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第十八课、孟子二章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初中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初中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八课、孟子二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3、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Jk251.coM编辑推荐

老子二章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学生自选。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下课之前,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创意说明:此教学计划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第十四课松鼠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子,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2、体会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学习步骤:

一、自学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并查阅有关松鼠的资料(100字左右)

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驯良矫健敏捷帽缨榛子榉实

蛰伏锥形编扎勉强遮蔽苔藓

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

驯良乖巧矫健玲珑蛰伏机警

4、松鼠的特点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概括的一句话吗?

二、初读文本,生成问题

本文主要把握两点:1、抓住动物特点2、准确生动的语言,就这两点提出问题。

三、师生合作,研讨问题

四、深入文本,延深问题

1、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请你为同学展现一下你的特点,好吗?

(1、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体会所找出的句子各点出了松鼠什么特点。2、确定好自己的思路。例如:我,因为。)

3、本文说明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精确的形容词、动词、副词以及修辞来表现松鼠特征。在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准确”或“生动”的特点?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与课文第二段语言上有什么区别。

四肢强健,前后足均较长,但前肢比后肢短。趾有锐爪,爪端呈钩状,体重通常在350克左右。尾毛密长而且蓬松,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以上,尾的背面和腹面呈棕黑色,毛基灰色,毛尖褐黑色。

五、写作训练:抓住特征,生动说明的介绍身边的小动物

第十五课、枣儿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然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二、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三、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期末复习提纲(范文)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一个“—”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3、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题: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c~3°c,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吐鲁番盆海拔—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海拔8848.13米

二、有理数

2.1有理数的分类

2.2数轴

1、定义: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就叫做数轴。

2、满足的条件:

(1)在直线上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通常规定直线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2.3相反数

定义:只有符号不相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一般地:a和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仍然是0。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在分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

2.4绝对值

1、定义: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由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当a是正数时,∣a∣=;(2)当a是负数时,∣a∣=;(3)当a=0时,∣a∣=。

2.5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

1、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和零相加:任何数和零相加都等于它本身。

2、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1)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有理数的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4.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3、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是0.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445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