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初中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内气体的交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各结构中含氧量的变化。

3、知道煤气中毒原理及其预防、急救常识。

4、知道呼吸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装置中吹气和吸气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理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2、在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因为:

(1)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课的重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中又学习了呼吸运动,了解了肺的通气。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加上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法建议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多,建议用探索实验:先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装置中分别吸气和吹气。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现象。根据实验现象,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讲述体内的气体交换,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引出体内气体交换的内容。讲述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时,除了结合课本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香水,上课撒到教室讲台前,问教室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使学生获得气体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知识。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可以利用板图、剪贴图来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做成电脑软件来讲述,并把这部分内容与血液循环联系起来,给学生交代所交换的气体都是由血液运输的。

关于呼吸全过程所包括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并联系学习的血液循环知识:血红蛋白的特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用录像或做成电脑软件讲述。

联系生活实际,讲述呼吸全过程中四个环节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碍,都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在这基础上,教师阐述呼吸的意义。

关于煤气中毒,一定要从生理角度讲清楚煤气中毒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煤气中毒。

课时安排:本节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探索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第二课时: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呼吸的意义、煤气中毒及预防。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

[提出假设]

如果是同学们上课呼吸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将刚下课的教室里的空气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变浑浊。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刚通风换气的教室或室外

实验组:刚上课结束的紧闭窗户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两个、橡皮塞两个、打孔器、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两长两短)、药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实验的具体操作:

实验准备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钻两个孔,插入两根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较长的一根浸没在石灰水里,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触,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照这样,做甲乙两套。如图:

2、上课前打开所有的窗户,让教室通风。

方法步骤

(1)上课开始时,紧闭窗户,取装置甲,把较短的玻璃管的一头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上课结束时,取装置乙,仍由这个学生重复实验,此时,石灰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或者在上课刚结束时,把装置甲和装置乙分别放到室外和教室内按(1)的操作

实验结果:

上课开始时,学生作8—10次深吸气,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发生任何变化。

上课结束时,这个学生重复上述实验,乙瓶石灰水浑浊。

同样上课刚结束时,放到室外的装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内的装置乙发生了浑浊现象。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得出结论]每逢课间休息时,就必须使教室充分地换换空气。

第12页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课堂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a肺b血液c细胞d心脏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12~14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a3100毫升b3500毫升c3600毫升d3800毫升5.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绵状c肺泡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鼻腔内有鼻毛b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a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b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c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d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肋间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大→吸气肺内压缩小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压扩大→呼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成的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

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a)2、.过程与方法感受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注意人体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中,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概念的构建及组织类型的区分(三)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引入怎样破解人体之谜1、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从古代对人体一些器官的了解,人类对人体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数千年。古人是怎样探知人体结构的阅读p2—p3思考学生作答中国华佗发明了麻醉术。古希腊的希罗费罗斯解剖尸体,了解了人体的结构。安德烈写出了《论人体的结构》。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1、细胞

红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2、人体四大组织细胞分化组织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怎样的?动物细胞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红细胞形状结构怎样?与其他细胞比较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提问:骨骼肌细胞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提问:结构是怎样的?解释:以皮肤为例,突起多就可以多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出示:受精卵的分裂的图片。讲解分化的过程。讲叙组织,强调关键词出示图片提问:上皮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肌肉组织可以分几类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提问:结缔组织有什么特点,功能是怎样的?思考作答: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大液泡和细胞质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学生观察作答:双面凹,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无细胞核,细胞质充满充满血红蛋白,可以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答:圆柱状,多细胞核,有明暗交替的横纹。观察作答:长出许多突起。观察比较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得出组织的概念。观察并在书上找出答案复习细胞结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也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观察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验生命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特点: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特点: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分类:平滑肌、心肌、骨骼肌特点:由肌细胞组成功能:收缩和舒张特点: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功能小结总结学生聆听学训练生布置练习册p1—p2填空题1,2,3,4课堂完成1,3,课后完成2,4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种子的结构”一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种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植物”一节的重要内容。教材以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为主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为下一章学习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玉米种子和莲花(或菜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力目标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辨证观点,培养学生团结与互助的精神,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玉米种子和莲花(或菜豆)种子的结构,以及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玉米种子的结构、胚的结构。课前准备教师浸泡过的玉米、花生、莲子和菜豆以及煮熟的玉米、碘液、解剖针、解剖刀、放大镜、硬纸板、多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自己收集的种子和果实。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一粒小小的种子竟能长成参天大树,它有如此神奇的本领的秘密在那里呢?猜想悬疑调动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实物展示交流合作1.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2.展示自己准备的果实和种子及图片,引导思考:a.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萌发成一株幼苗的,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可能和种子内部的什么结构有关呢c.怎样知道种子里有什么?拿出并观察自己收集的种子和果实并交流,发现认同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各具特色。。观察后思考,带着疑问进入后面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感知种子在外形上的千差万别,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实验1.先阐明:尽管各植物种子的形态大小上千差万别,但基本结构相似。2.1引导观察莲子(或菜豆种子)的结构:先学习观察的方法(按由表及里的顺序,先观察形态后观察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观察)。再演示实验操作的过程(剥皮-分开子叶-显微镜观察)。2.2引导观察思考:莲子或菜豆的种皮有什么作用?它的子叶有几片?为什么特别肥厚?莲子或菜豆种子的胚由哪几部分组成?2.3播放多媒体课件,重点展示胚的结构。解剖时提醒注意:可以用解剖针轻轻拨动,以了解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之间的关系;使用放大镜时要注意规范操作。2.4引导大家总结莲子(或菜豆种子)的结构。课件演示。3.认识了莲子(或菜豆种子)结构,再看看玉米种子:“我们知道玉米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也能萌发成幼苗,那它应该包含哪些与(或菜豆种子)相似的结构呢?”3.1先引导大家思考,激发探究欲望。然后指导观察,实验。3.2先指导观察煮熟的玉米。指出小东西是胚,剩下的是胚乳。3.3.再指导观察浸软的玉米种子。重点指导剖向及安全使用双面刀(切时垫硬纸板,刀片一面封口)3.4播放多媒体课件,重点展示玉米的胚。并组织大家讨论:玉米的外面为什么有果皮?哪一部分被染成蓝色?能变蓝说明里面有什么?玉米的胚由哪几部分构成?它和莲子相比有何不同?最后引导大家总结出玉米种子结构。1.明确怎样进行简单的观察,熟悉方法和操作。取出一粒浸软的莲子(或菜豆种子),观察外形后再剥去种皮,然后轻轻分开合拢的两片子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各部分后思考、发现。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谈谈自己的所见所想及发现并在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总结交流思考后取出一粒煮熟的嫩玉米,观察外形,再剥去种子外面的果皮和种皮,用手指轻轻挤一下,会有一个白色船形的小东西分离出来,用放大镜观察。再取浸软的玉米种子,用刀片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注意染色部分和非染色部分。思考,讨论,总结并交流。在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时,利用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剖、交流、逐步深入进行探究,重点认识胚的结构。在指导工程玉米种子的结构时,一方面强调玉米实际是果实,另一方面把它同莲子的结构相比,注意了两者的区别。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细心观察、对比思考等,使他们从机械接受知识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课堂小结认识了玉米种子和莲子(或菜豆种子)的结构,再让大家回过头来观察分析自己收集的种子,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种子?指导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玉米种子和莲子(或菜豆种子),谈一谈各自有什么特点,并比一比谁的家族里成员多。最后给大家发准备好的表格,引导对照大屏幕上的结构图找出玉米种子和莲子(或菜豆种子)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后引导归纳总结。小组内讨论、交流。再两位同学表演,然后填表,再以组为单位汇报。在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表演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巩固所学知识。

人类的需要的教学方案


(第一、二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

一、课前导学

(一)明确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认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抵制歧视劳动者,尤其是抵制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形成“不劳者不得食”的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1、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3、劳动创造的人类文明包括和。

4、是精神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三)质疑(记录预习不理解的地方)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解疑释疑:

质疑:

解答:

(三)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如何理解“劳动”?(劳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我们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4、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三、巩固与反思:

(一)自我检查,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劳动的是()

①工人在工厂工作②妈妈在洗衣服③我在学校学习④我节假日在家休息⑤我帮妈妈做家务⑥农民在种田⑦邻居在听音乐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劳动创造了自然②劳动创造了人类③劳动创造了世界④劳动创造了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下列属于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是()

纺织机具《本草纲目》③瓷器④犁、耙

a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一下属于我国古代的精神文明的有()

①《诗经》②《物种起源》③《本草纲目》④《史记》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5、在原始社会之初,人类像动物般生吃捕到的猎物和其它食物。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学会了用火加工食物,食物从此变得美味可口。这表明了()

a、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b、b、只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会得到可口的饭菜。

c、劳动能够创造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d、劳动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二)课堂延伸(参与体验)

1、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项发明”开展交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最后全班投票评选出“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项发明”。

生物的变异的教学方案


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意识到应该科学地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一、导入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遗传----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二、新授生物的变异导致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观察p40图ⅶ-18~21说说你所知道或了解的变异的事例。变异事例:1.如牛的后代中有白化病的个体。2.紫茉莉中有黄色品种等,但个别枝头上花色不同。3.玉米的糯与不糯。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㈠提出问题本组提出的问题:㈡作出假设:本组作出的假设是:㈢制定计划并实施注意点:①随机取样,样品要有足够数量。②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果实长轴并以四舍五入的方式记录,毫米为单位。①测量结果绘制成曲线图。㈣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①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是怎么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④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在的吗?为什么?综述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特征,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征,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品种。三、练习p45练习1.2.四、小结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五、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教学目标:举例说出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及应用。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应用。一、复习举例说说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举例说说生物的性状即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主要为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变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如:花生的大小,主要是遗传物质控制,同时肥力、土壤等又影响着花生大小。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我国饲养家禽和家畜有悠久的历史,这与长期的驯化和选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想一想:野猪和家猪、原鸡和家鸡等之间有什么差异?现在的家禽、家畜是否与其祖先完全不一样?提示:外形、行为特征等方面。㈠高产奶牛的选育高产奶牛的选育过程,想一想该过程让你去处理的话会是怎样的?原理: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㈡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为什么会培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原因: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㈢太空椒的培育观察普通甜椒和太空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这么大区别?原因: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一、练习p45练习34二、讨论你认为还有哪些方式培育新品种?三、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板书:§2.5生物的变异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高产奶牛的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太空椒的培育

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方案


教案首页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三

单元

课题名

济南的

冬天

课时

第二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

萍乡四中

教师姓名

姚丽

教学

目标1.识记课文字词的音、形、义。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3.学习老舍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时间安排一课时

课后

小结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思路,而后再掌握描写济南的天气和山水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写景的技巧以指导学生写好家乡冬景,实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备注教学环节的用时随学生的课堂反应作灵活处理。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以及练习写作。一、复习导入(多媒体显示题目)《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原名____,字___。冬天的济南真是一个__,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济南的__和__(景物)济南的山__、__、__(特征)济南的水__、__、__。(特征)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___,作者通过济南和___、___、___的对比得出这个结论。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描绘了几幅画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二、齐读课文(给学生配乐朗读)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你对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感知表达出来吧!三、自由探究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提示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些语句用得最妙?妙在何处?四、品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景物图片及课文分析要点)思考讨论: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如何娇美秀气?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城外的小山如何像一幅小水墨画?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是怎样写济南冬天的水的?本文写景抒情有何特点?(学生找出课文语句品评分析,多媒体显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归纳要点。)五、总结写法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语言如此优美。在写法上有何值得借鉴?明确: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本文的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要求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投入真情实感。)板书设计: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3.碱的命名和通性。

4.碱性氧化物。

二.重、难、疑点

1.重点: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2.难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3.疑点: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酸有哪些化学通性及其它们具有通性的原因?

2.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活动]: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电离出的离子,讨论这两种物质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做实验8-23、8-25、8-26。

[师生活动]:通过实验对比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名

火碱、烧碱、苛性钠

消石灰、熟石灰

色、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潮解

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易潮解

能吸收少量的水分

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电离方程式

naoh=na++cl-

ca(oh)2=ca2++2oh-

[演示实验]:做实验8-24、8-27、8-28。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出两者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决定它们的哪些重要用途。(板书见下页表格)

[演示实验]:做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并分析讨论: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师生活动]:通过复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引出碱的通性并根据熟悉的碱引出碱的分类和命名。

[板书]: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酸碱

指示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碱性

氧化物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hcl+naoh=nacl+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ca(oh)2=cacl2+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naoh与cuso4的反应

naoh与fecl3的反应

ca(oh)2与cucl2的反应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刷等工业。

建筑业,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置农药。

二.碱的分类、命名与通性

1.分类

按碱是否溶于水分可溶性碱:如:koh、naoh、ba(oh)2、nh3·h2o微溶性碱:如:ca(oh)2难溶性碱:如:mg(oh)2、fe(oh)3、cu(oh)2

2.命名:根据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做“氢氧化某”;具有可变价,把具有低价金属的离子的碱叫“氢氧化亚某”。

3.通性(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3)碱+酸=盐+水(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69页习题。

圆的比例线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交⊙O于C.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教材P132中,11、12题.

探究活动

最佳射门位置

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蛎趴?.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l米).

分析与解如图1所示.AB是足球门,点P是边锋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门位置应是使球员对足球门视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动,视角都变小,因此点P实际上是过A、B且与边线相切的圆的切点,如图1所示.即OP是圆的切线,而OB是圆的割线.

故,又,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适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图2所示.△BOP可为任意角.

地球的运动时的教学方案


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讲授新课)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暑和大暑,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教师小结)

(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板书设计】

四、地球五带的划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147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