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梅兰芳学艺教材解读

时间:2022-01-12 初中教材优秀教案 美术老师工作总结

这篇课文的谴词造句离学生平日接触到的有很大区别。它比较严谨,缺少儿童的特点,带了点成人的意味。再看它的内容,梅兰芳已成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人,他的故事,很多学生一般都比较陌生,之前很少或根本没有听说过。在物质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戏曲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不受人们青睐。学戏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没有概念。学生一没兴趣,二理解有难度,学习本课兴趣也就不会那么的高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只是书中梅兰芳唱戏的那幅图学生会感一些兴趣。在教学伊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我的解读

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侯学京戏的事情,选入本课的目的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梅兰芳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下苦功夫。否则就有思品课的嫌疑,我们语文课还是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用好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的训练上,下面我逐段谈谈我的教学训练点。【Zfw152.Com 趣祝福】

第一自然段我觉得读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没有神儿”这个词里有儿化音,学生往往不容易读准,在初读课文时我想把它拿出来让学生多加练习。在细读课文时,我想让学生重点理解“拜师学艺”这个词。另外让学生在读通读读熟该自然段的基础上,试着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该段,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我想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展开教学,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该段文字。“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很难理解,难在“紧盯”和“注视”这两个词,我想可以在课堂上用纸鸽子带着学生演练一番,通过演练来感受“紧盯”和“注视”的区别,通过演练来感受梅兰芳练得眼睛都酸了,练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日子一长”是多久?教师补充课外查阅的资料,日子一长——整整十年。从而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梅兰芳练眼神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该段最后一句话“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与第一自然段“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这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想可以追问,这两句话前后矛盾,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这样再想一想应该不难明白: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只有一句话,但这句话中“勤学苦练”和“世界文明”“京剧大师”这三个词是要重点理解的。另外这句话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不仅可以用来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学艺成功的不易,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即练习用“终于”说一句话,学生通过说话体会“终于”二字的意思和用法,能够学以致用。

jk251.cOm扩展阅读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顾茅庐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三顾茅庐》

星期五课听了蒋丹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的第二课时,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蒋老师在40分钟时间内,不仅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模仿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方式写一处景色。语文教学的内容多,而实际上课的课时少,加上各学科(尤其是术科)需要均衡发展,使我们语文教师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如何充分利用好课程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提高$1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蒋老师执教的这一堂阅读教学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这堂课从“刘备到底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这个问题入手,紧扣“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地方?”“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两大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刘备的诚心和求贤若渴的心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抓住要隘,设计好教路,打破逐节逐段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加强语言训练,确立教学主体的关键所在。2、教师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候,总能敏锐地觉察并迅速地作出反应,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流畅,节奏明快,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往往是中年级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反映人物的心理特点。上路前刘备“生气”地斥责张飞“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见面前“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无不反映出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理。2、在对比中衬托人物的特点。第三次去邀请诸葛亮,张飞和刘备的态度截然不同,张飞“嚷道”要“把他捆来”,刘备则“生气”地责备张飞。蒋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张飞和刘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蒋老师还能注意语言的积累。1、在理解中内化。本文多次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蒋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样式,而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在理解中内化语言积累。“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以用——“拨云见天”四个字来概括。“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见刘备和诸葛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如鱼得水”啊!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打比方这一语言样式,理解了这样写的意义,而且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2、在运用中深化。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描写了隆中秀丽宜人的景色,抓住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的特点来写。蒋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仿照写一处景色,使得这种形式在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些值得商榷,在这就不一一细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减法的验算(教材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小明买自行车交费的情景,通过售货员和小明的对话以及小明心算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验算的状态中。教材呈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感受验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交流发现验算的方法,认识验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学生回顾笔算三位数加减法应注意哪几点?

2、先估算,再笔算:384-235

3、计算并验算:235+708

二、情境交流:

1、放情境录音,相机出示情境图“小明买车”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出示兔博士的问题“验算一下,看谁算的对”

?300-236=74?300-236=64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说说自己用怎样的方法验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验算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各种验算方法,相机强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3、教师鼓励学生比较:你认为哪种验算方法最容易接受?为什么?

(作为参与者,教师相机明确自己的倾向“利用加法验算减法”)

三、总结算法:

1、联系板书,引导学生明确课题“减法的验算方法”;指名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

2、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数学冲浪

单元圆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篇


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第93~97页教学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第98~102页教学圆的周长及计算公式。第103~108页教学圆的面积及计算公式。第109~113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练习,实践与综合应用。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1由表及里,体验圆的特征。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圆的形状已经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教材通过三道例题教学圆的形状特点。例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把教学的话题集中到圆上来。让学生自找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边是曲线,这是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使用圆规画圆以及了解关于圆的几个重要名称,进一步认识圆。用圆规画圆,不仅是规范地使用工具作图,而且在画圆的时候能体会到,圆是铅笔绕固定的一个点旋转一周画成的图形。教材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既满足学生“玩中学”的愿望,又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画圆的方法。在学生试着画圆时,教材用四张连续的图片,展示了使用圆规画圆的要领:用尺确定圆规两脚尖的间距;把圆规针尖固定在纸的一个点上;手握旋柄,绕固定的点把圆规旋转一周,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里的展示,对不能独立使用圆规的学生起示范与说明的作用,对能用圆规画圆的学生有提醒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作用。联系圆规画成的圆,教学圆心、半径、直径,对它们的形状、位置和常用的字母分别作了清楚的阐述。如圆心是一个点,是圆规针尖固定的那个点,用字母o表示;半径是线段,一端是圆心、另一端是圆上任意一点,用字母r表示;直径也是线段,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用字母d表示。教材还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体会并内化知识。再经过“练一练”第1题的辨析和度量长度,能更准确地把握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练习十七在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如第3题,在画圆时体会大小不同的圆可以有共同的圆心。第4题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其中最大的那个圆的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第6题在方格纸上平移圆心,圆也随之平移,体会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第7题体会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从而理解测量直径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2动手实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学圆的周长共编排三道例题,采取“猜想——验证”和有意义地接受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例4着重教学圆周长的含义,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呈现三个直径不同的自行车车轮的图片,先让学生想像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哪一个行的路程比较长。在此基础上,教材指出车轮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从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内容,使原有的周长概念迁移到新的图形上来。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能直观地看到直径长的车轮周长长些,直径短的车轮周长也短。由此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开启了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大门。例5组织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最终形成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铺平道路。在编写上有五个特点:一是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进行探索活动,便于测量圆的周长;二是用硬纸板剪4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三是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剪出的圆的周长,鼓励方法创新,主动体验化曲为直的转化策略;四是明确了探索的方向是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研究周长与直径间的倍数关系;五是设计了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每个学生都能把在小组里测量、计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便于从四组数据,尤其是四个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的比较中,发现规律。学生的实验充其量只能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测量工具、方法和误差决定的。因此,教材在例5的后面继续教学圆周率的知识。讲了四点内容: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一般取π的近似值314。学生以自己的实验为基础,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圆周率。并根据周长(c)直径(d)=π,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得出周长公式以后,计算圆周长的问题安排在“试一试”和“练一练”里面,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应用记住公式。例6是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的问题,选择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有两个原因:一是思路比较顺畅。由于已知圆的周长,所以很自然地会想到周长公式。于是,把周长公式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的思路也就随之产生。二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应用圆的周长公式,既能解决已知直径(半径)求周长的问题,又能解决已知周长求直径(半径)的问题。学生体会到这些,对周长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就更深刻、更全面。例题把教学重点放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以及列方程依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上,把解方程留给学生完成。这道题涉及四位数除以三位数,所以使用计算器计算。按照《标准》的要求,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般笔算。数据更大的乘、除计算,一般使用计算器。3引导探索,指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圆是曲线图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比直线图形困难得多。在应用面积公式时,还涉及新的运算顺序。因此,编排四道例题,组织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并对应用公式求面积的计算作细致的指导。例7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在求图形的面积时,经常使用数方格的方法,虽然有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这里的图形,数方格不仅能知道面积大约是多少,而且对探索面积公式有启发作用,这些都是例题的编排意图。分别以边长4厘米、3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的边为半径画一个圆,数方格求圆的面积,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圆的14在正方形里面,34在正方形外面,只要数出14个圆的面积,再乘4就得到整个圆的面积。既省时省力,又能避免数错。二是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正方形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相等。因此,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倍数关系就是圆面积与它的半径平方的倍数关系。后者正是圆面积公式的内涵所在。为了引起学生对圆面积与半径平方的关系的注意,教材设计的表格里,把半径这一栏放在正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中间。通过填写半径的长度,体会它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从而联想边长乘边长相当于半径的平方。在计算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之后,由“大象”卡通提出“圆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体会圆面积与它半径的平方可能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并带着这个悬念教学下一道例题。例8把圆等积变形成长方形,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编写上有三个特点:一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空间经验和图形知识,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隐含了极限思想;二是组织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交流中充分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三是展开了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思维全过程,突出了用πr替代长方形的长,r替代长方形的宽,以及把πr×r改写成πr2这三个关键点。例9应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怎样写算式和怎样运算是教学重点。算式314×52是依据面积公式πr2列出的,读作三点一四乘五的平方。算式里的平方应该先算,这里没有把它作为一条运算顺序教学,仅指导学生先算3.14×52里的52是多少。“练一练”里已知圆的直径是8厘米,求圆的面积。可以分步列式,先用8÷2=4(厘米)求得半径,再用3.14×42求圆的面积。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3.14×822,要提醒学生为82添上括号,保证先算圆的半径,不可以列成3.14×822。例10求环形的面积,是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着重教学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图示直观呈现环形,帮助学生理解铁片面积是两个圆面积的差,从而得出解题步骤是先分别算两个圆的面积,再把它们的面积相减。在理出解题步骤以后,让学生分步解答,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如果列综合算式3.14×102-3.14×62求铁片面积,就能把算式改变成3.14×(102-62),使计算比较简便。“试一试”和练习中的组合图形都是由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是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和,或者是面积的差。两个基本图形中至少有一个图形是半圆形,计算半圆的面积应该是圆的面积除以2。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38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