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让学生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理解优化的思想。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形成优化的意识,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案,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用不同的方法发学具。2.请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的方法发学具,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3.导入:看来有些事同时做可以更节省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教学例21.中国是礼仪之邦,有一个古老的习惯就是以茶待客,(课件图片)星期天,妈妈的同事李阿姨来做客,请学生说说妈妈要小明做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沏茶要做哪六件事,各用多长时间。算一算,一共用了多长时间。(14分)2.有没有更省时的方法呢?请学生用手中图片摆一摆找出最省时的方法。一生展示于黑板上。(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11分
洗茶杯
找茶叶3.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方法,说一说这种方法为什么节约了时间。体会到我们可以同时做一些事情来节约时间。(板书:同时做)4.说一说这些事中哪些事顺序可以改变,哪些事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体会到做事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板书:按顺序)我们可以用图示表示它们的顺序,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5.练习中午妈妈要留李阿姨吃午饭,打算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李阿姨。请学生说一说烙饼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课件出示)为和面、醒面、擀饼、刷锅和准备豆油排出合理的顺序三、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中的信息。2.分别研究烙1张、2张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烙2张饼的方法用表格表示出来。
次数1号饼2号饼需要时间(分)第一次正面正面3第二次反面反面3共需要几分钟6
3.学生动手操作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并把自己的方法填到表格中。次数1号饼2号饼3号饼需要时间(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共需要几分钟展示学生不同的烙法。请一生在黑板上“烙一烙”,其他同学观察9分钟的方法为什么能节约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方法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板书)4.共同研究烙4张、5张饼的最优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刚才学到的烙3张和2张饼的最优方法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填表。5.在学习小组中研究烙6张、7张、8张、9张、10张饼的最优方法并汇报。在汇报烙6张饼的方法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在所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哪种方法好操作就用最种方法。6.通过观察,发现规律。(1)烙单数的饼时先用烙3张的最优方法再用烙2张饼的最优方法。(2)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3)饼数乘3就是所用的时间,1张饼的情况除外。四、练习1.“美味餐厅”中解决问题。请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小结:要让两位厨师要尽可能同时给两位不同的客人炒菜,这样最节省时间。2.请学生看小刚的数学日记,体会有些事可以同时做,有些事不能同时做。“我今天学习了关于如何节约时间的知识,以后我要尽量节约时间。每天早晨我的时间最宝贵,所以我打算在早晨一边洗脸一边听早间新闻广播,在乘车的时候看书。我一定要做个节约时间的人。”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可以同时做.4.小结:简要介绍运筹学。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同学们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谁能讲一讲?(简要概括)故事里的如要人物是谁?看屏幕上的台词,谁想来演一演?它们的角色还可以怎样分配呢?要想不重复、不遗漏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数学广角。(板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1.指名分配角色。按学生的思路,做记录。
师:(小结)怎样才能想不重复、不遗漏?按顺序搭配。
2.(屏幕出示)
师:瞧,这是我衣柜里的几件衣服。都有什么?它们可以分成几类?
请同学们帮董老师设计一下,看看可以搭配出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连线。展示两种搭配方式。强调按顺序搭配。
师:搭配时,我们可以连线,还可以标号罗列。
3.师:每天早晨的早餐是非常重要的。瞧,这是我的每天早晨的早餐。(屏幕出示早餐)
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请同学们同桌一起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并记录。
2.)汇报。实物投影展示。连线法或是标号罗列法。
强调用“先确定……再搭配……”这样的语言叙述。
三.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师:玩累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有7、3、9三张数字卡片。能摆多少个三位数呢?请同学们先在座位上写一写。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指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搭配时可以有几种表示方法?
【目标分解】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2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植树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课时: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内容解读】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两步应用题,直线、封闭曲线等有关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相关应用题
三、本单元的例3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关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四、练习二十第4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二十第4题十探讨关于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寻找隐藏其中的规律,比如把一个圆圈平均分成4份,可以看到正好有四个间隔点,所以关于封闭曲线的指数的棵树正好是分出的间隔数。
【教学提醒】
五、怎样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対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
教学内容:练习课
完成第21页的第3题―――第22页的第7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第4题和第7题的课件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516-913-412-8
11-615-712-516-8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
(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21:3)
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在全班给予鼓励
(集体订正)
2、找朋友(p22:5)
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3、比较大小(p22:6)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用数学
1、电脑出示第p22:4题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2、电脑出示p22:7题的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板书:9+4=134+9=13
13-9=413-4=9
一、全课总结
(略)
二、完成课外作业
练习七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组合学生解答练习七中的习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1、第2题“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第4题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3)有什么规律吗?3、第5题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4、第7题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看1分谁打字多。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看6分谁打字多。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5、第8题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6、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7、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6页6~12题。
教学目的: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等式的性质,体会解简单的方程的数学根据是等式的性质,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数学简约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一、出示天平图,激活记忆。⑴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说说有关天平的知识:相等,等式;等式的性质;方程,解方程。⑵揭示课题复习课。二、复习展开。⑴辨析,明确解题思路。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6+x=14x-4<14y-2816+y=14+x50 25=250>20-5先说说辨析的理由,再整理找方程的思路,一是先找等式,再找含有未知数(字母)的;二是先找含有未知数(字母)的,再找等式,最后小结,找方程离不开等式和含有未知数两个要点。⑵解方程,简约过程。板演:解方程x+25=37x-25=3725+x=37例x-25=37x-25=37解:x-25+25=37+25解:x=37+25x=62x=62用简约过程的格式再解方程,说说简约过程中运用到的等式性质。完成练习一中的第7、9两题。⑶适当拓展解方程的范围。比较x+25=37和25+x=37两个方程,说出解方程的另一个数学根据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推想:由方程x-25=37推想开去25-x=37,减法没有交换律,所以暂时不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拓展:试用其他方法求得未知数。⑷完成课堂作业。练习一中第10、11题。三、适度拓展,为后续学习作准备。⑴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图中的未知数。思路1:用算式解答。思路2:列方程解答。⑵形象地、多角度地感悟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中的第6题。口答练习一中的第12题。12.吴兵买了1本练习本和3枝铅笔,张兰买了7枝同样的铅笔,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一本练习本的价钱等于几枝铅笔的价钱?一、教学目标:
1、能填字组成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照样子写出自己在不同场合的身份的词语。
2、能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给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3、能按课文填空,回答与短文有关的问题,能说段意。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1题
1、读题,明确目标。
2、独立练习——反馈订正。
3、说说词语的意思。
二、学习第2题
1、自由读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抄写句子。
三、学习第3题
1、说说我们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引出在不同的场合,人有不同的身份。如在学校,“我”是学生。
2、出示小黑板。在其他场合,我们又是什么身份呢?(独立思考填写,交流,修改。)
3、小结: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份,要遵守公德,做文明的小公民。
四、学习第4题
1、出示例句,读一读,比较异同。
两个句子意思相同,反问句有问号,但不表示疑问,而语势更强烈些,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明确。
2、出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朗读体会。
3、完成第(2)题,交流,朗读。
4、补充练习。
(1)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枣子熟了,难道会往天上飞吗?)
(2)将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诚实和信任比金钱要重要。)
(3)自己写一组意思相同的反问句和陈述句。
五、学习第5题
1、出示四个关联词,说说表示的意思。
2、出示句子
独立选词填空——同桌交流——集体讨论交流——订正。
3、补充练习
(1)选择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能……不但……而且……
()是掉在地上的红枣,革命战士()不能吃。
红色小汽车的主人()没有要求我赔钱,()还向我表示感谢。
()达丽玛上课走了神,()乌汉娜老师让她留下来补课。
()处处维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2)用以上关联词各造一句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6题
1、学生自由熟读《登山》第15自然段。
2、尽量不看书,完成填空。
3、同桌互查,反馈订正。
4、朗读、比较、体会用上这些词语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7题
1、阅读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再读短文,思考:李旋帮助钟奶奶做了哪些事?同学们为什么称李旋是钟奶奶的“活拐杖”?(边读边做读书记号:划句,编号等。)
3、讨论交流思考题。
4、默读第2段,说说段意。
(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评议——同桌互说)
1.看拼音写词语。
mòsīkēqiāoménjīngyàpàirénxiàngdǎo
()()()()()
2.组词。
导()蜜()蜂()采()圆()
异()密()峰()彩()园()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经常愉快壮丽
仔细一聊天一兴奋一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
()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
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2、导(向导)蜜(蜜蜂)蜂(蜜蜂)采(采访)圆(圆形)
异(奇异)密(茂密)峰(山峰)彩(彩色)园(园子)
3.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4.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5.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宋代画家董羽眼中的龙是什么样的?2.真的有龙吗?3.皇帝称自己是什么?他穿什么?做什么?出题人:邵一帆1.龙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位。2.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集()种动物于一身。3.组词。肖()虾()渊()董()驴()旨()4.多音字组词。xiāo()kān()hǎo()肖看好xiào()kàn()hào()出题人:汪旭晨1.龙有哪些特征?2.什么是龙文化?3.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4.为什么皇上称自己的身体为“龙体”?出题人:邓梓雯1.组词。肖()龙()角()征()特()虾()董()集()饰()驴()祸()壁()渊()腹()避()旨()足()震()稼()鳞()坡()切()腾()缩()谓()蚕()搅()基()旭()坝()嘉()喷()2.看拼音写词。hōngmíngzhēnqiè()()3.填一填。呼()唤()威力()()数不()()()()而去四()()水4.带龙的成语。出题人:丁诗玥1.龙为什么备受中国人崇敬?2.西方的龙和中国的龙有什么不同?出题人:荣晨写出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2.写成语。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284.html
上一篇:两位数乘两位数
下一篇: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