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听广玉兰得 小学教案范例

时间:2022-02-08 广玉兰常绿木本花卉 广玉兰读后感 听《广玉兰》一得

我常常迷恋名师的课堂实录,听了徐健老师的课后,我如梦方醒。如此近,如此真实的名师课堂不去抓住,怎么行?从徐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了很多。例如《广玉兰》第一课时:

一、诗意导入,激情激趣。

你听:“她,幽香飘远,微风中夹着一丝香甜;她,高雅洁净,阳光下尽展无限纯美;她,生生不息,风雪中铸就铁色柔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她——齐读课题。”整齐的句式,诗一般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和我的心。在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对广玉兰的了解,对文题读得各具特色,产生了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扎实、巧妙的训练。

初读文本,重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徐老师深谙此道,她在提出要求后,充分让学生练读。然后,出示生词,指名多人次读,齐读,让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接着,徐老师又出示三段话,先指导学生读好词,再指导读好句子,读出意思,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徐老师的教学理念——注重读的训练。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徐老师采用的词、句相融的指导方法,先读好词,感知词义,再读好句子,读出味道,从而为下面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尊重主体,引导感悟。jK251.cOM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唤醒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留给学生。看了下面的实录,我们就能感受到徐老师深厚的点拨引导之功。

师: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你最喜欢的、最着迷的花形介绍给大家。(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后开始交流。)

精彩片断一

生:我喜欢盛开的玉兰花,作者把它比作婴儿的笑脸我仿佛眼前出现了婴儿那粉嘟嘟的笑脸。

师:当你看到婴儿粉嘟嘟的笑脸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干什么?

生:心情很愉快,真想亲手抚摸一下。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送进去,练读这句话。

精彩片断二

生:我喜欢凋谢的玉兰花,因为一般人看到花谢会伤感,读了这句话让我感到希望,感受到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师:是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看到花落簌簌流泪,而作者笔下的这株凋谢的广玉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生命力。也许在来年,也许在某一个角落,又会有一株广玉兰悄然绽放。

精彩片断三

生:我喜欢初绽的广玉兰,它太香了,你看小蜜蜂都迫不及待地钻进去了。

师:确实,蜜蜂与蝴蝶不一样,蝴蝶着意于花的美丽,蜜蜂却是循香而至。请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

精彩片断四

生:我喜欢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这句中的“羞”字让我想到了广玉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师:你有很高的语文素养,从一个“羞”字就能联想到了美丽羞涩的少女形象,一起来看看图片中的广玉兰含羞待放的样子。

jk251.cOm扩展阅读

广玉兰备资料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广玉兰》备课资料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幼枝密生绒毛,后变灰褐色。叶厚,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4-20厘米,宽4-9厘米,背面有锈色短绒毛;叶柄长约2厘米,嫩时有淡黄色绒毛。花白色,荷花状,直径15—20厘米,芳香;花柄密生淡黄色绒毛;花被片9—13,倒卵形,长7-8厘米;心皮密生长绒毛。聚合果圆柱形,长6—8厘米,有锈色绒毛;蓇葖果卵圆形,紫褐色,顶端有外弯的喙。花期6月。

原产北美东南部;苏南一带常见栽培;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也有栽培。

为观赏树木;花含芳香油和木兰花碱,可制鲜花浸膏;叶供药用,治高血压。用种子繁殖,但通常以木兰为砧本行嫁接法繁殖。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强,可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栽植。

广玉兰教后札记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广玉兰》教后札记

作者:王薇晶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清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两点印象最深。

第一,学第四段时,我先把采来的广玉兰叶片发给每小组,同学们拿到叶片显然很高兴,都认真观察、触摸、感受。“富有光泽”、“铁锈色的短柔毛”、“微呈波状的边缘”,这特点无需说明,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体会到,当学生再去读第四段时,很容易就理解了。

第二,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满足。学完这课后,不少同学提出了问题,如:广玉兰除了观赏,有没有药用价值?它对环境要求如何?怎样栽培?和白玉兰有什么区别?等等。有些问题,当时同学们就进行了交流,有些问题,我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然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我想,每一节课学完就应该这样,不能让学生带着满足走出课堂,而应该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疑问走向课外,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信息。

不懂就问听有感 小学教案范例


本周向同行学习,听了二(5)班蒋晓群老师一堂语文课《不懂就问》,下面谈谈体会。

本课讲述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敢于不懂就问,大胆提问的故事。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在教学课文内容的同时,渗透两纲民族教育,蒋老师把握得相当好。

上新课前,老师请小朋友把事先找到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行交流,让二年级小学生对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崇敬的心情去感受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外拓展以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新词,让学生说一个不懂就问的事例,进行语言训练。并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回去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父母弟妹听,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静静(地)写字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满意(地)点头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思品教案听父母的话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敬爱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属于爱人民教育。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及各方面知识比较少,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到,做事也常不顾后果,更需要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正确教导,因而应重视对他们进行听从父母教导的教育。

本课课文是写在天气变暖时,王林劝赵勇听妈妈的话,不到河里去滑冰的故事。

本课共有四个栏目。

课文前面的“说一说”栏目,是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否听父母的话,既可放在导入环节进行,也可以与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的第2道题合并在一起使用。

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有两道题。

第一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小朋友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

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好处,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害处。

“议一议”栏目,“图中的小朋友怎样听父母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

“想一想”栏目,是针对有些学生任性的表现而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不听父母的话,任性;怎样做是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使学生对任性的行为产生厌恶,愿意做不任性的好孩子。

教法建议:

1.注意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小型的家长座谈会或给家长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的实际表现,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以便教学中应用。

2.坚持正面教育。课上要大力表扬本班学生中平时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的事例,为全班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正反事例的比较中,使学生懂得听父母教导的益处,从而使学生愿意听父母的话。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教育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每一个同学一定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你听爸爸、妈妈的话吗?

板书:四、听父母的话

2.学生思考后举例说明自己的做法。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问:

很多同学平时做到了听父母的话,那么,大家想过为什么小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吗?

4.学生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5.教师小结并过渡:

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谁的想法对呢?让我们看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初步明理

1.教师出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了解事情的梗概,为明理奠定基础。

演示课件一(名称: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的文字内容)

(1)故事中有谁?

(2)他们对待什么事情意见不统一?

(3)谁的意见是正确的?

2.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二(名称:听父母的话)

(1)学生观看完课件二的内容回答问题。(故事中有赵勇和王林两个人物,他们对于到小河里去滑冰是否危险,有不同的看法,王林的意见是对的。)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

①为什么王林的意见是正确的?

②他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如果他们不听家长话,到小河里去滑冰会有什么结果?

3.教师提问:

看完这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孩子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一题。)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知识没有大人掌握的多,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想后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需要大人教导。王林同学听了妈妈的劝告,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板书: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避免危险、

三、深入明理并导行

1.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好处,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害处?(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二题。)

此环节的说明: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如果教师课前召开了家长的座谈会或下发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情况有了解,因此,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为同学进行补充,特别要注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为其他学生做榜样。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并板书:

听父母的正确劝告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损失,还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板书:少犯错误、损失;进步快

3.出示课件三(名称:议一议)

内容:议一议中的内容。

讨论题:图中的小朋友怎样听父母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道题,也可以三道题都选,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差异。

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板书:

认真听从父母的批评意见,可以使自己尽快改正错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可以使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更成功;耐心倾听父母劝告,可以避免危险,减少损失。

板书:认真听意见虚心听建议耐心听劝告

6.教师演示课件四:(名称:想一想)

内容梗概:星期天,一位小朋友跟妈妈出去玩,经过食品店时,这位小朋友让妈妈给她买儿童食品,妈妈说:你的嗓子发炎,今天不买了。小男孩坚持要买。

7.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8.学生讨论后进行模拟表演。

9.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提出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劝告?

10.教师小结:

不听父母的劝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表现。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这样做也是不爱父母的表现。而同学们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劝告,这说明你们都是爱父母的好孩子。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讨论了听从父母教导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由于我们小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少,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周到,所以要听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听父母的教导,可以使我们避免危险,少受损失,利于我们的进步,所以,平时我们要认真听从父母的意见,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耐心倾听父母的劝告。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讨论的问题,更希望同学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板书设计:

听父母的话

年龄小认真听意见

经验少虚心听建议避免危险、损失;少犯错误;进步快

知识少耐心听劝告

探究活动

小采访:课后学生采访听从父母教导的同学

活动过程:

1.教师在上课结束时,介绍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名单。建议学生课下进行采访。

2.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3.学生将采访结果,在下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汇报,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还可以播放采访录音

听父母的话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敬爱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属于爱人民教育。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及各方面知识比较少,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到,做事也常不顾后果,更需要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正确教导,因而应重视对他们进行听从父母教导的教育。

本课课文是写在天气变暖时,王林劝赵勇听妈妈的话,不到河里去滑冰的故事。

本课共有四个栏目。

课文前面的“说一说”栏目,是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否,既可放在导入环节进行,也可以与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的第2道题合并在一起使用。

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有两道题。

第一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小朋友为什么要。

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有什么好处,不有什么害处。

“议一议”栏目,“图中的小朋友怎样?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

“想一想”栏目,是针对有些学生任性的表现而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不,任性;怎样做是,不任性。使学生对任性的行为产生厌恶,愿意做不任性的好孩子。

教法建议:

1.注意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小型的家长座谈会或给家长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的实际表现,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以便教学中应用。

2.坚持正面教育。课上要大力表扬本班学生中平时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的事例,为全班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正反事例的比较中,使学生懂得听父母教导的益处,从而使学生愿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教育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每一个同学一定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你听爸爸、妈妈的话吗?

板书:四、

2.学生思考后举例说明自己的做法。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问:

很多同学平时做到了,那么,大家想过为什么小孩子要吗?

4.学生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5.教师小结并过渡:

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谁的想法对呢?让我们看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初步明理

1.教师出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了解事情的梗概,为明理奠定基础。

演示课件一(名称: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的文字内容)

(1)故事中有谁?

(2)他们对待什么事情意见不统一?

(3)谁的意见是正确的?

2.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二(名称:)

(1)学生观看完课件二的内容回答问题。(故事中有赵勇和王林两个人物,他们对于到小河里去滑冰是否危险,有不同的看法,王林的意见是对的。)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

①为什么王林的意见是正确的?

②他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如果他们不听家长话,到小河里去滑冰会有什么结果?

3.教师提问:

看完这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孩子为什么要?(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一题。)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知识没有大人掌握的多,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想后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需要大人教导。王林同学听了妈妈的劝告,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板书: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避免危险、

三、深入明理并导行

1.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有什么好处,不有什么害处?(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二题。)

此环节的说明: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如果教师课前召开了家长的座谈会或下发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情况有了解,因此,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为同学进行补充,特别要注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为其他学生做榜样。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并板书:

听父母的正确劝告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损失,还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板书:少犯错误、损失;进步快

3.出示课件三(名称:议一议)

内容:"议一议"中的内容。

讨论题:图中的小朋友怎样,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道题,也可以三道题都选,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差异。

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板书:

认真听从父母的批评意见,可以使自己尽快改正错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可以使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更成功;耐心倾听父母劝告,可以避免危险,减少损失。

板书:认真听意见虚心听建议耐心听劝告

6.教师演示课件四:(名称:想一想)

内容梗概:星期天,一位小朋友跟妈妈出去玩,经过食品店时,这位小朋友让妈妈给她买儿童食品,妈妈说:"你的嗓子发炎,今天不买了。"小男孩坚持要买。

7.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8.学生讨论后进行模拟表演。

9.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提出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劝告?

10.教师小结:

不听父母的劝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表现。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这样做也是不爱父母的表现。而同学们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劝告,这说明你们都是爱父母的好孩子。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讨论了听从父母教导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由于我们小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少,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周到,所以要听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听父母的教导,可以使我们避免危险,少受损失,利于我们的进步,所以,平时我们要认真听从父母的意见,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耐心倾听父母的劝告。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讨论的问题,更希望同学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板书设计:

年龄小认真听意见

经验少虚心听建议避免危险、损失;少犯错误;进步快

知识少耐心听劝告

探究活动

小采访:课后学生采访听从父母教导的同学

活动过程:

1.教师在上课结束时,介绍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名单。建议学生课下进行采访。

2.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3.学生将采访结果,在下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汇报,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还可以播放采访录音

把平凡组装成精彩!听同题认识百分数 小学教案范例


上周四,市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新数学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来校的多位新评学科带头人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数学课堂,收益良多。由于时间冲突,我也只听到了3节课,其中有两节是《认识百分数》,分别是石梅的钱老师和辛庄的贾老师执教的。

两位老师的《认识百分数》,都有以下特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一、匠心独运,使百分数的引入水到渠成。

课始,两位老师都用表格呈现了一个问题情境:“周末哪种活动形式最受同学们喜爱?”、“你选择哪个公司来承包我们的校园绿化?”。然后引导学生求出:“喜欢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几分之几?”、“成活棵树占总棵树的几分之几?”,但是用分数的知识直接比较又有困难,同学们自然会想到用通分去比较。恰巧,这些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又是100,这样那些分数自然就转化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数就此引入,水到渠成。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接近目标,安排得这么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自然,正体现了教师的独特匠心。

二、紧扣意义,使百分数的本质自然凸显。

课中,两位教师都始终围绕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呈现了大量的素材,“喜欢看课外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4%”、“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60%”……,百分数的本质就自然凸显出来,学生很轻松就得出了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三、巧用对比,使百分数的概念清晰深刻。

“由于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种关系,所以不是所有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转换成百分数,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量,不能带单位名称。”如果突破这个难点,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就更加深刻。课上两位老师都把这个难点放在一些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辨析,如:钱老师的“一个苹果重17/100千克,这里的17/100能否用百分数17%代替?”、贾老师的“新校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325/100公顷,占总面积的65/100.是不是这里的每个分数都能用百分数替换?”。使百分数的概念在对比中走向清晰深刻。

四、引入名言,把百分数的领域拓展延伸。

课尾的时候,两位老师都送出了含有百分数的名言,如:钱老师送出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等于99%的勤奋加上1%的灵感。”,贾老师送出了“即使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

向一切认真钻研教材的老师致敬!

小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继续学习时间表示法及有关句型。

3.复习祈使句的用法。

二、教具

录音机;手工制作的钟表。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时间表示法。教师不断变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穿插当时上课的真实时间),这一步骤可参考上一课教案。

2.指导学生做第58课第三部分问答。练习过程中,可教watch,give,to等单词。

3.放第57课第一段录音。教师先板书两个问题:

1)Isitanewwatch?2)CanMrHulookafterthewatch?

放录音一遍,学生回答黑板上的问题。再放录音,学生跟读两至三遍。

4.放第58课第一段录音。教师板书如下问题:

Whatcolouristhewatch?

其他步骤同前。注意在本课过程中,不断穿插问学生当时的真实时间。如果有的学生没有表,鼓励他们按真实情况依照第58课第三部分列出的句子应答,并解释两段对话中的祈使句。

5.指导学生做练习册第57课2、3题,第58课第1题。

6.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2)练习朗读第57、第58两课中的对话;3)完成练习册上习题。

四、交际用语

1.What'sthetime,please?请问几点了?

这是询问时间最常见的句子。也可以说成:Whattimeisit,please?回答时,使用It's…这个句型,再加上表示时间的基数词。例如:

A:What'sthetime,please?请问几点了?

B:It'seleventhirty.11点半。

2.时间表示法

本单元出现的时间表示法比较简单。如果时间刚好是整点的话,在相应的数词加上o'clock即可。例如:

A:What'sthetime,please?请问几点了?

B:It'sthreeo'clock.三点整。

但要注意,一是时间是整点时,才可以这样使用。如果是几点过几分或差几分几点,都不能用o'clock表示。另外,超过12,就得用hour来表示。o'clock是oftheclock的缩写形式,在整点时也可省略不用。

不是整点的时间,表示起来也很容易。使用基数词,先说出几点,再说出几分。例如:

A:Whattimeisit?现在几点?

B:It'stenforty-five.10点45分。

如果是几点零几分(一般是一分到九分),这个零要用英文字母o表示。例如:

A:Whattimeisit?现在几点?

B:It'ssevenofive.7点零5分(o读字母音)。

3.Idon'thaveawatch.我没有手表。

have表示“有”的意思。它在构成否定式时,有两种变化:一是像上面的句子中,借助助动词don't,构成否定式;一是在have后面直接加not,缩略形式为haven't。上面这句话也可以说成:Ihaven'tawatch。此外,have还有单数第三人称的变化形式,当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时,如:he,she,it等,have要变为has。例如:Hehastwobrothers.他有两个兄弟。

听色鹿 优秀教案推荐



听《九色鹿》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很有教育的时代价值,相信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在潘老师所执教的这节语文上,既有知识性的传递,又有思想性的启发,获得了教学教育的双重效果。

第二教时,往往是属于对课文的精读阶段,对词句要进行深磨,对语句要进行理解与体会,对段落要进行感悟与品味……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九色鹿于散步时所发生的事情,通过读和思,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然后又进入语言文字中,1是从那些句子中知道到的?2是九色鹿是怎么做的?3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4是感情朗读。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出现呈“线”状,理解的抓关键词,很有层次性,最后以感情朗读外化了对文本的感知与感悟后又强调了对人物语言研究,从中了解与理解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见义勇为、不图回报)。重点又将其安排在对调达的“见利忘义”的深入体会,也是通过了具体的语境来实现的。,如此,将调达的背信弃义完全暴露在孩子们的眼前。相信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点。

综合其教学的过程,感觉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对文本的利用的“度”(密度和效度);二是对主题性理解的“导”(导程和导法)。

作为一堂研究课而言,我想说几点思考:一是结论的出现的时机问题。其表现中心内涵的“板书”内容的“上墙”,在引导上要体现“顺水推舟”,在时效上要实现“水到渠成”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其充分地思考,让其在思维中选择和组织外化的词语或表达的语言,还要多给以机会,让其享受到参与与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加浓厚的兴趣;二是课堂上时间与环节的安排,更应该研究它的合理性。如在课的开始能否将最后的一组成语提前出现,以这一组成语为“线索”来安排与组织教学,不知妥否?其次,因为这教案是他人备课,分员运用实践的。在这里我想还有个“思路”与“设计”的磨合问题。按照备课的要求,还有个备学生的细节,在此,只有真正实现了“集体”和“备课”这两个要素“结合”的时候,那么,其效果必将会相得益彰。

优秀小学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1、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2、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3、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

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53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