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3.酶的特性(d:应用)。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2.酶的特性。教学难点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方法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教学用具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回答:略。)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后学生回答: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回答:略。)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回答:略。)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提问: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回答:略)。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提问: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回答:略。)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回答: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讲述:上述实验说明了酶具有的又一个特性——专一性;需要说明的是: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矿物质,如二肽酶,可似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所以,确切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根据酶的专一性,催化蔗糖的水解,应该是哪一种酶?(回答:蔗糖酶。)提问:做《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将试管浸到60℃的温水中?(回答:我们使用的淀粉酶,在60℃左右时,催化效率最高。)讲述: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又叫做酶的活性。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酶的活性与哪些条件有关?(回答:温度。)(教师出示: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投影片。)提问:温度与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呢?(回答: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都降低。)讲述: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很大影响,如上图所示,每种酶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的两侧,反应速度都比较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个钟形的曲线。大部分酶在较高的温度下(如60℃以上)时,会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哪种水(如凉水、沸水、温水)浸泡好呢?(回答:温水。)(教师出示:胰、胃蛋白酶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提问:酶的活性还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呢?(回答:受ph的影响。)ph与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呢?(回答:在最适的ph下,酶的活性最高。)讲述:因此,从上图可以看出,酶促反应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ph等条件有关。因为在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恬性。下面哪位同学能够总结出酶的第三个特性?(回答: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条件。)讲述:正确,其中温度和ph与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小结:生物催化剂──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板书设计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一、酶的发现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二、酶的特性1.酶的高效性2.酶的专一性: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同温度、ph有密切关系。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生殖
一、生殖的类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和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两种生殖方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辨正的认识生命现象;通过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对学生进行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能力目标: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学习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的应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的特点及意义教学难点:有性生殖的意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导学法、师生共同探究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引言: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是由于生物体具有生殖的特点。)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先来学习无性生殖。首先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的类型。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下面大家观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几种生物的无性生殖的过程来回答问题。(【多媒体】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黑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营养生殖过程。)问:谁能用较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以上4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以及特点?
生殖方式
特点
举例
分裂生殖
一个母体→两个后代
单细胞生物
出芽生殖
母体→芽体→后代
水螅、酵母菌
孢子生殖
母体→孢子→后代
蘑菇、根霉
营养生殖
母体→营养器官→后代
秋海棠、草莓大家在观看这几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了生殖细胞的结合?(没有)新个体与母体的关系是什么?(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恰好是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体的生殖过程中应用很广泛。民间有句谚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人们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哪一种方式来繁殖柳树?(扦插,营养生殖)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压条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我们明白了无性生殖的一个特点,即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为什么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母本的性状?(由于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在农业、林业上就是利用无性生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扦插、嫁接、压条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母体的病毒带给新个体,并且人们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体,尤其对于生长期比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现在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脱毒的方法来繁殖植物体呢?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呢?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那么,这种技术有没有理论依据呢?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固有能力)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出根、茎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这么严格,那么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对植物体进行组织培养有很多优点,具有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等优点。那组织培养是否能应用到动物中去呢?这就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克隆。克隆的原意是“离体的小树枝发育成一个植物体”,现在,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比较普遍,而高等动物的无性繁殖则比较困难。1996年7月5日一只名为“多莉”的小羊的诞生,并于1997年2月23日被介绍给公众,以此为标志着——科隆时代的到来。多莉是罗斯林研究所与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的,当时一共培育了277个胚胎,最后只有原记录为6ll3的羊羔成功出生,他被命名为“多莉”。它的诞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那么“多莉”是如何诞生的呢?【多媒体】既然绵羊的体细胞可以被成功地克隆成一个新的个体,是否意味着人类也可以克隆自己呢?是否应该允许进行科隆人的实验?克隆可以被应用到那些领域呢?大家从正反两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应用前景。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讲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对人类社会大有益处;如果利用得不好,将会带来大的灾难。在“多莉”诞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英国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和政府都明确宣布不支持任何将克隆技术应用与人类的研究。xx年意大利和美国的3位科学家联手推出科隆人计划,并宣称,如果遭到有关法律的禁止,他们将在公海上实施该项计划。xx年8月7日,支持与反对克隆人的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进行了科学界第一次人类克隆问题的直面交锋。但是克隆哺乳动物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多莉羊也于xx年的2月14日因为肺部感染而死亡,多莉的尸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应该辨正的看待各种问题。刚才我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了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那无性生殖对生物的发展是否有利呢?从进化的角度上讲,无性生殖不利于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大多数种类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们以被子植物为例,来学习有性生殖的知识。(【多媒体】被子植物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及种子的形成过程)什么是双受精?被子植物的这种生殖方式与前面学习的无性生殖有什么区别?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讨论:1.我们将鸭梨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样甜脆的鸭梨来?2.如果生物的生殖只有无性生殖,没有有性生殖,生物的进化将会怎样?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生殖的两个类型,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同学们应该理解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应注意区分无性生殖的四种方式。特别要注意辨别出芽生殖与营养生殖。如水螅的出芽生殖与土豆的“出芽生殖”。对于无性生殖应用和有性生殖的意义也要有所了解,从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业:利用营养生殖培养一株植物。结合flash动画,引入新课展示四种生殖类型的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得出无性生殖概念设问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设问后讨论,引出新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辨正的看待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教后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
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技能】;
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三章
第三节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起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b.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物种代替了另一个物种
c.群落演替的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d.群落的演替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
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4.下列有关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也象植物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b.初级演替一般都比次级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c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进程发生演替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6.(多选)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有
a.种内斗争的加剧
b.生态位的分化
c.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d.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7.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某岛火山爆发,碎屑及岩浆铺地厚达60m,生物全部被消灭,成了一片裸地。一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草,人们还在地中找到了一个蜘蛛。到了19xx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于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种增加到621个,1934年增加到880个。在此期间植物也逐渐繁茂起来,已经出现了一个小的树林了。
上述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哪一类型的演替?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8.下图是美国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淡水池塘群落的演替的过程是怎样的?
群落的这一演替方式属于哪一类型?
答案:
1.a2.b3.a4.b5.c6.abcd7.原生演替,因为火山爆发,生物全部被消灭,成了一片裸地。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8.(1)湖泊中首先出现的是浮游植物和动物等水面植物,接着出现一些浮叶植物等水边植物,这些植物死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矿物质颗粒,日积月累使湖底逐渐升高,湖水逐渐变浅。湖底上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于是各种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2)次生演替
疏导引导
1.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包括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方面,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某一观点,要切实联系前面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来分析,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其可能性,不要盲目地下结论。
(2)注意查阅资料,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3)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2.“实质性等同原则”只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美国政府为了获得国际贸易的有利地位,于1992年5月,宣布只要基因工程产品中蛋白质组成与天然的一样,就没有必要再通过fda(药物和食品管理局)批准,可直接投放市场。“实质性等同”是指转基因生物与自然存在的传统生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性状表现的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生理性状、分子特征、营养成分、毒素含量和过敏原等是否具有等同性。实质性等同是一种动态比较过程。美国fda采用了二步评价法。第一步对目的基因及相应产物作出评价,它是反映外源基因及产物的安全性。第二步,对接受外源基因植物所出现的意外性状进行评价,它是反映该植物的属性。
3.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对于这个问题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医药和农业生产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切实认识到个别有害转基因生物的危害性,要趋利避害。
(3)完善相应的法令法规,利用法制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增强科学家的法制意识,提高科学家的道德研究水平。
活学巧用
【例1】下列哪项不是转基因食物潜在的安全隐患()
a.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
b.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的蛋白质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
c.某些转基因生物可以合成干扰素进入人体,增强相应细胞的免疫力
d.某些基因足以使植物体内某些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解题提示:转基因生物引发食物安全的主要理由如下:对食物的安全性检测不够;担心出现滞后效应;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担心营养成分改变等。因此a、b、d三项都属于转基因食物潜在的安全隐患,只有c项不是,它是基因在制药方面的应用。
答案:c
【例2】20世纪90年代,乌干达木薯业遭到了病害的毁灭性打击。科学家究其原因发现,是一种新的病毒引发的疾病,而这种新病毒是由两种已知病毒重组产生的。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下列哪一观点()
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b.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原体杂交,从而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c.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除不掉的“超级杂草”
d.抗虫棉能抵抗棉铃虫,但随着棉铃虫抗性的增强,抗虫棉有可能被淘汰
解题提示:由题干材料可知,这种新病毒是由两种已知病毒重组产生的,说明两种病毒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而b项正说明外源基因与某细菌或病毒重组形成新的生物。因此是对b项的有力支持。
答案:b
高等植物的繁殖:1.世代交替的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更迭出现的生殖方式,叫世代交替。无性世代(孢子体世代),细胞中含有二倍染色体(以2n表示),生殖细胞是抱子;有性世代(配子体世代),细胞中含有单倍染色体(以n表示),生殖细胞是配子。无性世代的孢子体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有性世代的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合子发育成无性世代的孢子体。2.世代交替的不同类型(1)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叫同形世代交替。如石莼属的石莼(海白菜)(2)异形世代交替其类型主要有三种:葫芦藓为代表、配子体发达的苔藓植物世代交替;蕨为代表、孢子体发达,但两世代都能独立生活的蕨类植物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并寄生在孢子体上的种子植物的世代交替,如裸子植物的松、拍、杉,被子植物的杨、柳、桃、杏等。3.世代交替的进化趋势种子植物的孢子体最发达,配子体最简单,依附于炮子体生活,但受精作用不受水的限制,因此,这类植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最强。蕨类植物的孢子体比较发达,而配子体虽然简单,但是还能独立生活,受精作用离不开水。植物配子体发达,受精作用也是在有水的环境才能进行,孢子体依附于配子体上生活。石莼属藻类植物的同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则代表水生藻类植物原始阶段的世代交替。世代交替的进化趋势可以认为是从同形世代交替的绿藻向着两条进化路线发展:一条发展成为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的苔藓,一条通过蕨类植物发展成为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的种子植物。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208.html
上一篇:推荐:高中教案群落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