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数学教案-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方案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那么如何写一份初中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案-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方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

(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

让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2.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提问:ax=b(a≠0)是一元一次方程,而a、b是已知数,就可以当成数看,就像解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如下解出方程:

ax=b(a≠0).

由学生讨论这个解法的思路对不对,解的过程对不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含有字母函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过去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学过的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即仍需要采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步骤.)

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者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3.讲解例题

例1解方程ax+b2=bx+a2(a≠b).

解:移项,得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a≠b,∴a-b≠0.

x=a+b.

注意:

1.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x、y、z表示未知数,a、b、c表示已知数.

2.在未知项系数化为1这一步是最易出错的一步,一定要说明未知项系数(式)不为零之后才可以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式).

3.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要方程两边同乘ab,而需ab≠0,那么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呢?有隐含条件a≠0,b≠0.

解:b(x-b)=2ab-a(x-a)(a+b≠0).

bx-b2=2ab-ax+a2(去分母注意“2”这项不要忘记乘以最简公分母.)

ba+ax=a2+2ab+b2

(a+b)x=(a+b)2.

∵a+b≠0,

∴x=a+b.

(四)课堂练习

解下列方程:

教材P.90.练习题1—4.

补充练习:

5.a2(x+b)=b2(x+a)(a2≠b2).

解:a2x+a2b=b2x+ab2

(a2-b2)x=ab(b-a).

∵a2≠b2,∴a2-b2≠0

解:2x(a-3)-(a+2)(a-3)=x(a+2)

(a-b)x=(a+2)(a-3).

∵a≠8,∴a-8≠0

(五)小结

1.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与数字系数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六、布置作业

教材P.93.A组1—6;B组1、

注意:A组第6题要给些提示.

七、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a=bc型数量关系

问题引入:

问题设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中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从中先取一段作为检验样品)

提示:由于电线的粗细均匀分布的,所以每段同样长度的电线的质量相等。

1、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教师再加深一步提问: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的量中,如果电线的总质量为a,总

长度为b,单位长度的质量为c,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a=bc。对于解决问题:可先取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再称

出其余电线的总质量,则(米)是其余电线的长度,所以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米。

引出可题:探究活动:a=bc型数量关系。

1、b、c之一为定值时.

读课本P.96—P.97并填表1和表2中发现a=bc型数量关系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1)分析表1

表1中,A=bc,b、c增加(或减小)A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如矩形1和矩形2项比

较:宽c=1,长由2变为4。

面积也由2增加到4;矩形3,4类似,再看矩形1和矩形3:长都为b=2,宽由1增加到2,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矩形2、4类似。

得出结论,A=bc中,当b,c之一为定值(定量)时,A随另一量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成正比例。

(2)分析表2

(1)表2从理论上证明了对表1的分析的结果。

(2)矩形推拉窗的活动扇的通风面积A和拉开长度b成正比。(高为定值)

(3)从实际中猜想,或由经验得出的结论,在经理论上去验证,再用于实际,这是

我们数需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由实际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定值时

读书P.98—P.99,填P.99空,自己试着分析数据,看到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组数据的前提:面积A一定,b,c之间的关系是反比例。

可见,a=bc型数量关系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而且有巨大的作用。

这三个式子是同一种数量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由其中一个式子可以得出另两个式子。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a=bc型数量关系。

(1)总价=单价×货物数量;

(2)利息=利率×本金;

(3)路程=速度×时间;

(4)工作量=效率×时间;

(5)质量=密度×体积。

…例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策略:总价=单价×数量。而数量等于学生人数n,故不难求得关系式。

解:y=2n

总结:本题考查a=bc型关系式,解题关键是弄清数量关系。

例2、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s(km)与行使的时间t(h)有怎样的关系呢?请表示出来。

解:s=30t

例3、一种储蓄的年利率为2.25%,写出利息y(元)与存入本金x(元)之间的关系(假定存期一年)。

解:y=2.25%x

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JK251.com延伸阅读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

(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

让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2.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提问:ax=b(a≠0)是一元一次方程,而a、b是已知数,就可以当成数看,就像解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如下解出方程:

ax=b(a≠0).

由学生讨论这个解法的思路对不对,解的过程对不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含有字母函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过去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学过的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即仍需要采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步骤.)

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者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3.讲解例题

例1解方程ax+b2=bx+a2(a≠b).

解:移项,得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a≠b,∴a-b≠0.

x=a+b.

注意:

1.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x、y、z表示未知数,a、b、c表示已知数.

2.在未知项系数化为1这一步是最易出错的一步,一定要说明未知项系数(式)不为零之后才可以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式).

3.方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要方程两边同乘ab,而需ab≠0,那么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呢?有隐含条件a≠0,b≠0.

解:b(x-b)=2ab-a(x-a)(a+b≠0).

bx-b2=2ab-ax+a2(去分母注意“2”这项不要忘记乘以最简公分母.)

ba+ax=a2+2ab+b2

(a+b)x=(a+b)2.

∵a+b≠0,

∴x=a+b.

(四)课堂练习

解下列方程:

教材P.90.练习题1—4.

补充练习:

5.a2(x+b)=b2(x+a)(a2≠b2).

解:a2x+a2b=b2x+ab2

(a2-b2)x=ab(b-a).

∵a2≠b2,∴a2-b2≠0

解:2x(a-3)-(a+2)(a-3)=x(a+2)

(a-b)x=(a+2)(a-3).

∵a≠8,∴a-8≠0

(五)小结

1.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与数字系数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六、布置作业

教材P.93.A组1—6;B组1、

注意:A组第6题要给些提示.

七、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a=bc型数量关系

问题引入:

问题设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中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从中先取一段作为检验样品)

提示:由于电线的粗细均匀分布的,所以每段同样长度的电线的质量相等。

1、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教师再加深一步提问: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的量中,如果电线的总质量为a,总

长度为b,单位长度的质量为c,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a=bc。对于解决问题:可先取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再称

出其余电线的总质量,则(米)是其余电线的长度,所以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米。

引出可题:探究活动:a=bc型数量关系。

1、b、c之一为定值时.

读课本P.96—P.97并填表1和表2中发现a=bc型数量关系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1)分析表1

表1中,A=bc,b、c增加(或减小)A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如矩形1和矩形2项比

较:宽c=1,长由2变为4。

面积也由2增加到4;矩形3,4类似,再看矩形1和矩形3:长都为b=2,宽由1增加到2,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矩形2、4类似。

得出结论,A=bc中,当b,c之一为定值(定量)时,A随另一量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成正比例。

(2)分析表2

(1)表2从理论上证明了对表1的分析的结果。

(2)矩形推拉窗的活动扇的通风面积A和拉开长度b成正比。(高为定值)

(3)从实际中猜想,或由经验得出的结论,在经理论上去验证,再用于实际,这是

我们数需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由实际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定值时

读书P.98—P.99,填P.99空,自己试着分析数据,看到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组数据的前提:面积A一定,b,c之间的关系是反比例。

可见,a=bc型数量关系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而且有巨大的作用。

这三个式子是同一种数量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由其中一个式子可以得出另两个式子。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a=bc型数量关系。

(1)总价=单价×货物数量;

(2)利息=利率×本金;

(3)路程=速度×时间;

(4)工作量=效率×时间;

(5)质量=密度×体积。

…例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策略:总价=单价×数量。而数量等于学生人数n,故不难求得关系式。

解:y=2n

总结:本题考查a=bc型关系式,解题关键是弄清数量关系。

例2、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s(km)与行使的时间t(h)有怎样的关系呢?请表示出来。

解:s=30t

例3、一种储蓄的年利率为2.25%,写出利息y(元)与存入本金x(元)之间的关系(假定存期一年)。

解:y=2.25%x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数学教案-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

解:(1)当时,

左边=,

右边=0,

∴左边=右边,

(2)

(3)

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

(1);(2);(3);

(4);(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1、如何求解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

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

,

左边=右边

∴x=18是原方程的解.

2、如何解方程?

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

解整式方程,得x=1.

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原方程无解.

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

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1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

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

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

例1、解方程

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投影显示步骤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例2、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

1=x-1-3(x-2).(-3这项不要忘乘)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

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x=2是增根,

∴原方程无解.

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完成.

(三)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四)练习

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

七、板书设计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

解:(1)当时,

左边=,

右边=0,

∴左边=右边,

(2)

(3)

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

(1);(2);(3);

(4);(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1、如何求解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

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

,

左边=右边

∴x=18是原方程的解.

2、如何解方程?

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

解整式方程,得x=1.

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原方程无解.

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

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1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

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

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

例1、解方程

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投影显示步骤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例2、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

1=x-1-3(x-2).(-3这项不要忘乘)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

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x=2是增根,

∴原方程无解.

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完成.

(三)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四)练习

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

七、板书设计

经典初中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4.2解一元一次方程(4)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去分母.(一)情境创设:与书同(二)探索活动由情景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根据等量关系:学生总数的+学生总数的+学生总数的+3=学生总数列出方程.即设毕达哥拉斯的学生有x名,想一想由题意得+++3=x.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尝试解方程,交流自己的解法,相互加以比较.思考:(1)怎样才能将它化成上节课中所学的方程的类型?(去分母)(2)如何去分母?(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三)自学例题1、解方程-=-1解:(本题应如何去分母?学生答)去分母,得4(2x-1)-(10x+1)=3(2x+1)-12,去括号,得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8x=-4,系数化1,得x=(1)为了去分母,方程两边应乘以什么数?.(2)去分母应注意什么?.例2、解方程=+1例3、(2x-5)=(x-3)-去分母时须注意:(1)(2)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3)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视多项式为一整体.建议进行专项训练,如,-乘以6,8……例4、-=3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四)、教学小结: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怎样求解的?2.它的解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它的解法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在计算或变形时,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易犯的错误.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

解:(1)当时,

左边=,

右边=0,

∴左边=右边,

(2)

(3)

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

(1);(2);(3);

(4);(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1、如何求解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

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

,

左边=右边

∴x=18是原方程的解.

2、如何解方程?

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

解整式方程,得x=1.

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原方程无解.

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

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1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

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

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

例1、解方程

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投影显示步骤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例2、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

1=x-1-3(x-2).(-3这项不要忘乘)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

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x=2是增根,

∴原方程无解.

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完成.

(三)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四)练习

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

七、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3.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若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迅速通过相等求解,从而渗透解题的简捷性的数学美,以及解题的奇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尤其重点要掌握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其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都与前面学过的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可在学习中进行类比从而加强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与难点

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疑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两个方程.

(三)解决办法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分析出题目中存在的两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尤其相等关系的寻找问题.

2.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差漏补缺.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准确的审题迅速寻找出两个正确的相等关系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下列条件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10.

②甲地的人数比乙地的人数的2倍还多70.

③买4支铅笔、3支圆珠笔共花了1.6元.

(2)甲、乙两工人师傅制作某种工件,每天共制作12件.已知甲每天比乙多制作2件,求甲、乙每人每天可制作几件?

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

②比较一下,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是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还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容易?

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第(1)题为根据相等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打下了基础;第(2)题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组的优越性,这样引入课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小华买了80分与2元的邮票共16枚,共花了18元8角,80分与2元的邮票各买了多少枚?

分析:(1)题中有几个未知数?分别是什么?

(2)题中有几个相等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后回答.

未知数:80分邮票枚数与2元的邮票枚数.

相等关系(1)80分邮票枚数+2元邮票枚数=总枚数.

(2)80分邮票总价+2元邮票总价=全部邮票总价.

学生活动:设未知数、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解:设共买枚80分邮票,枚2元邮票,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80分邮票买了11枚,2元邮票买了5枚.

强调:(1)选定几个未知数,根据问题中的条件找几个相等关系,这几个相等关系正好表示了应用题的全部含义.

(2)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解方程组过程在练习本上完成.

(3)得到结果后,要检验是不是原方程组的解,是不是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然后再写答句.

反馈练习:P351,2.(只列不解)

例2小兰在玩具工厂劳动,做4个小狗、7个小汽车用去3小时42分;做5个小狗、6个小汽车用去3小时37分.平均每1个小狗与1个汽车各用多少时间?

仿照刚才分析例1的方法,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拟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抢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拟题板书.

两个未知数:平均做1个小狗的时间与1个小汽车的时间

(1)做4个小狗的时间+做7个小汽车的时间=3时42分

(2)做5个小狗的时间+做6个小汽车的时间=3时37分

解题过程由学生完成,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平均做1个小狗用分,做1个小汽车有分,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平均做一个小狗用17分,做1个小汽车用22分.

【教法说明】例2用拟题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析问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P353,4.

学生活动:口答、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正好制成整套罐头盒?

分析:此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应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找到第二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制盒身铁皮张数+制盒底铁皮张数=150张.

(2)盒底总数=2×盒身总数.

解:设用张铁皮制盒身,张铁皮制盒底,可以制成整套缺头盒.根据题意,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你能简单归纳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适当补充、纠正.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391,2,3.

(二)选做题:P41B组2.

(三)补充题:给定两数5和3,编一道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应用题,使得这个方程组的解就是给定的两数.

参考答案

(一)1.到甲地130人,到乙地70人.

2.有28个队参加篮球赛,20个队参加排球赛.

3.长38㎝,宽16㎝.

(二)解:设一辆大车、一辆小车一次分别可运货吨、吨,根据题意,得

解得

∴4×3+2.5×5=24.5(吨)

九、板书设计

投影幕

例1例2练习

小结: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

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2)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

例:已知方程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解法1:设方程的另一根为,那么。

又∵。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此题的解法是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达到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下列方法,并且作比较。

方法(二)∵2是方程的根,

∴原方程可变为

解此方程。

方法(三)∵2是方程的根,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学生进行比较,方法(二)不如方法(一)和(三)简单,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练习:教材P32中2。

学习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二)总结、扩展

(1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中1P33中A1。

五、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746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