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旋转与角[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学重、难点]1、认识平角、周角。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教学过程]一、认识平角、周角1、动手操作活动角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2、汇报总结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三、围绕哪一点旋转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四、作业:练一练1、2[板书设计]旋转与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要求: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再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教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重点难点:
1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旋转角。
1、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各种角。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引出平角,周角,说明是如何构成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自己看到的平角和周角。
活动二:练一练。
1、观察表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直角钝角锐角
2、画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活动三: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二学段都有“对称、平移和旋转”,它们各自的要求是什么?第一学段这部分内容应怎样组织数学活动?
根据《标准》的规定,第一、二学段,都有“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内容,但具体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学段,只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阶段则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应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本册教材在认识对称图形时,教材出示一组民间艺术剪纸图案,使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称现象。然后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对称图形。下面介绍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节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组民间艺术剪纸图案)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很漂亮吧?在这些美丽的剪纸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教师出示课本中“猜一猜,剪一剪”的第一幅图)
师:这是一个图形的左半边,右半边和左半边完全一样,你先猜一猜,这是什么?再把这个完整的图形剪下来。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同学认真的把右半边图形画下来,再沿着轮廓剪下来;有的同学把纸对折,再沿着半个花瓶的轮廓剪下来,展开后就是一个花瓶。)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给大家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教师选择不同剪法的同学进行展示,大家进行评价,一致认为对折以后剪,展开后更像一个花瓶。教师又出示“猜一猜,剪一剪”中的第二幅图)。
师:这里也是一个图形的左半边,右半边和左半边完全一样,你先猜一猜,这是什么?再很快的把这个完整的图形剪下来。
(这时,所有同学都采用对折后再剪)。
师: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对称轴。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展示的那些美丽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呢?
生1:它们对折后,肯定完全重合,它们一定是对称图形。
生2:我们在剪剪纸时,都是对折后再剪的,所以肯定左右完全一样,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师:不仅剪纸中有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现在“请你欣赏”。(教师出示图片或课件,有建筑物,花布图案,数字、汉字、英文字母等)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师:请你剪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咱们在全班展览。
“镜子中的数学”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教学时,一定要让每个同学准备一面镜子,人人都按教材中创设的活动要求进行操作,体会到镜面的有趣对称现象。
平移和旋转是研究图形位置的变化。教材创设了许多具体情景,如,缆车沿着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升起是平移;直升飞机起飞时的螺旋桨的运动,小风车的迎风旋转是旋转,结合这些实例,感知生活中的平移个旋转现象。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能直观地辨认这两种现象就可以了,不必给平移和旋转下定义。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在距离上发生错误,如,平移3个格,学生往往认为两个图形之间相距三个格。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图片推一推,如,画出把三角形向上平移3个格后的图形。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和图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放在图上相应的位置上,再用手往上推3个格。使学生体会到可以根据图形上的一个点来进行图形平移的观察。然后脱离实物,请学生用一枝铅笔,把它的笔尖放在三角形原来位置的某个顶点上,再根据三角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移动笔尖,确定这个相应点落在什么位置上,再画出整个图形。
今天101班的宋老师上完《影子》一课后,谈到在引导学生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一句子时的教学过程,感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宋教师作了许多努力,学生还是讲一些不是很本质的理解,如“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因为影子的形状像小黑狗”等,宋老师就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问学生“你家的小狗平时是怎样跟你玩的?”来推进学生的理解。这一过程结合生活现象,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学生才理解了,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为了使我在教《影子》时不至于如此繁琐,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还缺少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是“狗”,而是“影子”。对狗,孩子们是有足够的经验的。孩子们轻松地说出:小狗经常跟着我,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跑前跑后的。狗和大家形影不离孩子们都很熟悉。对影子,孩子们虽然也有一些经验,但不多,而且零碎,这些经验还不足以形成影子和人(或者物体)形影不离的概念。所以,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能顺利进行迁移,把影子和狗因为与人形影不离而联系起来。如果孩子对影子的经验很丰富,如果事先让孩子获取一些影子的信息,使得他们熟悉影子与物体之间的关系,那么……我的教学思路逐步形成,并进行了有效地实践。
我首先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可能是太少和学生一块活动的缘故,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随后,我让学生席地而坐,交流玩影子的发现:
生1:我发现影子是黑的。
生2:我发现,当太阳在我前面时,影子在我后面;我转个身,太阳在我后面时,影子就在我前面了。
生3:太阳在我左面的时候,影子在我右面;太阳在我右面时,影子就在我的左面了。
生4:我发现影子可以变长变短,当我蹲下时,影子就变短了,当我踮起脚时,影子会有点变长。
生5:我弯腰时,影子也可以变短的。
生6:(侧身对太阳)我这样站时,影子会变细。
生7:我躲在大树后面时,我的影子不见了!
生8:我跑到李老师的后面时,我的影子也不见了,被李老师的影子盖住了。
生9:当我和同座在玩的时候,我们俩的影子好象也在一起玩。
生10:你们的影子都是躺在地上的,我可以让我的影子站着,你们信吗?(边说边跑到墙边),你们看墙上,我的影子站着呢!
我不得不惊讶于孩子们的能力。只要给他们研究的时间,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有了这样的铺垫,我再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阅读体会,我问:读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知道了影子在前,影子在后,是因为我们人在动。我追问:怎么动?
生1:有时面对着太阳,有时背对着太阳。
生2:我读懂了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因为影子是黑的。
生3:我家的小狗经常要跟着我,赶它也不肯走,影子也是经常跟着我,我走到哪里,它也到哪里。
生4:我知道影子为什么是黑的,因为太阳照在我们身上,光被挡牢了,后面就有影子了。
我发现我的学生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竟是那么轻松,那么顺理成章,一点都无须教师引导。阅读感悟过程那么简洁,又是那么深刻!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真正将古诗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多元解读。
我在教学《凉州词》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听音乐体会到的情感,因为学生听的音乐很感伤,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幽怨、悲伤之情;第三次,二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羌笛为何怨杨柳,春风又为何不度玉门关呢?”再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歌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花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而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诵不衰。本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老师: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这两个句子中同一字组成的不同的词语吗?
学生:紧急和焦急。
师问:他们一样吗?
生1:不一样,紧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须马上去办。
生2:紧急就是说一刻钟都不能拖延了,必须马上去办。
生3:课文中就是说,征兵很紧急,说明战争前线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着急的意思,焦急万分就是非常非常的着急,已经着急得不行了;
师继续:那课文中谁在着急,她到底着急什么呢?
生1:是木兰着急,她着急爸爸年老多病,如果让爸爸上战场的话,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爸爸会被敌人杀掉,丢了老命回家;
生2:我要补充,她还着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参军;
生3:我还要补充,木兰还为自己着急,爸爸不能去,弟弟不能去,而自己又是个女的,而女的规定是不能参军的,所以她很着急;
师:对啊,木兰还真是着急啊,为爸爸着急,为弟弟着急,为自己着急,但虽然如此,她还是很想出示卡片:为国为家分忧
师: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非常爱国;
生:也爱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她爱家人,也爱祖国,
师:于是她最后终于说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连读两遍。
她会怎样去说服呢?同桌互相练说。
片刻之后,学生交流。
反思:
孩子敢于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疑问,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这节课里,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如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成了本堂课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突发性的问题,五花八门的回答,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态势及时作出抉择,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东马庄小学丁翠萍
《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在的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从而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一)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习。
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设质疑情境,诱发学生大胆质疑,生成问题。然后再围绕学生生成的重点问题,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要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加强动手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现就以《平移与平行》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片断一:刚刚我们学习了平行线,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化认识平行线。现在我们来做个折纸游戏。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说说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生折纸后汇报折纸情况。
生1:我折出来的两条折痕交*在一起。
生2:我折出来的折痕没有交*在一起,但折痕是斜的。
师:那折痕延长后会怎样?
生2:延长后会相交。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折出来的折痕就是延长也不会交*在一起。
师:那么这两条折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3:这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师:下面我们就用纸再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
生操作,汇报折法。
生4:我是竖着折。
生5:我是斜着折。
生6:我是横着折。
师:那你们怎么判断它们是一组平行线呢?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1:很简单。只要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处处相等就可以了。
师:有道理,不过有时候眼睛是很难看准的。
生2:我用平移的方法,拿一枝铅笔和其中一条折痕重合、平移,看是不是能平移到另一条折痕上。
师:这个方法很好,但要注意控制好方向。
生3:拿一根小棒,和折痕之间的距离一样长,放在中间,平移这根小棒,这很容易看出折痕之间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生4:用尺子量一量两条折痕之间的长度,首尾中间各量数次,如果一样长,说明它们是一组平行线。
生5: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和刚才画图的方法一样就可以判断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验证折痕是否平行,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用手思考,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
一、强化动手实践
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就要改变“耳听口说”这样简单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平移铅笔”、“找平行线”、“画平行线”的操作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内化平行与平移的关系和平行的特点。又通过本环节“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成规”。在学生已学习了平行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智慧之花也在迸发。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题策略:(1)用铅笔平移的方法来判断。(2)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小棒来判断。(3)用尺子量两条折痕间的长度。(4)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判断。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来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挥儿童的独特见解。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具:课件
学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画角)二、新课1、教学角的画法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1)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画完后,指名说说画角的步骤。三、巩固练习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45°60°90°105°120°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五、课后作业:p44、7六、板书设计:画角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橡皮长2()
小明身高1()课桌宽60()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课后反馈: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5560.html
上一篇:角形内角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下一篇:图案的欣赏设计 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