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初中老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初中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小编为你推荐《第的教学方案》,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文件名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格式是“名.姓”。他们的“名”叫主文件名,“姓”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的扩展名也不一样。(结合图介绍)文件的名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结合图介绍)
我们根据需要,可以将文件放在文件夹中(图示文件夹),在文件夹中,可以有文件和文件夹,但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有同名同姓的文件或同名的文件夹。
(二)在“我的电脑”中查找文件。
1、怎样打开“我的电脑”?
2、我们可以打开某个盘,来查看文件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标的排列顺序。
3、如果再打开某个文件夹,就可以查看该文件夹的文件信息。
练习:(1)查看软盘中有那些类型文件?文件夹中有什么类型文件?(2)打开C盘,看有没有five.exe文件。
(三)在“资源管理器”中查找文件
1、教学怎样打开“资源管理器”。(师示范)
2、它与“我的电脑”窗口有什么不同?重点介绍“所有文件夹”框:选择盘或文件夹,右边框中就会出现内容。
练习:查看D盘的文件夹和文件。
观察:“+”“—”号分别表示什么?
我们要看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怎么办?
练习:找一下C盘的windows文件夹中有没有readme.txt文件。
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资源管理器”?看“试一试”。
练习:在D盘的five文件夹下找一个应用程序,然后打开它。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1.作者介绍:冼星海(19xx年--1945年)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2.检查字词:(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奢望西崽琐屑迷惘穷拙(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衣寇楚楚()走头无路()(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琐屑:迷惘:忌刻:流离失所: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交流总结:(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三、研读,讨论: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交流总结:四、体验与反思: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五、拓展延伸:名言: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教师寄语: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教后记: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2、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教学用具】我国地势剖面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上一单元学习了我国的人口,今天学习我国自然环境,先学一下地势和地形的特征。2、看中国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板书:一、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总结:我国地形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读23页表格,完成扇形图,说明我国地形的构成。讲述:我国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狭小。有利于发展旅游,开矿等,不利于发展交通,农业。读24页图,体会我国山地对于发展经济的利弊。(转承)观察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读24页课本内容,总结每个阶梯上主要的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对于航运,水电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加强的东西的交通,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图片,找家乡,说家乡。根据图表完成画图,同组相互帮助,讨论我国地形和构成,说明其优点和缺点。观察地形剖面图,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找出各个阶梯的分界线:一、二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分析讨论,第一阶梯号称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海拔1000米-xx米之间,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作业设计】描画地形剖面图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呈一个巨大“几”子,蜿蜒于我国北方大地。
(提问)为什么不称黄河第二大河,而是第二长河。
总结:黄河的概况是本节一个考点,要结合水系图在图上找出位置,记住名称。并且和长江做对比记忆。
读46页课本阅读材料,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什么河段,泥沙主要来自什么河段。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几个。
讲述: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滥砍乱发造成植被破坏。
板书:一、我国第二长河
1、黄河概况
2、含沙量大的原因
(转承)我们应该怎样对黄河进行利用呢?下面学习治理和开发。
阅读48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在不同的河段进行什么措施治理黄河。重点记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重点。
讲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而治理的重点就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黄河水电站分布图,找出龙羊峡和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分析其位置。
总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害河”,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能。也带来了洪涝,凌汛和断流等灾害,我们要趋利避害,使它真正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分成3个小组,分别找出发源地和入海,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各组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
对照上一节的主要河流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第二,流量较小,因此是第二长河。
两个材料都说明了黄河的含沙量大。
通过阅读四个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下游河道。
阅读三副景观图,知道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也有人为方面。
对比长江的措施,阅读课本,分析得出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黄河上的水电站集中分布在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的交界处,这里落差到,水能资源丰富。
【作业设计】
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30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解题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听介绍
了解文体常识
二、研习课文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思考、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
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重点研习
1.品读第1~5段
讨论交流
学习写驳论方法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
的,为何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教后
反思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31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
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
讨论交流
学习写驳论方法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3.欣赏品味
第1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交流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错误论调?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教后
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
2、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牲畜。
4、知道我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教学用具】
各种教学挂图和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引入:前面学习了我国自然方面的知识,今天开始学习经济方面。
2、读课本68页插图,找出农业的定义和分类,注意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讲述:农业是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动植物获取产品的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板书:一、农业与我们
我们最熟悉的是那种农业呢?
板书:二、种植业的分布
读图找出我国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主要的农作物。
总结: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北方和南方。
列表总结南北地形、熟制、农作物等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图找出我国四大牧区和典型的牲畜。
板书:三、畜牧业的分布
讲述:我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其中后者占主要地位。
读图找出我国的三大林区,区分那个的天然林区,那个是人工林区。
板书:四、林业的分布
讲述:我们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山区,最大的是东北林区,其次是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读课本找出我国的渔业的分布地区,记住我国最大的渔场。
板书:五、渔业的分布
我国的海洋渔业集中于东部沿海,淡水渔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总结:我国的农业种类丰富,产量巨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结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讲述自己对于种植业的了解,如主要的农作物,一年几熟等。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了解两侧农业的不同。
再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和典型农作物。
在图上找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和各自的优良牲畜。
读课本找出林业的主要产品和我国三大林区的分布地区。
找出渔业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我国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和主要农作物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是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善于借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节课我们采用“一课两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读“散文”———选点寻踪。
1.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四字雅词,如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豪迈剽悍、相得益彰……
描绘马的佳句,如表现马高贵美丽的句子;表现马忠诚善良的句子;表现马勇敢无畏的句子;表现马生活自由的句子;表现马团结友好的句子……
结论:布封对马的描绘是用形象的语言来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2.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现其无畏的精神;“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现其驯良的性格。
天然野生的马“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其美质,“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现其美德,“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现其美貌。
结论:作者的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3.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的散文的原因。
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的一句。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结论: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1.比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教师示范:第三段的中心句“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用富于哲理的句子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整理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2.选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
要求: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马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如选第五段:马,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四、交流感受,激情结语。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创意说明:
本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既有重表达的
“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又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
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唯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社戏》。学生倾听欣赏画面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读与感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3.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
结尾是怎样写的?1.学生根据昨天预习情况,迅速组织语言概括回答。2.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3.学生齐读课文,品读社戏难忘的原因。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赏与评1.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分别起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提示: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2.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1.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2.学生自读,小组合作读,推荐展示、竞争读。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品与析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合作研讨,每组推荐代表发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辨与思三分钟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学生整理收获。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结束时安静下来,让各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结束引用一副对联: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作业: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学生倾听、感受、联想。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起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
课题:4.3用方程解决问题(2)教学目标:1、能利用表格作为建模策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2、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利用表格作为建模策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建立表格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二、自主探索:某班学生39人到公园划船,共租用9艘船,每艘大船可坐5人,每艘小船可坐3人,每艘船都坐满。问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艘?问题1、题中涉及哪几个量?问题2、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教师提示,师生建构表格,学生填写.根据表格和相等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后反思:如果设小船只数为x呢?你能写出对应的方程吗?说明: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初步体验用表格建模策略分析问题各量间的相互关系,列表格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自学例题:例题:小丽水果店花了18元买了苹果和橘子共6kg,已知苹果每千克3.2元,橘子每千克2.6元。小丽买了苹果和橘子各多少?思考:(1)指出问题中的数、数量、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2)表格可以怎样设计?(3)设小丽买xkg苹果,如何用表格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是什么?(4)解:解后反思:本题还有没有其它解法?说明: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方程的复杂程度也常常不同,因此要有所选择.四、课堂练习:1、某班学生分两组参加植树活动,甲组有17人,乙组有25人,后来由于需要,又从甲组调了部分学生去乙组,结果乙组的人数是甲组的2倍。问从甲组调了多少学生去乙组?2、小颖用140元钱买了两种书,共10本,单价分别为10元和18元,每种书各买了多少本?五、教学小结: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知道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2、了解西部丰富的资源,掌握主要的资源的分布地区。
3、培养热爱西部,关心西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西部地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2、教学难点:西部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的利与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展示西部地区石林、盐湖、沙漠的图片。今天我们走进一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
展示西部地区行政区划图
学生活动:找出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总结: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藏青陕内蒙古,云贵桂宁甘渝蜀。
展示我国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1)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2)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干湿地区等。
(3)讨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讲述:西部地区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这些为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板书:一、复杂的自然环境
1、位置和组成
2、复杂的自然环境
展示西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占全国的比重图。
讲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也有有利的方面,就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矿产资源,水能等都远远多于东部地区,这成为发展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学生活动:(1)回忆长江、黄河的水能,讨论我国水能的分布地区。
(2)根据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图,填写67页表格。
总结:西部地区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川、渝、云、贵、藏等地,就河流来说,主要集中于长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如钾盐几乎全部在西部地区。
板书:二、丰富的资源资源
1、水能
2、矿产
转折:西部地区不但常规能源丰富,新能源也很多,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西藏地区的太阳能和地热,西北地区的风能,都在积极开发。
学生活动:阅读68页材料,了解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分布。
板书:3、新能源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西部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知道了其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既有有利的方法,也有不利方面,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地趋利避害。
板书设计:
一、复杂的自然环境
1、位置和组成
2、复杂的自然环境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1、水能
2、矿产
3、新能源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045.html
上一篇:石壕吏_教案模板
下一篇:第一章__万能通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