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画有如例2的众、横轴的方格图的练习纸、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
2、追问: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他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3、强调: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要有意义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横轴、众轴表示的含义
1、谈话:像例1的表格中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示。
2、请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只标有横轴和众轴的图。
提问:图上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时间)横轴上的每一段表示多长时间?(都表示1小时)众轴呢?(路程,每一段都表示80千米)
4、提问:例1表格中第一列的数据应该在图上的哪一个位置?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表示3小时行的路程的点肯定在哪一列?5小时呢?7小时呢?
(二)独立制图
1、谈话:请同学们找出例1其它几列数据在图上的位置。
2、学生独立作图
3、展示学生所作的图,并让学生说说图上各点所表示的意思。
(三)根据图像,类推判断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所描出的点,这些点的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描的点用直线连起来验证。
2、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必要时指导: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6~8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说,教师结合板书:相关联----是否会变化-----两个量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随着同向变化)------变化时比值不变。
y
x=k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3表格
追问:那么表格中的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交流,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这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这两个量也会变化,变化也有联系,但变化时,不是同向变化,而是相反变化,变化时,不是比值相等,而是两个量的积相等。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数量和单价的乘积。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乘积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
4、引导学生,像这样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你也能起个名称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方向或者从变化的结果来想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5、回顾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1)提问:谁能来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2)让学生阅读书本65页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量的那段话。
(3)请同学们用字母x、y、z来表示反比例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四、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的对比
1、请同学观察黑板上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的字母式子,引导学生发现:
在有意义的前提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商一定,则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积一定,则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四课时: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9—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2、举例说明。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二、练习完成练习十三9~13题1、第9题。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2、第10题。(1)看图填写表格。(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3、第11题。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4、第12题。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5、第13题。三、小结
【教学内容】p70页复习4—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义,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2、能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揭题。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做复习第4题。自由读题,思考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说明理由。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⑶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比值一定正比例乘积一定反比例3、复习第5题。⑴自由读题,分析关系,找一定量。⑵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1、整理思路。⑴复习第6题。①自由读题。②判别应用题的类型。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练。④集体订正,讲明列式根据。⑵提问: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样想?板:判断正、反比例找出对应数值列出等式解答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板:正比例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反比例列出乘积相等的式子。2、综合练习。⑴做复习第8题。①自由读题。②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这两道题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③练习在作业本上。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⑤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⑵复习第10题。①独立思考:你会做吗?②讨论:有不同的方法吗?③汇报。④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第7、9题。
教学内容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8:185.4:0.94.4:4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自我满意度: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特别不满意()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8489.html
上一篇:小班安全阿嚏来了教学方案
下一篇:班主任经验介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