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6、7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7页的画面,营造商场情境)
教师:星期天,小红、小明一起去逛商场,瞧,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他们在买台历。
教师: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知道每本台历6元。
学生2:我想知道买2本台历需要多少元?
教师: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抽生回答并说出计算的过程。生看大屏,提问题目标展示
1.编口诀,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
2.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3.用6,7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引导自学1.8本、9本台历各多少钱?编出6的乘法口诀。2.看6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3.7个、8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编出7的乘法口诀。4.看7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学例1,例2。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计算6、7的乘法算式得数,并编出口诀。引导学生发现6、7的口诀的排列规律,并很快记住口诀。用口诀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把口诀填完全。六六()()八五十六七()四十九()四十二七九()六九()2.说出乘法算式的积,并说出计算时用的口诀。6×9=7×6=8×6=9×7=3.完成练习九的1、2、3题。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6、7的乘法口诀6×6=36六六三十六7×7=49七七四十九…………6×9=54六十四7×9=63七九六十三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计算右面图形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要“除以2”?
3.指出右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4.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
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操作感知:你能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拼拼看,并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交流、汇报,最后教师
总结三种拼法。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板书)
3.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s=(a+b)h÷2(板书)
5.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如右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2.计算下边梯形的面积,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怎样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五、作业
1、课内作业:p30第3、4题。
2、优化作业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要做统一要求。
(1)验证
(2)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2的倍数
(1)独立学习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偶数。
2.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件?
3.用0、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一、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三角形边的关系(实践课)课型:新授课时数:1课时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二.专题训练: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三、运用知识模型
1、第34页,练习1。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摆一摆,哪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四、总结。
——教学反思:依照教材上的情境创设一个贴近练习: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2页,必做:练功房和聪明屋。选作:活动角。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重难点:三边关系的运用。一、预习课本p33—34,完成学案活动一到活动九,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二、展示交流5分钟,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使用说明】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认真作答,独立完成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3、抓重点句子体会课文内容。【知识链接】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为了纪念肖邦,波兰华沙每五年举行一次肖邦钢琴大赛,我国钢琴家李云迪曾荣获肖邦比赛第一名。【课前预习】
课文读几遍预习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基本满意一般
我积累的好词好句:育才二小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班级一(3)班姓名
课题:桌子有多长(教材14~15页):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活动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组内四名同学采用不同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a.你采用的方法是(),结果是();b.你采用的方法是(),结果是();c.你采用的方法是(),结果是();d.你采用的方法是(),结果是()。(2)比较四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如果想要测量结果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活动二:厘米的意义(1)每个小组准备至少一支尺子,大家一起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2)用食指和拇指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3)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的事物,介绍出来。(4)你们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活动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步骤(1)每个小组准备一条细绳,大家商量如何运用尺子量出1厘米,3厘米和5厘米。(2)总结方法;(3)剪下同样厘米数的纸条。活动四:画线段(1)画一条3厘米和6厘米长的线段。(2)有一把模糊不清的尺子,只有0,1,2,5,6,10,11,12这几个刻度,能用这把尺子画出几条线段?你是如何思考的?活动五:测量(1)估计身边事物的长度,如文具盒、手掌宽、铅笔长等。(2)实际测量一下。活动六:综合如何使用刻度模糊不清的尺子画出5厘米长度的线段。尺子上只有0,1,2,3,7,8,9,10几个刻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2.能力目标: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六,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二、交流展示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1.2.3.4.完善导学案2分钟。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783.html
上一篇:单元评价
下一篇:有关绿色蝈蝈教案设计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