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2.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
[学习内容]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什么是蒸腾作用?
仔细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2.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活动一: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结合课本p113页水循环示意图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①不同环境中水是怎样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为什么要水循环?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由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
①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植物?
②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森林?
③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水资源?
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校园中的一草一木?。。。。。。
四、小结:我学会了。。。。。。
五、活动二:芝麻开门寻宝小游戏。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同一植物相同大小的两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枝条a保留叶片,枝条b摘除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两个相同大小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在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将这两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1)哪个量筒液面会降低比较快(),
原因是。
(2)在量筒中滴加油滴的作用是()
a.防止水分蒸腾b.防止水分蒸发c.没任何意义
3.下面a、b两图分别表示李红和张蓝所设计的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装置不同之处是什么?
(2)你认为哪个实验装置设计得更加合理?为什么?
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下面哪些做法是在利用蒸腾作用的原理?
①带土移栽
②及时灌溉防萎蔫
③幼苗移栽
④给移栽幼苗
⑤选阴雨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⑥给刚移栽的树苗剪去部分枝叶
⑦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小组,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一课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有义务保护好生物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科学、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也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近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从实际行动出发保护环境。采取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疑,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性较差,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全班学生可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学生,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相关资料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分别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通过课前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举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2.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布置学生查阅、整理资料。
学生:1.根据教师课前发的学案进行新课预习(学案如下:)
⑴.土地有什么作用?
⑵.我国目前土地的状况如何?
⑶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⑷.森林有什么作用?
⑸.无节制砍伐森林有什么危害?
[6].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森林?
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⑻.分析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
2.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生活的环境等这些信息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思维和智慧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教学反思: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天华中学朱海敏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本节的重难点.以病毒发现的过程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获得对病毒特点了解的过程.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从科学家、病毒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sars、禽流感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作用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有意识地搜索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病毒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2、能力目标: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生活.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回顾非典事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非典的元凶是什么?什么是病毒?由此引入课题。2、数据说明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提出问题:除sars病毒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1、积极思考2、列举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生作品介绍请已经制作了幻灯片的同学上来演示。学生上台演示她们所搜集到的有关病毒的资料。扩展知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三、病毒的发现1、按照人类认知的规律介绍病毒的发现史。2、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让学生明白病毒实在太小了,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3、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并简单介绍,丰富知识的同时进行卫生教育。4、提出问题: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还想研究病毒哪些方面呢?1、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2、了解不同的病毒形态。3、换位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四、病毒的结构1、复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引起思考:病毒有细胞结构吗?2、展出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3、提问题,作铺垫: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1、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2、观察图片,得到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3、展开联想,病毒能生活和繁殖,所以是生物.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2、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五、病毒的生活和繁殖1、提出问题:假设你是病毒,身体结构如此简单,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2、播放动画,介绍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3、小结过渡1、换位思考,展开联想,理解病毒独特的生活方式-----寄生.2、观看动画,描述病毒繁殖过程.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语言描述的能力。六、病毒的种类1、提出问题:病毒千姿百态,那如何给它分类呢?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引出分类的依据.2、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观察讨论,认识病毒的种类.学会科学分类的方法.七、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阅读书本74页.2、展示病毒凶残的一面和灿烂的一面.阅读、思考培养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八、总结提出问题:病毒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回答问题整合知识开始附: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学生讨论、归纳三、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电子显微镜下的各种病毒学生互动简单小结学生互动四、病毒的种类学生讨论、归纳病毒的正反作用学生阅读、思考cai简单小结二、病毒的结构结束病毒的结构图caicai噬菌体的侵染过程简单小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cai总结学生介绍作品一、病毒的发现cai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简单小结
学习目标:
1、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a、蜘蛛结网捕虫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生物能,除外,生物都由组成。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