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幂函数【推荐】

一名认真的高中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你是否在烦恼高中教案怎么写呢?小编为你推荐《高中教案幂函数【推荐】》,希望您喜欢。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无界。

jk251.coM小编推荐

关于函数的应用举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函数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问题的阅读分析和解决.

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实际问题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刚刚学过的函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直线的左方被截得图形的面积为,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板书)

(作为应用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所以可先选择以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研究)

首先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让直线运动起来,观察三角形的变化,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法.由学生说出由于图形的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应分类讨论.分界点应在,再由另一个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

当时,

.(板书)

(计算第二段时,可以再画一个相应的图形,如图)

综上,有,

此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函数?定义域应怎样计算?让学生明确是分段函数的前提条件下,求出定义域为.(板书)

问题解决后可由教师简单小结一下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1)阅读理解;(2)建立目标函数;(3)按要求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某工厂制定了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期间的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两个三年计划,预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则第二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与第一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相比,增长率为多少?(投影仪打出)

首先让学生搞清增长率的含义是两个三年总产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问题转化为已知年增长率为,分别求两个三年计划的总产值.

设1999年总产值为,第一步让学生依次说出2000年到2005年的年总产值,它们分别为:

2000年2003年

2001年2004年

2002年2005年(板书)

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算出第一个三年总产值和第二个三年总产值

=++

=.

=++

=.(板书)

第三步计算增长率.

.(板书)

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关于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指出关于增长率的问题经常构建的数学模型为,其中为基数,为增长率,为时间.所以经常会用到指数函数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总结后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一商场批发某种商品的进价为每个80元,零售价为每个100元,为了促进销售,拟采用买一个这种商品赠送一个小礼品的办法,试验表明,礼品价格为1元时,销售量可增加10%,且在一定范围内礼品价格每增加1元销售量就可增加10%.设未赠送礼品时的销售量为件.

(1)写出礼品价值为元时,所获利润(元)关于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设计礼品价值,以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为节省时间,应用题都可以用投影仪打出)

题目出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关键量.再引导学生找出与利润相关的量.包括销售量,每件的利润及礼品价值等.让学生思考后,列出销售量的式子.再找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利润的表达式,完成第一问的列式计算.

解:.(板书)

完成第一问后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提出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此出最值问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可以先具体计算几个值看一看能否发现规律,若看不出规律,能否把具体计算改进一下,再计算中能体现它是最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最大值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概括为两个不等式的求解即

(2)若使利润最大应满足

同时成立即解得

当或时,有最大值.

由于这是实际应用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应考虑价值为9元的礼品赠送,可获的最大利润.

三.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应用问题的研究,要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9函数初步应用

问题一:

解:

问题二

分析

问题三

分析

小结:

高中教案函数概念教案 精选版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一)

一、映射:2.函数近代定义:例题练习

二、函数的定义[注]1—5

1.函数传统定义三、作业:

关于一次函数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2.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不全,希望有人补充)

1.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2.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3.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对数函数【推荐】


教学目标

1.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的实质去研究认识的性质,初步学会用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的认识,而且画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的概念,能正确描绘的图像,掌握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由得.又的值域为,所求反函数为.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2.8(板书)一.的概念1.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的定义域为,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的图像与性质.二.的图像与性质(板书)1.作图方法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1)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2)画出直线.(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2.草图.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3.性质(1)定义域:(2)值域: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3)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4)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5)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当时,有;当时,有.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三.简单应用(板书)1.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2.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板书)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与;(2)与;(3)与;(4)与.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三.巩固练习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四.小结五.作业略板书设计2.8一.概念1.定义2.认识二.图像与性质1.作图方法2.草图图1图23.性质(1)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三.应用1.相关函数的研究例1例2练习探究活动(1)已知是函数的反函数,且都有意义.①求;②试比较与4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设常数则当满足什么关系时,的解集为答案:(1)①;②当时,

关于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小编推荐)


第14课西汉的兴盛

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高级教师隋清钧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的兴盛,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培养学生能力: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的各项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效果。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评价。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问)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残酷。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对。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呢?

2.导入新课

本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恢复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积极措施,却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终于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前202年,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学习第14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列提纲讲述)

(1)原因:什么是“休养生息”?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读注释、议论、教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破的社会经济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则社会不会安定。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能够明达地采纳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实在是个英明的决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可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战时逃亡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这里既包括流亡农民,也有地主);③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则有利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时间,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汉高祖采取上述积极措施,其后又经惠帝、吕后两朝,经济开始缓慢地恢复。到文景之世,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课文83页的一段评述,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学生议论)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板书七国之乱)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背景)(问)封国势力为什么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2)晁错的建议棗削藩面对诸侯坐大,威胁西汉中央,最先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棘手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整肃关东同姓王国的问题。当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势力最强,又都是景帝长辈,早就蓄谋叛乱。晁错看出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张逐步“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削藩。先后削夺赵、楚等王国的一些郡县,引起王国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刘濞两郡时,爆发了吴楚七国联合的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也看注释,但不作要求”

(3)“七国之乱”及平定叛乱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起兵叛乱。吴楚七国号称50万大军,气势很凶。20多万人西征长安。

如何对待吴楚之乱,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晁错力主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征,并积极筹划军需供应。景帝起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为的是巩固刘氏江山。但是,一旦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又下不了台,不肯担当政治责任,竟听信谗言,想以牺牲忠良,换取和平,仓猝将身着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师晁错绑至东市腰斩,以为七国之乱即可平息。殊不知吴楚反而更加凶恶地向中央进攻。景帝这才决心讨代叛乱,派周亚夫任大将率军迎击。一面断吴军粮道,一面向吴军发动总攻,三个月内消灭了吴楚等国的叛军。由于吴楚七国叛乱,破坏了社会安定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败。景帝抓住平叛胜利的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法令,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令其“不与政事”,任免官吏须由朝廷;财政上取消“诸侯皆赋”,“唯得衣食租税”。从此,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于西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到武帝时,王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西汉从高祖创建,历经几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汉武帝时,他继承文景之治带来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武帝即位时,西汉已相当富庶,史书上描述“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引导学生读84页一段同样内容的小字)这与西汉初所描绘的那幅一片凄凉景象的历史画面相比,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人口已有3000多万,到西汉末年已近6000万,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人口的最高峰。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看84页画像)在位53年(前140年椙—87年),他的文冶武功促使西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呢?(板书标题,逐项讲述)

(1)财政经济的新措施①统一铸“五铢钱”。汉初的币制极为混乱,对国家的财政管理很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景帝时曾禁止私人铸钱。汉武帝时,宣布禁止民间及各郡国铸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五铢钱”(重3.33克,看84页图)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将各种旧币全部销毁。从此钱币归于统一,克服了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稳定经济,也大大加强了皇权。②盐铁官营。盐和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必需的。汉代煮盐和冶铁业是工商业中资金最大,利润最高的重要部门。而富商把持盐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材,而且往往招募流亡,聚集成百上千人,对社会治安也很有妨害。因此,汉武帝下令把盐铁业收归国家专营,由国家在各地设盐官、铁官管理,垄断经营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根本上消弭了地方封国的财经实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但这种抑商政策,在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对后世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很大。

(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削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是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大的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仍是中央集权国家的隐患。

汉武帝时,为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板书)①推恩削藩。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第可在王国中封侯。天子使诸侯得“推恩”,于是诸王国封地亦初分割,“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王国的实力更削弱了。②酹金夺候。武帝又以祭宗庙时王侯贡献的酹金少或成色不佳为理由,多次削夺爵位,废除了大批王国和侯国,领地大都归中央政府管辖。从而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使西汉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3)改革仕进,选拔人才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与他重视人才,破格录用人才很有关系。秦末汉初,经过战争洗礼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多布衣将相,武力功臣。汉高祖晚年时,已认识到在政府官员中增加“贤者智能”的必要,下诏求贤。到汉武帝时,汉初的功臣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选用新人接班更具有紧迫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新的选拔人才的仕进制度。武帝时,采用推荐和自荐人才的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察廉举荐之意。每年一次岁举,地方要向中央举存人才;有人数的限定,选官比较严格。凡推举之人不当者,地方官要承担责任。在这种制度刺激下,读书人竞相讲求孝行、廉洁,社会上逐步形成一种注重名节的风气。汉代确实出现了一批名臣武将、贤良能直言者。为武帝献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被推荐的人才。他出身贫寒,长期怀才不遇,“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后来到长安,向武帝献策,受到朝奏暮召入见的殊遇。“所言九事,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都是争时务之言,其才识得到武帝的赏识,先拜郎中,后他又数上疏言事,“岁中四迁”,由皇帝侍从官,到官居要职中大夫,主掌议论。又如出身低微的朱买臣、公主家奴卫青等都曾受到武帝提拔重用,成为西汉名臣武将。显然,武帝时重视选拔重用人才,对加强封建集权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人才辈出,不仅大大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承秦之敝,百废待举,决定了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平定四海,亦末皇庠序之事也。”当时还没有顾得上兴办文化教育。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繁荣,中央集权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适应封建统治现实的需要,加强政治思想统一和对文化教育的专制统治,更为重要。

汉武帝采纳了汉代名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85页画像),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①确定以封建统治所需要的政治学说,把儒家思想作为整个思想学术界的指导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受到排斥。“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道,勿使并进。”这种唯儒独尊的政治思想统治格局,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下来。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用设立学校,推行教化,来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民不正也。……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在长安兴办太学(看86页插图)。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的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入学,这样就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基础。这标志着把教书育人与选拔人才相结合,使儒家政治思想的原则得到基本的贯彻,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怎样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出历史的评价呢?(学生议论:略)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从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可以观察到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和独尊儒术的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对待思想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政策,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从秦亡和汉初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从意识形态方面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全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时,就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西汉的强盛又为武帝的“武功”,开拓疆域,巩固发展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巩固小结

“西汉的强盛”,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重点。一是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政策的连续贯彻,说明汉初六七十年间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汉武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采取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有效措施,取得成效,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的学习,可使我们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5.作业

①回答82页、86页课本上的问答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教法建议

“七国之乱”一目全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灵活处理,教案仅供参考。

推荐:高中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三维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空想社会主义

与工人的觉醒

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工人运动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观点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合作探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巴黎公社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马恩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巴黎公社的成立;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学习难点】空想社会主义和巴黎公社性质【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825年经济危机——社会条件(2)英法德工人运动——阶级条件【学习探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什么关系?1)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人斗争的需要。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3)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条件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问题探究】《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斗争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暴力革命,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所以说《共产党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理论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革命实践:共产主义者同盟【问题探究】我们应该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从国际主义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等方面去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二.巴黎公社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成立2.革命开始:1871年3月18日革命3.措施:(1)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2)政治: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4.历史意义:(1)地位: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作用: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5.影响: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重难点导析】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以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的,各国也纷纷效仿。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1】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a、英法美b、英美德c、法美德d、英法德【解析】本题选d。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归纳概括、知识迁移及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19世纪中期,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加紧进行,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兴起,其中主要的思潮是反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反映工业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解答本题应先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然后进一步联想其最早兴起的国家,从而作出正确判断。【例2】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基本原因是()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解析】正确答案为c。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用建立公社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而在19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欧文的设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因而注定要失败,其他三项都是“公社”超越历史发展的表现。它表明当时生产力还远未发展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故“公社”不可能持久。2、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失败的原因及历史经验(1)、历史地位:巴黎公社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它借鉴和继承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根据当时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了可贵的尝试。①巴黎公社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全部特点,具有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三大特点,是以前工人运动的总结。②巴黎公社革命具有重要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因此,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巴黎公社遭到法国和普鲁士的联合绞杀,反动势力过于强大。①从主观上看,是公社领导人的某些失误造成的,说明法国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如:未建立工农联盟,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残敌等。②从根本原因上看,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代表着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演变的结果,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3)历史经验: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①巴黎公社就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在总结它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第一个条件是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把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加以摧毁。”这是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②巴黎公社还提供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用真正民主的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来取代它的初步经验。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如果说巴黎公社在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动政府方面做得不够坚决,留下了沉痛的教训;那么它在实行无产阶级的真正民主方面所进行的大胆实验,却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③公社实行的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措施和具有明显社会主义倾向的法令,也为利用国家政权排除资本主义,组织社会主义生产,使劳动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例3】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议会b、规定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c、出台了保护工人的政策d、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军队、治安、司法、立法机构【解析】本题答案选d。本题为程度选择题,通过对巴黎公社有关措施的分析,认识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知识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论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所列四个选项,不同程度的都是巴黎公社的创举,因此对事物的主次一定要认清。被选项a、d涉及对上层建筑的调整,与b、c两项比较,都处于重要地位。巴黎公社最伟大的意义体现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是建立无产积极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因此选d项。【例4】巴黎公社采取的带有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措施有:①公社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②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③取消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构④工职人员年薪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a、①②b、②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答案为b。巴黎公社的大多数措施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的,但②触及了私有制,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关于高中教案驻波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现象,了解产生的原理。

2、观察的实验现象、能够解释现象的发生。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趣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这一节内容较少,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重点需要强调产生实际是波的反射、波的叠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1、用琴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的演示;

2、用音叉通过盛水玻璃管内的声波演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典型例题

关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都相等;

B、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

C、相邻的两波腹之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不完全相同;

D、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本题是考察的基本知识:只有两个波节中点振幅为最大,两边这副逐渐减小,故不选A项;两波节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相邻的波腹以波节为界,一边振动方向向上,另一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故选C选项;由波的干涉可知: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萎半个波长,故选项D正确,总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高中教案烃【推荐】


第四章

§4—1有机物(1节时)

【目的要求】: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

物的发展史。

〖CAI软件〗:[思考讨论]: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00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小结〗: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练习〗: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师生活动〗: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业布置】: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教后记】: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2、注意挖掘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3、注意了结合练习介绍解题方法和思路。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395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