7+0.755.6-0.18-1.27.08+16+8.2
10+0.009+0.1913.75-0.75-1.2580-19.4-8.09-3.51
5.6+0.5-5.6+0.57.2+5.6-2.8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4
20xx年春季运动会田径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2、P1065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3、P106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4、P1068
⑴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xx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复习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0.375+0.6255.8+2
5-0.20.48+0.294.3-1.6
0.74-6.41-0.893-2.3
2.计算:
4.2+15.624.8-18.213+7.1
10-9.053.96+6.04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二、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
2、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14.47514.20513.809)
(2).9.09+11.1-19=(201.11.19)
(3).40-9.05-(3.8+6.02)=(21.1333.3520.95)
3、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34.02+13.5+0.98
5.6+2.7-4.45.17-1.8-3.2
9.95-(4.95+3.14)8.43+2.87+0.57+0.13
4、列式计算:
(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
(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三、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83+15420+180
47+3915+83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2)a+44=□+□
(3)38+35=□+38(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之一。在前三年中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对加法的意义也有了感性认识,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而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都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突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新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加法的意义,通过学生独立解答例题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用加法的意义对具体问题进行说理,以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部分学习加法交换律,通过对例题的不同解法及对几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使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目的明确,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设计思路:
根据幼儿好动,喜欢操作的特点,我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尝试自己列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4以内数的组成。
2、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尝试自己列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尝试自编得数是4的加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3以内加法算式卡、数卡4,苹果、梨图片4张,每个幼儿4个萝卜,4朵花,蘑菇图片4张,兔妈妈、小兔头饰,布置好活动场景。
活动过程:
随《十个数字跳舞》音乐,做手指游戏。
一、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复习4的组成
1.游戏"开火车"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
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动画城》节目你们看过吗?动画城里的聪明屋有位金龟子姐姐,她呀今天邀请我们到聪明屋去做客,她呀要看一下谁是最聪明的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到聪明屋去吧!怎么去呢?我们坐火车去吧!我们的火车几点开?(出示加法题卡)嘿嘿!我们的火车几点开?我们的火车2点开……
2.游戏"又有苹果、又有梨"复习4的组成
呜……火车开到了聪明屋,看看,金龟子姐姐他们拿什么来招待我们呢?导出"又有苹果又有梨"的游戏,一个苹果几个梨?(3个)……
3.游戏"对数"
刚才小朋友们对得真好,老师也来考考你们,我们来对数,举起你们的小小手,我出1,你出几?(3),1和3合起来就是4……
二、创设情景,在操作中尝试写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
金龟子姐姐说:"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要请你们到智力迷宫玩,去智力迷宫前,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新本领才能去,学什么本领呢?
兔宝宝,我是兔妈妈,我告诉你们一件高兴事儿,我们种的萝卜丰收了,请兔宝宝跟着妈妈到地里去拔萝卜,每个宝宝拔4个萝卜,自己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个别回答,老师演示)拔了这么多萝卜,我们把萝卜搬回家,搬的时候要听妈妈的指挥,看看两只手上的萝卜一共有多少根?(4根),你们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加法),怎样列出这个加法算式,请兔宝宝将它写在答题卡上,写的时候,字要写大一点,不然兔妈妈看不清楚,(兔妈妈帮助能力差的小兔讲解列式)。
我们的萝卜丰收了,你们高兴吧!我们来开个庆祝会吧!我们去采花来装饰一下,我们每个宝宝都采到了花,一共采了几朵(4朵),我们把手里的花举起来,看看两只手上的花交换位置合起来还是几朵花?(4朵),两只手上的花虽然交换了位置,但是它们的和没有变,请兔宝宝将加法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写完之后把答题卡举起来,小兔互相检查一下你写对了吗?
今天,我们学会了新本领又可去智力迷宫玩,来,我们鼓鼓掌、嘿嘿,我真棒!
三、活动延伸
金龟子姐姐还想看看哪个小朋友最爱动脑筋,用老师提供的蘑菇图片,自己试着编加法应用题,注意编加法应用题要讲一件事,出现两个数,提一个问题,问一共有多少?合起来是多少?
编应用题又是一样新本领,会编的小朋友很能干,不会编的也不用着急,下次老师要教你们编加法应用题的新本领。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习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有序陈述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和观察比较算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等。
3、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0+90430-400500+300740-4030+900600-2002、快速口算。
200+50090+300770-70320-300740-700900-400900-3001000-800360-300400+600500+200200+100200+800540-40580-50050+70二、算一算。比一比
346+113552+175346+213452+275346+313352+3751、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每组中的各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检查订正。说说自己的发现。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逐渐减少,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不变。)
3、你能根据每组中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很快说出另几个算式的得数吗?
304+106=410596+297=893635+208=843304+206=496+397=535+208=304+306=396+496=435+208=304+406=296+597=335+208=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42页第7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反馈思考。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做42页第8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反馈思考。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白求黄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27多35的数,求黑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62多59的数,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3、做42页第9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鈥湹缦咴闯ざ嗌倜椎模?/p>
四、全课总结
收获到了什么?
五、作业应用。
完成《练习与测试》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头脑里获得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4、使学生感悟到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并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能较熟练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能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1、揭示课题。
师:今天彭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回忆所学知识。
师:先请大家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3、进入复习。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点难度哦,没关系,彭老师来给你们帮帮忙吧!我为每两个同学准备了一个小信封,请小组长拿出信封。
师:两个同学一组,根据这单元所学的知识把算式分类。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分类。
师:(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类)看着这些数,我们知道这是......(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说算法。
师:一.四班的小朋友真棒!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把算式分类。你认为哪种类型的知识学得最好,请你来算算这些算式。(指明学生说出每种类型题目的算法)
生......
师:真是算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5、小结。
师:小朋友们介绍的方法真好!彭老师也记住了:计算时,一定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者相减,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加(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减)十位上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既然学得这么好,下面请你们当当小老师,给大家出出题好吗?
师:(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类)整十数加整十数的。
接着依次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要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一位数,要退位。
2、判断大小。
师:你们的小老师可当得真好,那现在轮到彭老师来考大家了,请看看这些题目,不计算,你能判断它们的大小吗?大于请用**表示,小于请用**表示。
师:判断得可真快!肯定有小窍门,能告诉大家吗?
小结: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
3、我会判断。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一年级的小明他完成下面这些题目,想请你帮帮检查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请用手势来表示。**表示对,**表示错。
(希望学生提醒道:相同数位才能加减,计算要细心,要记得退位或进位......)
4、你能提问吗?
师:我发现小朋友真像数学家。数学家们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提问吧!
学校组织去图书馆看书,一(1)班去了38人,一(2)班去了30人,一(3)班去了43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考虑多种提问。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三个班共去了多少人?②一(1)班比一(2)班多去几人?③一(3)班比一(1)班多去几人?④一(3)班比一(2)班多去几人?⑤一(2)班比一(1)班少去几人?⑥一(1)班比一(3)班少去几人?⑦)一(2)班比一(3)班少去几人?⑧一(1)班和一(2)班共去几人?⑨一(1)班和一(3)班共去几人?⑩一(2)班比一(3)班共去几人?⒒一(1)班和一(2)班去的人比一(3)班多去多少人?)
(选三种代表性的板书:一为加法问题,一为减法问题,一为加减混合的问题。要求学生列式,不计算。)
比较:为什么XX问题只用两个数,还有一个数不用啊?(介绍多余条件)什么问题就必须把三个数字都用上呢?
师:我们看,有的问题只用了两个数就解决了,有的用了三个数,因此解决问题时,根据提问,选择适当的数参与计算。
5、比一比,谁更聪明。
师:这么难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下面这些题就不能难倒你们吗?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加法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城堡图一副(分为三层,每一层分别有表示7的加法的三副图,用纸覆盖)、水果单一张。
2、学具:城堡图人手一份、水果单人手一张。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7的加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复习7的组成
师:城堡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国家玩,你们愿意吗?那让我们快点乘上7次列车(出示数字7)出发吧。
师: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 点开?
幼: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6)点开。
二、情境感知登城堡:看图学习7的加法
1、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的问题
想考考我们小朋友,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去看看好吗?
2、师:我们先登上城堡的一楼,原来这层楼上有三幅图,谁愿意来讲讲呀?
国王想考我们的是看了这三幅图谁能列出一道算式?回答出来后就可以上二楼、三楼。
3、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每人都去一个城堡回答问题吧,速度慢的呢,可以只在一楼回答,速度快的可以去二楼三楼。别忘了把你的答案写的清楚一点。
4、总结:
师:你刚刚碰到了什么问题?(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你是怎么回答的?(幼儿列的算式)老师记录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师总结: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6道算式就是7的加法算式。
师:象1 6=7、6 1=7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 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 5=7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1、师:城堡国的国王夸我们都很聪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水果券(出示水果券),我们先来看看水果的价钱。
2、国王又想考我们了,他说,7元钱只买两样水果,你会买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买哪两样?
3、幼儿操作
4、讲评:你有几种方法?买的是什么?
5、师:如果7元钱买三样水果呢?
四、结束:
6、好我们一起去水果店选购吧。(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又是一次数的加减法的学习活动。通过前几次的系统学习,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如何口头自编应用题,如何列算式,如何进行简单计算。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重点让孩子了解,在加法中,两个加数互换不影响得数的道理,还有一个重点是根据我们小朋友学习的情况,让他们学习听两个数算加起来的得数。小朋友在听到老师的两次敲击声后,将两次敲击声相加,然后得出一个总数。这个活动很有趣,小朋友很喜欢,他们听得很认真,计算也很用心。在7以内数的加法中,他们基本上能熟练地做出来。尤其是对那些平常有不专心倾听习惯的幼儿,这样的活动能很好的锻炼他们的专注力,与专心倾听的习惯。
这两个重点,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较好地完成。
所以,数的加法的活动,在我们完成了常规的学习任务之后,我们需要挖掘一些新的内容,一些延伸的活动,能让孩子们在普通的学习中,学出新意来。使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数学活动带给他们的学习的意义。
而这样的学习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让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充满着新意,感觉都是第一次进行,这也是很难的事情,当然也是很需要的事情。
本次活动的组织教学的思路也不同于往常,而是通过教师对一个算式的演示过程之后,让幼儿自己去思索,想想还有哪两个数加起来是7,然后可以怎么列出算式,可以说这是倒推上去的思考方法,这也给孩子一个开阔思路的机会。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加法数学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例4一例5,练习三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抿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添上适当的数。
35+()=65+()
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
小组讨论: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汇报: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汇报: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1班的人数。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个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提问: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板书:(48+50)十49=48+(50+49))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学生回答后,共同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14页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a+b)+c=a+(b+c)
5.练习。
完成第15页做一做上面的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学习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2)学习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例3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4,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4)做第15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口十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加法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选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和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例4:480+325+75例5:325+480+75
=480+(325+75)=(325+75)+480
=880=880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但运用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所以采用了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照顾差生的教学目的。
课后附记:
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
()+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
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78+46+154
168+250+3285+41+15+59
计算:480+325+75、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
254=425=1252=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36 + 78 + 64
438 + 173 + 62 + 27
547-32-68
746-(246 + 187)
1.请学生说说这样算的依据。
2.同时说明整数加减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新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4.36 + 17.3 + 0.64 + 2.7
(1)学生尝试完成。
(2)学生议一议
A、简便计算的依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B、简便计算的方法。(把能凑成整十的小数先结合起来)。
(3)注意简算时的书写格式。
(4)试一试
7.38 + 5.85 + 1.62
3.83 + 1.75 + 8.25 + 5.17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8- 5.76 - 2.24
组织讨论
A、能否进行简算?
B、进行这种简算有什么条件?(a、连减 b、减数能凑成整十、整百)
(1)1名学生板演,其余自做。
(2)反馈。
(3)试一试 18.2-7.69-2.31 2.78-(1.78 + 0.94)
(4)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些计算有什么特点?规律是什么?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547539
+281+758
问:笔算加法时,当某一位加起来满10时怎么办?
二、教学例6
出示:3547+286=让学生说说怎样按法则计算,并试一试。
3547反馈交流。
+286
注意:如果有进位上来的数,不要忘记加上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2、练一练1,请四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他同学做在书上。
3、第2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4、3、4两题,做好后同桌互对。第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40-15205
66-18640-808060
2.填空:()+25=6035+()=60
()+8=15300+()=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35+25=60(本)
名称:加数加数和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
(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X=40-15
X=25
强调:①每一步等号必须对齐;②每一步X必须写下来.
(4)指导检验:把X=25代入原式中,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5)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如有不正确的格式,加以纠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加数+()=和
一个加数=()-()
100+80=()
()-80=100
180-()=80
2.练习七1题.
3.练习七3题.
4.判断下列计算的格式对吗?结果不对请改正:
5.求未知数X:
X+80=176X+361=890
6.练习七2题(填在书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检验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教材32页4题右边3个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1)35+25=60和=加数+加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60-25=35
和-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例2.X+15=40
(3)60-35=25X=40-15
和-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X=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和整数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小数的加减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类似,不同是小数点的处理,因此在教学本单元前安排了复习整数加尊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准备题。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减。
课前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每两组各做一竖行)
345+159426+98
1328―5792307―296
练后校对并说说整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开学了,大家一定都准备添些学习用品,老师特地去天润发和浙北两家商场调查了一下(出示下表)
商品名称
天润发超市
浙北大厦
一只圆规
2.83元
3.27元
一副三角板
1.57元
1.5元
一支水笔
2元
2.5元
一只量角器
0.93元
1元
一支圆珠笔
1.87元
1.8元
一盒水粉颜料
6.39元
7.28元
如果妈妈给你10元钱,你打算怎样购买?请制定出购买方案并算出总价。
三、小组合作活动
1、独立制定购买方案。
2、小组内交流并检查核对购买方案。(指板)
3、全班交流、纠错。
4、按照的购买方案,如果在另一家商场买需多少元?贵了多少?
5、如果照这样购买,可找回多少元?
四、小结法则
1、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请你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3、出示法则填空并说说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口算。
2、下面两题算得对吗?错的请改正。
42.86.84
+1.28-3.9
5.566.45
六、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3、出示学习目标。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课堂总结。
三、随堂练习。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2600.html
上一篇:议论作文论意志
下一篇:摇篮曲课件(系列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