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推荐】

我相信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老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教学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怎样写好自己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推荐】》,希望您喜欢。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它被人们称为继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它对人类认识自身,提高健康水平,推动生命科学、医学、生物技术、制药业、农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工作接近尾声,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亦称功能基因组学时代。它以提示基因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目标,其核心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基因组的多样性,基因组的表达调控与蛋白质产物的功能,以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等。它的研究将为人们深入理解人类基因组遗传语言的逻辑构架,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个体发育、生长、衰老和死亡机理,神经活动和脑功能表现机理,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机理,信息传递和作用机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基因及基因后机理(如发病机理、病理过程)以及各种生命科学问题提供共同的科学基础。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而且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疗卫生方面,其研究成果可用于医药的发现和开发;致病基因或疾病易感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全新原理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设计;医生将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人遗传构成,进行更加个人化的药物疗法;科学家们在人体器官和组织“重造”以及修复方面将取得巨大进步;以基因组成果为基础的基因组工业,将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向新的领域开拓。在农业、畜牧业方面,可以用新的方式对动植物疾病进行诊断和处治,改善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品质,提高产量。在纺织业、废物控制和环境治理整顿等领域,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JK251.com延伸阅读

基因快速诊断冠状病毒技术问世


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合作,已成功建立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冠状病毒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是卫生部、科技部对“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有望为非典型肺炎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诊断指标。

据介绍,运用这项新技术,从采取病人样品到报告结果可在2h内完成,能够实现对病毒基因的准确定量检测,可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pcr是一种体外基因复制技术,可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把基因扩增到数百万倍以上,使基因便于检测。

卫生部专家何蕴韶说,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4例患者的培养物和漱口液中,均检测出冠状病毒核酸,而3例确诊不是“非典”病人的样品均未检测出。另外,30例健康人的漱口液全部未检测出冠状病毒核酸,经过对4例冠状病毒阳性样品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结果分析,与加拿大和美国公开发表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为100%。

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变式训练


1.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共有的现象为()。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②有着丝点的分裂③有新细胞的产生

④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⑤能进行基因重组⑥有纺锤体的出现

a.①②⑤⑥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⑥

2.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

a.肝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第一极体d.卵细胞

3.下列有关色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b.父亲不色盲,儿子一定不会色盲

c.母亲不色盲,儿子和女儿一定不色盲

d.女儿色盲,母亲一定色盲

4.右图是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5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a.1号传下来b.2号传下来

c.3号传下来d.4号传下来

5.动物的精原细胞与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数与配子数的比例分别是

6.下图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三个细胞图。

(1)属于精原细胞的是,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

(2)与乙细胞相比,甲细胞的特点是:①甲细胞;②甲细胞中染色体;

③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

(3)与甲细胞相比,丙细胞的特点是,每个染色体中的。

7.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注: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8~13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

(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和。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个。

(5)着丝点分裂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处进行。

参考答案

1.d2.c3.a4.d5.1∶1和4∶1

6.(1)乙、甲、丙(2)较大完成了复制进行了联会(3)两个染色单体清楚地显现出

7.(1)曲线a(2)减数受精作用有丝(3)0—48—13

(4)40(5)6和11

高中教案基因在染色体上 万能通用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提到“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可强烈体现这一点,教学难点较多但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思考的乐趣。二.教学思路的设计问题探讨引出问题→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科学家的假说比较→理解假说的实验支持,对科学家的精神敬佩→得出结论,对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的认识一.教学基本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问题探讨,发现问题与孟德尔所用材料相对照,赞同实验材料对科学家研究的重要性讲解摩尔根实验过程介绍当时代的知识背景学习孟德尔的思维方式解释—验证(假说—演绎法)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这个替换有问题吗?为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替换没有问题给出理由.1.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配子中也没有同源染色体.2.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也是自由组合。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相似,所以替换没有问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与萨顿的假说比较,对自身分析充满自豪。这只是假说,证明假说是否成立要拿出实验证据。历史上谁作出了贡献呢?阅读摩尔根的相关故事。思考实验材料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它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果蝇优点:①个体小易饲养②繁殖速度快③有各种易于区分的性状等摩尔根实验过程及分析:

相对性状:红眼(显性)—白眼(隐性)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相同。但是f2代中白眼为什么全部是雄性?当时对果蝇的染色体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怎样解释f2代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这一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排除该基因在y染色体上:

若在y染色体上,f2是白眼,则逆推f1雄性应为白眼,与事实不符。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呢?讲解或学生自己分析推理。与事实相符。这种解释虽能说明实验事实,但能否能说明其它情况还有待验证。能否验证此解释。摩尔根所作的测交实验:①f2中的白眼雄蝇×f1红眼雌蝇②红眼雄蝇×白眼雌蝇③白眼雄蝇×白眼雌蝇测交实验与事实符合,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通过科学家的工作,很多基因都定位在染色体上。思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小结: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把基因放在染色体上考虑,形成配子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孟德尔分离定律—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或a,原因是什么?由上图可知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那么aabb的生物体产生的配子为什么有ab、ab、ab、ab四种?

小结:形成配子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轻声读读替换后的语句,并思考问题.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科学家的故事、相关信息学生猜测控制白眼的基因与y染色体学生自己推理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是否与事实相符。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到测交方法。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例题分析的高中教案推荐


例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解析减数分裂包括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而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并未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开,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

答案b。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是()。

a.纺锤体形成b.着丝点分裂c.联会d.dna复制

解析本题对三种分裂方式的区别比较,是将细胞的分裂、减数分裂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复制,也就不存在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但有dna的复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以及dna的复制。联会是减数分裂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3下图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一组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③④

解析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即图示颜色不同;因此,应是④中的两条染色体,⑤中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例4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甲表示时期;

(2)乙表示时期;

(3)丙表示时期;

(4)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5)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解析甲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乙和丙均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是乙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一极都有二对同源染色体。丙不含同源染色体,每一极只有两条染色体。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2)有丝分裂后期(3)减数第二次分裂(4)体(5)精子。

例5下图中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分析图中染色体组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的染色体是图,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3)血友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请将该染色体在a、b两图上用笔圈出。

解析女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男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同型性染色体x与x;男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异型性染色体x与y。染色体的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答案(1)b22对常染色体+xy(2)dna和蛋白质(3)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

主题人类文化【推荐】


第三主题人类文化

[主题内容分析]

文明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以法律维系社会,反映了人类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表现精神生活的不同领域,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法律体系和社会意识的巨大差异。人类对自然和人生的最初探讨逐渐发展为宗教,它对社会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第一单元维系文明社会的法系

[单元内容分析]

法律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与禁忌,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形成。早期成文法典既有原始法律遗风,更具阶级统治特征。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区别,决定了各文明区域法系特征的差异。审判制度的演变既是人类追求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过程,也是法制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是文明传承和相互交往的结果。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习惯到法的历史演变,分析法律产生的条件;了解早期成文法典的内容,分析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了解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不同法系特征,分析经济生活和社会意识与法系特征的关系。

(3)了解审判制度的历史演变,分析审判机构和刑罚的功能;了解不同法系审判制度的差别,辨别近代不同的法院设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法律的产生、不同法系的形成和审判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事物,从而掌握历史追溯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法律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法系和法院设置的辨别,使学生学会对不同事物的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法律的产生和审判制度的逐渐完善是社会发展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2)法系特征的不同是文明区域性特征的表现,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要彼此尊重。

(3)法律思想、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是文明交往的结果。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法律的产生和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世界主要法系的特征。

(3)审判制度的完善是法律文明进步的表现。

2.内容解析

(1)法律是由习惯演进而来的,又是国家统治的产物,所以早期成文法典带有明显原始遗风和统治工具的特征。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证,它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而形成,又成为维系社会文明的重要机制,所以法律制度作为制度文明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表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受经济活动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对法律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法系。不同的法系特征正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

(3)审判机构和刑罚功能的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的演变,更是社会文明在法治文明上的体现。

远古社会传说时代【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导学案 万能通用篇


一、提出问题

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决定浅色性状)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二、作出假设

自然选择使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__________向改变。

三、实验方案(模拟活动)

1.黑色棋子模拟黑色的桦尺蠖,白色棋子模拟浅色的个体。黑白色卡纸代表桦尺蠖生活的环境。

2.每组中2位学生模拟鸟类。(备注:一年中鸟类捕捉种群中10个个体)

3.统计种群各种基因型剩余的个体数量并计算基因频率

4.在坐标系中绘制s基因频率和s基因频率的曲线图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思考:请结合实验数据分析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结论:自然选择使桦尺蠖种群中基因频率____________改变。

巩固练习

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全部的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块棉田中全部的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

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2.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

3.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为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72%,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36%、64%b.57%、43%c.24%、22%d.60%、40%

4.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变异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这些变异类型是生物进化的。

(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稀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样,食物、环境对狼起了______作用,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

5.某植物种群中基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

(1)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

(2)这个种群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的个体占%,基因a的频率;aa的基因型个体占_____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___。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99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