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正弦余弦的教学方案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正弦余弦的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预备知识.有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再学习正切和余切、解直角三角形、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便都有了基础.

(2)正弦、余弦的概念隐含着角度与数值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函数思想,并且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来表示,学生过去未接触过,所以正弦、余弦的概念是难点.

3.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唯一性,是理解三角函数的核心.

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是这样规定的:当一个锐角确定了,那么这个锐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虽然有无穷多个,但它们都是彼此相似的.如上图,当确定时,包含的直角三角形有无穷多个,但它们彼此相似:

∽∽∽……因此,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所以这些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都是相等的.

这就是说,每当一个锐角确定了,包含这个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上述2种比值也就唯一确定了,它们有确定不变的对应关系.为了简单地表达这些对应关系,我们引入了正(余)弦的说法,创造了sin和cos这样的符号.

应当注意:单独写出三角函数的符号或cos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离开了确定的锐角是无法显示出它的含义;另一方面,这些符号和角写在一起时(如),它表示的就不再是角,而是一个特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的比值了(如).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才真正掌握了这些符号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

4.我们应当学会认识任何位置的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

我们不仅应当熟练掌握如图那样的标准位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而且能熟练地写出无论怎样放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如,如图所示,若,则有

有的直角三角形隐藏在更复杂的图形中,我们也应能正确地写出所需要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如图中,ABCD是梯形,,作,我们应正确地写出如下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很显然,这些表达式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边与角间的数量关系.

5.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既容易导出,也便于记忆,应当熟悉掌握它们.

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求出含有或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比;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定义,有

另一方面,可以想像,当时,边与AC重合(即),所以

当时,边AB与CB重合(即AB=CB),AC的长缩小为0,于是,有

把以上结果可以集中列出下面的表:

0

1

1

0

6.教法建议: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修建扬水站时,要沿斜坡铺设水管而提出要求水管最顶端离地面高度的问题,第一步把这问题归结于直角三角形中,第二步,再把这个问题归于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和斜边的长,求这个锐角所对直角边的一个几何问题.同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用已学过的勾股定理是解决不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途径,迫切需要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章的第一节课,应抓住这个具有教育性,富于启发性的有利开端,为引进本章的重要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作了十分必要的准备.

(2)动手度量、总结规律、给出定义以含的三角板为例让学生对大小不同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并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再进一步对含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在探索同样的内容时,要用到勾股定理,又类似地得到,所有的这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都会得到,这时,应当即给出的正弦的定义及符号,即,再对照图形,分别用a、b、c表示、、的对边,得出及,就这样非常简洁地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一个定义,应充分利用课本中这种简练的处理手段,使学生建立起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编在几何教材中,突出了它的几何特点,但这只是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讲的,使它与几何前后知识可关系更紧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改变它形数结合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提高在几何问题中注意运用代数知识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重合在一起,记作,并使直角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指导发现探索法.

2.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3.疑点: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范围.

4.解决办法:通过旧知创设情境,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二)整体感知

当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为,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教学过程

正弦、余弦的要领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中,为直角,我们把锐角的对边与余边的比叫做的正弦,记作,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的余弦,记作.

.

若把的对边记作,邻边记作,斜边记作,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为锐角时,、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求出如下图所示的中的、和、的值.

解:(1)∵斜边,

∴,.

,.

(2),.

∴,.

学生练习教材P6~7中1、2、3题.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和、、.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

,,.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解:(1).

(2).

这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2);

(3);(4).

(5)若,则锐角.

(6)若,则锐角.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值,猜测一下,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为锐角).

还发现的两锐角、,,,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六、布置作业

教材P10中2,3.

预习下一课内容.

补充:(1)若,则锐角.

(2)若,则锐角.

七、板书设计

JK251.com延伸阅读

数学教案-正弦余弦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预备知识.有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再学习正切和余切、解直角三角形、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便都有了基础.

(2)正弦、余弦的概念隐含着角度与数值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函数思想,并且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来表示,学生过去未接触过,所以正弦、余弦的概念是难点.

3.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唯一性,是理解三角函数的核心.

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是这样规定的:当一个锐角确定了,那么这个锐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虽然有无穷多个,但它们都是彼此相似的.如上图,当确定时,包含的直角三角形有无穷多个,但它们彼此相似:

∽∽∽……因此,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所以这些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都是相等的.

这就是说,每当一个锐角确定了,包含这个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上述2种比值也就唯一确定了,它们有确定不变的对应关系.为了简单地表达这些对应关系,我们引入了正(余)弦的说法,创造了sin和cos这样的符号.

应当注意:单独写出三角函数的符号或cos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离开了确定的锐角是无法显示出它的含义;另一方面,这些符号和角写在一起时(如),它表示的就不再是角,而是一个特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的比值了(如).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才真正掌握了这些符号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

4.我们应当学会认识任何位置的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

我们不仅应当熟练掌握如图那样的标准位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而且能熟练地写出无论怎样放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如,如图所示,若,则有

有的直角三角形隐藏在更复杂的图形中,我们也应能正确地写出所需要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如图中,ABCD是梯形,,作,我们应正确地写出如下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很显然,这些表达式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边与角间的数量关系.

5.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既容易导出,也便于记忆,应当熟悉掌握它们.

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求出含有或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比;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定义,有

另一方面,可以想像,当时,边与AC重合(即),所以

当时,边AB与CB重合(即AB=CB),AC的长缩小为0,于是,有

把以上结果可以集中列出下面的表:

0

1

1

0

6.教法建议: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修建扬水站时,要沿斜坡铺设水管而提出要求水管最顶端离地面高度的问题,第一步把这问题归结于直角三角形中,第二步,再把这个问题归于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和斜边的长,求这个锐角所对直角边的一个几何问题.同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用已学过的勾股定理是解决不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途径,迫切需要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章的第一节课,应抓住这个具有教育性,富于启发性的有利开端,为引进本章的重要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作了十分必要的准备.

(2)动手度量、总结规律、给出定义以含的三角板为例让学生对大小不同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并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再进一步对含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在探索同样的内容时,要用到勾股定理,又类似地得到,所有的这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都会得到,这时,应当即给出的正弦的定义及符号,即,再对照图形,分别用a、b、c表示、、的对边,得出及,就这样非常简洁地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一个定义,应充分利用课本中这种简练的处理手段,使学生建立起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编在几何教材中,突出了它的几何特点,但这只是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讲的,使它与几何前后知识可关系更紧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改变它形数结合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提高在几何问题中注意运用代数知识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重合在一起,记作,并使直角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指导发现探索法.

2.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3.疑点: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范围.

4.解决办法:通过旧知创设情境,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二)整体感知

当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为,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教学过程

正弦、余弦的要领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中,为直角,我们把锐角的对边与余边的比叫做的正弦,记作,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的余弦,记作.

.

若把的对边记作,邻边记作,斜边记作,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为锐角时,、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求出如下图所示的中的、和、的值.

解:(1)∵斜边,

∴,.

,.

(2),.

∴,.

学生练习教材P6~7中1、2、3题.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和、、.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

,,.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解:(1).

(2).

这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2);

(3);(4).

(5)若,则锐角.

(6)若,则锐角.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为锐角).

还发现的两锐角、,,,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六、布置作业

教材P10中2,3.

预习下一课内容.

补充:(1)若,则锐角.

(2)若,则锐角.

七、板书设计

正弦余弦教案模板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预备知识.有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再学习正切和余切、解直角三角形、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便都有了基础.

(2)正弦、余弦的概念隐含着角度与数值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函数思想,并且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来表示,学生过去未接触过,所以正弦、余弦的概念是难点.

3.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唯一性,是理解三角函数的核心.

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是这样规定的:当一个锐角确定了,那么这个锐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虽然有无穷多个,但它们都是彼此相似的.如上图,当确定时,包含的直角三角形有无穷多个,但它们彼此相似:

∽∽∽……因此,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所以这些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都是相等的.

这就是说,每当一个锐角确定了,包含这个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上述2种比值也就唯一确定了,它们有确定不变的对应关系.为了简单地表达这些对应关系,我们引入了正(余)弦的说法,创造了sin和cos这样的符号.

应当注意:单独写出三角函数的符号或cos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离开了确定的锐角是无法显示出它的含义;另一方面,这些符号和角写在一起时(如),它表示的就不再是角,而是一个特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的比值了(如).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才真正掌握了这些符号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

4.我们应当学会认识任何位置的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

我们不仅应当熟练掌握如图那样的标准位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而且能熟练地写出无论怎样放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如,如图所示,若,则有

有的直角三角形隐藏在更复杂的图形中,我们也应能正确地写出所需要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如图中,ABCD是梯形,,作,我们应正确地写出如下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很显然,这些表达式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边与角间的数量关系.

5.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既容易导出,也便于记忆,应当熟悉掌握它们.

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求出含有或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比;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定义,有

另一方面,可以想像,当时,边与AC重合(即),所以

当时,边AB与CB重合(即AB=CB),AC的长缩小为0,于是,有

把以上结果可以集中列出下面的表:

0

1

1

0

6.教法建议: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修建扬水站时,要沿斜坡铺设水管而提出要求水管最顶端离地面高度的问题,第一步把这问题归结于直角三角形中,第二步,再把这个问题归于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和斜边的长,求这个锐角所对直角边的一个几何问题.同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用已学过的勾股定理是解决不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途径,迫切需要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章的第一节课,应抓住这个具有教育性,富于启发性的有利开端,为引进本章的重要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作了十分必要的准备.

(2)动手度量、总结规律、给出定义以含的三角板为例让学生对大小不同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并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再进一步对含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在探索同样的内容时,要用到勾股定理,又类似地得到,所有的这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都会得到,这时,应当即给出的正弦的定义及符号,即,再对照图形,分别用a、b、c表示、、的对边,得出及,就这样非常简洁地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一个定义,应充分利用课本中这种简练的处理手段,使学生建立起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编在几何教材中,突出了它的几何特点,但这只是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讲的,使它与几何前后知识可关系更紧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改变它形数结合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提高在几何问题中注意运用代数知识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重合在一起,记作,并使直角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指导发现探索法.

2.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3.疑点: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范围.

4.解决办法:通过旧知创设情境,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二)整体感知

当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为,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教学过程

正弦、余弦的要领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中,为直角,我们把锐角的对边与余边的比叫做的正弦,记作,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的余弦,记作.

.

若把的对边记作,邻边记作,斜边记作,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为锐角时,、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求出如下图所示的中的、和、的值.

解:(1)∵斜边,

∴,.

,.

(2),.

∴,.

学生练习教材P6~7中1、2、3题.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和、、.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

,,.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解:(1).

(2).

这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2);

(3);(4).

(5)若,则锐角.

(6)若,则锐角.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值,猜测一下,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为锐角).

还发现的两锐角、,,,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六、布置作业

教材P10中2,3.

预习下一课内容.

补充:(1)若,则锐角.

(2)若,则锐角.

七、板书设计

正弦余弦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预备知识.有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再学习正切和余切、解直角三角形、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便都有了基础.

(2)正弦、余弦的概念隐含着角度与数值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函数思想,并且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来表示,学生过去未接触过,所以正弦、余弦的概念是难点.

3.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唯一性,是理解三角函数的核心.

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是这样规定的:当一个锐角确定了,那么这个锐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虽然有无穷多个,但它们都是彼此相似的.如上图,当确定时,包含的直角三角形有无穷多个,但它们彼此相似:

∽∽∽……因此,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所以这些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都是相等的.

这就是说,每当一个锐角确定了,包含这个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上述2种比值也就唯一确定了,它们有确定不变的对应关系.为了简单地表达这些对应关系,我们引入了正(余)弦的说法,创造了sin和cos这样的符号.

应当注意:单独写出三角函数的符号或cos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离开了确定的锐角是无法显示出它的含义;另一方面,这些符号和角写在一起时(如),它表示的就不再是角,而是一个特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的比值了(如).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才真正掌握了这些符号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

4.我们应当学会认识任何位置的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

我们不仅应当熟练掌握如图那样的标准位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而且能熟练地写出无论怎样放置的直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如,如图所示,若,则有

有的直角三角形隐藏在更复杂的图形中,我们也应能正确地写出所需要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如图中,ABCD是梯形,,作,我们应正确地写出如下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很显然,这些表达式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边与角间的数量关系.

5.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既容易导出,也便于记忆,应当熟悉掌握它们.

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求出含有或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比;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定义,有

另一方面,可以想像,当时,边与AC重合(即),所以

当时,边AB与CB重合(即AB=CB),AC的长缩小为0,于是,有

把以上结果可以集中列出下面的表:

0

1

1

0

6.教法建议: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修建扬水站时,要沿斜坡铺设水管而提出要求水管最顶端离地面高度的问题,第一步把这问题归结于直角三角形中,第二步,再把这个问题归于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和斜边的长,求这个锐角所对直角边的一个几何问题.同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用已学过的勾股定理是解决不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途径,迫切需要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章的第一节课,应抓住这个具有教育性,富于启发性的有利开端,为引进本章的重要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作了十分必要的准备.

(2)动手度量、总结规律、给出定义以含的三角板为例让学生对大小不同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并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再进一步对含的三角板进行度量,在探索同样的内容时,要用到勾股定理,又类似地得到,所有的这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都会得到,这时,应当即给出的正弦的定义及符号,即,再对照图形,分别用a、b、c表示、、的对边,得出及,就这样非常简洁地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一个定义,应充分利用课本中这种简练的处理手段,使学生建立起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编在几何教材中,突出了它的几何特点,但这只是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讲的,使它与几何前后知识可关系更紧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改变它形数结合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提高在几何问题中注意运用代数知识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重合在一起,记作,并使直角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指导发现探索法.

2.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3.疑点: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范围.

4.解决办法:通过旧知创设情境,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二)整体感知

当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为,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教学过程

正弦、余弦的要领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中,为直角,我们把锐角的对边与余边的比叫做的正弦,记作,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的余弦,记作.

.

若把的对边记作,邻边记作,斜边记作,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为锐角时,、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求出如下图所示的中的、和、的值.

解:(1)∵斜边,

∴,.

,.

(2),.

∴,.

学生练习教材P6~7中1、2、3题.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和、、.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

,,.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解:(1).

(2).

这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2);

(3);(4).

(5)若,则锐角.

(6)若,则锐角.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值,猜测一下,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为锐角).

还发现的两锐角、,,,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六、布置作业

教材P10中2,3.

预习下一课内容.

补充:(1)若,则锐角.

(2)若,则锐角.

七、板书设计

的教学方案


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崔宁宁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章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气温的表示和一个小游戏的结果的表示,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小学里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引入其他新数的必要性.紧接着展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图片引进负数.

本节课的第二个处理点是将“有理数的分类”提前,而将“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放置第二课时,因为可以说“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对正、负数的一个应用,这样在第二课时不仅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复习,而且还对有理数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

本节课的第三点就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这点主要是用指出有理数所包含的全部对象的方法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而有理数的分类实际上是有理数的定义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思想,也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不同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会将有理数分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辨别正数与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1.负数概念的建立;

2.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是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呢?(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

由此创设下列情境:

情境一:据气象台播报,2005年1月12日,南京的最高气温为零上9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度,问:若将零上9度记为9℃,零下3度能记为3℃吗?

情境二:某班举行数学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下载完整版: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

上一篇:2.1比零小的数(2)

下一篇:没有了

§.的教学方案


§7.2转盘游戏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镶嵌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正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索和解决镶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二、教学活动的建议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心得学习方式,它不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索研究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挑战问题的活动过程。

建议本节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形式:

(1)(1)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2)(2)学生自己设计制订活动方案;

(3)(3)操作实践;

(4)(4)回顾和总结。

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关于镶嵌

1.1.镶嵌,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探究性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那么用正方形的地砖铺地,就是“正方形”这种几何图形可以无缝隙、不重叠地拼合。

(2)“几何“中研究图形性质时,也常常要把图形拼合。比如,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或一个矩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如,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正六边形,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等。

2.2.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1)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只要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整除360°,这种正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比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作平面镶嵌,而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的度数都不能整除360°,所以这些正多边形都不能镶嵌。

(2)用两种或三种正多边形镶嵌,详见163~166页内容。

(3)用一种任意的凸多边形镶嵌。

从正多边形镶嵌中可以知道:只要研究任意的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能否作平面镶嵌,而不必考虑其他多边形能否镶嵌(这是因为:假如这类多边形能作镶嵌,那么这类正多边形必能作镶嵌,这与上面研究的结论矛盾)

矩形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1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是矩形对角线交点,平分,,求的度数

人琴俱亡的教学方案


刘义庆〖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了(liǎo)不悲笃(dǔ)舆(yú)奔(bēn)丧恸(tòng)亦卒(zú)不调(tiáo)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教学步骤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实词:笃:(病)重;索:要;舆:轿子;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虚词: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2.探究(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3.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第三块:布置作业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925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