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模板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优秀的初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模板》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例1:在宽为20米长为3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耕地,使耕地面积为375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1余下部分的面积375M2是

等量关系。但被分为四块求面积有困难。

不妨把道路向两边移,这样余下部分为一

个矩形,求面积就比较容易。

解:略。

练习:《考纲》

例2:有一块矩形耕地,相邻两边的长度如图所示,要在这块地上分别挖如图的4条横向水渠和2条纵向水渠,且使水渠的宽相等,余下的可耕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那么水渠应挖多宽?

例3:在矩形ABCD中,放入8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

练习:《考纲》P85

思考: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上要设计改造成为花坛,并要使花坛所要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诗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小结:我们常用列方程的思想来处理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这种解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

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例1:在宽为20米长为3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耕地,使耕地面积为375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1余下部分的面积375M2是

等量关系。但被分为四块求面积有困难。

不妨把道路向两边移,这样余下部分为一

个矩形,求面积就比较容易。

解:略。

练习:《考纲》

例2:有一块矩形耕地,相邻两边的长度如图所示,要在这块地上分别挖如图的4条横向水渠和2条纵向水渠,且使水渠的宽相等,余下的可耕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那么水渠应挖多宽?

例3:在矩形ABCD中,放入8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

练习:《考纲》P85

思考: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上要设计改造成为花坛,并要使花坛所要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诗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小结:我们常用列方程的思想来处理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这种解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

Jk251.coM编辑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截去的面积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应用题教案模板


应用题训练(二)

一、倍分关系

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

2、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

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

二、百分比问题:

1、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取出时共得到人民币12240元,求该储户所存储种的利率。

2、某商品降价12%后的售价为176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3、受季节影响,一个月内,某商品涨价10%后有下跌了10%,现在售价297元,求该商品原价。

三、物资分配:

1、一筐梨,分散后小箱装,用去8个箱子,还剩8kg未能装下;用9个箱子,则最后一个箱子还可以装4kg,求这筐梨的质量。

2、某校春游,若包租相同的大巴13辆,那么就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多包租1辆,那么就多了26个空位,问,春游的总人数是多少?

四、比例问题:

1、某一时期,日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25.2:1,那么日元50万,可以兑换人民币多少元?

2、图纸上某零件的长度为32cm,它的实际长度是4cm,那么量得该图纸上另一个零件长度为12cm,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

3、某人将2600元工资作了打算,购书费用、休闲娱乐费用、家庭开支、存款比为1:3:5:4,请问此人打算休闲娱乐花去多少元?

五、调配问题:

1、一车间与二车间总人数为150人,将一车间的15名工人调动到二车间,两车间人数相等,求二车间人数。

2、某厂甲车间有工人32人,乙车间有62人,现在从厂外有招聘新工人98名分配到两个车间,问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使二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人数的3倍。

六、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五位数,如果将第一位上的数移动到最后一位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例如:此变换可以由4321得到3214),新的五位数比原来的数小11106,求原来的五位数。

七、几何问题:

1、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2、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应用题训练(二)

一、倍分关系

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

2、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

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

二、百分比问题:

1、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取出时共得到人民币12240元,求该储户所存储种的利率。

2、某商品降价12%后的售价为176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3、受季节影响,一个月内,某商品涨价10%后有下跌了10%,现在售价297元,求该商品原价。

三、物资分配:

1、一筐梨,分散后小箱装,用去8个箱子,还剩8kg未能装下;用9个箱子,则最后一个箱子还可以装4kg,求这筐梨的质量。

2、某校春游,若包租相同的大巴13辆,那么就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多包租1辆,那么就多了26个空位,问,春游的总人数是多少?

四、比例问题:

1、某一时期,日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25.2:1,那么日元50万,可以兑换人民币多少元?

2、图纸上某零件的长度为32cm,它的实际长度是4cm,那么量得该图纸上另一个零件长度为12cm,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

3、某人将2600元工资作了打算,购书费用、休闲娱乐费用、家庭开支、存款比为1:3:5:4,请问此人打算休闲娱乐花去多少元?

五、调配问题:

1、一车间与二车间总人数为150人,将一车间的15名工人调动到二车间,两车间人数相等,求二车间人数。

2、某厂甲车间有工人32人,乙车间有62人,现在从厂外有招聘新工人98名分配到两个车间,问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使二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人数的3倍。

六、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五位数,如果将第一位上的数移动到最后一位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例如:此变换可以由4321得到3214),新的五位数比原来的数小11106,求原来的五位数。

七、几何问题:

1、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2、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数学教案-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案模板


11.10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截去的面积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应用题


一、倍分关系

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

2、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

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

二、百分比问题:

1、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取出时共得到人民币12240元,求该储户所存储种的利率。

2、某商品降价12%后的售价为176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3、受季节影响,一个月内,某商品涨价10%后有下跌了10%,现在售价297元,求该商品原价。

三、物资分配:

1、一筐梨,分散后小箱装,用去8个箱子,还剩8kg未能装下;用9个箱子,则最后一个箱子还可以装4kg,求这筐梨的质量。

2、某校春游,若包租相同的大巴13辆,那么就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多包租1辆,那么就多了26个空位,问,春游的总人数是多少?

四、比例问题:

1、某一时期,日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25.2:1,那么日元50万,可以兑换人民币多少元?

2、图纸上某零件的长度为32cm,它的实际长度是4cm,那么量得该图纸上另一个零件长度为12cm,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

3、某人将2600元工资作了打算,购书费用、休闲娱乐费用、家庭开支、存款比为1:3:5:4,请问此人打算休闲娱乐花去多少元?

五、调配问题:

1、一车间与二车间总人数为150人,将一车间的15名工人调动到二车间,两车间人数相等,求二车间人数。

2、某厂甲车间有工人32人,乙车间有62人,现在从厂外有招聘新工人98名分配到两个车间,问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使二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人数的3倍。

六、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五位数,如果将第一位上的数移动到最后一位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例如:此变换可以由4321得到3214),新的五位数比原来的数小11106,求原来的五位数。

七、几何问题:

1、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2、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教案模板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数学教案-方程它的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

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

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

1.如果,那么,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

2.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3.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4.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

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

再观察式中的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把这个结果代入方程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

(2)再观察到的变形过程

a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

得,

即.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即.

(说明是小学解法)

e两边都加上7,得,,

即.

两僆都除以5,得,

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

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求得方程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

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

(出示投影2)

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

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

(出示投影4)

(1)某数的与1的和是2;

(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

(3)某数与8的差的等于0.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

(1);(4);(3).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

(出示投影5)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比它的大;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

(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

【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

①;②;③;④;⑥;

⑦;⑧;⑨;⑩.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

(出示投影7)

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出示投影8)

3.请同学们选用适当的未知数,写一个方程使方程的解是下面的数:

(1)1;(2)-2;(3)0;(4)2.

学生活动:分组编写,互相交换,观察所作方程的特征,互相交流经验、方法,增强协作意识.

【教法说明】这组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学生编题时要注意后进生的动态,多启发他们动脑筋,开发数学的逆向思维.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内容与前两节内容的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也就是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八、随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B.方程的解也是方程的根

C.是方程的解

D.是方程的解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的一半比这个数小2;

(2)某数的绝对值比这个数的10%多10.

3.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

九、布置作业

思考题:怎样检验某个数是某方程的解,讨论后每位同学交一份作业纸.

十、板书设计

十一、随堂练习答案

1.DD

2.设某数为(1);(2).

3.略

答:将某数代入方程,比较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知某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方程它的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

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

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

1.如果,那么,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

2.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3.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4.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

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

再观察式中的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把这个结果代入方程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

(2)再观察到的变形过程

a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

得,

即.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即.

(说明是小学解法)

e两边都加上7,得,,

即.

两僆都除以5,得,

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

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求得方程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

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

(出示投影2)

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

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

(出示投影4)

(1)某数的与1的和是2;

(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

(3)某数与8的差的等于0.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

(1);(4);(3).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

(出示投影5)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比它的大;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

(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

【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

①;②;③;④;⑥;

⑦;⑧;⑨;⑩.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

(出示投影7)

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出示投影8)

3.请同学们选用适当的未知数,写一个方程使方程的解是下面的数:

(1)1;(2)-2;(3)0;(4)2.

学生活动:分组编写,互相交换,观察所作方程的特征,互相交流经验、方法,增强协作意识.

【教法说明】这组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学生编题时要注意后进生的动态,多启发他们动脑筋,开发数学的逆向思维.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内容与前两节内容的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也就是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八、随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B.方程的解也是方程的根

C.是方程的解

D.是方程的解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的一半比这个数小2;

(2)某数的绝对值比这个数的10%多10.

3.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

九、布置作业

思考题:怎样检验某个数是某方程的解,讨论后每位同学交一份作业纸.

十、板书设计

十一、随堂练习答案

1.DD

2.设某数为(1);(2).

3.略

答:将某数代入方程,比较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知某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题教案模板


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难点⒈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探究活动与教师讲述结合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教师强调可燃物有许多是燃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第一小节,引出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

煤: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氮、硫等元素,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煤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石油: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通过一些方法可以炼制得到许多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石油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做甲烷燃烧的探究实验,提醒学生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现象判断出甲烷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并根据该实验推断出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可燃冰”

二、燃烧中能量的变化

做探究实验——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

现象:有气泡生成,试管壁发烫。

结论: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时要放出热量。

有的化学反应放热,如物质的燃烧、金属和酸的反应

有的则吸热,如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要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二是要和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教师小结: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经典初中教案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数学教案-分式方程的应用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例解方程:

(1)2x++3=1;(2)15x=2×15x+12;

(3)2(1x+1x+3)+x-2x+3=1.

解(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x+3=1,

即2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2x+6+x2=x2+3x,

亦即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x+12.

方法2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2x=12.

解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3=1.

方法3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m+n;(2)ma-b-ma;(3)ma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计中,对于例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平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14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