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说“屏”教学设计14初中教案精选

时间:2022-01-08 小学教学教案设计 初中教学教案

《说屏》教学设计

濉溪县求实中学郑少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jK251.COm精选阅读

日本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识,构建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任务学习策略,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成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5.教会学生如何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学会学习一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使学生认识到各自然地理特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从而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及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多媒体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想到了哪个国家?观看大屏幕。回答:日本。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教师结合多媒体出示的“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日本行政区划”图。教师引领分析,巡视指导,总结概括。观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问题,抢答。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地形教师出示有关日本地形、气候图,引领分析;巡视指导;总结概括。观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问题。使学生了解自然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为今后学习日本的经济和文化做一个铺垫。气候承转利用多媒体展示富士山图片。提出问题:日本除富士山还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期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观赏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日本不仅多火山,而且还多地震。教师播放日本福岛地震视频学生观看。给学生地震灾难视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学生探究地震的兴趣。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世界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示意图。教师引领分析观赏示意图,合作探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防御地震措施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的启示,分组讨论地震时,不同场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分组讨论,踊跃回答问题。分组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防震减灾的意识,教育学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收获之窗要求学生采取角色扮演说出本节课收获。学生扮演导游简单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接龙游戏利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检测题学生依次回答。当堂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地理位置、国土组成地形日本气候火山、地震

真菌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2学生谈经验

3学生在黑板上画蘑菇,体会子实体的结构,做铺垫。2.启发学生注意鉴别毒蘑菇

3.启发学生画蘑菇。

课题第三节真菌

2.霉菌1学生观察、思考

2在组内组间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1.启发学生完成观察与思考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老师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真菌种类;

2.说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结构和颜色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说出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绘出真菌的特征

能力目标: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防霉,健康生活;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快乐生活。

3.酵母菌学生回忆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启发学生回忆酵母菌的有关内容

二、真菌的繁殖1学生注意听,回顾相关内容

2学生观察了解孢子的位子,结构

3学生出示孢子印

4学生体会孢子繁殖

5学生探究孢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环境条件1.由形态结构中的孢子切入

2.启发学生观察图

3.启发学生制作(出示)孢子印

4.启发学生参与模型制作

5.启发学生思考:孢子如何发育成新个体

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日常生活中觉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三、小结1学生总结真菌的特征

2运用:(1)防霉变,(2)试养殖1.启发学生利用板书,小结出真菌的特征,教师点拨

2.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情境导课学生齐唱《采蘑菇的小姑娘》由《采蘑菇的小姑娘》入题

一、多种多样的真菌

1.蘑菇1.学生展示资料,资源共享,觉的蘑菇1.结合教材图片,启发学生展示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食物)

化石吟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2、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雨说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构思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习,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习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探访四月的大地

亲近孩子

来自遥远的地方

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快乐的安息

版报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课时:一课时

课业类型:创作设计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两种版面布局格式;

2、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

3、理解版面设计的两个设计重点。

教学重点:

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理解版面设计两个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并掌握两种布局格式。

教具:

微机、网络资源库、实物投影、课件、学生例作;

学具:

微机、粘贴材料、剪报、手抄报材料、网络资源库;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回顾已学内容,利用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课件1)

2、评价虚拟社区内各部分版面的风格及特点。

3、利用学生对报纸版面的选择、评价,增加学习兴趣;

展示四幅手抄报图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概括出版面设计的设计重点。

A、由评价版面图样、色彩的优劣,引出重点一:装饰美化

B、由评价版面分割、规划优劣,引出重点二:布局编排

教师小结:

我们所看到的黑板报或墙报、手抄报,除了文字稿件质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编排设计好坏也直接影响它的宣传效果。(板书:版面设计)

二、新授版面设计知识,承前启后;

1、解释版面设计包含内容:以课件演示为主,通过一幅作品进行分解。

版面设计就是利用报头、文稿、各级标题、栏图、题图、插图、尾花、花边等内容进行布局编排、装饰美化的过程。

2、版面设计的一般步骤:

(1)第一步:根据文稿主次进行版面分割布局。

首先,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你们的经验,进行版面设计要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播放课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报的文稿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占的块面较大,次要的文稿占的块面较小,我们在进行版面设计时,首先要针对文稿的主次进行大块面的分割布局,这样才能达到界面编排合理、块面活泼统一的效果。

A。讲解第一步的两种布局方式:

a.对称式布局

b.均横式布局

在版面设计的整体布局方面,我们经常运用的有两种布局,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幅事例,观察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师出示课件3、4演示,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观察结果的概括能力)

a.请看第一幅作品,从布局上看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出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及这种布局的设计特点。

b.生观察并自行给第二种布局格式起名字。

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运用学过知识概括能力。

B。利用两个事例,辨别两种布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设计报头、栏图、题图及标题字体。

(课件5)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运用前几节课所掌握的报头、题图、栏图及标题字体几方面内容,在版面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誊抄文稿、画插图。

(课件6)誊抄文稿时,字迹要工整,插图要与文稿相辅相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看看我们的版面上还缺少什么?

(4)第四步:画尾花、花边、总体调整。

(课件7)当所有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时,就要看看有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添加润色,修修补补,让你的作品更加优秀。

好的版面设计应该是篇目层次分明,文、图块面活泼多变、而又有统一感,色彩协调、醒目。

三、学生作业。

(音乐伴奏,课件8出示创作主题与建议)

(一)给学生提供创作主题;

(二)给学生提供创作建议;

1、素材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资源库中搜集;

2、制作手法可以自行选择,例如微机、手抄报等等。

3、画面整洁,有良好的创作习惯。

四、作业讲评,进行小结。

分小组进行讲评,对在制作手法、制作创新等方面突出的作品进行师生探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所学知识结合经验,谈谈收获。提出希望,课后多加练习,踊跃参赛。

板书

课件使用说明表

课件

名称制作方法使用说明

1利用课件大师

软件,制作课件;精彩作品展评

2版面设计第一步

3对称式布局讲解

4均衡式布局讲解

5版面设计第二步

6版面设计第三步

7版面设计第四步

8创作主题及建议

“鸟的生殖发育”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本节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探究实验材料:解剖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放大镜、针管(带针头)。学生:每组两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问题和资料。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情境导入

问题引导

课题:鸟的生殖和发育欣赏。

思索回答。

小组讨论,比比谁知道得最多,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代表性。

思索并回答。课件播放鸟的精彩图片。

你喜欢鸟吗?为什么?最喜欢哪种鸟?

提出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总结引导:鸟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课件展示两只可爱的小鸡,提出问题:鸡卵为什么能孵出小鸡呢?引发思索,引出第一主题。一、鸡卵的结构

探究:鸟卵的结构

进一步探究:卵壳的结构特点

动动脑: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复杂,这样的结构适合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拿出鸡卵,分组操作,逐步观察乌卵的结构。

讨论并分析每种结构的功能,说出结构名称和结构的功能。

思索、讨论,尝试说出氧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对卵壳结构特点的思索。

选用以上材料,设计探究方案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分组实验,探究鸡卵的结构。

讨论说出鸟卵的结构体现出鸟类适合陆地生活的特点。示范操作,提示操作要点,指导探究方法。

课件展示观察到的每种结构,提问每种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提出问题: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是从哪里来的?

提供探究材料:镊子、针管、解剖针、解剖剪、放大镜,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认识卵壳的结构。

与学生一同总结。

产卵只是生殖发育的一个阶段,引出下一主题。二、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总结本节要点

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思索技能训练科学、技术、社会:带你参观养鸡厂根据问题和图片观察说出相应的繁殖行为。

说出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几个阶段。

小组讨论,为第六幅图片设计配音。

观看。

再次说出鸟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几个阶段。

思索讨论回答。

小组竞争解答问题。

自读或学生介绍。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繁殖行为。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指导观察第六幅图片。

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引导学生再次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指导。【教学实录】学校:大连市第三十中学主讲教师:闫桦授课班级:初二年级八班班级人数:42人授课时间:xx年3月18日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本节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探究实验材料:解剖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放大镜、针管(带针头)。2.学生:每组两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问题和资料。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和鸟的精彩图片请学生欣赏。)这些鸟种类不同,形态各异,但都令人赏心说目。我想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为什么?你们最喜欢哪种鸟?学生:(喜欢的理由可能是:鸟的美丽、叫声、对人类的益处、借鸟言志。)教师:由此可见,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该说鸟类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员,它们为生物圈增添了色彩。我们不仅要爱鸟护鸟,还要让鸟类在生物圈中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渗透情感教育,揭示主题。)教师:鸟类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离不开鸟的生殖和发育。(引出本节课题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教师: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鸟的生殖和发育的现象,比如说(课件打出问题):(1)孵出的小鸡毛茸茸地十分可爱,可刚孵出的小麻雀粉红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2)冬天常能看到树权上有喜鹊窝,却没有发现喜鹊,这是怎么回事?(3)家里买的鸡蛋能孵出小鸡吗?与此相类似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吗?(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还有哪些现象与生殖有关。)(学生尝试说出问题的答案,提出新的问题并讨论回答。)教师:通过上面的问题讨论,我们知道鸟的生殖绝不是像鸡生蛋、蛋生鸡这样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鸟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二、提出问题,引发联想,探究鸡卵结构的奥秘教师:(课件展示可爱的小鸡,然后拿出一只鸡蛋展示给同学。)可爱的小鸡就是由这样的鸡蛋里孵出来的。平时家里买鸡蛋,你们打开鸡蛋时有没有想到过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呢?(从而引出第一个主题:鸡蛋的结构。)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如下: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熟鸡蛋,用手掌和手指捏,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由此让学生说出蛋壳的功能和特点。2.依照教材“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对照教材或课件观察打开的鸡蛋有哪些结构,再通过课件演示每一个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对每种结构的功能加以分析总结。3.接下来对教材做特别处理──进一步探究。提示学生,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形成胚胎,胚胎也需要氧,可外面是蛋壳,氧是哪里来的呢?学生讨论后的答案可能是:①气室可以提供一定的氧;②蛋壳透气。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如解剖剪、放大镜、镊子、针管、解剖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再由教师提示,完成对鸡蛋结构的进一步探究,探究蛋壳还有什么结构特点。经过探究,学生认识到:蛋壳上有气孔。(体现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复杂?这样的鸟卵适合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鸟卵的结构与两栖动物的不同,以上结构特点体现出鸟对陆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产卵只能算是生殖过程的一个环节,要完成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繁殖行为。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三、设疑引趣,快乐教学,突破重点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几幅图片,每幅图片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孔雀为什么开屏?学生:求偶。教师:丹顶鹤并不总是翩翩起舞,猜猜看,什么时候起舞?学生:求偶。教师:织布鸟在织布吗?学生:筑巢。教师:这两个翠鸟在滴戏吗?学生:交配。教师:家鸽在干什么?学生:产卵或孵卵。教师:谁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学生:育雏。教师:以上大家对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大家应该清楚,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比方说求偶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观看有关鸟的筑巢、求偶和育雏过程的录像片课件。)教师:大家看第六幅图,多温馨的画面!鸟妈妈辛苦了,小鸟们也非常可爱。我们能不能给这个家庭设计一个配音?看哪个组配得最好,小组先讨论一下。(学生小组配音。教学气氛变得轻松快乐。)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课件演示。)四、巩固强化,拓展思维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结合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的现象,大家能不能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教师:老师还有几个问题供同学们思考:1.你们还能举出其他繁殖行为的例子吗?(雌雄两性识别、占有繁殖空间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描述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2.是不是所有鸟都有繁殖行为呢?哪些有例外?每个阶段都有例外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对鸟的生殖发育特点有更多的认识。)教师:关于技能训练,类似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小组合作讨论,比比哪个组算得最快最准确。(技能训练意在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自读“带你参观养鸡厂”。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一个学生做向导,“领”学生参观养鸡厂。)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马玉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二.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三.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1.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2.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0

1

2

3

Y=x2

9

4

1

0

1

4

9

二、描点、连线: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初中教案精选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双眼皮,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待征,这就是遗传。(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孩子与双亲的上眼睑都不相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

(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小资料

1.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人类认识染色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鲁门(W.Flemming)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把它称为染色质。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德耶(W.Waldeyer)将染色质称之为染色体。从此以后,人们对染色体的研究报告不断提出,人们知道了连多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那么,人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30多年前,遗传学家却一直不清楚。有的遗传学家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与大猩猩、黑猩猩一样都是48条。195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作的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意外的发现了人的染色体数目。一天,他对在常规组织培养下的细胞进行观察,无意中发现显微镜下出现铺展得很好的染色体,杂色体数目为46条,而不是48条。后来,徐道觉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了“奇迹”出现的原因,不知实验室的哪位实验员把配制的冲洗培养细胞的平衡溶液误配成低渗溶液,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涨破,所以染色体逸出,铺展良好,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虽然徐道觉博士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发现。1956年,华裔学者庄有兴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染色体是46条,并发表了实验结果。为此,庄有兴荣获美国肯尼迪国际奖。

2.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4.隐性遗传病的近亲结婚和非近亲结婚的发病率: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53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