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研究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一、课前小研究
第()组研究者
我知道
今天是()月()日;一年有()个月。
算一算将下面各年份的各月份天数填入下表。
(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的天数在课本p95——p96中找。)
月份123456789101112合计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我发现了:(1)一年有()或()天。
(2)
(3)
(4)
(5)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准备情况
教师根据回答选择性地板书。
2看书p70——p71,看看书上还有什么知识?
3、小组交流:(1)书上还介绍了什么知识。(2)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4、汇报。
5解决两个知识难点。
(1)要想记住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有什么好办法?(
(2)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
a.根据课前研究的表中数据判断199719981999
哪年是平年,那年是闰年?说说为什么?(因为一年365天是平年,366天是闰年;或看二月份,28天的是平年,29天的是闰年。)
b.XX年呢?说说怎样想的?(因为每四年有一个闰年。)
c.随便一个年份你能判断出它是什么年吗?怎样想的?
d.判断。1992年1998年XX年1995年19xx年19xx年
e.整百年份的怎样判断?阅读课本。
判断。19xx年16XX年XX年24XX年18XX年17XX年
(3)小结:非整百年份的能被4整除,整百年份的能被400整除。
6、总结。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46页~49页内容
【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闰年的判别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两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课堂,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吧!
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板书:XX年3月3日)
师:这里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年、月、日)
出示不同的年历让学生欣赏,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利用年历卡,探索年月日的知识
1、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探索年和月之间的关系。
2、自读年历卡,发现有关月和日的知识。
①认识大、小月。
②记忆大小月
a左拳记忆法。
b口诀记忆。
c游戏
3、探究平年和闰年
①观察不同年份年历的2月份的天数,得出平年和闰年的二月份相差一天。
②让学生把连续几个年份的二月天数记在表格里,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得出闰年年份的特征。
③练习判断下面年份是平年不是闰年
1840年1945年1949年XX年19xx年21XX年XX年
④展示判断整百年份是闰年的相关知识。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为什么?
年、月、日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3、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年、月、日是时间单位,能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一些信息。2、难点: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判断平年和闰年。课时安排:5课时
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相关知识。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与这堂课相关的信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尽可能大的收获。教重、难点:1.重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2.难点:对学习材料的整理、分析、概括。并能够提取对学习有用的资料。教具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年月日的资料。2、年历、计算器。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穿红衣服、帖春联、放鞭炮…)师:同学们都喜欢过年,那你知道年是什么吗?(学生简单回答)〖引入年的传说〗师: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板书:年月日2、探究新知。(一)探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1、感受年月日的形成。2、有关日的知识。3、有关月的知识。(把有31天的月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叫做小月,你怎么样就能很快记下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学生汇报记忆方式:如拳法,口诀等。互相交流。4、有关”年”的知识(1)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派代表汇报)(2)用万年历验证平闰年。(3)常识介绍:我们所学习的历法是公历。二、总结。1、关于时间单位,你还有哪些问题?2、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详细,得想个办法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并有个好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你有办法吗?三、板书设计:
年月日
大月:1、3、5、7、8、10、12月
小月:4、6、9、11月
2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课后反思:
生:财富
2:每个人都想获得财富。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先来读读下面这些词,然后用这些词说说这个小故事。
生读
2:先自己在下面练一练。
3:出示一段话开头和结尾两段话。
生读
4:我发现你突出了一个词,哪一个告诉大家。
生:蜂拥而至。
5:这两段文字,你能看出来,彼得、弗雷特跟别的淘金者有什么不同?
生:彼得弗雷特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他获得了金子。
6:你怎么知道别人没有淘得真金?
生:因为别的人都一无所获,只好扫兴而去。
7:他们有些什么不同?再来读读。
生:我们知道了绝大多数人没有找到金子。
8:说明了什么?
生:小半部分人找到了金子。
9:可为什么彼得却说,我是唯一找到了金子的人。
生:他的金子在这块土地里。
10:他找到的是什么?
11:真金指的是什么?我们来好好读读课文,找一找彼得的真金到底在哪里?
生读课文。
12:从哪儿看出来的。
13:你怎么知道土地是肥沃的?
生读课文。
14:彼得是怎么知道这是肥沃的土地?
生:他从平整的土地知道的。
15:是从平整的土地吗?
生:是从长出了绿绒绒的小草。
16:绿绒绒的小草看出来的。
17:为什么就彼得的土地肥沃的?彼得还是个怎样的人?
18:细心观察(师板书)
19:很好,你们整篇课文都在脑中的人。不过你看这一段可以看出他是上什么样的人?
20:悟是什么意思?那么从小草悟到了什么?
学生一边说,师一边板书
21:我想请同学们试试能不能在两个词当中也说一说呢?
22:我们来读读这段话,你觉得怎样读才好?
23: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是一个的什么?
板书:思维品质
24:你还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
25:你们看看这讲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26:你所说的还是指他是个坚持不懈的人,说到这儿,你觉得金子和真金有什么不同?
27: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28:他感悟到真金是他获益终身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什么?读板书。具有了这些品质就能通往成功之路。
29:补充阅读《牛仔裤的来历及启示》
《三亚落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写景短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色,文笔清新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这一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课文层次清楚,先指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再描写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最后重点描绘三亚落日的迷人风光。教学中,我为了突破难点,先出示了夕阳滑落的过程这一段的自学目标: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2)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3)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点拨提高: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什么?此时的太阳有什么特点?作者用哪些动词描写的?我相机在三亚风光图上画歪着红扑扑的脸蛋,用各种红色粉笔抖落下赤朱丹彤,用浅色粉笔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将深红色粉笔扁倒,着色渲染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最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关键词句,通过绘画、叙述,感受夕阳滑落的过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趣的学。阅读教学一直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采用单一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有情趣,尤其是阅读教学显得更为突出。我教学这课时,合理地运用彩色粉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王国里快乐的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6351.html
下一篇:复数的乘法与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