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各结构中含氧量的变化。
3、知道煤气中毒原理及其预防、急救常识。
4、知道呼吸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装置中吹气和吸气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理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2、在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因为:
(1)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课的重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中又学习了呼吸运动,了解了肺的通气。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加上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法建议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多,建议用探索实验:先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装置中分别吸气和吹气。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现象。根据实验现象,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讲述体内的气体交换,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引出体内气体交换的内容。讲述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时,除了结合课本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香水,上课撒到教室讲台前,问教室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使学生获得气体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知识。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可以利用板图、剪贴图来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做成电脑软件来讲述,并把这部分内容与血液循环联系起来,给学生交代所交换的气体都是由血液运输的。
关于呼吸全过程所包括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并联系学习的血液循环知识:血红蛋白的特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用录像或做成电脑软件讲述。
联系生活实际,讲述呼吸全过程中四个环节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碍,都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在这基础上,教师阐述呼吸的意义。
关于煤气中毒,一定要从生理角度讲清楚煤气中毒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煤气中毒。
课时安排:本节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探索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第二课时: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呼吸的意义、煤气中毒及预防。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
[提出假设]
如果是同学们上课呼吸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将刚下课的教室里的空气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变浑浊。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刚通风换气的教室或室外
实验组:刚上课结束的紧闭窗户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两个、橡皮塞两个、打孔器、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两长两短)、药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实验的具体操作:
实验准备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钻两个孔,插入两根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较长的一根浸没在石灰水里,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触,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照这样,做甲乙两套。如图:
2、上课前打开所有的窗户,让教室通风。
方法步骤
(1)上课开始时,紧闭窗户,取装置甲,把较短的玻璃管的一头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上课结束时,取装置乙,仍由这个学生重复实验,此时,石灰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或者在上课刚结束时,把装置甲和装置乙分别放到室外和教室内按(1)的操作
实验结果:
上课开始时,学生作8—10次深吸气,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发生任何变化。
上课结束时,这个学生重复上述实验,乙瓶石灰水浑浊。
同样上课刚结束时,放到室外的装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内的装置乙发生了浑浊现象。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得出结论]每逢课间休息时,就必须使教室充分地换换空气。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肺通气?
2、肺通气由哪个运动来完成?
3、氧气最终到身体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到身体细胞去,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供人体生理活动需要。)
4、二氧化碳到哪去?(由呼气排出体外)
一、探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多(板书)
[提出问题]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比吸入的气体(空气)中的含量多?
[提出假设]人体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设计并完成实验]
对比条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
实验组:吹出的气体,对照组:吸入的空气。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注射器把C02注射到澄清的石灰水里,结果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用具:三角瓶2个,瓶塞2个,异形玻璃管1组,橡皮套管2个,石灰水一瓶。
方法步骤:
1、将等量的石灰水倒入容积相同的两个三角烧瓶内,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甲:检查吸入空气;乙:检查呼出空气。
2、实验时用口含住A处,反复进行呼吸,吸气时用手紧捏C处的橡皮管,呼气时用手紧捏B处的橡皮管。
3、观察两个烧瓶中石灰水的变化。
(注意:一定仔细辨别实验装置。一人操作,其他人监督、观察。操作前一定用酒精棉将吸、吹部位消毒。)
实验结果:甲烧瓶无乳白色沉淀,乙烧瓶有较多的乳白色沉淀。
实验结果的分析:
甲: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少,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沉淀少。
乙: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沉淀多。
提供资料:科学家的实验测定:人的吸入气和呼出气中成分的比较:
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O2
20、96
16、4
CO2
0、04
4、1
N2
79、00
79、5
数值说明:吸入空气中的O2浓度大于呼出的气体中的O2浓度,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浓度大于吸入的空气中的CO2浓度。(计算一下,人体呼出气体含的二氧化碳大约是吸入气体的100多倍)
[得出结论]人体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支持假设。
引入: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这与身体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及运输有关系。下面我们来探讨:
板书:第二节和运输
二、
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演示实验:喷少量的香水:问教室前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后排的同学闻到有香味吗?
接着喷大量的香水,问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
提问:
1、我在讲台处喷香水,你们为什么闻着了?(香味扩散过来了)
2、香水味为什么离老师近的学生先闻到,而教室后排的同学不易闻到?(距离和香水浓度)
3、香水为什么能扩散?(分子运动)
4、香味向怎样的方向扩散?在密闭的教室范围内,香味到什么时候就不再扩散了?
(向低浓度方向扩散,浓度达到平衡就不再扩散)
再结合观察课本图——嗅到炒菜的香味,猜猜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扩散作用)
什么叫扩散作用?
物质(包括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扩散作用。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交换部位: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处
(2)交换条件:浓度差:
肺泡O2浓度 肺毛细血管内O2浓度
肺泡CO2浓度 肺毛细血管内CO2浓度
(3)交换的过程:
(4)交换结果:本质变化: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跑出(看得见吗?)
外在变化:血液由静脉血à动脉血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提问:原理?(扩散作用)。
提问:有交换的条件吗?或说有没有浓度差?
为什么组织细胞里的O2含量总是比动脉血中的少?而CO2含量总是比动脉血中的多?
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CO2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
(2)条件:浓度差:
体毛细血管O2浓度 组织细胞O2浓度
体毛细血管CO2浓度 组织细胞CO2浓度
(3)交换的过程:
(4)结果:外在变化:动脉血à静脉血
本质变化:O2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分离,进入组织细胞,CO2进入血液。
提问:氧气进入肺泡毛细血管后,如何到达组织毛细血管?(通过血液的运输)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提问:指什么气体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氧气由谁运?二氧化碳谁来运?
载体:氧气:由红细胞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部分由红细胞携带,大部分溶于血浆
指出: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小组讨论,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投影显示讨论题:
1、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到达全身组织细胞的大致过程?
2、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3、每个环节的原理是什么?
4、呼吸的意义是什么?呼吸全过程所包含的各个环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5、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6、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7、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比吸入的气体中氧少?
8、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用文字简要概括呼吸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文字总结最准确、最简练。请将本题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胶片上。
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展示写的投影片,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教师把关,若有科学性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对总结得好的组,加以表扬,并可用做板书。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这四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就会造成呼吸障碍。
提问:1、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第一个环节)
2、为什么呼吸出现障碍时,会危及生命?
因为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释放出来的。如下面的公式:
有机物(贮藏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如果细胞缺氧,就会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进而也就危及人的生命了。
因此,呼吸的意义就是:吸入氧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可以不断地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谁知道煤气中毒是怎么一回事?它所造成的死亡又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五、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学生用2分钟时间看书中的内容(煤气中毒及其预防):请从呼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此分析:
(1)由于冬季用煤火取暖时,炉子不装烟筒或烟筒排气不良,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将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空气吸入肺泡内。
(2)进入肺泡的一氧化碳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多倍,并且结合以后再分离的速度极慢,于是,人体血液中会缺氧。
(3)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造成全身缺氧。
(4)人体血液中缺氧,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受阻,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得不到氧,发生呼吸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板书设计:
第二节和运输
一、实验:探索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二、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物质(包括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扩散作用。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
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红细胞运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血浆运大部分二氧化碳
五、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气体交换的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引入:人体吸收的空气是怎样在体内进行交换呢?
(二)学习新课:
探究实验: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学生4人一组,设计实验探究,最后全班交流实验结果,相互评价各小组探究计划中的创新之处
讨论: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讨论,交流
师:氧气被吸入肺泡内以后接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经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
师:(启发思考)氧气为什么会由肺泡交换到血液中?交换的方式怎样?(教师拿出一瓶空气清新剂喷洒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教室后排的同学呢?
生:点点头。
师: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者说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
师: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小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
生:观察课本图10—7,分组讨论。交流: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师:氧气进入血液后,是怎样被血液运输的吗?
生: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师:对,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板书:氧合血红蛋白);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这些氧气最终会被运到哪里去呢?
4.组织气体交换
生:组织细胞。因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师: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称为组织气体交换。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师生交流: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经过组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三)学生谈收获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和等方面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交换:
1、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氧气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2、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毛细血管
氧气
第二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讲授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巩固知识]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学生:回答(略)●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授新课]气体扩散的原理: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课堂小结]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答案:b●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课堂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a肺b血液c细胞d心脏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12~14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a3100毫升b3500毫升c3600毫升d3800毫升5.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绵状c肺泡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鼻腔内有鼻毛b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a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b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c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d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肋间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大→吸气肺内压缩小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压扩大→呼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
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a)2、.过程与方法感受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注意人体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中,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概念的构建及组织类型的区分(三)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引入怎样破解人体之谜1、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从古代对人体一些器官的了解,人类对人体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数千年。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阅读p2—p3思考学生作答中国华佗发明了麻醉术。古希腊的希罗费罗斯解剖尸体,了解了人体的结构。安德烈写出了《论人体的结构》。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1、细胞
红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2、人体四大组织细胞分化组织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怎样的?动物细胞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红细胞形状结构怎样?与其他细胞比较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提问:骨骼肌细胞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提问:结构是怎样的?解释:以皮肤为例,突起多就可以多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出示:受精卵的分裂的图片。讲解分化的过程。讲叙组织,强调关键词出示图片提问:上皮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肌肉组织可以分几类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思考作答: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大液泡和细胞质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学生观察作答:双面凹,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无细胞核,细胞质充满充满血红蛋白,可以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答:圆柱状,多细胞核,有明暗交替的横纹。观察作答:长出许多突起。观察比较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得出组织的概念。观察并在书上找出答案复习细胞结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也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特点: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特点: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分类:平滑肌、心肌、骨骼肌特点:由肌细胞组成功能:收缩和舒张特点: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功能小结总结学生聆听学训练生布置练习册p1—p2填空题1,2,3,4课堂完成1,3,课后完成2,4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材分析“种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植物”一节的重要内容。教材以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为主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为下一章学习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玉米种子和莲花(或菜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力目标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辨证观点,培养学生团结与互助的精神,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玉米种子和莲花(或菜豆)种子的结构,以及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玉米种子的结构、胚的结构。课前准备教师浸泡过的玉米、花生、莲子和菜豆以及煮熟的玉米、碘液、解剖针、解剖刀、放大镜、硬纸板、多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自己收集的种子和果实。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一粒小小的种子竟能长成参天大树,它有如此神奇的本领的秘密在那里呢?猜想悬疑调动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实物展示交流合作1.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2.展示自己准备的果实和种子及图片,引导思考:a.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萌发成一株幼苗的,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可能和种子内部的什么结构有关呢c.怎样知道种子里有什么?拿出并观察自己收集的种子和果实并交流,发现认同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各具特色。。观察后思考,带着疑问进入后面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感知种子在外形上的千差万别,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实验1.先阐明:尽管各植物种子的形态大小上千差万别,但基本结构相似。2.1引导观察莲子(或菜豆种子)的结构:先学习观察的方法(按由表及里的顺序,先观察形态后观察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观察)。再演示实验操作的过程(剥皮-分开子叶-显微镜观察)。2.2引导观察思考:莲子或菜豆的种皮有什么作用?它的子叶有几片?为什么特别肥厚?莲子或菜豆种子的胚由哪几部分组成?2.3播放多媒体课件,重点展示胚的结构。解剖时提醒注意:可以用解剖针轻轻拨动,以了解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之间的关系;使用放大镜时要注意规范操作。2.4引导大家总结莲子(或菜豆种子)的结构。课件演示。3.认识了莲子(或菜豆种子)结构,再看看玉米种子:“我们知道玉米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也能萌发成幼苗,那它应该包含哪些与(或菜豆种子)相似的结构呢?”3.1先引导大家思考,激发探究欲望。然后指导观察,实验。3.2先指导观察煮熟的玉米。指出小东西是胚,剩下的是胚乳。3.3.再指导观察浸软的玉米种子。重点指导剖向及安全使用双面刀(切时垫硬纸板,刀片一面封口)3.4播放多媒体课件,重点展示玉米的胚。并组织大家讨论:玉米的外面为什么有果皮?哪一部分被染成蓝色?能变蓝说明里面有什么?玉米的胚由哪几部分构成?它和莲子相比有何不同?最后引导大家总结出玉米种子结构。1.明确怎样进行简单的观察,熟悉方法和操作。取出一粒浸软的莲子(或菜豆种子),观察外形后再剥去种皮,然后轻轻分开合拢的两片子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各部分后思考、发现。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谈谈自己的所见所想及发现并在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总结交流思考后取出一粒煮熟的嫩玉米,观察外形,再剥去种子外面的果皮和种皮,用手指轻轻挤一下,会有一个白色船形的小东西分离出来,用放大镜观察。再取浸软的玉米种子,用刀片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注意染色部分和非染色部分。思考,讨论,总结并交流。在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时,利用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剖、交流、逐步深入进行探究,重点认识胚的结构。在指导工程玉米种子的结构时,一方面强调玉米实际是果实,另一方面把它同莲子的结构相比,注意了两者的区别。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细心观察、对比思考等,使他们从机械接受知识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课堂小结认识了玉米种子和莲子(或菜豆种子)的结构,再让大家回过头来观察分析自己收集的种子,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种子?指导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玉米种子和莲子(或菜豆种子),谈一谈各自有什么特点,并比一比谁的家族里成员多。最后给大家发准备好的表格,引导对照大屏幕上的结构图找出玉米种子和莲子(或菜豆种子)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后引导归纳总结。小组内讨论、交流。再两位同学表演,然后填表,再以组为单位汇报。在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表演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巩固所学知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1472.html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体会精选
下一篇:我的教学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