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远古社会传说时代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老师的策划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高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远古社会传说时代,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远古社会传说时代【精】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远古社会传说时代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远古社会传说时代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明朝时期的古典小说、戏剧和《永乐大典》的编纂与特点。

通过比较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方面的共同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文化史的知识时要结合政治、经济的特点,加深对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是受时代影响的认识。

通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牡丹亭》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上一节课中的《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回答略)三部书都总结了前人成果,都有大量插图。那么,明朝的小说、戏剧、书法、绘画是不是同样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呢?它们又是怎样反映明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灿如群星的古典小说(板书)

明朝文学中,以古典小说的成就最为显著,成为明朝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有不少故事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我们的同学也一定知道、甚至读过这几部书。(出示小黑板)请一位同学上来填写出每部书的作者和你最喜欢的主人公。(表格附本教案后)

(判断答案并订正错别字)

(根据表格小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强调所揭示的思想)但是,我们在阅读这几部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把愚忠愚孝、江湖义气学来,更不能迷信神佛。

至今,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人民仍然喜爱这几部书的精彩故事,孙悟空这个形象连欧美人民也很喜爱。

二、繁荣的戏剧(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城乡人民需要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戏剧在明朝有了很大发展。明朝戏剧家中最著名的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是他最负盛名的剧作。《牡丹亭》全剧长55,描写了壮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是南安太守的女儿,不满封建礼教,游园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后思念成疾而死;托梦给柳梦梅。柳梦梅精心调护,杜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汤显祖通过这部戏,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提问)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并将原遮着的《牡丹亭》一栏露出。)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都有反封建的内容。

小结

明朝的古典小说、戏剧等在继承前人传承之上,有所发展。其中不少小说、戏剧都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这是由于明朝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明朝有哪些特点呢?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一) 精选版


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京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

通过李贽和明末三位思想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关于四位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学生不易理解。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给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方法。

通过北京城和明长城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明朝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回答),那么北京最雄伟的古代建筑是:——天安门和故宫(答)。

2.讲授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筑、科技和思想。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和《明长城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明北京城是什么时期兴建的?它的建筑特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明成祖时营建的;特点有二,第一,布局严整,第二,突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想一想,北京城分哪几部分?[答]分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教师综述]北京城最里面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宫城外面是皇城。有太液池、万岁山,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的太社稷。这种左庙有土的形式是中国都城建筑的传统形式之一,皇城外面是京城,周围20公里,有9座城门,中央官署分别于皇城南面两侧。京城里店铺林立,商店繁荣。后来,京城南面又加筑了外层,这里有最繁荣的街市,可分为工业区和商业区。整个北京城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环绕,街道宽广笔直。这也是古代都城建筑布局的传统形式。其次,北京城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两边的街道和重要建筑,左右对称。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北京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转折]明朝与北京城齐名的伟大建筑是长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最早把长城东西连接贯穿一起的是哪个朝代?[答]秦朝。对,秦始皇时,第一次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道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的城防。此后的两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金,都曾进行了长城的修筑工作。明朝时,在古长城的基础上,历时200多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建成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依山起伏,蜿蜒6000多公里的气势雄伟的明长城。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明朝为什么修建长城?明长城比秦长城有什么变化?

[答]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加强北方的防御,明政府一方面修建了长城;另一方面迁都北京。明长城在东部的重要地段,多用石条或巨砖砌成,十分坚固,如八达岭、山海关就是明长城的代表作;而秦长城相对简陋些,防御重点也在西部。

(3)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呢?

[讨论,教师综述]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

[过渡]北京城和长城是享誉历史和世界的古代建筑,也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明代的科学和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9—101页的内容,先填写板书的“科学”、“思想”两个表格,注意繁难字的笔画。

同学们通过阅读和填表已经了解了明代著名的科学巨匠和思想家,那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4)明代三大科学巨著各有什么特点?

[答]《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明代三大科学家创作科学著作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6)请同学们回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分别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作者)、农业著作(作者)。[答]略。

(7)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反映在思想领域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请同学们分析、比较一下明代四大思想家进步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答]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李贽反对封建等级和封建礼教;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黄宗羲认为农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踏实钻研、学以致用的学风。

(8)四大思想家中,王夫之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哪位同学能列举出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还有哪几位?

[答]荀子、王充、范镇、柳宗元、刘禹锡。

3.小结练习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忆黑板上的内容,然后列表填写空白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列表)。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明朝闻名世界的两大建筑奇观是什么?它们的建筑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明朝有哪些科学巨匠?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

明朝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有哪几位?进步思想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4.课堂活动

(1)请参观过故宫和长城的同学们介绍故宫和长城的风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简要议论一下明朝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3)怎样评价顾炎武的爱国思想?

板书设计

第21课

——进步的科技和思想

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京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

通过李贽和明末三位思想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关于四位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学生不易理解。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给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方法。

通过北京城和明长城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明朝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回答),那么北京最雄伟的古代建筑是:——天安门和故宫(答)。

2.讲授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筑、科技和思想。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和《明长城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明北京城是什么时期兴建的?它的建筑特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明成祖时营建的;特点有二,第一,布局严整,第二,突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想一想,北京城分哪几部分?[答]分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教师综述]北京城最里面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宫城外面是皇城。有太液池、万岁山,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的太社稷。这种左庙有土的形式是中国都城建筑的传统形式之一,皇城外面是京城,周围20公里,有9座城门,中央官署分别于皇城南面两侧。京城里店铺林立,商店繁荣。后来,京城南面又加筑了外层,这里有最繁荣的街市,可分为工业区和商业区。整个北京城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环绕,街道宽广笔直。这也是古代都城建筑布局的传统形式。其次,北京城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两边的街道和重要建筑,左右对称。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北京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转折]明朝与北京城齐名的伟大建筑是长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最早把长城东西连接贯穿一起的是哪个朝代?[答]秦朝。对,秦始皇时,第一次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道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的城防。此后的两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金,都曾进行了长城的修筑工作。明朝时,在古长城的基础上,历时200多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建成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依山起伏,蜿蜒6000多公里的气势雄伟的明长城。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明朝为什么修建长城?明长城比秦长城有什么变化?

[答]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加强北方的防御,明政府一方面修建了长城;另一方面迁都北京。明长城在东部的重要地段,多用石条或巨砖砌成,十分坚固,如八达岭、山海关就是明长城的代表作;而秦长城相对简陋些,防御重点也在西部。

(3)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呢?

[讨论,教师综述]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

[过渡]北京城和长城是享誉历史和世界的古代建筑,也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明代的科学和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9—101页的内容,先填写板书的“科学”、“思想”两个表格,注意繁难字的笔画。

同学们通过阅读和填表已经了解了明代著名的科学巨匠和思想家,那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4)明代三大科学巨著各有什么特点?

[答]《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明代三大科学家创作科学著作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6)请同学们回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分别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作者)、农业著作(作者)。[答]略。

(7)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反映在思想领域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请同学们分析、比较一下明代四大思想家进步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答]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李贽反对封建等级和封建礼教;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黄宗羲认为农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踏实钻研、学以致用的学风。

(8)四大思想家中,王夫之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哪位同学能列举出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还有哪几位?

[答]荀子、王充、范镇、柳宗元、刘禹锡。

3.小结练习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忆黑板上的内容,然后列表填写空白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列表)。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明朝闻名世界的两大建筑奇观是什么?它们的建筑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明朝有哪些科学巨匠?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

明朝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有哪几位?进步思想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4.课堂活动

(1)请参观过故宫和长城的同学们介绍故宫和长城的风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简要议论一下明朝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3)怎样评价顾炎武的爱国思想?

关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高中教案推荐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

农业

工具

铁工具开始出现;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水利

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手工业

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铸铜

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

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

酿酒

已能用曲造酒

专著

《考工记》

商业

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社会变革

土地所有制

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变革

齐国:管仲变法

鲁国:初税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六节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的封建社会。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易错问题——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典型例题

例1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①鲁国“初税亩”②各诸侯国井田制瓦解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④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⑤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产品⑥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

A.①③④⑤⑥②B.③⑤①④⑥②C.③①④⑤⑥②D.③④①⑤⑥②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因果排序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历史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综合运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③,因此③应排在第一位。与③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⑤,排在第二位。与⑤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①,排在第三位。与①有直接关系的是④,排在第四位。④决定了⑥,⑥决定了②。

例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的出现

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论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题干引文是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C项证明了郭沫若观点的正确性。

例3对于秦国来讲,商殃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A

例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评价问题,作为一场深刻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其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但是,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因而答案只能是一个。D项是商鞅变法作用之一,即使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B项和C项也是商殃变法的作用之一,但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和“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根本还在于秦国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被废除,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封建经济发展,秦的军事力量才会日益强大,秦统一六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而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

例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应该知道“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并用地租形式剥削农民;其上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就涉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的专政诸项因素。“条件”是指可能性。综合起来考虑则是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确立封建制。依据这一分析,①是必备条件,它涉及封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问题;②涉及统治阶级一一地主阶级;③涉及封建制的上层建筑;④则是涉及封建制确立的主要方式、途径问题。因而C项为正确答案。

例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是最佳选择题(即程度选择题)。除A项史实错误外,其余三项均是商勒变法的内容,也都引起了宗室贵戚(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怨恨。关键是比较哪一项对奴隶主贵族的危害最烈。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贵族的政治利益,而按军功授爵赐田则对于贵族世卿世禄的利益产生了很现实的威胁,因为这样一来,贵族无军功,就无法得到爵位,贵族的身份也就无法世袭下去。故D项是引起“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变革【荐】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

农业

工具

铁工具开始出现;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水利

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手工业

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铸铜

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

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

酿酒

已能用曲造酒

专著

《考工记》

商业

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社会变革

土地所有制

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变革

齐国:管仲变法

鲁国:初税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六节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的封建社会。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易错问题——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典型例题

例1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①鲁国“初税亩”②各诸侯国井田制瓦解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④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⑤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产品⑥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

A.①③④⑤⑥②B.③⑤①④⑥②C.③①④⑤⑥②D.③④①⑤⑥②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因果排序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历史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综合运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③,因此③应排在第一位。与③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⑤,排在第二位。与⑤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①,排在第三位。与①有直接关系的是④,排在第四位。④决定了⑥,⑥决定了②。

例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的出现

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论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题干引文是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C项证明了郭沫若观点的正确性。

例3对于秦国来讲,商殃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A

例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评价问题,作为一场深刻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其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但是,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因而答案只能是一个。D项是商鞅变法作用之一,即使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B项和C项也是商殃变法的作用之一,但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和“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根本还在于秦国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被废除,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封建经济发展,秦的军事力量才会日益强大,秦统一六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而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

例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应该知道“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并用地租形式剥削农民;其上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就涉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的专政诸项因素。“条件”是指可能性。综合起来考虑则是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确立封建制。依据这一分析,①是必备条件,它涉及封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问题;②涉及统治阶级一一地主阶级;③涉及封建制的上层建筑;④则是涉及封建制确立的主要方式、途径问题。因而C项为正确答案。

例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是最佳选择题(即程度选择题)。除A项史实错误外,其余三项均是商勒变法的内容,也都引起了宗室贵戚(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怨恨。关键是比较哪一项对奴隶主贵族的危害最烈。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贵族的政治利益,而按军功授爵赐田则对于贵族世卿世禄的利益产生了很现实的威胁,因为这样一来,贵族无军功,就无法得到爵位,贵族的身份也就无法世袭下去。故D项是引起“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变革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

农业

工具

铁工具开始出现;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水利

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手工业

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铸铜

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

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

酿酒

已能用曲造酒

专著

《考工记》

商业

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社会变革

土地所有制

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变革

齐国:管仲变法

鲁国:初税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的封建社会。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易错问题——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典型例题

例1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①鲁国“初税亩”②各诸侯国井田制瓦解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④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⑤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产品⑥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

A.①③④⑤⑥②B.③⑤①④⑥②C.③①④⑤⑥②D.③④①⑤⑥②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因果排序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历史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综合运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③,因此③应排在第一位。与③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⑤,排在第二位。与⑤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①,排在第三位。与①有直接关系的是④,排在第四位。④决定了⑥,⑥决定了②。

例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的出现

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论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题干引文是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C项证明了郭沫若观点的正确性。

例3对于秦国来讲,商殃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A

例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评价问题,作为一场深刻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其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但是,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因而答案只能是一个。D项是商鞅变法作用之一,即使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B项和C项也是商殃变法的作用之一,但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和“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根本还在于秦国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被废除,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封建经济发展,秦的军事力量才会日益强大,秦统一六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而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

例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应该知道“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并用地租形式剥削农民;其上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就涉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的专政诸项因素。“条件”是指可能性。综合起来考虑则是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确立封建制。依据这一分析,①是必备条件,它涉及封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问题;②涉及统治阶级一一地主阶级;③涉及封建制的上层建筑;④则是涉及封建制确立的主要方式、途径问题。因而C项为正确答案。

例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是最佳选择题(即程度选择题)。除A项史实错误外,其余三项均是商勒变法的内容,也都引起了宗室贵戚(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怨恨。关键是比较哪一项对奴隶主贵族的危害最烈。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贵族的政治利益,而按军功授爵赐田则对于贵族世卿世禄的利益产生了很现实的威胁,因为这样一来,贵族无军功,就无法得到爵位,贵族的身份也就无法世袭下去。故D项是引起“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

高中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

农业

工具

铁工具开始出现;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

水利

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手工业

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铸铜

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

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

酿酒

已能用曲造酒

专著

《考工记》

商业

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社会变革

土地所有制

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变革

齐国:管仲变法

鲁国:初税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六节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的封建社会。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易错问题——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典型例题

例1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①鲁国“初税亩”②各诸侯国井田制瓦解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④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⑤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产品⑥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

A.①③④⑤⑥②B.③⑤①④⑥②C.③①④⑤⑥②D.③④①⑤⑥②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因果排序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历史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综合运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③,因此③应排在第一位。与③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⑤,排在第二位。与⑤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①,排在第三位。与①有直接关系的是④,排在第四位。④决定了⑥,⑥决定了②。

例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的出现

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论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题干引文是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C项证明了郭沫若观点的正确性。

例3对于秦国来讲,商殃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A

例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评价问题,作为一场深刻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其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但是,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因而答案只能是一个。D项是商鞅变法作用之一,即使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B项和C项也是商殃变法的作用之一,但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和“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根本还在于秦国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被废除,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封建经济发展,秦的军事力量才会日益强大,秦统一六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而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

例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应该知道“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并用地租形式剥削农民;其上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就涉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的专政诸项因素。“条件”是指可能性。综合起来考虑则是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确立封建制。依据这一分析,①是必备条件,它涉及封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问题;②涉及统治阶级一一地主阶级;③涉及封建制的上层建筑;④则是涉及封建制确立的主要方式、途径问题。因而C项为正确答案。

例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是最佳选择题(即程度选择题)。除A项史实错误外,其余三项均是商勒变法的内容,也都引起了宗室贵戚(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怨恨。关键是比较哪一项对奴隶主贵族的危害最烈。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贵族的政治利益,而按军功授爵赐田则对于贵族世卿世禄的利益产生了很现实的威胁,因为这样一来,贵族无军功,就无法得到爵位,贵族的身份也就无法世袭下去。故D项是引起“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516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