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四种命题【推荐】

我相信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什么样的高中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四种命题【推荐】》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2)理解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则”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和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和┐分别表示和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则;

否命题:若┐则┐.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则”,则逆否命题为“若则.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设原命题是“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若,则”.逆命题是假命题.

否命题“若,则”.否命题是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则”.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教师活动: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当时,若,则”.

否命题“当时,若,则”.否命题为真.

逆否命题“当时,若,则”.逆否命题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逆否命题及判断它的真假的能力.

教师活动:

【总结】“当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将“当时”写在前面.原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是

“”的否定是“”,而不是“”,同样“”的否定是“”,而不是“”.

【投影】

3.填图

1.若原命题是“若则”,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四、小结

的形式和关系如下图:

由原命题构成道命题只要将和换位就可以.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只要和分别否定为和,但和不必换位.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时不但要将和换位,而且要将换位后的和否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因为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所以讨论的真假性只讨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中的一个,逆命题和否命题中的一个,只讨论两种就可以了,不必对形式—一加以讨论.

教师活动:

五、作业

1.阅读课本.

2.,练习(31页)1、2,练习(32页)1、2

3.习题1、2、3、4

第二课时:反证法

一、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反证法,你能回答出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吗?

学生活动:

口答:

(l)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反证法铺平道路.

教师活动:

【导入】同学们对反证法这种间接证法不像学过的直接证法如综合法、分析法那样熟悉,感到抽象、难懂,让我们举出一例对反证法加以介绍.

我们年级有367名学生,请你证明这些学生中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

这个问题若用直接证法来解决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反证法.

运用反证法证明这个问题首先是根据“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反面是“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在同一天过生日”,也就是反设“假设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在同一天过生日”,从这个反设出发就会推出这367人就会有不同的367天过生日,这就出现了与一年只有365天(闰年366天)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的来源是由于开始的反设,因此反设不成立,这样得出了“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的结论.

设计意图:

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拉近学生与反证法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反设;2.归谬;3.结论

【例】用反证法证明: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在⊙O中,弦AB、CD相交于P点,且AB、CD不是直径.

求证:弦AB、CD不被P点平分.

【设问】用反证法证明这道题如何进行反设?怎样进行归谬?

【引导讨论】“弦AB、CD不被P点平分”的反面是“弦AB、CD被P点平分”,因而反设是“假设弦AB、CD被P点平分”.

学生活动:

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在关键处设问,激励学生探究精神,提高运用反证法的能力.

教师活动:

由于P点不是圆心O,连结OP,由垂径定理的推论得,,这样过P点有两条直线与OP都垂直,与垂线的性质矛盾.

结论是“弦AB、CD不被P点平分”成立.

这道题用反证法证明还有一个方法.

连结AD、BD、BC、AC·

【提问】用反证法证明怎样反设?怎样归谬?

反设仍是“弦AB、CD能被P点平分”.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因为,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而圆内接平行四边形必是矩形,则其对角线AB、CD必是圆O的直径,这与假设矛盾,所以结论“弦AB、CD不被P点平分”成立·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反证法中如何进行反充、归谬.

教师活动:

【练习】用反证法证明不是有理数

证明:假设是有理数,则可表示为(,为自然数,且互质)

两边平方,得

由①知必是2的倍数,进而必是2的倍数.

令代入①式,得

由②知,必是2的倍数,和都是2的倍数,则、不互质,与假定、互质相矛盾,不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例】用反证法证明:如果,那么.

【剖析】运用反证法证明这道题时,怎样进行反设?的反面是否仅有?

证明:假设不小于,则或者,或者

当,因为,所以

在的两边都乘以得

在的两边都乘以得

所以

这与假设矛盾,所以不成立.

当时可得到,这与假设矛盾.

综上所述,所以

设计意图:

通过对例题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反证法中反设和归谬.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用反证法证明: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

求证:

证明:假设,则

因为,所以,.这样可推出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这与假设是锐角三角形矛盾.所以

设计意图:

进一步提高运用反证法证题的能力.

四、小结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反设;(2)归谬;(3)结论.

运用反证法在归谬中所导出的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的矛盾,也可以是与某个公理、定理的矛盾,也可以是证明过程中自相矛盾.

五、作业

1.阅读课本中“反证法”部分

2.中“反证法”练习1、2.

3.习题5、6

4.用反证法证明:在中,AB、BC、AC不全相等,那么、、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证明:假设、、都大于,即,,

因为AB、BC、AC不全相等,所以上面三式中不能同时取等号,这样有.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矛盾,因此结论、、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成立.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四种命题__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2)理解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则”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和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和┐分别表示和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则;

否命题:若┐则┐.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则”,则逆否命题为“若则.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设原命题是“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若,则”.逆命题是假命题.

否命题“若,则”.否命题是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则”.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教师活动: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当时,若,则”.

否命题“当时,若,则”.否命题为真.

逆否命题“当时,若,则”.逆否命题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逆否命题及判断它的真假的能力.

教师活动:

【总结】“当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将“当时”写在前面.原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是

“”的否定是“”,而不是“”,同样“”的否定是“”,而不是“”.

【投影】

3.填图

1.若原命题是“若则”,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四、小结

的形式和关系如下图:

由原命题构成道命题只要将和换位就可以.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只要和分别否定为和,但和不必换位.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时不但要将和换位,而且要将换位后的和否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因为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所以讨论的真假性只讨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中的一个,逆命题和否命题中的一个,只讨论两种就可以了,不必对形式—一加以讨论.

教师活动:

五、作业

1.阅读课本.

2.,练习(31页)1、2,练习(32页)1、2

3.习题1、2、3、4

第二课时:反证法

一、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反证法,你能回答出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吗?

学生活动:

口答:

(l)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反证法铺平道路.

教师活动:

【导入】同学们对反证法这种间接证法不像学过的直接证法如综合法、分析法那样熟悉,感到抽象、难懂,让我们举出一例对反证法加以介绍.

我们年级有367名学生,请你证明这些学生中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

这个问题若用直接证法来解决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反证法.

运用反证法证明这个问题首先是根据“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反面是“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在同一天过生日”,也就是反设“假设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在同一天过生日”,从这个反设出发就会推出这367人就会有不同的367天过生日,这就出现了与一年只有365天(闰年366天)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的来源是由于开始的反设,因此反设不成立,这样得出了“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的结论.

设计意图:

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拉近学生与反证法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反设;2.归谬;3.结论

【例】用反证法证明: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在⊙O中,弦AB、CD相交于P点,且AB、CD不是直径.

求证:弦AB、CD不被P点平分.

【设问】用反证法证明这道题如何进行反设?怎样进行归谬?

【引导讨论】“弦AB、CD不被P点平分”的反面是“弦AB、CD被P点平分”,因而反设是“假设弦AB、CD被P点平分”.

学生活动:

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在关键处设问,激励学生探究精神,提高运用反证法的能力.

教师活动:

由于P点不是圆心O,连结OP,由垂径定理的推论得,,这样过P点有两条直线与OP都垂直,与垂线的性质矛盾.

结论是“弦AB、CD不被P点平分”成立.

这道题用反证法证明还有一个方法.

连结AD、BD、BC、AC·

【提问】用反证法证明怎样反设?怎样归谬?

反设仍是“弦AB、CD能被P点平分”.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因为,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而圆内接平行四边形必是矩形,则其对角线AB、CD必是圆O的直径,这与假设矛盾,所以结论“弦AB、CD不被P点平分”成立·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反证法中如何进行反充、归谬.

教师活动:

【练习】用反证法证明不是有理数

证明:假设是有理数,则可表示为(,为自然数,且互质)

两边平方,得

由①知必是2的倍数,进而必是2的倍数.

令代入①式,得

由②知,必是2的倍数,和都是2的倍数,则、不互质,与假定、互质相矛盾,不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例】用反证法证明:如果,那么.

【剖析】运用反证法证明这道题时,怎样进行反设?的反面是否仅有?

证明:假设不小于,则或者,或者

当,因为,所以

在的两边都乘以得

在的两边都乘以得

所以

这与假设矛盾,所以不成立.

当时可得到,这与假设矛盾.

综上所述,所以

设计意图:

通过对例题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反证法中反设和归谬.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用反证法证明: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

求证:

证明:假设,则

因为,所以,.这样可推出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这与假设是锐角三角形矛盾.所以

设计意图:

进一步提高运用反证法证题的能力.

四、小结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反设;(2)归谬;(3)结论.

运用反证法在归谬中所导出的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的矛盾,也可以是与某个公理、定理的矛盾,也可以是证明过程中自相矛盾.

五、作业

1.阅读课本中“反证法”部分

2.中“反证法”练习1、2.

3.习题5、6

4.用反证法证明:在中,AB、BC、AC不全相等,那么、、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证明:假设、、都大于,即,,

因为AB、BC、AC不全相等,所以上面三式中不能同时取等号,这样有.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矛盾,因此结论、、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成立.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精】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教材以复习为主.要求学生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分析二: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又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分析三:功是能量转化的一个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有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一个量度.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可以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内能?然后由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建议二: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这一说法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一物体内能增加了,在没有告诉其他条件下,是否能判断出是什么原因使物体内能增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

一、引入课题

提问:什么是物体内能?它包括什么能量?

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做功可以使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

例题1:有一个10m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m/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g取10m/s2.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水吸收热量与温度变化满足关系

由题目知,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所以

代入数据得=2.4×10–3℃

评析:本题是一个力、热综合题,需要熟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能等相关知识.

三、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是内能从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热量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例题2:关于热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答案:CD

评析:本题着重考查了热量的概念,以及它与内能、功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五、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内能的利用

组织:分组

方案:调查内能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应用,说明内能应用的意义,写出调查报告

评价:调查报告的科学性

四向“距离”挑战【推荐】


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2)、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与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云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教学建议: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然而,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感性认识,为深入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奠定基础。2、“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建议采取谈话法,让学生谈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然后,结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叫做全球信息网?互联网有哪些功能和特点?信息化社会是怎样出现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4、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精选版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教材以复习为主.要求学生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分析二: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又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分析三:功是能量转化的一个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有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一个量度.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可以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内能?然后由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建议二: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这一说法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一物体内能增加了,在没有告诉其他条件下,是否能判断出是什么原因使物体内能增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

一、引入课题

提问:什么是物体内能?它包括什么能量?

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做功可以使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

例题1:有一个10m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m/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g取10m/s2.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水吸收热量与温度变化满足关系

由题目知,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所以

代入数据得=2.4×10–3℃

评析:本题是一个力、热综合题,需要熟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能等相关知识.

三、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是内能从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热量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例题2:关于热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答案:CD

评析:本题着重考查了热量的概念,以及它与内能、功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五、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内能的利用

组织:分组

方案:调查内能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应用,说明内能应用的意义,写出调查报告

评价:调查报告的科学性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万能通用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

四核电站 精选版


四、核电站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核能发电的大致情况.

2.介绍我国核能发电的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具

核电站的原理挂图或录像.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重核裂变时可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而且我们已经掌握了控制裂变链式反应速度的方法.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核电站.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核电站的大致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第四节核电站>

(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教师结合课本图14—10或挂图讲解:

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世界上第一座铀核链式反应堆是在物理学家费米领导下于1942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场建成的.目前常用的反应堆的结构原理如课本上图14—10所示.它以铀235为核燃料,为了有效地利用反应堆中释放的核能,设计建造了两个循环回路.

①第一回路

在第一回路中,先用泵把水或其他液体压入核反应堆,在那里获得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被加热,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在那里把热量传递给第二回路中的水,再被泵压回反应堆重新被加热.

②第二回路

在热交换器内,第二回路中的水被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后,进入汽轮发电机推动汽轮机做功,把内能转化成电能.做功后的蒸汽温度和压强都降低了,它将进入冷凝器冷却成水,再由泵压回热交换器重新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

③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通过两个回路的不断循环,把核反应堆中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第二回路中水的内能,去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电能.这就是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板书:<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第一回路——核能→内能

热交换器:把第一回路中的内能转换成第二回路中的内能

第二回路——内能→电能(推动发电机发电>

(2)核电站的特点

①消耗的“燃料”少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要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核燃料三、四十吨,这就大大减少了燃料的运输.

②成本低

虽然铀燃料的开发和提炼比煤要复杂得多,但是最后核算下来的成本仍然要比火力发电站低20%以上.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核电站.到1989年,全世界运行中的核电站已有434座,总装机容量约32000万千瓦,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7%,预计到本世纪末,核能发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30%以上,核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

(3)我们的努力目标

我国虽然有丰富的煤炭、水力和石油资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并不高,而且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水力资源的70%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区;煤炭已探明的储量有80%都分布在北方,而江南8省只占2%;江南8省,再加上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及河南共13个省的能源蕴藏量只占全国的1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63%,能量消耗约占全国的65%.这种能源储藏和消耗上的不平衡,迫使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

要用来运送煤炭.所以在交通紧张的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发展核电站是迫切需要的.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希望在你们身上,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3.总结(略)

4.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四


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

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

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那么,欧姆定律的公式写为: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l)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2)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如

(3)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渗透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

向学生介绍欧姆的优秀品质,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欧姆的研究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当时没有电流计、又没有电压稳定的电源。

其二:欧姆不是知难而退,而是勇于正视困难并解决困难。他先后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扭秤,找到了电压稳定的电源,又经过长期的细致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他的这项研究工作,花费了十年的心血。

其三:我们应学习欧姆的哪种优秀品质。

(4)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电学问题的方法,如过去要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只有采用安培计测量的方法,而如今,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在已知电压、电阻的情况下,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一些电路问题。

(板书)2.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问题。

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审题。

(2)根据题意画出完整的电路图或某一段电路的示意图。

(3)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4)选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书写格式要完整,规范)。

【例1】一盏白炽电灯,电阻为807欧,接在220伏的电源上,如图1所示,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结合此题具体讲解解题步骤,并板演解题格式。

已知:R=807欧U=220伏

求:I=?

答:通过白炽电灯的电流约为0.27安。

【例2】如图2所示,有一种指示灯,电阻为6.3欧,通过的电流为0.45安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由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如何求解未知量,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已知:R=6.3欧I=0.45安

求:U=?

答: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大约2.8伏的电压。

【例3】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伏,用安培计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安,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学生个人作练习,由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解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在解例3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并说明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明确欧姆定律这一电学中极其重要的规律是怎样得到的,它精确地阐述了什么问题?欧姆定律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的计算问题。

(四)巩固知识

讨论课本46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

补充计算题:

1.某电流表的电阻为0.02欧,允许通过它的最大电流为3安,通过计算回答,能否把这个电流表直接接到电压为2伏的电源的两极上?

2.有一个电烙铁,工作时电阻丝里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阻是72欧,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伏?

3.家庭电路中的某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2安,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欧?

阅读课本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曹广建)

【评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案,教案不仅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完整,而且注意了教书育人。欧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很好内容,教案正体现了这一点,是值得各位老师仿效的。教案的另一个优点是注意利用和巩固前一节课,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基础。教案中的三个补充题也很好,比较联系实际。教案中的举例示范很规范,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就更应如此了。

关于专题四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1、三民主义:(1)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2)评价:①积极性: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②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二)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

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井冈山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

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国xx大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核心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历史意义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1、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xx年中共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4、历史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466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