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导误”导出真探究

当我们提起高中的教学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案了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进行,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高中教案怎么写呢?本站收集了《高中教案“导误”导出真探究》,供您参考。

【案例】

(引子)前不久,华老师作了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观摩课,希望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去求得各式各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在思想方法上能有所收获。同时,他也希望同行能从这节课中了解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活动,体会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

在提出“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后,华老师让学生尽情猜想,然后动手验证(课前学生自己剪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上面没有方格,也没有标上高)。

汇报时——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底乘高。”然后介绍了自己的验证方法: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的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第二个学生说:“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底乘高。”接着介绍了他的验证方法:沿着平行四边形上边端点引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第三个学生说:“我没能猜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是这样来求的———”他将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将两个直角三角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第四个学生说:“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用长乘宽。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

学生展示完后,华老师引导学生们一一评价,着重解决第一、二、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为什么都要沿着高剪。在评价第四种方法时,华老师说:“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请那位同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我用四枝铅笔连成一个长方形,稍微移动一下就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长乘宽。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他大胆地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发言的同学满脸自豪)现在,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同意的只有五位,绝大多数不同意)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不同意?

生:(指着图)斜过来以后,这条边短了。(看得出同学们没有认可)

师:现在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拿出一个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这四条边的长度没法改变。它的面积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吗?(说“是”的比原先多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拉动后面积变了吗?能用相邻的两条边长度相乘吗?(学生思考)

生:华老师,我能借用一下您的平行四边形吗?

师:可以!

生:(快步上前,将平行四边形框架反方向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师:赞成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了)非常好!他找了个“行”的例子。那你再看呢!(顺着他的方向,我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直到几乎重合)

生:我发现问题了!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也就不变,可是面积变了。(认为“行”的学生也不说话了)

华老师看时机已到,于是总结说:“前三种方法是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生齐声回答:没有)第四种方法是将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生齐声回答:变了)两者都转化成了长方形,但我们要计算它的面积,转化以后的面积能不能变?(生齐声回答:不能)

忽然,第一个提出两条相邻边边长相乘假设的男同学喊了起来:“华老师,您误导!”(全场大笑,华老师更是开怀大笑)

华老师笑着对那位男生说:“你说得太好了!不过,我不是误导,而是导误!你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你的想法启发了我,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不一定要用底乘高,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再乘上一个什么就可以了,那到高中时就会学到的!”

【点评】

学生为什么说华老师“误导”?因为华老师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现学生想错了,就直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这是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合情推理。以前的教学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猜想,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真探究”的机会。探索前,老师“启发示范”,学生只是操作工而已。再退一步,即便有的课堂上出现了“差错”,教师也会视而不见。而此次课堂,老师面对如此真实的想法,将错就错,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再将其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顿悟。

郑毓信说过: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所说的“自我否定”是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为前提,因此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之中,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华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其“误导”的教学方式可谓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最好的催化剂。

有人这样评价华老师的课:这样的数学,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是独特个性的彰显。如此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怎能不令人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jk251.coM小编推荐

高中教案一个文官的死导学案


《一个文官的死》

文题解读

《一个文官的死》讲述了“一个喷嚏导致一个人死亡的故事”。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死去的文官的形象却仍然活在很多人的心里。在官场中对上司是一副奴才相的切尔维亚科夫的形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是因为社会虽然变了,但始终有一些人甘于做奴才。

走近作者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万卡》,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1890年,他被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三姊妹》《樱桃园》。

背景纵览

小说写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政府为了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当时的社会处在沙皇统治之下,官贵民贱,官官相卫,大官压小官,小官欺小民,社会上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正是这种环境造成了胆小怕事的小人物性格以及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专制导致了人民的恐惧和心理的扭曲与压抑。作者对在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

字词梳理

1.字音

庶务(shù)喷嚏(tì)搅扰(rǎo)契诃夫(hē)

喉咙(hóu)嘴唇(chún)胆怯(qiè)嘟哝(nóng)

唾沫(tuò)懊恼(ào)愣住(lèng)啐(cuì)

2.多音字

3.形近字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小编推荐)


单元三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填写下表:孝文帝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改革

措施

原因

内容

作用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迁都和移风易俗——后期——(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填写下表:孝文帝改革的发展(后期新举措)改革措施原因意义成功的原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什么把改革重点放在移风易俗?其汉化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实质

关于[year+]届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热点探究复习的高中教案推荐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热点探究

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XX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今年及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阐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知识链接】

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XX年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体现了这一哲理。

2.联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XX年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a.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答案】b

2.中央根据经济形势对XX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决策,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a.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d.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答案】b

[year+]届高考政治热点走进文化生活探究复习


走进文化生活热点探究

材料一XX年10月21日下午,第八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简称网博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和上百家新闻媒体均出席了开幕式。主题定为“网络改变未来•文化妆点生活”,旨在进一步引导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展示数字内容创新趋势,为网络时代的人们展示一个网络生活的新景象、新天地。

材料二XX年,全国“扫黄打非”始终将打击非法出版物及网上有害信息作为第一任务。为此,从XX年底开始,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会同中央外宣办等部门组织开展打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截至XX年11月底,共关闭涉黄网站6万多个。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站明显减少,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的低俗信息明显减少,涉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群众举报明显减少,不良信息源头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

【知识链接】

1.网络文化在提供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从而也折射出文化发展有“喜”有“忧”。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我们应该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会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不能正确把握人生方向,甚至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

【答案】①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能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能简单取缔。而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引发不良文化现象的原因。

②我国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之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所诱发的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等思想,是腐朽落后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播的最主要原因。

③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锦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锦瑟》的朦胧美

2、理解《锦瑟》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习过程:

一1、兴趣导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3)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整理:

二、引导赏析《锦瑟》

1、品赏诗歌的步骤: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2、题解:

(1)“无题”之解

(2)“锦,瑟”之解

3、诵读诗歌,初步感知(准确字音,把握节奏)

4、感悟诗意,理解主旨(逐联逐句分析引导。思考:每个诗句的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志?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应如何读出来?)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重新诵读,再次品味

三、探究主旨,拓展延伸(你认为应该是哪一个,为什么?)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

[year+]届高考政治热点求索真理的历程探究复习【荐】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热点探究

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改革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数个中央全会文件和11个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主要是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是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说明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不断创新。

【知识链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a.立足于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到了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b.做到了从中国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把尊重客观规律建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

【答案】b

2.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来,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的变化,是我们党在实践上、理论上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体现的认识论观点是()

a.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答案】a

热爱生命导学案


《热爱生命》

文题解读

生命因其不可逆转而弥足珍贵。即使是身处绝境也决不轻易放弃。热爱生命首先表现在他心里一直装着“他的母亲、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其次是他有足够的理智和意志,他的许多行为都是靠“求生”的理智和意志力产生的而不是靠情绪支撑。他的勇敢不是平面的,而是在不断的动荡起伏甚至摇摆不定之中表现出来的。除了要战胜肉体的痛苦,还要战胜恐惧、幻觉甚至半昏迷状态下难以控制的绝望。经历了足够的荆棘坎坷和艰难险阻,“这个人”以彻底的胜利树立起了人类共有的高贵、顽强、不可战胜、永不妥协的硬汉形象。

走近作者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早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来受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他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19xx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这是他的成名之作。作品有《深渊中的人们》、《马丁•伊登》(自传体小说)、《铁蹄》、《荒野的呼唤》(政治幻想小说)、《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xx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背景纵览

1848年1月下旬,加利福尼亚木匠马歇尔在美洲河上的哥娄玛附近的锯木厂检查工作进展时,在工厂的尾水道中发现了几片含金石英。马歇尔带人找遍方圆数里,一无所获。之后,撒特要塞(sutter'sfort)的一家杂货店老板萨姆•布瑞南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购买了一大罐美洲河金土,带到旧金山,四处喧嚷:“金子!金子!来自美洲河的金子!”各处的人们听到消息后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奔向加利福尼亚寻找金子。先是几十、几百、几千的人,随后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坐着帆船和汽船,驾着驴马,甚至步行,蜂拥而至。在淘金热中,许多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发财,那里有着许许多多悲伤的故事。1897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杰克•伦敦也来到了遥远的北方。北极圈内奇异的风光,土著居民的悲惨遭遇,淘金工人的艰苦劳动和各种冒险、传奇故事,为他提供了极其丰富、生动的创作素材。《热爱生命》和其他反映北方生活的短篇,就是以他这段特殊的经历为背景写成的。

字词梳理

1.字音

一瘸一拐(qué)巉岩(chán)踉跄(liàngqiàng)骸骨(hái)鲦鱼(tiáo)

窒息(zhì)

2.多音字

3.形近字

高中教案


地位分析

唐朝前期虽然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是封建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唐玄宗后期纵情声色,政治十分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繁荣景象消失。安史之乱虽被平息,但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亦告瓦解,地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大权又为宦官所掌握,因此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灾情不断,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重点分析

安史之乱是教学的重点。755~763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是唐中期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安史之乱的结果造成了中原的四分五裂、藩镇割据。

唐末农民战争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唐朝中后期政治的黑暗,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终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这次起义后,唐政权再也无力维持,二十多年后被藩镇所灭。

难点分析

安史之乱的经过是教学的难点。安史之乱从755~763年,时间长达八年之久,这其中涉及的人物、地点多,发生的事件头绪多。如何运用简练的语言结合地图,叙述清楚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经过,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藩镇割据的概念是教学的又一难点。从藩镇产生的由来入手,进而分析藩镇如何从中央政权的保卫力量演变为分裂割据势力,藩镇割据的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突破方案

安史之乱,其中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问题。解决办法:,首先对史实的了解,可以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出事件的时间、叛乱的首领、起兵的地点和攻占过的重要地区的地名。平叛的主要将领、叛乱的性质。对于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应当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意与前后历史事件的联系。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清战乱与战争。分析某个朝代的战乱,一般从它对社会的破坏性和对本朝政治的影响两方面去分析。分析战争,尤其是分析农民战争,一般是从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去分析。教给学生这一认识问题的规律,然后,由学生去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一是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形成。

关于高中教案驻波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现象,了解产生的原理。

2、观察的实验现象、能够解释现象的发生。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趣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这一节内容较少,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重点需要强调产生实际是波的反射、波的叠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1、用琴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的演示;

2、用音叉通过盛水玻璃管内的声波演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典型例题

关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都相等;

B、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

C、相邻的两波腹之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不完全相同;

D、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本题是考察的基本知识:只有两个波节中点振幅为最大,两边这副逐渐减小,故不选A项;两波节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相邻的波腹以波节为界,一边振动方向向上,另一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故选C选项;由波的干涉可知: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萎半个波长,故选项D正确,总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关于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68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