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荐】

我相信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教学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自己的高中教案如何写呢?希望《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荐】》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秦朝统一措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讲述评价历史人物的简单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嬴政的业绩,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战国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期是从何时开始的?

生:公元前475年。

师: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了。其中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挂出“战国形势”图)历史上称它们叫什么?

生:“战国七雄”。

师:同学们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吗?

生:(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回答)西边是秦国,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

[提问战国开始的年代和“战国七雄”,是为了巩固前面学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提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空间概念上为“秦灭六国”作铺垫。]

师: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秦灭六国的条件是什么?秦国是怎样灭掉六国建立秦朝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由“七雄”转到“七雄”之间的关系,提出秦灭六国,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二、讲授新课

第二章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板书)

(一)秦灭六国(板书)

1.秦统一的条件(板书)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板书)

师:“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2)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板书)

师:为什么说“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

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师:答得很好。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虽是“温故”却从新的角度——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入手,说明了秦灭六国历史的必然,是顺理成章的。]

2.秦怎样统一——秦灭六国(板书)

师: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

秦灭六国计谋精,(板书)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十年统一顺民心。

[教学方法宜多样,四句顺口溜,概括秦灭六国的全过程。以简御繁,提要钩玄,易懂好记,学生乐于接受。]

师:(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解)战国晚期,秦国对于东边的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败、削弱六国。(板书)先打败靠它最近的韩、魏两国,夺得大片地方。又打败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按兵不动,坚守阵地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贿赂赵国的大臣。还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快要降秦了,秦军只怕赵括。赵括确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加上主观和骄傲,不是一个好统帅。为了对付赵括,秦国派名将白起出战。白起正面佯装后退,暗里两翼包抄断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是计,居然冒险出击,陷入秦军包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降秦赵军40万人全被活埋。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歼灭战,“纸上谈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了。

师:秦国第二步怎么办?(让学生看44页最后一段后,齐读该段。)

第二步,秦灭六国。(板书)

师:秦王嬴政的时候,(注意“嬴”与输赢的“赢”的区别)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与前面所讲六国的地理位置相呼应)秦灭一个国家,就用纸将该国国名遮去,最后只剩秦国的国名,以示秦统一全国。秦灭六国的顺序,可用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秦灭六国,分为两步,层次分明;讲长平之战,语言生动;讲秦灭六国过程,利用地图并辅之以记忆方法,形象有趣,利于学生学到历史知识。]

师:从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记住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年代)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终于结束,出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局面。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什么?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板书)

生: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师:答得很好。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摆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艰巨的巩固全国统一的任务。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板书)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板书)

(1)皇帝称号的确立(板书)

师:原来“战国七雄”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自认为功高盖世,如果仍旧称王就与自己的功业地位不相称。于是,他把传说中“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创造了新词:“皇帝”,并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为了什么?

生: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将皇帝和始皇帝两个历史概念交待清楚,适时,恰当。]

师:答得很好。秦始皇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怎么办?

生:找帮手。

(2)建立中央政府(板书)

师:对了。当时中央政府里皇帝的主要帮手有哪些?请看课本45页。

生:(念课文)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师:是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他们由皇帝任免。国家大事由皇帝交给大臣们讨论,叫作“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引发“帮手”一词,既通俗又深刻地表明皇帝与三公是主子与从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帝王的权势。]

师:秦朝地方政府的情况怎样?(设问)

(3)确立郡县制度(板书)

师: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单位。郡县长官叫郡守、县令。他们协助皇帝管理地方。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师:把地方上的权力通过郡县制集中于中央,就是“中央集权”;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又统统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专制主义”(挂出图示,并加以解释)。这种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准确掌握重要历史概念。]

师:对了。这种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的各个封建朝代采用的政治制度,都是这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那时候,世界各地还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而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就更晚了。英吉利王国是在829年统一的,俄国迟到十五世纪晚期才形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学们算一算,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比欧洲早多久?

生:早一千多年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中外对比,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自豪,从而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板书)

师:“度量衡”是指什么?

生:度是指长度,量是指容量,衡是指重量。

师:说对了一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尺”;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秤”。

[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十分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师: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呢?

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样,各诸侯国的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一样。秦统一后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挂“秦度量衡”图,并进行解释)又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铜制成的)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看课本46页上的图,并进行解释)这些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板书)

师: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课本47页的马字,有几种写法?

生:七个国家七种写法。

师:说得对。秦和齐国写的马字还认得,其余的马字就很难认出来。这样,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更简便的字体叫什么?

生: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

师:答得很对。统一文字以后,便于政令下达,下情上报,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复习巩固

师:(挂出秦始皇的放大画像)请同学们结合这一幅画,根据秦始皇在我国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描述一下秦始皇。

生:秦始皇身穿绣花龙袍,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帝帽子,腰挂宝剑。他面带微笑,为自己功高盖世,洋洋自得;他一手指向前方,表示他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决定一切。

师:描绘得很好。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历史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谁谈一谈秦始皇的功绩。

生:人民渴望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进步的。

师:说得对。

生: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对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师:说得好。

生:秦始皇也有缺点,他独继专行。

师:说得很好。秦始皇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完整的地主阶级的国家统治机构,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功绩卓著。但是,他操纵着至高无上的权柄,专横跋扈。并且他还妄想子孙万代享有这种特权。这些是应该谴责的。

[在复习巩固的同时,指导学生评述秦始皇(就学过的知识评),对学生进行评价历史人物的教育,既深化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

四、作业

秦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自我评述

设计这节课有如下构想:

1.抓住核心,深入分析。贯穿教材的核心问题是“统一”,故教案分析了秦灭六国的条件(为什么要统一,谁来统一),秦灭六国(怎样统一)和秦朝怎样巩固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层层推进,找出正确的回答。

2.重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使其融合自然,不见口号,力求不生硬、不僵化。

3.抓住激发点,刻意培养能力。在复习巩固时,提出简评秦始皇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起到深化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4.不拘一格,多种教法。教师上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和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为依据,故本节课以教师讲为主,同时采用问答讨论式、图示法、直观教具法等,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所学知识做到:乐于学习,好懂、易记。

综合评析

教案颇见功力之处有五个方面:

第一、驾驭教材,突破难点。抓住“统一”问题,一线穿珠,驾御全局。又能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列为难点,分解为三个部分,透辟分析,解开难点。这是执教者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严格的科学性,准确的讲述。对于“皇帝”、“度量衡”等概念,能给以准确明晰的界定和解释,使其更符合历史原貌。治学严谨,教学严密,是执教者的特点。

第三、讲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围绕“统一”问题的分析,层层剥笋,环环紧扣,说服力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执教者的另一特点。

第四、功底厚,教法多。采用了讲述、描述、提问讨论、图示、直观教学等方法。有时也不忽视一些教学技巧的引入,如顺口溜的应用,谐音为趣的记忆等。总之,为达教学目的,将多种教法融为一炉,为“我”所用,是执教者的又一特点。

第五、合理安排45分钟,善激波澜,调动学生情趣,培养能力。在本节课末尾阶段,提出简评秦始皇,似“异军突起”,学生兴趣盎然。一旦由学生谈出较正确的评价内容,教师及时小结,下课以后,余意未尽,自然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能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知识,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收效甚好。这是执教者的第五个特点。(贵州省贵阳六中高级教师余世杰)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精选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要点梳理】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原因:①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逐渐强大。②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周王失去共主地位。③战国时,诸侯竞争,各国变法,新兴地主夺权。

表现: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2、秦实现大统一

条件:客观: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所向。主观:商鞅变法;赢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年;人物:。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帝国的大帝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确立了权力的层次。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基本前提:国家的大统一局面形成。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措施: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细密、严苛。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特点: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边疆民族的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十九课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俺答汗同明朝和好、后金的兴起、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洋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通过对教材插图《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现场》的处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理解历史以及想象历史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教学,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萨尔浒战役的学习以及对以前有关战役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戚继光的高尚品德以及他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通过对后金兴起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导入:

明朝是继汉、唐、元以来又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然而,我们翻开明朝的版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此强大的明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域确如此狭小,今天的新疆以及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并不在大明的版图之内,连举世闻名的敦煌,也淹没在沙山瀚海之中,真是“西出嘉关无故人”啊!(可引导学生看明朝疆域图)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弃长城以北和嘉峪关以西而不顾,实在是有他们的苦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

讲授新课:

一、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在茫茫敕勒川的大青山脚下,有一座被蒙古族人民称为“青城”的城市,那就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历史上汉蒙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修建这座城市的就是蒙古鞑靼部的杰出首领俺答汗,蒙古族人民称他为阿勒坦汗。他在位时,深明民族和睦之大义,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和好互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以兵戎相见,逼迫明朝同意互市。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大军咸逼达到和平互市目的的先例大概这是仅有的了,这说明俺答汗对互市的重视,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同意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并封他为顺义王。那时蒙汉互市的市场热闹繁荣,蒙汉边界出现了少有的和平局面。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了呼和浩特城。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持政事,维持边界的和平局面达几十年。

二、后金的兴起

明朝版图的东北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女真族。我们知道,女真族是由唐代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宋代,他们建立了强大的金政权。以后,蒙古灭金,女真族的势力衰落了。15世纪中期,建州女真迁到辽东,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明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强行索取贡物,甚至随意出兵捕杀他们。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部出了个杰出人物叫努尔哈赤,他勇武健壮,智慧过人,喜读汉书,精通韬略,用了30余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女真人的壮丁以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每一固山分别有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旗帜为标志。因此,固山又称“旗”,固山的头领又称旗主,女真以及以后满洲的士兵又称八旗兵,八旗兵的家属及以后的满洲人又称旗人或在旗。八旗制是军事组织,也是民政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出征,平日耕种。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金建立后,声势强大,明朝感到了它的威胁,便千方百计限制它的发展。而后金也要掠夺土地和财富,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攻占了抚顺等地。1619年,明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统兵10多万,分兵四路向后金进攻。明军主力3万余人,在杜松率领下,孤军深入,在萨尔浒扎营。努尔哈赤集中后金主力猛攻萨尔浒,全歼明军主力,杜松阵亡。以后,后金军又连败另两路人马,第四路明军只得退却,后金从此取得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这一战对清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三、郑和下西洋

明朗前期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它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同学们小学已学过,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资料,同学们边看边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放影片,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1、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一是船大,最大的宝船长40丈,宽18丈,载重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二是船数多,人数多。

2、郑和船队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郑和远航行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的航程远远超过了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程。

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航海的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表

从以上几项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作为明王朝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到一处即向该地国王或酋长送礼品,表示愿意通好的诚意,在双方协议下进行彼此互利贸易,郑和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中国。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一带。早在唐朝时,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我国商人到南洋去总是利用季风,冬去夏回,进行一次贸易就需一年的时间。如果耽误行期就得再等一年。如此年复一年,有些人就在南洋长期居住,还有些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搭商船去南洋谋生。这些劳动者的人数日益增多,构成华侨的大多数。郑和下西洋时,那些地方已有了许多华侨。郑和下西洋后我国去南洋的人更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同当地人民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南洋地区。由于华侨参予南洋的开发,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华侨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戚继光抗倭

1、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中国商船,掠杀中国沿海居民,历史上称之为“倭寇”。这些人带着武器和货物,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有时冒充商人,陈列货物做生意,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威胁。明朝初年,整饬军队,加强海防,对来犯倭寇予以沉重打击,使倭寇不敢再做大规模的骚扰。到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再加上沿海一些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寇重又猖厥。我国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1555年,年仅27岁的戚继光被派到浙东防倭,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不可用,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因此到义乌去招募士兵,选拔了农民和矿工3000人,按小队编制起来,教以阵法。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沼泽和倭寇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法,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并严明军纪。这支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处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连续取得辉煌胜利,被人民称为戚家军。

到了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经过大小80余战,每战必胜,歼敌万名;对驱逐倭寇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业绩将永载史册。

五、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在他远航之后,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更加频繁。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是为了掠夺财富,进行殖民扩张。因此,随着环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者的殖民侵略活动也开始了。最早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的是葡萄牙。1517年曾侵入我国的珠江,后被中国军民击退。殖民主义者并不死心,1553年,他们又来到珠江口西侧的澳门,谎言商船遭到风暴,请求借澳门晾晒货物,并贿赂海道副使汪柏,准许他们在澳门居住。于是他们逐步建筑房屋,势力扩大到万人。1557年,竟私自筑城,设官,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2.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利用十字架配合坚船利炮,对古老的中国展开了一场“精神战争”。

这些传教士有的是为殖民侵略服务,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有的是为了能在中国大陆甚至在北京进行宗教活动,争取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与支持,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先到澳门,研究学习汉语及中国的礼节习俗。后到南京等地传教。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买通宦官马堂,向明神宗进献鸣钟、八音琴及《坤舆万国全图》等物。由此获准在北京传教。在传教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乾坤体义》、《同文指算》。同时,也把中国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成为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的人。

(教师出示《坤舆万国全图》)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准确的,可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幅最准确的世界全貌图,使中国人第一次得知世界有五大洲,还了解了许多过去没接触到的世界地理知识。

通过上述的讲解可知,有些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过程中,客观上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当懂得:各国、各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助互利,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世界才能安宁,各国人民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创造美好的生活。

高一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复习课阶段特征: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有新的内容。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控制清政府,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史开始。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体。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这个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对外关系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政策破产。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高考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闭关自守政策饿含义是;18世纪中期中国出超的原因是;英国输鸦片到中国的直接原因是;道光禁烟的根本目的是;鸦片危害甚大是指;虎门销烟的最大作用是;南京条约的哪一内容反映了英国的侵略意图;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最大我影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封建经济解体是指;新思潮的实质是;量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地区是;开台湾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美俄调停的目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是因为;俄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与英国不同);辛酉政变的实质是;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封建主义和侵略者和好的基础是;天下多男子说明;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是;《天朝田亩制》的实质是;其核心思想是;不能实习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的全盛以埋下了隐患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期取胜的根本原因是;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海国图治的区别是;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指。

边疆民族的发展对外关系


第十九课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俺答汗与明朝和好;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

2、思想认识目标:俺答汗和三娘子与明朝和好,为蒙汉民族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女真是我国东北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是女真的杰出领袖;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通过讲授这一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戚继光和戚家军,在其他抗倭军队的配合下,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通过讲授戚继光抗倭事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明朝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教学,培养和提高综合、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难点是教材涉及头绪较多,在讲解中既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面对经济调敝、社会动荡的局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明成祖时,明朝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明朝中后期,国势日益衰落,世界局势变动,明朝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明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

2、讲授新课:

一、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元朝被推翻后,蒙古贵族被迫北逃,继续统治长城以北的一些地区。到14世纪末,蒙古分裂为互不统属的鞑靼、瓦剌等部。

16世纪中期,鞑靼强胜起来,出现了一位杰出首领俺答汗。从16世纪40年代起到70年代,俺答汗多次主动地提出恢复蒙汉双方经济联系的马市贸易。在他遭到拒绝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强迫明朝政府改变态度。

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同意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并封他为顺义王。那时蒙汉互市的市场热闹繁荣,蒙汉边界出现了少有的和平局面。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了呼和浩特城。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持政事,维持边界的和平局面达几十年。

二、后金的兴起

1、建州女真的生活

女真族,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过着渔猎生活。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以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步融合于汉族之中,还有一部分女真人继续留居东北。15世纪中期,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中的一支建州女真,辗转迁移到辽东长城外边。建州女真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农耕已在女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受到明朝的民族压迫。

2、后金的兴起和萨尔浒之战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部出了个杰出人物叫努尔哈赤,他勇武健壮,智慧过人,喜读汉书,精通韬略,被明政府授以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之职。1583年,他用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起兵,用了30余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女真人的壮丁以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每一固山分别有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旗帜为标志。因此,固山又称“旗”,固山的头领又称旗主,女真以及以后满洲的士兵又称八旗兵,八旗兵的家属及以后的满洲人又称旗人或在旗。八旗制是军事组织,也是民政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出征,平日耕种。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抗明,很快占领了抚顺等地。明廷闻讯,急忙增饷调兵,集中了10万兵力,向后金反攻。1619年二月,由杨镐统帅分路讨伐。这次战役对明朝来说是非正义的,对后金来讲则是正义的,因为它是后金反抗明朝民族压迫的战争。针对明军四路出击、兵力分散的情况,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歼灭明军约五万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后金终于赢得了对明作战的主动权。

三、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它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这些都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率领着船工、翻译、采办、医生、水手等27800多人,乘坐60多艘大海船,浩浩荡荡地从长江口刘家港出海,穿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进入浩瀚的南海,首先到达占城国。离开占城以后,船队又到达爪哇、旧港、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亚)、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都向当地宣扬明朝的政策,赠送礼物,同该国建立友好关系;并和当地商人、居民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活动。从1405年到1433年近30年里,郑和率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区,共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的船队同西洋各国进行了平等的贸易。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剌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

郑和下西洋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向南洋流动。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一带。我国商人到南洋去总是利用季风,冬去夏回,进行一次贸易就需一年的时间。如果耽误行期就得再等一年。如此年复一年,有些人就在南洋长期居住,还有些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搭商船去南洋谋生。这些劳动者的人数日益增多,构成华侨的大多数。郑和下西洋时,那些地方已有了许多华侨。郑和下西洋后我国去南洋的人更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同当地人民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南洋地区。

四、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

“倭”是对日本的简称。元末明初时,日本的武士、浪人、奸商和海盗,为了掠夺财富,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人民称这些强盗为倭寇。元朝后期,倭寇的骚扰掠夺日趋严重。明初,整饬军队,加强海防,对来犯倭寇予以沉重打击,使倭寇不敢再做大规模的骚扰。到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再加上沿海一些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寇重又猖厥。我国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1555年,年仅27岁的戚继光被派到浙东防倭,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不可用,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因此到义乌去招募士兵,选拔了农民和矿工3000人,按小队编制起来,教以阵法。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沼泽和倭寇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法,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并严明军纪。这支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处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连续取得辉煌胜利,被人民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抗倭,血战一个月,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戚继光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和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共同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了。

戚继光是一位反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他的业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后人抗击外侮的斗争。

五、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20年代初,环球航路开辟,进一步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到东方掠夺财物,强占殖民地的野心。最早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的是葡萄牙。1517年曾侵入我国的珠江,后被中国军民击退。殖民主义者并不死心,1553年,他们又来到珠江口西侧的澳门,谎言商船遭到风暴,请求借澳门晾晒货物,并贿赂当地清朝官员,准许他们在澳门居住。于是他们逐步建筑房屋,势力扩大到万人。1557年,竟私自筑城,设官,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2、西方传教士来华

传教土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进行宗教活动的。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人以传教作掩护,在中国搜集情报,直接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服务。但大部分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进行宗教活动,争取中国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和支持,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这些传教士的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对引进西方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后来逝世于北京,人们为他立碑,以示纪念。

3、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一、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二、后金的兴起

1、建州女真的生活

2、后金的兴起和萨尔浒之战

三、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四、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五、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2、西方传教士来华

电阻的串联教案示例之一【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

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和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

(二)教具

6伏电源,2欧、3欧、5欧、10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安培计、伏特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如果你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是你手边又只有一个100欧和几个50欧的电阻,能否用它们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的电阻呢?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的知识后,你就会知道这种等效替换是容易实现的.

板书:电阻的串联

2.新课教学

教师: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叫电阻的串联.(板画图l,但其中的I、U1、U2、……等暂不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为此我们先要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板画图2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进行演示.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让学生计算阻值和填写记录表)

演示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3欧、5欧定值电阻接于图2的A、B之间,测算其阻值.

(2)撤去5欧电阻时,不移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把2欧和3欧电阻串联起来接于A、B之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的读数跟接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说明,2欧和3欧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为5欧.

(3)把10欧电阻接入A、B之间,测算其电阻值.

(4)撤去10欧电阻,但保持变阻器滑动片位置不变,把2欧、3欧、5欧电阻串联后接到A、B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示数跟接10欧电阻时相同,说明串联总电阻是10欧.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实验记录,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将结论填入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

教师:刚才的实验不仅得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而且还看到,当用2欧、3欧电阻串联后去代替5欧电阻或用2、3、5欧电阻串联代替10欧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跟接5欧或10欧电阻时一样.这就是说用2、3欧或2、3、5欧的串联电阻替换5欧或10欧电阻时,没有改变电路的电流、电压效果.所以常常把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叫做等效电阻,即这个串联电路等效于一个阻值为一定的电阻.用几个电阻联成电路去等效替换一个电阻,或用一个电阻去等效替换一个电路的方法叫等效替换法.现在大家用等效替换法解决这节课开头时提出的问题:怎样用一个100欧的电阻和几个50欧的电阻去替换一个200欧的电阻?(学生齐答)

教师:回答得好!请大家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想一想,为什么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会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呢?(若学生迟疑,可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相应的叙述)

教师:刚才实验得出的电阻关系可不可以运用我们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及关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知识推导出来呢?可以的!为此先在电路图(图1)上把各个电阻和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用下标区别标志出来(教师标志).应用欧姆定律于串联电路和每一个电阻,得(以下教师一边解说推导思路一边板书,下面括号中的内容可以只叙述,不板书出来)

板书:电阻关系式的推导:由I=U/R,U=IR

(分别对串联电路和各个电阻得)

U=IR,U1=I1R1,U2=I2R2,U3=I3R3(1)

(根据前面学到的串联电路知识可知)

I=I1=I2=I3(2)

U=U1+U2+U3(3)

∴IR=IR1+IR2+IR3

R=R1+R2+R3(4)

教师:(4)式与实验结论一致.推导的根据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这也是我们解串联电路时的根据.从推导中看到,欧姆定律既可用于各个导体,也可能用于整个电路.这时要注意各个电阻的U、I、R要用不同的下标区别,且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以正确表达欧姆定律公式中各量是同一导体的量,解电路时这样“下标配套”是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的好措施.

3.应用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例题1和2.(例题题文和解从略)阅读时注意领会课文在解题之前对问题的分析,理清解题思路和步骤.(学生阅读5分钟,教师板画出图3和图4后巡视答疑)请哪位同学说说例题1的解题步骤?(学生会根据课文的分析答:“先求出R1、R2串联的总电阻,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回答出了解题的主要步骤.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课文分析中首先提出的是“画出电路图”,这个解题的准备步骤很重要,根据题意画出电路结构图,并把已知量的符号(包括下标)、数据和待求量的符号标在图上,使题意在图上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的联系,迅速理清解题思路.这个技能大家在解题时要注意练习,学到手.

例题1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先从与已知量(R1、R2)相关的规律(R=R1+R2)出发,解出与待求量(电路电流)相关的未知量(R),然后再用与待求量相关的规律求出待求量.简单说就是从已知分析到待求.

板书:分析问题的思路:已知→待求

这种思路对解答较简单的问题是简捷有效的.

分析问题也可以沿着相反的思路进行,即从与待求量(I)相关的规律(I=U/R)出发,沿着“为求得待求量I,已知U,需求未知量R,而R与规律R=R1+R2相联系,R1、R2已知,故I可求.简单说,就是从待求分析到已知.这思路可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板书:待求→已知

在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这种分析思路容易找准分析方向,可以形象地叫做“跟踪追击”,从未知跟踪到已知.比如,例题2的分析思路可以这样进行:边板书边解释)

分析清楚后,可以像课本那样书写:先解(B)、(C)两式,最后解(A)式,请大家从R=R1+R2出发分析“跟踪追击”,找出例题2的另一种解法.(全体学生练,请一位优等生到黑板上解)

教师:刚才的解法的分析思路可表达如下:

教师:从例题的解答中还可以看出,所根据的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联电路整体的物理量(“总”量)与每一个电阻的同种物理量(“部分”量)的关系,即(2)、(3)、(4)式;另一类是每一个电阻或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即用欧姆定律表达出的(1)式.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分析一个电阻上各量的关系,又要分析各电阻与整个串联电路的联系.这种把整体和部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方法,既是课本导出(4)式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今后分析处理电路问题的基本方法,大家要细心领会.

板书:分析问题的方法:

等效替代法;

综合分析法.

4.小结

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电学的两类规律,初步接触到了等效替代法和整体、部分综合分析法.请大家在复习和练习中注意领会上述内容,并用以去解答课本“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是:“猜猜看,把电阻R1、R2、R3、…Rn串联起来,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少?你能够用推导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吗?”),希望能有同学找到不止一种证明方法.

5.布置作业

(1)一根铜线和一根镍铬合金线,长短粗细都相同,把它们串联在电路里,哪根导线上的电压大?哪根导线中的电流大?为什么?

(2)把一个内电阻r=0.1欧的安培表与一个R=100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与电路中不接安培表比较,安培表接入对电路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都没有考虑这种影响,为什么?

(3)试证明,由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任一电阻上的电压之比等于总电阻跟该电阻之比;两电阻上的电压跟两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四)设想、体会

1.本教案设计时,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对电阻关系式进行细致的推导.但重点落在充分运用教材的课首问题、实验结果、对电阻关系的推导,以及例题中涉及的物理实际问题,浅显具体地阐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演示实验的设计用了三个定值电阻和五步实验,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解决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引入性问题、实验、讲授、论证统一起来,还为师生在思考和评议“想想议议”中用等效法进行论证奠定了基础.

3.教案设计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既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为了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题2的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正反推理)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反向推理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案先利用例题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已知)方法,在分析例题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自己用反向推理方法从R=R1+R2出发分析问题,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方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反向推理以其推理方向容易选准的特点而易于为初学者掌握,强化学生对它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4.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问题.在串联电路的教学中第一次有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的客观条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的认识.教案在推导出电阻关系后,特别强调“下标配套”,在讨论解题步骤时,对“画出题意图”一步加以强调,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5.教案的这种安排,为下节课顺利学习并联电路打下了基础.把“想想议议”留到下节课开始去讨论,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使课时稍偏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顺利学好并联电路的知识铺平道路.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精选版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教学过程

导课:1、展示一些列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图片让学生感受

新课

一、教师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

领域

时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

计算机

生物技术

二、学生重点介绍以下成就

1、两弹一星

2、载人飞船——延伸到“神六”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

教师点评。

三、学生讨论:新中国政府的科技战略

1、两弹一星战略

2、863计划

3、载人航天工程

4、科教兴国战略

小结:

从两个方面对教材加以小结,一是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战略决策,二是新中国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教学后记:

第一册函数的概念【荐】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备用实例:

我国2003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

日期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新增确诊病例数

106

105

89

103

113

126

98

152

101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

说明:

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

说明: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1课本P22第2题

2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x)=(x-1)0;g(x)=1

(2)f(x)=x;g(x)=

(3)f(x)=x2;f(x)=(x+1)2

(4)f(x)=|x|;g(x)=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5)

(6)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

课本P28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春秋战国纷争民族融合【荐】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七雄争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

战争

晋楚的城濮之战

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秦赵的长平之战

民族

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五节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

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

例2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A。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

例3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①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①可以确认。图中④给了都城蓟,正是燕,④可以确认。图中②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③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5“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七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531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