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和民族
第一节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
【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教师小结】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板书】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过渡】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请看下表:
【教师设问】
(1)计算1994年(全国人口为12亿)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数量
(2)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
(3)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学生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点:(1)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2)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板书】四、华侨与华人
【过渡】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华侨和华人对国家热爱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说明】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自己的国籍。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乡村与城镇人口的差异,了解了华侨和华人的情况,这对我们学习问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复习巩固】了解自己的家乡(乡村或城镇)人口密度与人口的迁移情况,分析其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待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
【板书】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教师设问】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教师小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板书】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教师提问】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
【板书】3.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然后由小组代表归纳出来,再在全班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产品,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板书】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第二章和民族
第一节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四、华侨与华人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3.我国的人口问题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本学期总第2课时
本单元第2课时
授课日期9、4—5
课题第一章第1节
中国的疆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我国的领海、内海和岛屿。
2、使学生了解我国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3、使学生了解与我国陆地相领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5、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教育。
重点难点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我国的领土、领海和邻国。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我国既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
讲授新课:
(一)我国濒临的海洋
1、东临四海一洋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临太平洋。分界:渤海—渤海海峡以西长江口北岸是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属东海,以南为南海
2、我国的领海和内海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内海是深入到大陆内部,只有狭电脑显示我国濒临的海洋,教师说明,学生在图中指出相应的位置。
提问:领海和内海各指哪些海域?
三窄水道同外海或大洋相通的海域内海:渤海、琼州海峡3、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
4、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临太平洋,夏季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岸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
2、邻国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反馈练习:
1、我国濒临的海洋、岛屿
2、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简述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通过课件展示我国海域及岛屿图,闪烁大陆海岸线
提问:从海陆疆域方面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请学生读地图册上的地图,找出这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1节中国的疆域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东临四海一洋
2、我国的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4、海陆位置及优越性四、陆界和邻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教
后记:
通过测试出现的主要错误有这样几点:两个内海,特别是琼州海峡,我国的海岸线与陆界长度,雷州半岛,渤海的“渤”字。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设计]相关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幻灯片文字、图片、图形、艺术字、声音的插入。
(2)幻灯片背景和动态效果的制作。
(3)掌握制作新颖美观的电子贺卡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渗透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协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贺卡元素(背景、图片、文字)的插入与编辑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贺卡制作的方法、构思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2、自学法
3、实践法4、小组协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及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电子贺卡相册,吸引学生,调动兴趣。然后交代学习任务,出示本课课题。
那么,制作电子贺卡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呢?
展示电子相册
调动学生兴趣
交代学习任务
充满兴趣
学生思考
二、新课
1、贺卡制作流程
收集贺卡素材
选择制作软件
设置贺卡背景
插入修饰图片
输入祝福文字
设置动画效果
保存贺卡
利用课件
教师讲解
了解基本流程
教学内容及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打开powerpoint程序
3、贺卡背景的设置
执行“格式→“背景”——下拉按钮——“填充效果”选项——“图片”选项——“选择图片”按钮——选择图片——插入——确定——返回对话框——应用(或全部应用)
4、插入修饰图片
(1)“插入”菜单——图片——来自文件——选择图片——插入
(2)设置透明:右键——显示图片工具栏——设置透明色
(3)调整大小、位置
5、利用艺术字输入祝福文字
6、设置动画效果
执行“幻灯片方映”——自定义动画
三、实例操作
教师提示
演示操作
讲解重点
演示操作
制作父亲节贺卡
打开程序
聆听讲解
识记要点
学生自学
观看制作过程、步骤
四、课堂练习
每逢佳节到来之时,让我们带着真挚的祝福送给我们最亲爱的人,为他们制作一张贺卡。
巡视指导
借助学习材料
分组制作贺卡
五、课题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演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评说,共同提高
点评作品
相互评说
共同提高
六、扩展延伸
怎样给贺卡添加声音?
抛出问题,为下节课作出铺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的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和平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发展问题?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
复习:p67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
(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3.2复习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内容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知识,重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等。
【作业设计】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096.html
上一篇:我国将全方位调整农业结构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