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频数与频率初中教案精选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频数与频率初中教案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学习时多举生活中的实例,在实例中体会概念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应用频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意义。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与目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全体学生参与投币实验活动2、观察试验结果通过试验结果理解并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活动3、投掷两枚硬币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更进一步理解频数与频率,并探究频数之和、频率之和的规律。活动4、知识应用(1)、(2)(3)通过问题验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和能力。活动5、应用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统计的结果进行发表看法,进行交流。活动6、归纳总结反思形成评议与反思意识。活动7、作业训练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课题引入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频数频率。活动1:做做投币实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并发表看法。活动2:认识频数与频率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活动3:两枚硬币的实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活动4:巩固加深(1)(2)(3)师生共同参与巩固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并应用。活动5:应用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统计的结果发表看法,进行交流。知识应用活动6:归纳小结、总结、反思学生谈学习体会,布置作业。形成评价,反思意识,掌握知识。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经典初中教案频率分布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表和作直方图.

难点:确定组距与组数和决定分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一组数据即某总体的样本,列出样本的表,作直方图的方法.请叙述此类题目的解法.

新课

例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单位:厘米):

6.56.46.75.85.95.95.24.05.44.6

5.85.56.06.55.16.55.35.95.55.8

6.25.45.05.06.86.05.05.76.05.5

6.86.06.35.55.06.35.26.07.06.4

6.45.85.95.76.86.66.06.45.77.4

6.05.46.56.06.85.86.36.06.35.6

5.36.45.76.76.25.66.06.76.76.0

5.56.26.15.36.26.86.64.75.75.7

5.85.37.06.06.05.95.46.05.26.0

6.35.76.86.14.55.66.36.05.86.3

列出样本的表,画出直方图.

教师可采用制作教学挂图(或小黑板或投影片)来讲解此题.

接下来再补讲例题.

补充例题

抽样检查某村小学学龄以上未入学人的年龄,统计出一组数据(共100个)如下(单位:岁):

67796156206883867527345837

64216987768060635425158086

67295489688583524233507660

51533757558452645767566759

48728455626875128669182635

2846404767646546776549721

58636373497053638033662151

206258536654684979

试列出表,绘出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89-7=82(岁);

(2)决定组距与组数,取组距为10,由于

故按10岁的组距可分成9组;

(3)决定分点,把第一组的起点数字定为6.5;

(4)列表:

(5)绘制频率直方图.

小结

作本课一类题目一定要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直方图.

五个步骤严格作好.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讲例题时,每一步骤都要请1~2名学生先作一下,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印象.练习要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

(三)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照五步骤作题.

难点:教会学生严格按步骤作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

2.如何估计总体分布规律?

新课

本课依照下述题目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

填空题:

1.在直方图中,纵半轴表示____与____的比值.

2.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_____.

3.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

4.反映了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_________,通常可用样本的来估计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与____成正比.[]

A.组距B.组数C.频率D.频数

2.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各组频率关系是[]

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没关系

解答题:

1.如何得出一组数据的(列出主要步骤).

2.两组学生各20人,作引体向上比赛,各人的次数分别如下:

甲组1061214812101441614841020xx141068

乙组10812810121012126101281212101010128

(3)作出甲组表;

(4)绘出甲组直方图.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练习的结果.

填空题:

1.频率,组距;2.频率;3.1;4.比的大小,总体分布规律.

选择题:

1.D;2.C.

解答题:

1.(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表;(5)画直方图.

(3)甲组表:

(4)甲组直方图:

对解答题第2题要进行讲评.

小结(同本节第(二)讲)

作业:选用教材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同本节第(二)讲),布置学生作“读一读”.)

对改练习.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与爱相约初中教案精选


萨拉米斯•伊舍凯舍

【自学指导】

1.知识目标:

①借助圈划、批注、质疑的方法,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领会文章内容。

②了解插叙的叙述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③理解文章中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比较细致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记叙文地把握能力。

②鉴赏并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重点是插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区分假爱和真爱。

②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建立在真挚、诚实的基础上。

③体会精神之爱,理解这种爱才是博大深沉的爱。

【相关资料】

1.《心灵鸡汤》是由美国作者萨拉米斯•伊舍凯舍编写的,书中辑录了很多小故事,有的充满智慧,有的温馨感人,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很有启发。看了他的故事,心中就会充满力量和爱。

2.《心灵鸡汤》有一个特色,就是在每一个故事开头都引用一句诗,《与爱相约》也引用了一句诗。作者为什么每篇都要这样引用呢?这有什么用意呢?这个问题,进入课文以后再来解决。

【正音正字】

龇zī掐qiā踝huái

【积累词语】

龇牙咧嘴与众不同始终如一不得已而为之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本文作者在短短的情节叙述中,大量使用插叙的手法。从中尉在车站等待美尼欧开始讲起,在等待的6分钟内,回忆13个月以来的交往,这样把故事一步一步交待清楚,包括他们怎样认识,怎样交往,以及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插曲。这种手法就叫插叙。

本文通过中尉最终通过了美尼欧的考验,做出更高层次的心灵的选择,去感受他高尚的人格,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决不能停留在外貌上,而是彼此之间的支持信任,真诚关爱,这种情感正是人心中最圣洁的爱。

【思维训练】

1.关于情的词语你能说出多少?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情?为什么?

亲情、感情、友情、热情、激情、爱情……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讲述的是陆军中尉布兰德夫德与女作家豪斯美尼欧之间通过通信相知最后相爱的故事。

3.他们最初是笔友。这样的交往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交往,排除了现实的很多因素,纯粹又有点神秘,而且还引发一个奇怪的现象“见光死”。

4.为什么美尼欧的回信能让中尉鼓起战胜恐惧的信心与勇气?

5.中尉和美尼欧见面前交往的内容涉及哪些段落?交待了哪些情节?

6.如果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课文顺序,或直接将插叙段落删去,与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小说要求矛盾冲突点要集中,如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重新编排课文,那么文章相对比较冗长,情节不够紧凑。如果删去这些段落,那我们就无法知道中尉究竟在等谁,为何如此焦急地等待,以及他们如何相识、相知的经过,文章内容就不够完整。

7.找出本文心理描写的段落,尝试就一个场景写一段心理描写。

8.引用叶芝的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和全文有什么联系?

提示:撕破什么?怎样才算完美?

9.学了本文,你对人与人之间深沉博大的爱是怎样理解的?

10.找一句或一首自己喜爱的与爱有关的名言或诗词,谈谈你的理解。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哦!冬夜的灯光》。

【教学后记】

数学教案-频率分布


频率分布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2)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频率分布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频率分布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频率分布表)

板书设计

14.5频率分布(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率分布(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频率分布的求法.

2.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频率分布表和作频率分布直方图.

难点:确定组距与组数和决定分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一组数据即某总体的样本,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请叙述此类题目的解法.

新课

例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单位:厘米):

6.56.46.75.85.95.95.24.05.44.6

5.85.56.06.55.16.55.35.95.55.8

6.25.45.05.06.86.05.05.76.05.5

6.86.06.35.55.06.35.26.07.06.4

6.45.85.95.76.86.66.06.45.77.4

6.05.46.56.06.85.86.36.06.35.6

5.36.45.76.76.25.66.06.76.76.0

5.56.26.15.36.26.86.64.75.75.7

5.85.37.06.06.05.95.46.05.26.0

6.35.76.86.14.55.66.36.05.86.3

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教师可采用制作教学挂图(或小黑板或投影片)来讲解此题.

接下来再补讲例题.

补充例题

抽样检查某村小学学龄以上未入学人的年龄,统计出一组数据(共100个)如下(单位:岁):

67796156206883867527345837

64216987768060635425158086

67295489688583524233507660

51533757558452645767566759

48728455626875128669182635

2846404767646546776549721

58636373497053638033662151

206258536654684979

试列出频率分布表,绘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89-7=82(岁);

(2)决定组距与组数,取组距为10,由于

故按10岁的组距可分成9组;

(3)决定分点,把第一组的起点数字定为6.5;

(4)列频率分布表:

(5)绘制频率直方图.

小结

作本课一类题目一定要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五个步骤严格作好.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讲例题时,每一步骤都要请1~2名学生先作一下,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印象.练习要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

频率分布(三)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频率分布的求法.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照五步骤作题.

难点:教会学生严格按步骤作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

2.如何估计总体分布规律?

新课

本课依照下述题目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

填空题:

1.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纵半轴表示____与____的比值.

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_____.

3.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

4.频率分布反映了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_________,通常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来估计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与____成正比.[]

A.组距B.组数C.频率D.频数

2.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各组频率关系是[]

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没关系

解答题:

1.如何得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列出主要步骤).

2.两组学生各20人,作引体向上比赛,各人的次数分别如下:

甲组1061214812101441614841020xx141068

乙组10812810121012126101281212101010128

(3)作出甲组频率分布表;

(4)绘出甲组频率分布直方图.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练习的结果.

填空题:

1.频率,组距;2.频率;3.1;4.比的大小,总体分布规律.

选择题:

1.D;2.C.

解答题:

1.(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甲组频率分布表:

(4)甲组频率分布直方图:

对解答题第2题要进行讲评.

小结(同本节第(二)讲)

作业:选用教材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同本节第(二)讲),布置学生作“读一读”.)

对改练习.

频率分布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2)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频率分布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频率分布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频率分布表)

板书设计

14.5频率分布(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平与发展的时代初中教案精选


3.1

引文:1、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因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

3、为什么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因为和平的环境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蓬勃发展。

4、为什么说世界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艰巨任务?

因为:①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他们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局部战争此起彼伏;②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③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

5、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6、阻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导致的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和连绵不断的国际恐怖主义等对发展问题造成巨大的冲击;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③落后、贫困、债务的阴影仍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④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等。所有这些因素,造成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7、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②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它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助于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有助于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应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和斗争,富国与贫国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怎样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我国对待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立场是什么?

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们一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在对待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众数与中位数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1.651.701.751.801.851.90人数2323411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690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