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5.2 图形的全等(范文)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希望《5.2 图形的全等(范文)》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图形的全等与全等图形的特征的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别全等图形及通过实践活动得出全等力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和观察法

活动准备:

把课本当中的图画在白纸上,带好剪刀和复写纸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两组图形.

2.多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全等或不全等图形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想象全等力形与不全等图形的区别.例如:

(1)同一张底片冲印出两张相同尺寸的相片与两张不同尺寸的相片.

(2)同一人的两只手掌与一大人左手掌和一小孩的左手掌.

(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3.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

(1)(2)通过观察,说出两组图形中上、下两个图形的异同之处,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二、做一做

1.用复写纸印出任一封闭图形.

2.把两张纸叠在一起,用剪子随意剪出一个图形.

三、议一议

1.从“做一做”中得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2.在看一看中,你的看法如何?

形状相同且大小也相同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反之亦然.

形状不同或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两个图形大小一定不相同.

3.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四、做一做

按课本做一做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注意:把划分出的两个图形叠在一起应重合,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可知划分出的图形中应含有6个小正方形.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教后记:

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对于全等图形的理解较准确,但在分图形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jk251.cOm扩展阅读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旋转的三要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长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旧知

师:课前,我们观看了游乐场的情境,(课件出示相应图片)想一想,这些项目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二、走进生活,感知旋转。

1.学生举例生活中旋转的现象?

2.课件播放转杆视频(例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仔细观察转杆关闭和打开的过程,比一比,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揭示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3.学生亲自体验转杆运动,感知三要素。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发现,点、方向、度数都是决定旋转结果很重要的因素。

三、实践应用,初建表象。

1.完成书中想想做做1。

2.由指针的旋转过渡到图形的旋转,欣赏并想象图形旋转的过程,激发学生设计和创造的欲望。

四、实际操作,形成表象。

1.(课件出示例2)提问: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1)想一想,绕a点旋转90°,三角尺到了什么位置?

(2)摆一摆,用学具摆一摆,转一转,看看自己想得对吗?

(3)画一画,把自己想的画下来。

2.展示交流。反馈学生画的结果,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

3.画法演示:你们是怎么画出来的?请学生上黑板边画边说。

4.小结过渡:把三角尺绕a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每条边都要按同样的方向旋转90°。旋转方向不同,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五、巩固拓展,升华表象。

1.课件出示练习,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1)师:想象一下,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会到什么位置?

(2)学生在纸上独立画一画。如有困难,可拿出学具摆一摆。

(3)反馈矫正。

2.拓展,现在这个长方形继续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想象一下,试着画下来。

3.师:如果这个长方形再一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课件演示)

4.小结过渡: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通过几次旋转,就形成了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

六、总结欣赏,引导创造。

1.生活中旋转图案的欣赏。

2.学生作品欣赏,激发学生设计欲望。

七年级下10.5图形的全等教学设计新华师大版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

2.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

3.了解图形全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

学生积极参与图形全等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图形全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全等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识别全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观察下面2组图片,他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图形的全等.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我们已经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这是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大小、形状没变.

要想知道两个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经过这三种变换,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观察它们是否完全重合.如果能够完全重合,那么它们的大小、形状没变.

【归纳结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试一试:观察图中的平面图形,你能发现哪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吗?

【归纳结论】图形的翻折、旋转、平移是图形的三种基本的运动.图形经过这样的运动,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大小却没有改变,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反过来,两个全等的图形经过这样的运动一定能够重合.

思考:观察下图中的两对多边形,其中的一个可以经过怎样的运动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上面的两对多边形都是全等图形,也称为全等多边形.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范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

准备活动: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或_______.

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能平分∠bac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3、如图,

(1)∵ac∥bd(已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d∥bc(已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3,

∵ea⊥ad,fd⊥ad(已知),

∴∠_________=∠________=90º(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º和80º,它们所夹的边为2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两个内角分别是60º和45º,一条边长为3cm.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

3、如图,ab=ac,∠b=∠c,你能证明△abd≌△ace吗?

4、如图,已知ac与bd交于点o,ad∥bc,且ad=bc,你能说明bo=do吗?

5、如图,∠b=∠c,ad平分∠bac,你能证明△abd≌△acd?

若bd=3cm,则cd有多长?

6、如图,在△abc中,be⊥ad于e,cf⊥ad于f,且be=cf,那么bd与dc相等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解:bd=dc.

7、如图,已知ab=cd,∠b=∠c,你能说明△abo≌△dco吗?

三、提高练习:

1、如图,ab∥cd,∠a=∠d,bf=ce,∠aeb=110º,求∠dcf的度数.

2、如图,在rt△acb中,∠c=90º,be是角平分线,ed⊥ab于d,

且bd=ad,试确定∠a的度数.

小结:

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作业:

课本p143习题:1,2,3.

教学后记:

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对”角边角”和”角角边”容易混淆,也不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编者:刘玉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与教具:几何画板、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②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53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