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识,构建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任务学习策略,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成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5.教会学生如何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学会学习一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使学生认识到各自然地理特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从而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及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多媒体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想到了哪个国家?观看大屏幕。回答:日本。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教师结合多媒体出示的“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日本行政区划”图。教师引领分析,巡视指导,总结概括。观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问题,抢答。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地形教师出示有关日本地形、气候图,引领分析;巡视指导;总结概括。观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问题。使学生了解自然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为今后学习日本的经济和文化做一个铺垫。气候承转利用多媒体展示富士山图片。提出问题:日本除富士山还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期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观赏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日本不仅多火山,而且还多地震。教师播放日本福岛地震视频学生观看。给学生地震灾难视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学生探究地震的兴趣。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世界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示意图。教师引领分析观赏示意图,合作探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防御地震措施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的启示,分组讨论地震时,不同场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分组讨论,踊跃回答问题。分组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防震减灾的意识,教育学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收获之窗要求学生采取角色扮演说出本节课收获。学生扮演导游简单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接龙游戏利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检测题学生依次回答。当堂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地理位置、国土组成地形日本气候火山、地震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2、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举例:有朋友的感觉
活动主题:友谊是什么
活动目的:分享什么是朋友、友谊及有朋友的感觉
活动设计:以讨论、小竞赛和分享活动为主。
活动准备:常用教具及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朋友是什么?(给学生几分钟、写出心目中对朋友的理解)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朋友——最可依赖的人
朋友——是一本好书
……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小结)
这里可以穿插一个小比赛:“看谁写得多?”(与“友谊”有关的词语)
比赛规则:请每组派一个同学上台比赛看谁写得多,并播放歌由《第一时间》或其他朋友或友谊类歌曲一首(歌曲曲目自选),音乐结束,比赛结束,看谁写得多。评比优胜组。
师总结:与友情有关的词语有:(投影或板书)
友爱友好友人友善友谊温情情面人情
情分情义情谊情意衷情衷心忠诚忠实
忠心忠贞真诚诚恳诚实诚挚真切真挚
挚友知已知心坦诚谅解宽容
亲朋好友情深谊长忠心耿耿忘年之交
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形影不离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情同手足
狐朋狗友狼狈为奸两面三刀
引导学生明确最后三个词语描绘的不是真朋友。
描绘朋友:
友谊是纯真的,珍贵的友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友情,请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我们。
(课前作好准备,课堂上四人一组,学生分组交流,每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发言,并且每个学生说完后教师给予点评。)
师总结:从我们同学们的介绍中,由于只同兴趣爱好或特长形成友情,朋友间互相依赖,无话不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样的友情更加值得珍惜。我们一般都喜欢和那些真诚诗集,能关心、体谅、帮助别人的人交朋友,要想得到这样的朋友,那么自己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
同学们,放弃友情是幼稚的,知难而退是软弱的,嘲笑它则是庸俗的,只要诚恳地做人,真心实意地热爱生活,友情不会躲闪,它会在某个清晨或傍晚出其不意地携住你的手,抓住你的心。让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活动结束。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第五节青藏地区——高寒的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读图确定青藏地区的范围、位置特点,分析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说出该地区种植业、畜牧业、人口、交通等的分布特征;能说出该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入简单分析原因;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读图活动认识本区地势的主要特征,继而简介了地势高这一主导因素对气候、太阳辐射、地表形态、河流、植被及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以“图片+说明”的方式联系介绍了上述各方面的特色景观和开发建设情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教学重点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面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教学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看图/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学习,我们已了解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抓住区域地理的突出特征,深入了解该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对该区域较全面、完整的认识。那么,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应用上述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青藏地区。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引导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的青藏地区图,概括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完成第18页活动第1题。学生读图活动指图提问概括、反馈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哪里?主要包括哪些省区?有哪些主要山脉、河流和湖泊?这些山脉的海拔高度都在__________米以上。最高的山峰是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米。位于阿尔金山脉、祈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是_______(地形区),它的底部平均海拔是______米。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海拔高度有________。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境内有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和青海湖。6000米以上。一般说来峰,8844.43米。此达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南部,海拔500-4200米。结合漫画概括启发提问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所以被称为______。你看漫画,在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3000罚左右即可出现云层。东仔乘飞机已飞入云端,但还没有青藏高原高。这么高的地势,会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世界屋脊思考回答深化提问投影显示,明确要求(肯定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大家先不要急于回答。青藏高原地势高,是影响青藏地区环境和生产的主导因素,它的影响就不会是单方面的,都影响到哪些方面呢?又产生了哪些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我学习课本上的地图和各种资料,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活动一的第2题和活动二的第1题。然后,再分小组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完善活动作业。提示要求看屏幕上的提示和要求,先个人自主学习,再分小组合作、交流。现在开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提问、交流式全班概括总结投影展示活动,提问、交流、概括、总结,把握以下联系思路:①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雪峰冰川→大河源头;②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牧草和小麦质量优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思考、交流、表达承转其实,在青藏地区,并不是哪里都那么高,也有起伏和缓的高原,广泛分布着高寒草甸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还有海拔相对较低的谷地,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农耕。结合地图提问找出本地主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农耕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提问“高寒”是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太阳能特别丰富。请问青藏地区除了太阳能资源丰富外,还有哪些资源比较丰富?(结合书本第17-18页的图文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思考、交流、表达提出问题、引发探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发展青藏地区?(从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保护环境,因地制宜方面引导和简要概括。同时注意渗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和正确的民族观念教育。)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指导进行全章归纳总结活动二的第2题要通过填充表格对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总的复习和归纳。填充的过程可以借助比较来区别和定位,填表后还应进行不同地理单元间的综合联系比较,从地理环境的各方面综合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学生填表,回顾、归纳、比较、总结板书设计第五节青藏高原——高寒的土地一、位置及范围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三、特色:高寒冰川广布大河发源地气候寒冷气候寒冷以畜牧业为主高寒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地势高种植业河谷农业(青稞、小麦)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光城衣着与饮食:藏袍、酥油茶、糌粑矿产资源——盐(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四、资源丰富地热资源——羊八井地热发电站水能资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五、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