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例1:在宽为20米长为3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耕地,使耕地面积为375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1余下部分的面积375M2是

等量关系。但被分为四块求面积有困难。

不妨把道路向两边移,这样余下部分为一

个矩形,求面积就比较容易。

解:略。

练习:《考纲》

例2:有一块矩形耕地,相邻两边的长度如图所示,要在这块地上分别挖如图的4条横向水渠和2条纵向水渠,且使水渠的宽相等,余下的可耕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那么水渠应挖多宽?

例3:在矩形ABCD中,放入8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

练习:《考纲》P85

思考: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上要设计改造成为花坛,并要使花坛所要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诗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小结:我们常用列方程的思想来处理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这种解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

jK251.COm精选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截去的面积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应用题


一、倍分关系

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

2、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

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

二、百分比问题:

1、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取出时共得到人民币12240元,求该储户所存储种的利率。

2、某商品降价12%后的售价为176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3、受季节影响,一个月内,某商品涨价10%后有下跌了10%,现在售价297元,求该商品原价。

三、物资分配:

1、一筐梨,分散后小箱装,用去8个箱子,还剩8kg未能装下;用9个箱子,则最后一个箱子还可以装4kg,求这筐梨的质量。

2、某校春游,若包租相同的大巴13辆,那么就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多包租1辆,那么就多了26个空位,问,春游的总人数是多少?

四、比例问题:

1、某一时期,日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25.2:1,那么日元50万,可以兑换人民币多少元?

2、图纸上某零件的长度为32cm,它的实际长度是4cm,那么量得该图纸上另一个零件长度为12cm,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

3、某人将2600元工资作了打算,购书费用、休闲娱乐费用、家庭开支、存款比为1:3:5:4,请问此人打算休闲娱乐花去多少元?

五、调配问题:

1、一车间与二车间总人数为150人,将一车间的15名工人调动到二车间,两车间人数相等,求二车间人数。

2、某厂甲车间有工人32人,乙车间有62人,现在从厂外有招聘新工人98名分配到两个车间,问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使二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人数的3倍。

六、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五位数,如果将第一位上的数移动到最后一位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例如:此变换可以由4321得到3214),新的五位数比原来的数小11106,求原来的五位数。

七、几何问题:

1、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2、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应用题教案模板


应用题训练(二)

一、倍分关系

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

2、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

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

二、百分比问题:

1、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取出时共得到人民币12240元,求该储户所存储种的利率。

2、某商品降价12%后的售价为176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3、受季节影响,一个月内,某商品涨价10%后有下跌了10%,现在售价297元,求该商品原价。

三、物资分配:

1、一筐梨,分散后小箱装,用去8个箱子,还剩8kg未能装下;用9个箱子,则最后一个箱子还可以装4kg,求这筐梨的质量。

2、某校春游,若包租相同的大巴13辆,那么就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多包租1辆,那么就多了26个空位,问,春游的总人数是多少?

四、比例问题:

1、某一时期,日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25.2:1,那么日元50万,可以兑换人民币多少元?

2、图纸上某零件的长度为32cm,它的实际长度是4cm,那么量得该图纸上另一个零件长度为12cm,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

3、某人将2600元工资作了打算,购书费用、休闲娱乐费用、家庭开支、存款比为1:3:5:4,请问此人打算休闲娱乐花去多少元?

五、调配问题:

1、一车间与二车间总人数为150人,将一车间的15名工人调动到二车间,两车间人数相等,求二车间人数。

2、某厂甲车间有工人32人,乙车间有62人,现在从厂外有招聘新工人98名分配到两个车间,问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使二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人数的3倍。

六、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五位数,如果将第一位上的数移动到最后一位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例如:此变换可以由4321得到3214),新的五位数比原来的数小11106,求原来的五位数。

七、几何问题:

1、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2、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应用题训练(二)

一、倍分关系

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

2、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

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

二、百分比问题:

1、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取出时共得到人民币12240元,求该储户所存储种的利率。

2、某商品降价12%后的售价为176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3、受季节影响,一个月内,某商品涨价10%后有下跌了10%,现在售价297元,求该商品原价。

三、物资分配:

1、一筐梨,分散后小箱装,用去8个箱子,还剩8kg未能装下;用9个箱子,则最后一个箱子还可以装4kg,求这筐梨的质量。

2、某校春游,若包租相同的大巴13辆,那么就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多包租1辆,那么就多了26个空位,问,春游的总人数是多少?

四、比例问题:

1、某一时期,日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25.2:1,那么日元50万,可以兑换人民币多少元?

2、图纸上某零件的长度为32cm,它的实际长度是4cm,那么量得该图纸上另一个零件长度为12cm,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

3、某人将2600元工资作了打算,购书费用、休闲娱乐费用、家庭开支、存款比为1:3:5:4,请问此人打算休闲娱乐花去多少元?

五、调配问题:

1、一车间与二车间总人数为150人,将一车间的15名工人调动到二车间,两车间人数相等,求二车间人数。

2、某厂甲车间有工人32人,乙车间有62人,现在从厂外有招聘新工人98名分配到两个车间,问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使二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人数的3倍。

六、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五位数,如果将第一位上的数移动到最后一位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例如:此变换可以由4321得到3214),新的五位数比原来的数小11106,求原来的五位数。

七、几何问题:

1、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2、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数学教案-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案模板


11.10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截去的面积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的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相关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题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难点: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排水集气法的练习

导入新课

什么是呼吸作用

在家自找器皿练习

回答

使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引入实验探究

新授课:

1、提问: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有何不同

2、小结: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水

三种物质含量的区别

3、小结归纳实验方法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水---玻璃片

4、提问、现象结论

教师活动

猜想、讨论

设计实验

讨论步骤、方法

分组实验:

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用澄清石灰水区别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3、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别氧气含量的多少

4、玻璃片区别水分含量的多少

根据现象归纳结论

学生活动

激发兴趣

互相交流,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

重点知识

实验探究

加深理解

观察记录

加深重点知识的掌握

布置作业

整理探究活动记录

完成实验报告册实验二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吸入气

氧气吸入气>氧气呼出气

水蒸气吸入气

数学教案-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相关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方程它的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

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

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

1.如果,那么,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

2.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3.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4.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

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

再观察式中的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把这个结果代入方程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

(2)再观察到的变形过程

a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

得,

即.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即.

(说明是小学解法)

e两边都加上7,得,,

即.

两僆都除以5,得,

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

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求得方程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

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

(出示投影2)

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

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

(出示投影4)

(1)某数的与1的和是2;

(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

(3)某数与8的差的等于0.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

(1);(4);(3).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

(出示投影5)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比它的大;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

(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

【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

①;②;③;④;⑥;

⑦;⑧;⑨;⑩.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

(出示投影7)

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出示投影8)

3.请同学们选用适当的未知数,写一个方程使方程的解是下面的数:

(1)1;(2)-2;(3)0;(4)2.

学生活动:分组编写,互相交换,观察所作方程的特征,互相交流经验、方法,增强协作意识.

【教法说明】这组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学生编题时要注意后进生的动态,多启发他们动脑筋,开发数学的逆向思维.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内容与前两节内容的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也就是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八、随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B.方程的解也是方程的根

C.是方程的解

D.是方程的解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的一半比这个数小2;

(2)某数的绝对值比这个数的10%多10.

3.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

九、布置作业

思考题:怎样检验某个数是某方程的解,讨论后每位同学交一份作业纸.

十、板书设计

十一、随堂练习答案

1.DD

2.设某数为(1);(2).

3.略

答:将某数代入方程,比较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知某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3.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若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迅速通过相等求解,从而渗透解题的简捷性的数学美,以及解题的奇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尤其重点要掌握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其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都与前面学过的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可在学习中进行类比从而加强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与难点

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疑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两个方程.

(三)解决办法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分析出题目中存在的两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尤其相等关系的寻找问题.

2.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差漏补缺.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准确的审题迅速寻找出两个正确的相等关系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下列条件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10.

②甲地的人数比乙地的人数的2倍还多70.

③买4支铅笔、3支圆珠笔共花了1.6元.

(2)甲、乙两工人师傅制作某种工件,每天共制作12件.已知甲每天比乙多制作2件,求甲、乙每人每天可制作几件?

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

②比较一下,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是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还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容易?

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第(1)题为根据相等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打下了基础;第(2)题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组的优越性,这样引入课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小华买了80分与2元的邮票共16枚,共花了18元8角,80分与2元的邮票各买了多少枚?

分析:(1)题中有几个未知数?分别是什么?

(2)题中有几个相等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后回答.

未知数:80分邮票枚数与2元的邮票枚数.

相等关系(1)80分邮票枚数+2元邮票枚数=总枚数.

(2)80分邮票总价+2元邮票总价=全部邮票总价.

学生活动:设未知数、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解:设共买枚80分邮票,枚2元邮票,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80分邮票买了11枚,2元邮票买了5枚.

强调:(1)选定几个未知数,根据问题中的条件找几个相等关系,这几个相等关系正好表示了应用题的全部含义.

(2)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解方程组过程在练习本上完成.

(3)得到结果后,要检验是不是原方程组的解,是不是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然后再写答句.

反馈练习:P351,2.(只列不解)

例2小兰在玩具工厂劳动,做4个小狗、7个小汽车用去3小时42分;做5个小狗、6个小汽车用去3小时37分.平均每1个小狗与1个汽车各用多少时间?

仿照刚才分析例1的方法,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拟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抢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拟题板书.

两个未知数:平均做1个小狗的时间与1个小汽车的时间

(1)做4个小狗的时间+做7个小汽车的时间=3时42分

(2)做5个小狗的时间+做6个小汽车的时间=3时37分

解题过程由学生完成,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平均做1个小狗用分,做1个小汽车有分,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平均做一个小狗用17分,做1个小汽车用22分.

【教法说明】例2用拟题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析问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P353,4.

学生活动:口答、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正好制成整套罐头盒?

分析:此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应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找到第二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制盒身铁皮张数+制盒底铁皮张数=150张.

(2)盒底总数=2×盒身总数.

解:设用张铁皮制盒身,张铁皮制盒底,可以制成整套缺头盒.根据题意,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二元,你能简单归纳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适当补充、纠正.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391,2,3.

(二)选做题:P41B组2.

(三)补充题:给定两数5和3,编一道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应用题,使得这个方程组的解就是给定的两数.

参考答案

(一)1.到甲地130人,到乙地70人.

2.有28个队参加篮球赛,20个队参加排球赛.

3.长38㎝,宽16㎝.

(二)解:设一辆大车、一辆小车一次分别可运货吨、吨,根据题意,得

解得

∴4×3+2.5×5=24.5(吨)

九、板书设计

投影幕

例1例2练习

小结: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047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