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克的认识

时间:2022-03-01

小学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小学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希望《克的认识》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认识,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p33——3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教后小记:

Jk251.coM编辑推荐

认识千克克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约1克,常见物品如1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等,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2、填上合适的数。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践活动。

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自选内容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思路:比较中引出重量工具→体验千克、克的重量→认识重量工具→确立身边的参照物→估计物体的重量→纠正重量认识的偏差

千克克的认识 优秀教案推荐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数学。

“克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案精选


一、看一看,比较物体的质量

1.老师和同学谁重。

(学生张齐和老师站在一起)

师:我们俩站在一起,比一比,你能想到什么?

生:钱老师高,张齐矮。

师:也就是钱老师比张齐——

生:高。

师:张齐比钱老师——

生:矮。

师:这是在比高矮。还有谁想比什么啊?

生:钱老师比张齐重。

师:好,轻重比出来了。我比张齐重,张齐比我——

生: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的个子大,张齐的个子小。

生:大人食量比小孩大,大人比小孩吃得多,所以大人比小孩重。

2.什么物体比较重。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说张齐比我轻,我比张齐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要比较两样东西或两个人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请你接着看一看周围,还有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重,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轻?

生:桌子比椅子重,椅子比桌子轻。

生:房子比电灯重,电灯比房子轻。

生:柱子比凳子重,凳子比柱子轻。

……

师:这是一本语文书,我拿一把尺子出来。

生:书重,尺子轻。

师:“看一看”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3.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接着老师再请你看一看,老师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球(球用不透明的纸包着),一个是铁做的铅球,一个是用皮草做的垒球,那肯定是——

生:用铁做的重,用皮草做的轻。

师:但是这两个球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哪个是铅球,哪个是垒球吗?

生:(摇摇头)看不出来。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的办法比较物体的质量有时是不行的。

二、掂一掂,比较物体的质量

1.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这两个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生:用手掂一掂。

师:请你来试试看。

生:左边重的是铅球,右边轻的是垒球。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看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但有时候看不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掂一掂谁重谁轻。

师:请你掂一掂桌上的东西,哪样重哪样轻?

(生尝试)

师:这说明“掂一掂”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可以!

2.掂一掂质量非常接近的两个物体。

师:看来“掂一掂”也是个好办法。请你左手拿着语文作业本,右手拿着数学作业本,掂一掂,掂出什么来了吗?

生: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两个作业本一样重。

师:啊呀!两个作业本比较,用手掂一掂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怎么办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时候,“掂一掂”也不行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

千克克吨/有多重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认识克、千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克、千克的实际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秤的资料。在让学生准备台秤、天平、有关图片、花生、苹果、硬币、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做过“背一背”的游戏吗?找三位学生(其中有两位轻重对比明显的)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

(2)请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人是有轻重的。(板书:轻重)

(3)说一说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比那些物体重,哪些物体比哪些物体轻。

二、实践操作,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1、认识秤。

(1)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曾见到哪些秤?

(2)出示图片展示各种秤。

(3)介绍台秤和天平。

2、认识千克。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称一下两袋盐,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找一找。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4)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并实际测量验证。

(5)说一说生活中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6)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认识克。

(1)两袋盐可以用秤称出重量,那么1枚硬币也能用台秤称出重量吗?

(2)说明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在天平上称1克重量的过程。

(3)掂一掂。组内每位同学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感受1克。

(4)找一找。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克,并实际测量验证。

(6)说明克可以记作“g”。

(7)单位换算。

说说在哪儿看见过“kg、g”?理解1千克=1000克

(8)练习千克和克的换算并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学校作业:

(1)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如: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一支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一个小朋友重23()等。

(2)单位换算

千克换算成克;克换算成千克

2、实践活动。(完成课本p20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质量,再称一称实际质量。

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千克克吨等质量单位的概念? 教案精选


千克、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均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它没有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也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因此,在帮助每个学生建立三个质量单位时,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形成对千克、克等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体验活动,如逐步体验1000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让学生对这些质量单位多一些亲身感受。

2、尽可能帮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自己的质量参照系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标准质量单位的轻重认识仍比较缺乏。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并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概念。如让他们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轻重,然后称一称,从而知道1克有多少重;掂一掂两包500克盐的轻重,从而知道1千克有多重。当然,如果有条件,类似的活动还应多开展一些。这是学生建立质量参照系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的重要环节。这样学生面对“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之类的问题,他们能借助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各种物品进行类比,去估计其他物体的轻重。

在生活中,有些物品的质量可以通过直接掂一掂得到体验,而更多的物品的质量有时没有办法直接体验,如“吨”的计量单位,小学生基本没有能力直接体现1吨的质量,这就需要学生在原有的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如学生知道一桶矿泉水的质量约是20千克,那么1000千克的质量相当于50桶矿泉水的重量。又如一个小朋友的体重是40千克,那么1000千克的质量相当于25个这样小朋友的体重。从这些类比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1吨的质量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同样,估计一些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时,也需要学生头脑中有质量的参照系。如询问学生一个梨大约重多少克?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苹果约200克的概念,那么他们可以很快以苹果为参照质量,估计出梨的质量。因此,对学生来说,头脑中的参照系越丰富,那么对他们理解质量的单位与估计物体的重量都会带来较大的帮助。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377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